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司马迁宫刑

发布时间:2020-07-22
1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为何说受宫刑是他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也都有体现。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

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陵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群臣皆声讨李陵,但是司马迁却与众人不同,说李陵是个爱国的人,他以五千之数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但是后来李陵没有归汉,于是司马迁也被定了诬罔罪,按律当斩。但是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在此之后,司马迁背负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记》。

宫刑是中国古代严酷的刑罚之一,历来也有很多名人曾因为一些原因遭受过宫刑。汉武帝生性残酷,在他统治的时期,许多朝中的许多大臣都曾受到过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

当时李陵带了五千兵马出击单于,但是行军至浚稽山的时候遭遇到了单于的突袭,结果李陵以寡击众,以五千的兵力杀敌一万多。但是单于的兵马越聚越多,而汉军的援军却迟迟未到,于是李陵就弹尽粮绝,最终投降单于成为战俘。当时群臣都声讨李陵的行为,但是司马迁却站出来说了几句真话,说李陵孝敬父母、宽仁待下,又忠于国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却想着能够早日回朝。汉武帝听了之后大发雷霆,将司马迁给收监了。

但是后来公孙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孙敖没能完成任务,于是就向汉武帝造谣说是看见了李陵在匈奴练兵,准备帮助匈奴攻打大汉。汉武帝盛怒之下杀了李陵的家人,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要被处以死刑。当时法律规定,处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万的赎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为宫刑,以此求生。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自己的使命,于是选择接受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学著作《史记》,而宫刑,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他前进的动力。


查看详情>>
2

司马迁受宫刑真的冤吗?为什么说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珠玑,撰写了名扬千古的《史记》。就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人,却被汉武帝处以了宫刑。汉武帝也算一位明君,他为何如此不爱惜人才?

汉武帝麾下有一员爱将,名叫李陵。在一次出兵征伐匈奴时,汉武帝命李陵负责押运粮草。李陵向汉武帝建议说:“不如让末将率兵五千,深入敌军腹地,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让敌军心神大乱之后,再命我主力围而歼之,定能大捷。”汉武帝大喜,同意了李陵的计策。李陵率5000步卒在浚稽山一带与匈奴的主力交火,李陵的奇兵勇猛无畏,把3万匈奴骑兵杀得四处逃窜。然而,关键时刻,李陵的一个部下被俘,供出了李陵仅有5000兵马,单于得知后,调动了8万兵马围住了李陵,李陵在弹尽粮绝之际,被单于俘获并投降。

汉武帝得知李陵已被单于俘降后,龙颜大怒,当即庭议李陵之罪,众大臣也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纷纷数落李陵平日的不良行为。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为人耿介不阿,见大臣们如此落井下石,心中很是不忿,就立刻替李陵辩护,语惊四座。司马迁的话中肯公允,有理有据,但盛怒中的汉武帝不仅不采纳司马迁的谏言,而且以蛊惑无妄之罪名,将司马迁押入了大牢,并处以宫刑。

司马迁在经历了痛不欲生的宫刑之后,继续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创作《史记》,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那么, 司马迁被宫刑冤不冤呢?

先看第一个主人翁——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善骑射,爱士卒,也是一天才将领,连刘彻都承认其颇有李广的风姿。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以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鏖战,斩杀匈奴无数,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从战绩上来看也是可圈可点的,只是刘彻本来是希望李陵能够效仿其爷爷自杀成仁的,结果给降了。也有说李陵是假降图后谋的,是否诈降这里就不多表了,至少结果是可以确定的,于是刘彻很气愤,场面很尴尬。然后第二年刘彻就悔悟了,说当时应该让路博德前去接应,不应该让李陵孤军深入的,于是刘彻还赏赐了一些逃回来的李陵的部下,还派人去匈奴之地迎接李陵归来。结果所派之人又是一名猪队友,轻信了李陵在教授匈奴练兵的谣言,并将之报告于刘彻,直接导致李陵全家被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事后证明教授匈奴练兵的并非李陵而是李绪,而这个李绪后来也被李陵想办法杀掉了,刘彻死后霍光当权,同样派专人去迎接李陵回汉,只是李陵已心如死灰矣,最后病故于匈奴阵中。所以李陵就很冤枉,雄才大略,战绩出色却落得如斯结局。

再看第二个主人翁——刘彻,武帝时代可以说是继秦始皇之后的另一个严刑峻法的时期,若不是身处这样一个时期,李陵和司马迁也未必会遭受这一切。李长之先生就说到:「猜忌和刻薄,几乎成了刘汉家传的法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中间经过文景,面目虽异,骨子却都太像了!黄老之学,也不止文景为然,高祖是序幕,武帝是余波,通通有黄老精神在。说穿了,黄老精神也不过四个字,就是『外宽内深』...

查看详情>>
3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为何还能拖着残躯振作起来?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提起西汉的司马迁,大多数人都知道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知道他也曾忍下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的宫刑。

他认为人若有一死,必要有所作为,否则岂不白死。所以处境无论多么艰难,他都不曾放弃。故而在死与腐刑(古代的宫刑)之间选择了后者。

对于司马迁遭受变故历史上的说法是各有不同,但是比较普遍的还是因为李陵攻打匈奴,但是因为匈奴人数多于李陵所带领的军队,在加上李陵多日作战,虽斩杀了一万匈奴,但是由于后备军没能及时赶来,粮草也急需补给,最后还是兵败于此,成为匈奴的俘虏。

所有的大臣都在奉承皇帝,终日看着他的脸色,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将之前日日夸赞李陵的话改成虚伪小人。

司马迁看不惯这些大臣确也无可奈何,他将他的想法告诉汉武帝,说李陵重情义知孝道,绝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他这次出兵只带了五千人,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作战。这些话触怒了武帝,武帝判他死刑。

当时若不想被处死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处以腐刑。《史记》在当时还并没有完成,司马迁觉得自己如果选择死,那么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能留下来,就如一芥浮萍,不能有所作为死亦不能流芳百世。

但是如果选择腐刑这种践踏人格的极刑,对自己不能交代,对父母也没法交代,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要承受着世人的指指点点。在这种极端的矛盾中他还是选择了腐刑,也对《史记》后来的创作走着很大的影响。

宫刑对司马迁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更能深入的了解封建道德,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更加深刻。他在《报任安书》中也深刻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留下了传承千古的名句。

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处罚,让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虽然他遭受着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

但是他从未放弃,一直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生而为人,不能白走一遭,不求被世人永远记住,只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世人留下点什么。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负重,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事,最后终于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可谓是英杰。

查看详情>>
4

史官司马迁性格耿直,为何会遭遇难以启齿的宫刑?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14年呕心沥血,创作出了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此书详细的介绍了从上古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千年历史,此书可以说是记录了中国历史中最不为人知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史学界都有重大的意义,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也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而大家知道么?其实在风光的背后,也有司马迁的辛酸,司马迁忍受宫廷之辱,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史记》,那么司马迁作为史官,为何会受到宫刑呢?

司马迁为人忠厚,性格耿直,是个性情中人,和李广的孙子李陵关系很好,当时匈奴来犯,大将军李广利率领几万大军抗击匈奴,但单于带领的匈奴人数众多,李广利吃了败仗,逃了回来,李陵时任骑都尉,接到圣旨,率领5000精锐抗击匈奴,李陵虽然武艺高强,但依然斗不过单于带领的30000匈奴,最终李陵被俘。

汉武帝非常愤怒,随即召集文武百官,打算治李陵的罪,当时文武百官都没有为李陵说话,司马迁走上前去为李陵辩解:“李陵忠心爱国,为国家立下战功无数,李陵虽然被俘,但他一定不会投降,并且日后还会将功赎罪”,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随机就将司马迁打入监牢,并施以宫刑。

在古代,男性受到宫刑是极其屈辱的,司马迁被施了宫刑之后,心情极度抑郁,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司马迁冷静下来后想到,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在绝境下,才成就丰功伟业的,并且自己的父辈也都是史学家,自己应该传下父亲的衣钵,于是,一方面司马迁开始着手整理父辈留下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司马迁自二十岁起就开始云游四海,早已记录下各个地方的历史足迹,他将这些资料整合在了一起,用了14年的时光,呕心沥血,忍辱负重,终于创作出来了《史记》。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被施以宫刑,这些人都不堪侮辱,从此一蹶不振,而司马迁不一样,他明白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使命,于是在最困难、最危难的时期,选择挺直脊梁,艰苦奋斗,得到了后世的尊敬!


查看详情>>
5

司马迁为何主动向汉武帝请求宫刑,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其实是汉武帝下的命令,当司马迁提出对李陵事件的异议之后,就被处以宫刑了。但是实际上,司马迁的宫刑其实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要求要宫刑,汉武帝当时是想要如何惩治司马迁呢?这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

司马迁为何主动要求宫刑

公元前99年,汉朝和匈奴之间战争不断。最后李陵向匈奴投降。汉武帝对李陵投降之事异常愤怒,但内心深处可能又有些认同李陵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抱着这个矛盾心理,所以他反复点名询问大小臣工,也问到司马迁头上,让其说说对此事看法。

司马迁的性格非常正直,丝毫不会做恭维保全自身之言,他站在事实的角度,客观公正的分析李陵投降的原因,认为李他原本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没有选择战死成仁,而投降于匈奴,其心中肯定有计划,希望汉武帝能给他一些时间。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司马迁乃是一个小吏,却胆敢包庇李陵,所以将司马迁打入监狱,被判了死刑。

其实西汉被判死刑,并不就意味着一定会被处死,一般的被判死刑之罪是有缓和的余地:其一,凭先祖之功免除死刑;其二,花钱买命,只要出足够的钱就可以免死;其三,申请宫刑代替死刑,当然,接受宫刑需要有一定的心里准备,受刑人会终身抬不起头,也会有受刑后感染而死的风险。

司马迁祖上无殊荣,家中又无钱,前两种免死方法都达不成,但他认为自己修史的使命未完,还不能死,所以他请求以宫刑代替死刑,救了自己一命。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之后,忍受常人所不能体会之苦楚,坚韧不拔,写下千古绝唱之《史记》。所以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

查看详情>>
6

司马迁用宫刑代替了死刑,司马迁到底有没有子嗣?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人,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比较完整的历史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太史公的功劳,司马迁因为写了《史记》也被称为太史公。

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太史公被处以宫刑了,也就是说太史公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但是太史公并不是没有后代,他有几个儿子和女儿,那么为什么太史公被处以了宫刑,还能有孩子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和太史公被处以宫刑的时间有关系,这些孩子都是太史公被处以宫刑之前就生下来的,汉朝时期太监基本已经不可能生孩子了,所以太史公并不是逃过了刑法,而是行刑的时间比较晚。

从司马迁的年龄记载来看,当时司马迁行刑的时候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有几个孩子也是比较正常的,那么四十多岁的司马迁为什么还要处以宫刑呢?

实际上这件事和飞将军李广是有关系的,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常年征战,虽然说是没有多少战功,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的孙子李陵带领着五千多人进攻匈奴,被敌人几万人袭击,李陵杀伤了非常多的敌人,但是因为自己是步兵,所以最后被俘虏了。

这时候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也带兵失利了,汉武帝想让李陵做背锅侠,李广利损失的军队非常多,李陵却立下了战功。这让司马迁不能忍受,司马迁于是站起来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杀死的敌人这么多,功劳卓著,这样对他是不公平的。可是汉武帝并不是仁慈的君主,他把司马迁下狱了,司马迁在监狱里面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他被虐打殴打。

后来有人传出来李陵带领匈奴军队进攻汉朝的消息,于是司马迁被判处死刑,李陵全家被杀死。因为汉朝的制度,死刑是可以用宫刑代替的,毕竟宫刑是对于人侮辱的刑法,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还是选择接受了宫刑,司马迁后来被赦免出狱,并且重新做了官吏。所以司马迁并不是从小就被阉割的太监,而是在后来因为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查看详情>>
7

太史公司马迁因直言而被受宫刑,整个事件的始末是怎样的?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提起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我们会想起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会想起他在四十八岁时遭受的残暴屈辱的宫刑。《史记》一书正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发奋努力完成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太史公一生真实的写照。大多数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因帮被俘投敌的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呢?司马迁受宫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什么隐情

一、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之始末

李陵的知名度可能不是很高,但是李陵的爷爷西汉名将李广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关。”中的“飞将”便是指李广。司马迁曾说李陵“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其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西汉二年,李广利讨伐匈奴,汉武帝命令李陵在后面“将辎重”,李陵不愿意,自请独当一面,于是他遂领五千名步卒深入疆界。结果这支步兵恰好遇上了匈奴大队,李陵及其部下在当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然而由于寡不敌众,李广利又拒绝发兵救援,李陵一支孤军只能且战且退,最后全军覆没。李陵没有以身殉国,而是选择了“一失足即成千古恨”的投降一途。消息传到西汉朝廷后引起汉武帝震怒,朝堂之上,看武帝眼色行事的满朝文武自然也对李陵发出义正辞严的谴责,一致要求予以严惩。只有司马迁对此持不同看法。但他一是碍于人微言轻,考虑到自己的意见讲出来不起作用,二是怕与大多数朝臣的意见相左,于是而隐忍不发。汉武帝发现朝臣中只有司马迁未表态,特意召他询问,司马迁于是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陷入不测之罪。

二、 司马迁冒死辩护之因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对辩护一事做了如下描述:“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由此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辨护的理由有三点:一是他品格高尚,“有国士之风”;二是李陵投降是出于万般无奈,身不由己,但他内心还是向着故国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所谓“欲得其当而报汉”;是他尽管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但也给了敌人重创,“功亦足以暴于天下”。另外,笔者认为此时的司马迁入世不深,阅历太浅。太史令的职务打交道的是以往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司马迁终日沉浸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对于现实中官场的黑暗,人心的叵测了解太少,所以他敢于面对盛怒的汉武帝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汉武帝判以重刑之因

什么是宫刑呢?宫刑,也被称为腐刑,是古代一种破坏生殖的残酷肉刑。郑玄给《周礼·秋官·...

查看详情>>
8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受了宫刑后司马迁曾一心求死

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司马迁宫刑

如果命运在你身上画下沉重的一笔,你是否,会拼命拒绝命运的安排,绝地反击。如果你正在与身边的灾难之神苦苦周旋,你是否,有勇气走出阴霾,一往直前。人生中总会遇见不如意的事,但面对磨难时的思想境界决定你的成就,就像司马迁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依然可以创作出像《史记》这样的鸿篇大作,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了解下这位伟人。

司马迁拥有一个腹饱万言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指导他学习,10岁时就能读很多书,可谓天赋异禀,等到20岁的时候,便开始游览天下,靠自己寻找没有记载的故事。后来被任命为朗中,父亲在行将就木之时,想让司马迁继承自己的事业,并且将祖先这份事业发扬光大,希望司马迁成为太史,编撰历史文献。

小编觉得有什么样的的家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司马迁文学造诣颇丰,离不开父亲的敦敦教诲。这个对我们教育孩子也有启发,如果你下班之后只知道玩游戏,还指望孩子用心学习的话,我觉得不太现实,孩子会耳濡目染的,没准看你玩的那么起劲,孩子自己也会被迷惑住。或许孩子会以继承你的缺点,而不是优点。

汉武帝派遣将军李广利去击打匈奴,并想李陵护送辎重,李陵拒绝了,然后带着五千士兵去与匈奴厮杀,在战场上匈奴的士兵愈来愈多,后来直接将李陵他们围起来了,李陵的军队虽然杀敌很多,但寡不敌众,又得不到支援,最后投降了。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群臣趁风扬帆,纷纷说他的不是,一味附和着汉武帝。汉武帝咨询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十分正直的说:"我认为,李陵孝顺并且有信用,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他只带着五千士兵,但却打击几万敌人,虽然吃了败仗,但他功可以抵过。我看他并不是真心降敌,没准是等待好的机会回来为国效力。"

司马迁为李陵辩说触犯龙颜,汉武帝觉得这是存心与他过不去,于是便将他弄到监狱里了,可司马迁运气也不好,遇到了当时名声特别不好的的杜周,在杜周的审问下,司马迁不得不忍受了很多痛苦折磨。但面对杜周,他始终不畏惧,司马迁有时心中暗想:"说实话也有错么"不久后,有传言说李陵背叛国家。汉武帝以为是真的,便立即处置李族,司马迁也因这事定下罪名。

按照律例,司马迁被判死刑后要想活着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拿巨额的钱出来,拿钱挡灾。要么受宫刑,司马迁家贫,拿出这么多钱不现实,宫刑又极其不甘心,被施已宫刑后,他甚至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自己的家族使命怎么办,我还没把给后代人把这份历史写完。心中犹豫再三,为了自己未完成的梦,含垢忍辱的活下去,最终创造出史家之绝唱《史记》。

信念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在你身处绝境拉你一把,它是进步的源泉,成功的阶石,就像司马迁,如果当初痛不欲生的他放弃了自己,选择一死了之,那固然是轻松地,但他的梦怎么办,任由它搁浅么,但他仔细想想,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他要像孔子,左丘明那样,把自己做的事完成到最好,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一笔。

查看详情>>
9

司马迁虽受宫刑,但杨坚杨广、武则天、杨玉环都是他后人

司马迁
杨玉环
武则天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两段话,第1段话是他对受到宫刑的理解,他认为那是对人生最大的侮辱;第2段话是他的梦想,他想以文字而流芳百世,洗刷自己受到宫刑的侮辱。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侮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现在真正地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在这两段话里,不难看出司马迁的那个年代里“以文字而改变命运”的理想,但他说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该由谁来完成呢?在正史里,司马迁的夫人是没有名姓的,但没有名姓不等于没有。据传,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前,不但有过夫人,还有过妾,夫人和妾一起为他生过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后来都没有了下文,但女儿是真实存在于史书的。

今天,我们把司马迁受到宫刑前妻妾相伴的生活放一放,来说说他的女儿司马英。《汉书·杨敞传》中说:“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意思是杨敞的儿子杨恽的母亲就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除了这个儿子,司马英与杨敞还有一个儿子叫杨忠,也是他们的长子。杨忠,字孟兰,杨敞长子。承袭父爵,为安平顷侯。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小儿子杨宝,以研读欧阳《尚书》著称于世,逮至东汉初年,并未出仕而终老于家。

杨恽,字子幼,号孟尽,杨敞次子。官居平通侯。自幼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因愤世嫉俗,言语过激而屡遭贬抑。在收藏和保管司马迁《史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与《汉书·杨敞传》“恽始读外自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是一致的。

杨恽从小能读到外公的作品,并受其影响,主要得益于他的母亲司马英,而司马英就是最初将《史记》“传之其人”的那个人。司马英生卒年不详。学者们认为,她大约是在司马迁受宫刑的前15年出生的。那个时候,15岁的姑娘不但可以恋爱,还是要嫁人的。据传,15岁的司马英在父亲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审入狱之时,深感大祸临头,就劝母亲和两个哥哥逃离京城,以防不测。她本来可以与母亲和哥哥一起逃走的,但这时候她却想到了心上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