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杜甫杜甫的诗歌

发布时间:2020-07-22
1

李白写给杜甫的四首诗歌赏析,看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

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歌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的最耀眼的诗人,也是今天大家争相咏颂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在诗词上的成就非常大,而且也是同一时期的人,因此人们更加期盼他们俩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来。杜甫给李白写了13首诗,小编上篇文章有所体现;而李白给杜甫只写了4首诗,小编今天便和大家盘点下李白给杜甫写的这4首诗。

-01-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开头劈头说来这里为了什么事,像是问别人,又像是自言自语,给人一种悬疑效果。第一联偏向于自己的主观情绪,第二联偏向于自己周边的环境。第三联写没有心情去喝醉酒,唱歌也不能忘记忧愁。前三联似乎都是写自己的情况,和杜甫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思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第四联迸发出一个思字,才知道前三联都是为第四联作渲染,使得思念更加真切。

再从头回去看,就可以看出,我来这里就是思念杜甫你呀,即使周边那么好的景色,但是我都没有心情去喝醉酒,没有心情唱歌,都是为了思念杜甫你呀!我思念你,就像这汶水,日日夜夜的跟随着你南行。可见李白通过这种迸发式的思念,让感情更加浓重。

-02-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人和杜甫有两次同游,这首诗是李白第二次和杜甫同游后,再东石门分离时,李白临时而作的一首诗。第一联写李白和杜甫同游时的情景,正如杜甫写和李白同游的诗中所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起豪饮,出入同行,遍游鲁郡。第二联未离别,先写愿望,希望可以再重逢,一起豪饮。杜甫思念李白的时候说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杜甫和李白都希望有重逢之日。可见他们的友情之深。古人送别,都是用酒来送别的,李白这时无比感慨的对杜甫说,我们要分开了,就让我们喝完手中的酒吧!可见李白恋恋不舍之情。

-03-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写个杜甫的送别诗,目前存疑,还没有确定,不过和上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对比,地点都是在鲁郡,季节也是在秋天,而且时间也很接近。这首据说是746年所作,而上一首745年所作,也有说是746年所作的。可见,李白和杜甫离别时,李白有可能写了两首送别杜甫的诗,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友情是多么深厚呀!一首诗表达还不够,还另写一首再来表达。

-04-

戏赠杜甫

唐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据说这首诗作于746年,也是在齐鲁相遇时所作。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嘲讽杜甫拘束迟缓,看不起杜甫所作。不过从李白写个杜甫的诗和杜甫写个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李白从...

查看详情>>
2

杜甫雅骂中的经典诗歌《戏为六绝诗》赏析,深得后人赞同

杜甫写的诗
杜甫最经典的诗
杜甫的诗句

我们常喜欢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没什么文化修养的人骂人是直接了当的,几乎能立马听出来并反驳。但是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的人来说,就算被骂,也可能不会第一时间听出来,甚至还会以为对方在夸赞你。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十分繁荣的朝代,杜甫的诗极具现实意义,他曾经写过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有文化的雅骂就是不一样。

古人语:嬉笑怒骂皆文章,古代处处都是才人辈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之人更是随处可见。出口成章之人即使是在表达不满这件事上也是粗放豪迈,文人墨客时刻都讲究斯文,所以唇枪舌剑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古代的诗文化距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自先秦时期就出现众多诗歌,其中以《诗经》为代表。在唐朝之前涌现过太多才高八斗的诗人,他们或许有多种身份,吟诗作赋只不过是其中一项拿手的,比如曹操父子;又如东晋时期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南北朝以山水诗闻名的谢灵运等等,他们开辟了一条不一样的诗歌文化之路。

到了唐朝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这其中代表人物是层出不穷,就不再拿出来列举。这就导致一部分文人骚客志得意满,身处在大唐盛世,就认为自己的创作水平要高出前朝先辈们,甚至班门弄斧的对他们的诗歌指指点点。这种行为不被诗圣杜甫看在眼里,他为此还写下了一首《戏为六绝诗》来批判那些文人,其中最后两句堪称是雅骂中的经典。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他读书、游历。天宝年间来到长安,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曾经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了他的作品风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戏为六绝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杜甫针对部分文人贵古贱今之陋习进行了有力抨击,和如今天我们今...

查看详情>>
3

杜甫写给妻子的诗歌《月夜》,杜甫与杨氏的爱情堪称典范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作为“诗词圈”里紧随诗仙之后的璀璨明星,杜甫在语文课本中的“出镜率”极高。但是,世人都知杜子美,却对他的夫人杨氏所知甚少。

作为诗圣的夫人,杨氏自非庸脂俗粉。

虽然,史料中关于这个女人的记载很少,不过,能让杜甫倾心的,想必定是当世罕见的奇女子。杜甫和她的关系情比金坚,堪称唐朝的“模范夫妻”。当时文人三妻四妾的情况很多,可是,弱水三千杜甫只饮一瓢,这一瓢与众不同的水,就是奇女子杨氏。

杨氏是当朝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她与杜甫在开元二十九年喜结连理。当时的杜甫即将迎来而立之年,而杨氏还不到二十岁,两人虽然有些代沟,但是,老夫少妻的情况,在古代比较常见。他们的感情十分融洽,琴瑟和鸣,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虽有磕磕碰碰,但是,二人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自从杨氏嫁给了杜甫以来,杜甫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也许杜甫天生缺乏财运,终其一生都过得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杨氏是大户人家出生的金枝玉叶,可是,在嫁给杜甫后就告别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两人不但缺衣少食,连安稳都成了一种奢望。饥饿、疾病、生离与担惊受怕充斥着他们的婚姻生活。

多年以来,杨氏不但要跟着丈夫忍饥挨饿,还要陪着他颠沛流离,时常因杜甫远走而独守空闺。就连他们的小儿子,也因疾苦的生活早夭。虽然,杜甫一生困顿,但是,他也不乏一颗想要为家人带来好生活的进取心。家庭责任感向来与金钱无关,杜甫就是一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男人。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杜甫没有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作为杨氏的丈夫,杜甫甚至连首饰都没有送过妻子一条。杜甫常年为了生计奔波,养儿持家的重担被压在杨氏柔弱的肩膀上,这常使杜甫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所以,他才会留下“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句子,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

杨氏虽是个娇滴滴的金枝玉叶,但是,她的骨子里却展现出超越普通女子的刚强。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持家的责任,用稚嫩的双手挥舞锄头,在田间日出而作,在日落之后,她又会在灯光下为丈夫和儿子缝缝补补。杜甫带着妻子来到成都后,两人总算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虽然生活依旧朴素,但却多了许多调剂品。

在成都居住的日子里,杨氏找回了作为世家小姐的感觉。闲来无事,她便会陪着丈夫下棋,两人也会在湖面上泛舟。琴棋书画为平淡的日子增色添彩,这是杨氏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杜甫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与达官显贵们出入风月之所,每天在觥筹交错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杜甫也曾见过比杨氏更美丽的莺莺燕燕。

不过,杜甫并未在纸醉金迷的日子里沉沦,他亦对发妻忠贞不二。文人雅士大多喜好风流,不过,我们却很难在关于杜甫的史料中发现风流逸事。杜甫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没有一丝兴趣,反倒对热衷此道的好友进行善意的规劝。杜甫将全部爱情都给了杨氏,他一生作诗无数,关于爱情的诗句却无不与杨氏...

查看详情>>
4

杜甫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诗中的落花有什么深意?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落花时节又逢君,是老杜的一句感叹,其中当然有寓意和暗示,老杜这首诗,就一个主题——抚今思昔。只不过借用了李龟年这个人。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你就明白了。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是追忆当年自己和李龟年的交往。

李龟年何许人也?开元盛世的人民艺术家,在音乐方面,不论唱歌还是乐器亦或作曲填词,就没有李龟年不会的。唐朝有三绝,是李白的歌、裴旻的舞、张旭的草书,要我说啊,还可以加上个李龟年的音乐,称四绝。

而在盛唐那个浪漫的时代,李龟年这样的人民艺术家的身份也远不是后世那些所谓戏子可以比的。他曾创作《渭川曲》感动了唐玄宗,后来长期作为王公贵族的御用艺术家,专门负责皇族的音乐创作和策划。

诗中说的岐王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弟弟;崔九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崔涤,一说崔兴宗,不管是谁吧,反正都是朝中大员,而且是颇受玄宗皇帝喜爱那种。

当时的杜甫呢,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他开口咏凤凰,加上整个唐朝本来对诗文就很看重,所以杜甫很自然地受到了岐王和崔九的赏识,经常去两位家中谈谈诗论论文什么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认识了李龟年,彼时一个年少轻狂,因诗文受看中,另一个成名已久,因音乐受到重用,又正是唐朝全胜时期,那是一种怎样的意气风发?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盛世没盛世多久,安禄山老贼犯了,搞一出安史之乱,从此盛唐不再,国家逐步走向衰败。杜甫和李龟年自然也告别了王公贵族家的生活,开始漂泊江湖,也正是这样的境遇,才成就了杜甫后来的诗史。

这不,两人自从分道扬镳之后,很多年没见了,落难逃亡到江南的时候,两人再度重逢,杜甫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正是江南风景最美的时候,这落花时节我又与你相逢。

落花:

回忆起当年的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简直恍如梦境。美好的一切,都是梦,现实是眼前的落花。

你想,曾经的他们,因为各自的才华,受到重用和赏识,曾经的大唐,屹立于世界之巅,这才过去了几年啊,一切都变了,两个才子成了江湖独行客,辉煌的大唐也已经衰败,怎能不让人心生飘零孤苦、今不如昔之感?

杜甫这首诗,从盛世入笔,以落花而收,他收的仅仅是眼前飘落的花朵吗?显然不是,收的是沉沦的身世、乱离的时势,这其中包含着杜甫心中那不甘、不忍。他回忆当年,盛世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头呢,转句又着眼现实,没想到已经结尾了。

就这样吧,再多说一句都没有意义。


查看详情>>
5

杜甫梦见李白的一首诗歌赏析,诗的结尾诗人在担心李白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说起诗词,就不得不说李白和杜甫了,李白和杜甫的诗词所达到的境界,所达到的高峰,至今都没有人能超越,可谓千古无人,后无来者。而李白和杜甫的之间的友谊,也是脍炙人口的,他们之间都有互赠诗,杜甫写的多,李白却回赠的少。

因为在唐朝那个年代,李白早有诗名的时候,杜甫才刚出道,毕竟李白大杜甫11岁。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一首诗,杜甫梦到李白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一个死字,让人同情李白的遭遇!全诗有些长,让人读出了悲悯,更读出杜甫对李白的友谊,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全诗文如下: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字面上,很多人估计读不出什么感觉来,因为这首诗中用了几个典故,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段欣赏一下,会发现这首诗,写的当真很好,很深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起句就起得非常特别,一个死字作开头,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此诗是写梦的,梦到李白后,才提笔去写。李白当时的境遇,的却让人生忧,特别是李白被流放,凶多吉少,而且当时杜甫一直都没有听到李白什么消息,让人感到悲痛。

所以开头就以死来衬托出与李白的生别之情,让人还没开始读,就感觉很伤心,很悲切。而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死别总是让人哭的是泣不成声的,生离更是令人感到悲伤。这里让人想起来杨绛的一句语录:“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可想生离,也是让人很绝望的。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瘴疬是指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为什么没有听到被贬谪的人消息呢?

可想杜甫是一直心中挂念着李白,想跟李白聚一聚,喝一喝酒,一起写诗论道。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个愿望,成了终身的遗憾。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这句是诗人自己的感叹,他感到李白好像知道自己思念他过度,所以才跑到杜甫的梦中与他相见,所以让杜甫感到更加悲伤。

因为杜甫知道李白此时的遭遇,凶多吉少,而后一句,更体现出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担心。他想到莫不是李白已经去世了,来梦里与他相见的是李白的魂啊,不然怎么飞过来的?路那么远,是生是死都很难预料?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李白生前经常住的地方叫枫林青,而杜甫经常住的地方是关塞黑,也就是秦陇地带。这句更是杜甫的幻想,他想到李白的魂是星夜从枫叶青那个地方赶来的,而魂返回的地方却是自己住的关塞黑。

倘若这不是李白的魂,李白又是如何逃脱得了罗网呢?又是如何长了羽翼来见我呢?所以诗人梦到李白,浮想联翩,都是在担心李白。

而这句中“魂来枫林青”,就是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查看详情>>
6

杜甫草堂建成的诗歌《堂成》赏析,人事的辛酸隐含在其中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内心装着家国,所以他的好多诗都与家仇国恨有关。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这位诗人饱受人世间的各种血雨风霜,所以从杜甫的笔下所迸发出来的诗句,总是有太多别样的无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杜甫耐人寻味的一首诗,看似充满了生活乐趣,其实道尽了人事之辛酸。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到来了成都,几个月后,他的草堂建成了,这首诗就是在当时草堂初建所写,所以诗的题目为《堂成》。

首联描写了草堂的环境与方位,背向城郭,临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之上;从草堂可以看到周边郁郁葱葱的郊野景色。通过这两句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草堂的环境很幽静,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诗人的心也可以得到安慰。

颔联依旧是对景色的描写,不过它是草堂本身之景。“桤林暗日”和“笼竹和烟”八个字勾勒出了草堂的清幽僻静,这里没有太阳强光的照射,却又淡淡的云烟笼罩着翠绿的竹子。“吟”和“滴”两个字又再次体现了此处环境的静谧感,作者从声音的角度来从侧面烘托了生活的宁静。葱此处能够很明显地感知到作者的心情也是比较舒适轻松的,他将自身与草堂融合在一起,享受着这里的一切。

颈联紧接着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因为作者自己的心情很愉快,所以他看待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在里面,飞翔的鸟儿与筑巢的燕子都有了自己家,这和他的心境很融合。但是喜悦归喜悦,从一个“暂”字就能读出其中的几分忧伤,因为作者只是暂时安居在此处,以后的路依然无法预料。

尾联有两层意思,一种是作者写这首诗与扬雄闭门写《太玄》而有草玄堂之名的意思完全不同,他并不想在此处写诗让草堂成名;一种是扬雄在《解嘲》中标榜自己,说他无意追求富贵与功名,其实他是为了发泄内心对仕途不顺的不满。而杜甫只是将草堂作为避身之所,也没有扬雄《解嘲》中的意思,所以说懒得去发那样的牢骚了。

杜甫这首诗虽然写生活的宁静,但是这种安逸中还是透露着伤感,尽管他在尾句中作了刻意解释,也只能说喜忧参半。人事的辛酸终究还是隐含在其中,结合作者的经历,更是不难理解。


查看详情>>
7

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诗歌背后的尴尬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诗
杜甫的诗

公元755年唐肃宗继位之后,杜甫闻讯一个人投奔朝廷。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杜甫的心境,毕竟他一辈子都渴望匡复大唐,渴望扶大厦于将倾。尤其在当时安史之乱的背景之下,杜甫期待个人,或许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杜甫走了没多远,就被扣押的长安城。当时人们对于杜甫并不觉得是个多大的威胁,因为他的官职实在是太小,就是一个在基层机构看管武器库的,哪有多大的权势?他虽然被扣押,但是没有被囚禁,所以只能在长安城内漫无目的的游荡。

但就是这么一游,他就写出了一首精美绝伦的唐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就是唐代的杜甫《春望》,通篇都是在写他看到了什么,“春望”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乃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看到了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记忆当中的长安城是何等的繁华,何等的鸟语花香,何等的游人如织,尤其是在这个春天踏青的季节。但现在呈现的杜甫眼前的是什么呢?

到处都是国破,到处都是草木生。人烟稀少,草木杂生。如何不让这个情感细腻的诗人发出感慨?

正是因为诗人有了怨恨的心情表达。所以看到春天的花,看到春天的鸟儿,也觉得他们情绪上都带有说不出的伤感。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这后面的诗句是他对现实状况的直接描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兵荒马乱的岁月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亲人现在何处,也根本没有办法收到家书。杜甫对于这种感触不光是对自己人生的未来担忧,而是对时代背景下所有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

当然,杜甫在诗歌当中的“望”并不仅限于眼前所看到的场景,而是有内心当中的守望。

虽然“国破”但是山河犹在,虽然“草木深”,但毕竟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所以他守护的这一座长安城,就是为了重整山河待后生。守护也是一种责任,守望更代表了诗人对于唐王朝逐渐变好的殷切盼望。

而且后来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就是期盼着在这个春天国家能够早日回归平静和安宁,百姓们能够更加的安居乐业,能够和家人团聚吗?

看上去满眼悲伤,也确实是“沉郁顿挫”,但同样也充满着希望和般的期盼。


查看详情>>
8

杜甫一首哭穷的诗歌,意思简单直白,杜甫在诗中向好友彭州牧诉苦没钱了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是唐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并驾齐驱,有着“诗圣”的美誉,后世之人对他的诗作也推崇备至,认为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然而如此闻名天下的杜甫,却有一首为借钱而创作的诗篇,这里面又是怎样的一个原因呢?

历史上真实的杜甫,虽然身负盛名,但他的大半生,却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或许因为自身这种窘迫的境况,使得他更为关注现实。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以反映人民疾苦,如我们所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曾这样记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那句闻名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诗人没有亲身经历,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极具切肤之痛的诗句呢?

对于杜甫自己来说,他心系天下,忧思苍生,然而他也只能自我悲叹罢了,因为有时杜甫自身都会陷入困境之中。

唐肃宗时期的上元二年,漂泊半生的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遭遇了危机,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他挥笔写下了一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全诗内容如下: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杜诗以“沉郁顿挫”闻名于世,经历唐朝由盛转衰后,诗人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炼句锻造出多首饱含悲悯、风格浑厚的不朽史诗。

这首诗堪称史上最文艺的借钱诗,诗人老来窘迫,生活拮据,故作诗一首向彭州牧讨钱救急。“什么时候借点钱来救急?”的词句读来让人一乐的同时,也能够触动读者的同情心。

这个高彭州不是别人,正是与岑参并论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如果对他不太熟悉的话,也应该听过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和杜甫相反,虽然其前半生不甚得意,但自“安史之乱”起,却开始走上了人生巅峰。《旧唐书》因而叹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历史泄露的传闻里,李白、杜甫和高适曾一度是结伴相游的好伙伴,而且相约一起去寻找神仙食用的“仙草”。杜甫在《赠李白》其一里写着:“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当时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四月,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游玩到洛阳。其时的李白是名声昭著的,而杜甫仍默默无闻。听到李白到来的消息,杜甫肯定会去拜访、交流、切磋一二的。果然,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本诗简单明了,意思直白,杜甫在诗中向好友彭州牧诉苦说:我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了,秋天来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所以您能不能借一点钱给我吗?不难看出,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道出了大诗人杜甫无奈的处境和满腹的心酸。但即使如此,杜甫依然忧国忧民,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传唱千古经久不衰。

在自己最穷困潦倒的日子里,能够让杜甫想起来的人,大概也只有曾经交心,现在仍然关心着自己的高适,可以对自己给予适当地帮助吧。所以才有了以上那首“求助诗”的诞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可以从字句里面看见伟大的“诗圣”杜甫...

查看详情>>
9

杜甫的诗歌名句“读书破万券,下笔如有神”,隐藏着杜甫最绝望的一段过往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很多为国为民的传世诗篇。宋代的秦观,在他的《韩愈论》中,将杜甫和孔子放在了一起,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明朝中期的陈献章,在他的《随笔》之六中写道:“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从此使得杜甫有了“诗圣”的名号。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的千古佳作。今天,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正是出自杜甫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然而,我们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杜甫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的时候,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他当时面临的处境,又是什么样的状况。

杜甫的家世背景,其实还是不错的。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少年时期,过着还算安定富足的生活。天宝六年,杜甫到长安应试,却因为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困守长安。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转向投靠权贵之门,却毫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在此期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莫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此时的艰难处境,和悲愤失落,甚至于对世事的绝望,都写得令人心酸不已。杜甫纵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然“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纵然“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又能如何?还不是被现实中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给打败了?

“观国宾”,出自《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也就是说杜甫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观赏王都的国宾了。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歘然欲求伸”,就是才华横溢的杜甫,流芳千古的杜甫,被后人尊崇的杜甫,当时在京城中过的日子。纵然满腹经纶,纵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纵然有着满腔的抱负,纵然一心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只能跟随在富贵人家的子弟背后,做一个小小的跟班,随着人家的马蹄践踏起来的飞尘回来,...

查看详情>>
10

杜甫的诗歌名作《春望》主题是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忠君爱国、爱民忧民,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底层劳动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忧。

他的诗作《春望》就是他爱国忧民之心的真实写照。

一、《春望》诗歌的主题之争

杜诗专家傅庚生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只是抒发“恨别”的情感,而不是以往学者认为的爱国忧民的“感时”之作。

他认为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互文的诗句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所书往往是偏重在后者, 因而得出此诗的主题是“恨别”,“感时”只是陪衬的结论。

然而香港学者周锡韛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既不是“感时”,也不是“恨别”,而是写诗人希望冲破叛军包围、投奔肃宗皇帝以报效国家、亲人团聚的心愿。

就像这首诗的题目《春望》一样,周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企望并追寻春天的温暖”。

二、诗歌及创作背景

到底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还是来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亡四川。次年七月,肃宗于灵武继位。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杜甫在长安待了半年多时间 , 至德2年从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肃宗,任左拾遗。

这首诗就是杜甫被困于长安时所作。

含义丰富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首诗以“国破”开头,既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也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标志着唐王朝太平盛世的结束,烽火绵延时期的开始。

诗为矛盾语。国家已“破”,山河依旧“在”。这是表层的语义矛盾,却也表达了一种似非而是的真实——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被叛军攻破,而自然的山川河流却依然矗立奔流。

人力多么渺小,诗人多么无奈!

而春天依然自顾自的来了。长安城里春光弥漫,杂草和灌木肆意生长,大自然充满生机。望见这一片春光的,是国破家亡后的诗人。

“深”字可作多重理解。它可从表面上来理解,指草木长得茂盛;也可指草木肆意疯长。草木茂盛和肆意疯长两个意象交叠融合,使这句诗给人以春深而无人照管的苍凉之感。

缘情于景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是一种“移情”手段。“移情”这种诗歌常用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诗人赋予“花”“鸟”自然之生灵以人性、人情。因为诗人感怀国家时局,看到花上的露珠,仿佛觉得花也在哭泣;因为诗人长恨家人分别,看到鸟儿翻飞,仿佛觉得鸟儿也因分离而心神惊扰。

颔联在这首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看到花不由溅泪,闻听鸟总是惊心,这是承接上句“城春草木深”而来。

“感时”是感家国残破之时,“恨别”是恨妻离子散之别,也是恨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之别。“感时”、“恨别”二词,承接“国破”,既痛心于国破,又忧思于家室,使得家国命运在此实现了统一。

用词精准的颈联“烽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