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葛亮七擒孟获

发布时间:2020-07-17
1

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只是个传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文献入手

三国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七擒孟获”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我们发现针对这起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例如《三国志》对于”七擒孟获”之事,没有一个字的记述。但是,《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和《水经注》则都记在了这一事件。学者孙建华认为根据清光绪二十七年出土的“孟孝琚碑”可知,孟姓确实当地的一大姓氏。但是,尽管如此,孙建华还是认为”七擒孟获”是不可能存在,因为诸葛亮五月的时候才率军南征,根据《三国志》记载到了秋季诸葛亮就平定了南部反叛。孙建华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这一叛乱存在多年)是不可能的。

学者王保钰则认为诸葛亮心思缜密,做事谨慎小心,作为反叛头目的孟获不可能反复放走,王先生认为此举与放虎归山无异。所以”七擒孟获”的行为与诸葛亮的性格不相符合;除此以外,王先生认为南人反叛并没有随着孟获被擒而停止。因此孟获擒获后,南人便不反叛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综上所述,王保钰和孙建华都认为”七擒孟获”只是一个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有的学者认为”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他们(李廷贵、陆显禄)认为南人仍有反叛是历史事实,但是从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而不祭祀孟公来看;继续反叛的人很有可能是孟婆,也就是孟获的妻子,而不是孟获本人。孟获本人之所以不再反叛,原因就在于其真的归顺蜀汉。

从目前的历史文献来看,”七擒孟获”更多的是传说,而不是历史事实。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这一点的各种缘由是不是真如李廷贵等学者所言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详情>>
2

为什么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可信性并不高?看了这些记载你就明白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若是这"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位作者,他们以他们眼中的"哈姆雷特"为蓝本又写作了其他的故事。那之后的故事,恐怕更是各式各样都不缺。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原素材的掌握程度不同,当人们看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后,反而对最初的蓝本越来越感到疑惑。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七擒孟获一样,这事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我们若是没有专门去梳理一下,就实在是判断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洋洋洒洒地将七擒孟获的故事写了好几章。但《三国志》中最与之相关的记载,其实仅有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从这简短的十二个字中,我们看不出诸葛亮征讨的到底是谁,更看不出有没有七次擒获对方。所以从《三国志》这本正史去考究,七擒孟获的真实性着实不高。

那这故事到底从哪来的呢?《华阳国志》是目前的"最优解"。同时,《汉晋春秋》对这一故事也有一些记载。

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汉晋春秋》的有关记载。再加上宋代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再一次肯定了七擒孟获一事,这个最初见于地方志的故事便和正史彻底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裴松之的注中,七擒孟获一事发生的缘由是"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对于诸葛亮希望通过"擒纵"之计以攻心的计谋,《北堂书钞》所载的诸葛亮呈给刘禅的《南征表》,是可以作为其存在证据的。但对于孟获的重要性,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都还存在一定疑点。

当时在南中一带叛乱的三股势力的头目,是高定、雍闿和朱褒三人。而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孟获最初是奉雍闿之命去挑动当地夷人叛乱的。所以一开始孟获应当是雍闿的一个手下。

后来雍闿战死,孟获继承主位,那么就成了与高定和朱褒并列的一个存在。如果拿下孟获,那么拿下原本由他控制的地区,这是说得通的。但要借孟获直接拿下整个南中,彻底平定高定和朱褒等人,则过于理想化。

且在诸葛亮伐南途中,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对付高定等人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待其军众聚集在一起,再一举讨之。所以面对孟获,诸葛亮突然直接换一种战术的可能性着实不大。他很可能是先尝试猛攻孟获,但久攻不下,所以才把中心转到攻心上来。

不过要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这也缺乏证据。清代有学者提出,要使蛮夷心服口服当然没问题,但当时诸葛亮的重心在北伐,在中原。他是急于平定南中的,又哪来的精力和孟获反复折腾?"擒纵"有一定道理,但"七擒七纵"更像是一场儿戏。

而闹得更像是"儿戏"的,是孟获到底在哪一带活动,最后到底在哪被诸葛亮擒住。

西南地区流传着很多...

查看详情>>
3

别再信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这是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另一件事罢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关于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如今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这也凸显了诸葛亮的神奇。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云: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孟获,然后孟获心悦诚服,平定了西南!

那么,历史上真有其事吗?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其实,这事一点真不太靠谱,十有八九是虚构的,《三国演义》骗了大家!

孟获是何许人也?大家都知道,按照七擒孟获的介绍,孟获是西南夷人的头目,深得当地人和周边汉人的信服!按照这一介绍,孟获的地位很高!如今,对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专家还有一定的争议,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七擒孟获存在不存在!

奇怪的是,对于七擒孟获,当时的史书都没有记载,最典型的是《三国志》中,就没有记载孟获的事迹。最早记载七擒七纵孟获的是《华阳国志》,但这本书出现时,离诸葛亮七擒孟获,已经过去了120年!显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七擒孟获就真的不存在,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史学家,又有了新发现,从而弥补了当时史书的不足!打一个比方,如今对袁世凯的认识,也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现,而有了新认识,所以当时史书不记载,也不能说明七擒孟获不存在!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逻辑问题,即:诸葛亮闲的没事干了,将一个敌军将领,七次抓住,又七次放掉,这显得很儿戏,实在过于离奇!

专门研究西南历史的史学家缪钺、方国瑜等,都认为此事不太靠谱!当代史学家谭良啸发表了文章《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也认为此事应该是虚构!但史学家都指出:诸葛亮抓住孟获不杀,估计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只是民间虚构的传说!

其实,还有一个重点,即: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西南发生叛乱,所以才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当时外部还有魏国、吴国虎视眈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诸葛亮有这个国力和精力,玩七擒七纵的故事吗?显然,诸葛亮应该没那么闲情逸致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为了强化诸葛亮身上的“仙气”,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以及资治通鉴的加持,于是七擒孟获就深入人心了。总之,七擒孟获实际上可能是虚构,所以大家别再被骗了,这才是最可能的真相!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之后,西南从此平定,从此心悦诚服的臣服蜀国!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其实,别再被骗了,西南反而闹得更乱了,这才是真相!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意思很清楚,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当地夷人造反的力度更大,甚至杀死朝廷命官太守,以至于朝廷统治名存实亡了!

正因如此,诸葛亮在连年北伐之际,还要对付南方的叛乱,导致国力不断被消耗,结果成为最先倒下去的一个国家。

查看详情>>
4

诸葛亮七擒孟获可信性有多高?看下面的逻辑你就清楚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诸葛亮南征,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叛乱,对当地汉族豪强发起的一次战争,时逢夷陵新败、刘备病逝,如何妥善处理南中地区的叛乱,是对诸葛亮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南征是蜀汉建政初期的一件大事。

但是,由于蜀国不置史官,关于南征一事并没有留下足够的记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南征的记述也不多,而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孟获,也是在《华阳国志》以及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等史料中才得见姓名。关于孟获,我们颇为熟悉“七擒孟获”的故事。那么,孟获究竟是何许人也?历史上真的有过“七擒”吗?

“七擒七纵”的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与蜀汉“南抚夷越”政策的相合性。一般认为,诸葛亮在对南中问题上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这也与其在《隆中对》中做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规划相一致。但是,诸葛亮南征是否真的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不能通过“七擒孟获”故事来循环论证,还要在史实中去找寻答案。

蛮王非“蛮”

似乎一提到孟获,便想到“南蛮王”,然后自动脑补出一位部落首领的威武形象,但是没有史料明确证明孟获是“蛮夷”。《资治通鉴》中提到孟获,使用的是“郡人”一词,而没使用“蛮王”、“夷人”。

那么孟获有没有可能是汉族呢?有可能。

南中地区虽然是夷越聚居区,但行政上属于是汉朝的疆土,汉朝在该地设置益州郡,并将一部分汉族豪强迁移到当地。到了东汉时期,在当地定居的汉族豪强,逐渐形成了以爨、孟等为代表的“大姓”,他们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是名副其实的“土豪”,并与当地民族的“夷帅”、汉朝的地方官员,共同构成当地特殊的势力格局。

孟姓是南中大姓,南中大姓是汉族迁居形成的,给了“孟获是汉族”的猜想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地,我们认为之所以孟获被认为是“夷帅”,或是因为孟获是当地大姓中夷汉融合程度较深的豪强。当时,豪强的私人部曲实际上是夷汉兼用,汉族豪强为了与本土居民友好相处,曾用金帛聘用部分夷人作为部曲。

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便是,孟获作为汉族大姓,原本并非豪门大族,更多地依靠当地土著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能够很好代表土著利益,从而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威望,被人们认为是夷人的首领。

庲降都督

前文提到南中地区有三种力量构成,实际上在这三种力量中,南中大姓与地方官员不是完全分离或者对立的。蜀汉实际控制时期,诸葛亮为了南中地区的稳定,开始起用南中大姓作为地方官员,实行“南中人”治南中。

蜀汉还在南中诸郡之上设置庲降都督,作为南中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任庲降都督中,只有李恢是“南中人”(建宁人),而李恢担任庲降都督的时期,是在诸葛亮南征之前和之时,并且李恢是久经考验的、深受刘备信任的蜀汉官员,也是南征中诸葛亮倚重的一支力量。

而在诸葛亮南征之后,在庲降都督,甚至是下沉一级的郡太守的人选上,蜀汉都表现得格外谨慎,绝大多数都是从北方另派人选,而非南中大姓,或夷人首领。我们都知道,孟获后来被调往蜀汉中央任职,官...

查看详情>>
5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里,诸葛亮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不只在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读到过,甚至还进入了我们的中学课本。当时老师解读时大家的关注点可能只是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对大局有绝对信心的大气魄。可能大家还不太清楚,当时不仅仅是孟获本人心服口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上升到了神的高度。

话说当年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并被孙权所杀,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尽起蜀国兵马,结果却在夷陵大败,自己也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于白帝城身亡。随后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称的刘禅继承了大统。但此时兵力和国力殆尽,领头人也没了,蜀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各种势力蠢蠢欲动,如不妥善处理,蜀国将有可能提前40多年灭亡。

此时,就需要杀只“鸡”来震慑一下朝廷中以及各地不稳定因素这些“猴子”了。杀谁好?,正好此时孟获开始造反,诸葛亮的视线一下就盯上了他,正好拿他来开刀,为什么呢?首选蜀国少数民族比较多,孟获正是代表着其中一个较大势力。其二孟获势力所在的地盘离中央和富庶的地方较远,在那里进行战争可以避免较大破坏。其三如果彻底把孟获那一带稳定下来,蜀国就等于有个稳定的大后方,就有了比较大的战略空间。

正因为有了这些考虑,才有了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往南中地区征服孟获之战。所谓的南中地区就是现在的四川西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以及缅甸的北部一带,面积十分广大,占当时蜀汉政权拥有面积的一多半。经过大家都知道的战斗,七战七擒之后,孟获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也就是说服了诸葛的天威了,南人不再重复的造反了。这里再多说一句,小说里突出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其实在征服孟获的过程中可不只是打仗,诸葛亮还突出了他做为丞相的会经营的一面,他教当地人怎么种庄稼,怎么做农具等等,活人无数,几乎成了万家生佛,在当地人的心里已上升到了神的高度。所以,经过恩威并施才达到了慑服、稳定的战略目的。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诸葛亮的威望在那里绝对不止于蜀汉时期。据《容斋随笔》上说的一件事,到了宋太宗淳化年间,此时已是诸葛亮时代的800年之后了。蜀汉之地又有人造反,朝廷派人去招安,当地的官员给招安的人写信说,你过来的路上需要过泸水,以前诸葛武侯曾下令曰过:“如果不是进献贡品或者出兵征讨,千万不要过这条河,如果非要过的话,就必须先祭祀河水才可以乘船渡河。”所以,当地官员特意派人带着金龙两条、金钱2000文,还有祭祀用的酒肉,请前去招安的人祭祀完再过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那一带的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已深深刻到骨子里了,哪怕快过了近千年了,依然如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贤能、厉害之处。

其实不只是到宋朝如此,就是现在,缅甸北部掸邦和克钦邦地区还经常见到为纪念诸葛丞相而建的诸葛祠、武侯庙、孔明城,我国云南南部的一些民族还祭祀着诸葛亮,佤族还奉诸葛亮为祖师阿公。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查看详情>>
6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以下有这几个疑点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一个很耀眼的人物,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其中就有“七擒孟获”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对“七擒孟获”一事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史料支持这种说法。不过“七擒孟获”一事实在太过离奇,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那么“七擒孟获”这件事到底存在吗?它又有怎样的疑点呢?

“七擒孟获”的历史背景

“七擒孟获”发生于诸葛亮南征期间。刘备在夷陵惨败,不久在永安白帝城去世。这个事情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让本来就控制不足的南中地区变得更加不稳定。南中五郡中,益州郡、牂柯郡、越嶲郡都发生了叛乱,永昌郡由于在最南方,虽然没有叛乱,但是也失去了控制。这个时候的蜀汉元气大伤,没有功夫管理南中的事情。等到建兴三年(即225年),蜀汉即将对曹魏北伐,为了稳定后方的安全,也为了从南中获取资源和兵源,于是诸葛亮决定平复南中四郡的叛乱。

南中地区主要是三个郡发生叛乱,蜀汉也分为三路,一路由诸葛亮统领;一路由李恢统领;一路由马忠统领。三路进行得都比较顺利(中路的李恢稍微遇到点困难,但也化险为夷了),诸葛亮攻取越嶲郡,马忠攻取牂柯郡,然后蜀汉大军汇合在益州郡。这个时候由于内讧,益州郡叛军的首领雍闿被杀,由“夷、汉所服”的孟获,也是雍闿的部下接管了益州郡叛军,与诸葛亮对抗。

在出征之前,诸葛亮询问谋士马谡该怎么解决南中的问题,马谡提出攻心为上,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同。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对孟获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来回七次,最终把孟获给打服了。孟获承诺“南人不复反”。诸葛亮暂时稳定住南中的形势(没有真正控制南中,后面仍然出现多次叛乱),就班师回朝准备北伐的事业了。这就是根据历史记载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质疑

孟获这个人物应该是有的,被诸葛亮击败后归降蜀汉,入朝为官,成为御史中丞。不过诸葛亮有没有对他七擒七纵,这件事情却不好说,是有很大的争议的。至少有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

一、《三国志》没有记载

虽然“七擒孟获”是有史料支持的,但是《三国志》当中没有任何记载,包括孟获这个人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诸葛亮南征的记载只有一句话,跟本纪似的;与之相关的《后主传》、《李恢传》、《马忠传》、《吕凯传》中都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只言片语。那么支持“七擒孟获”的史料在哪里呢?小编能够找到的比较原始的资料有《汉晋春秋》、《襄阳记》以及《华阳国志》。

《襄阳记》:“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华阳国志》:“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

按理说这些史料已经很详实了,但是这三处史料的可信度却不如《三国志》。《襄阳记》、《汉晋春秋》的作者是习凿齿;《华阳国志》的作者是常璩,二人都是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且不说二人治史态度如何(《襄阳记》中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南中不复反,其实诸葛亮南征后不久南中就再度发生叛乱,...

查看详情>>
7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它其实就是一个民间故事罢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

查看详情>>
8

诸葛亮真的七擒孟获过吗,这到底是不是虚构的呢?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提到诸葛孔明,笔者能想到的一句话就是“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能想到的一件事就是白帝城托孤,能想到的一篇文章就是《出师表》。很显然,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在说着同样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是个人才,是百年难出的人杰。

在影视剧中,诸葛亮表现出的人设是完美无缺的。

但是,他真的如此完美吗?

显然,并不是。

至少,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是真的不行,甚至,连妇孺皆知的“七擒孟获”,这样一个展现他军事能力的事件都是假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最早记载于《汉晋春秋》之中: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素为夷汉所服,乃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蜀军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送至滇池,南中平。”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华阳国志》、《滇云纪略》等历史文献中找到类似的记载,虽然,内容各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甚至于,一些文献中详细列举了“七擒孟获”的地点:首擒在白崖(今弥渡);二擒在蠔猪洞(今邓川);三擒在佛光寨(今剑川);四擒在浪穹(今宁蒗);五擒在庆甸(今凤庆);六擒在怒江(今永昌);七擒在普坎(今缅甸北部)。

如此密集的记载,都表明“七擒孟获”一事证据确凿无懈可击,再加上,诸葛亮稳定后方时采取攻心的策略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的爱戴,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对“七擒孟获”一事深信不疑。直到今天,这件事情在当地仍广为传颂。然而,当学者们深入研究这件事情的时候,却发现了诸多不合理之处。

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怀疑,起源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三国志》可以说是记载三国历史的诸多史籍中最具有权威的一本史书了,然而,偏偏在这样一本如此重要的文献里,竟然找不到任何关于“七擒孟获”一事的任何记载,甚至于,连孟获这个人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南宋史学家早已做出过批注,他们认为:《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所描述的“七擒孟获”一事,应该是他自己捏造的事情。而且,此人所记之事大多没有经过认真审核,语言随意,实在让人难以信服,这也是《三国志》丝毫没有提“七擒孟获”一事的原因。

到了民国时期,云南的地方史学专家张花烂也对此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他觉得:

陈寿对南中地区的叛党雍闾、高定等人的行为,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如果,真的有“七擒孟获”一事,他为什么要将此事略过不提呢?孟获被抓了七次,偏偏名字里还有一个“获”字,这仅仅只是巧合吗?通常来说,放一次就有些不合情理了,结果,竟然说诸葛亮连放了他七次,这就有些搞笑了。

被抓了五六次还不服,足见此人的无耻程度,又怎么可能偏偏在第七次的时候就臣服了呢?前后的态度转变有些太大,真的是一个人吗?翻阅史书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此次渡泸至滇池,仅仅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真的是兵贵神速,稍有耽搁便可能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大军败亡。

而且,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之长远,从...

查看详情>>
9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否为真?看下面的记载就知道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在《三国演义》里蜀汉建立不久后,刘备因为伐吴失败不久就在白帝城病逝,这时候蜀国南方的蛮族首领孟获趁机叛乱,诸葛亮在稳定朝政之后,立即出师平叛,终于经过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服口服,最候重新归顺了蜀汉。

然而查遍《三国志》全书,并没有关于孟获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只是提到南中的雍闿高定反叛,如果孟获是这次叛变的主要首领,那么应该会有关于孟获的记载。

最早的史书关于孟获的记载出自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这里记载的孟获并不是作为叛乱的首领,而是孟获追随雍闿等人反叛,诸葛亮得知孟获在蛮族的威望高,于是发兵打败了孟获并活捉了他,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策,宽恕了孟获,后来平定叛乱后,诸葛亮将孟获带回了成都(类似做人质)担任御史中丞,自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叛乱。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孟获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的,由于他并不是叛军的主要首领只是跟随雍闿高定等人反叛,由于陈寿写《三国志》比较简略,漏掉孟获的事迹也是有可能的。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否为真,这个可以从后来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的文献上来看,在《华阳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关于孟获被七擒七纵的记载。但是在《三国志》,诸葛亮的《出师表》连孟获的事迹都没有更别说关于孟获被七擒七纵的记载了。

有人认为孟获被诸葛亮生擒然后释放优待可信度还算高,如果说七擒七纵,在当时南中复杂的形势和险阻的交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著名学者黄承宗也指出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的地点分别在白崖 邓赊豪猪洞 佛光寨 治渠山 爱甸 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诸葛亮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到了秋天平叛回到成都,短短的几个月,来回行军就几乎耗费了大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这七个地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查看详情>>
10

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其实史实上孟获这个人都不存在

三国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诸葛亮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在民间,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刘备死后,蛮王孟获联结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们攻城略地,蜀汉边境地区扰攘不宁,人心大乱。为巩固蜀汉大后方,以便全力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亲率川军南征。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屡擒屡纵,共达七次之多,终于征服了孟获。这个桀骜难驯的蛮王带领妻子兄弟和死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指天发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也!”“七擒孟获”乃是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上大书特书的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诸葛亮的南征确是史实,连“七擒孟获”也是见诸于史料记载的。《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道,诸葛亮到南中之后,连战连捷。他得知孟获在当地深得人心,便设计活捉了他,但孟获并不心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让他再来一战。结果盂获一连被俘虏了七次,才真正心悦诚服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的记载。

此事虽见于史书,但并不等于就是确凿的史实。因为即使以常理推论,所谓“七擒孟获”也很难经得起推敲,《续云南通志》认为,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从成都出兵,当年秋天到达滇池(今云南昆明),并彻底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诸葛亮渡泸至滇池,仅用了五六个月时间,岂容如此耽搁时日。

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路程达一千多公里,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古代,南征大军光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三个月以上。剩下的三四个月,蜀汉军队还分别平定了其它几个地方的叛乱。这样一来,用于平定益州地区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都不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的战役。

其次,严峻的形势也不容许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搞什么“七擒七纵”。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正是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东征,被陆逊火烧连营,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北方有强大 的曹魏虎视耽耽,东方好不容易才同东吴恢复了睦邻友好关系,而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清代撰修的《通鉴辑览》指出,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叛乱,然后立即挥师北上,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所以,即使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对盂获屡纵屡擒,一生以谨慎著称的他也不会这么干。

正如《通鉴辑览》所说,“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而实际上却是“无识已甚”。

陈寿所撰《三国志》乃是记载三国史实的最权威的史籍,此书中不但没有“七擒”的记载,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不采用这个传说,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距离曹魏时间比较近。出于陈寿的立场,他在《三国志》中,将魏晋作为正统,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所以对诸...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