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汉景帝与周亚夫,明君贤臣,为何最终走向决裂?
《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了,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前一个 “君”是指名,后一个 “君”是指实。意思是君臣父子都要尽量效法理想的君臣父子,政治才能上轨道。汉景帝与周亚夫,这对君臣在危难时期,做到了“君君、臣臣”,有过的蜜月期,然而却没有善始善终,最终两败俱伤。
初出茅庐
公元前158年,匈奴6万骑兵南下,西汉边境一度告急。汉文帝随即调兵遣将:
1、命车骑将军、苏意将军、张武将军分别镇守飞狐、句注山、北地郡,以此建立起抵御匈奴的北面防线;
2、命徐厉、刘礼、周亚夫分别屯兵棘门、霸上、细柳,加强西汉都城的防御力量。
为此,汉文帝亲自视察了,这三支驻守都城的军队。其余两支军队内纪律松弛,闲杂人等都可自由出入;唯有周亚夫的细柳营,纪律严明,连汉文帝想入营,都被士兵拒绝。士兵言明军营之中,只听从将军号令。
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得派人持节通知周亚夫,方得入营。哪知又被士兵告知,军营中不得驱弛,汉文帝一行只得骑马慢行。这次,周亚夫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临终前,交代刘启(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意思是说,国家危急的时候,可以任用周亚夫担任将军。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分封的7位异姓王不久后,纷纷反叛。汉高祖历经四次御驾亲征,得以摆平,稳定了局势,留下了“非刘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遗嘱。
但刘邦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刘氏子孙,却也干起了,与异姓王的像相同勾当。先是济北王刘兴(汉文帝大哥刘肥第三子)曾在诛灭吕氏有功,但汉文帝封赏之时,过于小气,造成了刘兴的不满。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趁着匈奴入侵,刘兴起兵造反。接着是汉文帝的幼弟,淮南王刘长密谋联合匈奴、闽越,发动叛乱。
针对两起叛乱,汉文帝只是谨慎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削藩。到了刘启继位,景帝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也大大刺激了诸王中,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此外,刘启与刘濞还有一段不共戴天的仇恨。刘启还是太子之时,与吴王太子喝酒赌博,两人起了争执。刘启竟然将吴王太子给杀了。
于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吴王刘濞联合了胶西、楚、齐、济南等七国,起兵讨伐西汉中央的战争,史称“七国之乱”。
力挽狂澜
慌了神的汉景帝,只得牺牲了主张削藩的晁错,但吴王刘濞并没有因此罢手。千钧一发之际,景帝想起了汉文帝临终遗嘱,将周亚夫提升为太尉,统领36将对抗吴楚联军。
周亚夫上任之初,并告知了景帝,自己“牺牲局部,以谋全局”的战略构想。意思是吴楚联军士气正盛,不宜与之正面对抗,需要牺牲梁国为代价,吸引吴楚联军的注意力,而周亚夫部将迂回断其粮道,使吴楚联军,陷入自乱阵脚。
虽然周亚夫的战略最终实现,“七国之乱”得以平叛,但也为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担任正面战场的梁王刘武,便是汉文帝的一母胞弟。刘武在吴楚联军攻城之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都被拒绝。
从结果看,周亚夫是对的,其战略部署也得到了汉景帝的首肯,但梁王刘武才不管...
查看详情>>与“汉景帝与周亚夫,明君贤臣,为何最终走向决裂?”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