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发布时间:2020-07-16
1

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什么呢?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今天要赏析的一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表达了什么呢?

孟浩然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了吧,想要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负,却连朝廷都没进入过。前半生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的孟浩然,哪怕都隐居了,却始终心有不甘,于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认识了当朝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遂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一首,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援引的意思,并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热情。

既然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就不得不提一下张九龄这个人了。张九龄是唐朝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文采斐然,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凭借着自己超然的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推崇。据说当初每逢有官员推荐人时,玄宗都会问有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皇帝对他也是极为欣赏的。

张九龄作为一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自是天赋过人,少有才学,且他不但做官做得好,诗文也写得好。张九龄最突出的是五言古诗,文笔清淡,但又寄托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诗歌《望月怀远》里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至今是被人称道的经典。

开元二十一年时,张九龄升任了检校中书侍郎,后拜中书令,据说也就是这年,孟浩然写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他借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热情,意境深远,气势宏大,虽最后官没做成,但诗却成了流传千年的名篇,堪称山水诗中的杰作。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但结果依旧是让人失望的,于是,四十多岁的孟浩然又一次回到了家乡襄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暴涨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景象壮阔;湖上的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风起之时,波涛荡漾,涌向对岸,其气势雄伟,好像要撼动了整座岳阳城一般。在孟浩然的笔下,八月的洞庭湖是十分壮阔的,带着凛冽的气势,震撼着世人,也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只为目睹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想要渡河却苦于没有船只,在这盛世之下,满怀抱负的孟浩然又怎只甘心闲居着呢?这种苦苦寻求机会却始终无出路的困境,正如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一样,让人无奈,也让人惆怅。而坐在湖边的诗人看着那些垂钓之人,也难免生出一份羡慕之情,这其实隐含的不就是诗人与官场吗?他希望张九龄能做引荐他的那只小船,也希望自己是那些垂钓者中的一员,不用只在无奈下过隐居生活,他希望自己也能走上朝堂,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期望贯穿了诗人的一生,恐怕即使去世了,这也是孟浩然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了吧!

古代人在诗歌方面是真的很厉害,现代人求引荐一般都是很直白的,极尽全力的夸耀自己或夸耀对方,有些人为了得到求职的机会,就会显得很谄媚。但孟浩然这首诗,虽是干谒诗,却自然含蓄,或许这就是属于文人的傲骨吧,即使是求别人引荐,也...

查看详情>>
2

孟浩然的经典古诗《与诸子登岘山》赏析,登山后有感而发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必小学生都会背。他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应该不少中学生也知道。他的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很多人也都听说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句诗的出处。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本诗的题目是"与诸子登岘山",这里的"诸子"指的是诗人孟浩然的几个朋友,唐朝诗人岑参(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位)也写过一首诗,名为《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题目中的"诸子"应该也是这个意思,顺便还可以看出,古代的文人墨客特别喜欢跟好朋友一起登山,还喜欢在登上山顶后作诗一首。

"岘山"在如今的湖北省襄阳以南。作者孟浩然在登上岘山后,触景伤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和事有着更替和变化,来来往往成为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诗人孟浩然与好友一起登山,眼见秀丽江山、自然之景,不禁心生感慨,世间的事物沧海桑田,不断更替变化,今来古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相对于大自然和宇宙来说,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万里江山保留着各种名胜古迹,如今又轮到我们来攀登到达。

本诗的颔联,交代了这首诗的缘起。正是因为诗人孟浩然和朋友们"我辈复登临",才能看到下文所描述的"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的景象,才能有机会在读完"羊公碑"后,泪湿衣襟。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水位降落,鱼梁洲变得很浅,天气寒冷,云梦泽变得很深。

鱼梁洲上曾经居住着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他曾经称呼诸葛亮为"卧龙",称呼庞统为"凤雏",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因此被誉为知人。鱼梁洲还是那个鱼梁洲,但是像庞德公这样的"风流人物"却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令人不禁生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下文的"羊公碑"也有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情在里面,但是却又不完全一样。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后人为了纪念西晋时期的名将羊祜而建立的纪念碑,如今还在这里,读完了之后,让人不禁流下眼泪,沾湿了衣襟。

羊祜是西晋名臣,他在襄阳为官时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民心,因此,在他去世之后,襄阳人民为他建立了羊公碑,以...

查看详情>>
3

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诗《清明即事》,越是热闹,越感到孤独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在古时候人们的心中,清明节却是一个充满愁绪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人们祭奠先辈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了对离开的人的怀念与哀思的日子。尤其是每到清明节时,窗外也会下起蒙蒙的细雨,这让人们的心也跟着变得更加哀伤。

特别是一些身在异地他乡的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更是心中充满怅惘,充满了对家乡、对亲友的思念。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清明节那天,他就因为自己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而感怀,又因琐事缠身而无法归家而感到忧伤,种种复杂的情绪堆积于他的心中,他索性就将此化为一首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这首诗。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这首诗的题目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诗文的内容,其实就是在清明节那天诗人心中所想的事情。他将这些思绪化为文字,虽然整首诗的用词非常平凡,但是这些平凡的词组合在一起之后,却将他心中的那种悲伤与孤独描绘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对于人生的那种领悟,以及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感受,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

在这首诗文的第1句与第2句中,诗人说的是现如今的京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每逢到了这天,人们的心中也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悲伤与愁绪。诗人在这起笔的两句中不仅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另外也是将当天人们的心理状态描写了出来,奠定了这首诗哀愁的氛围,而这也是古代人们过清明节时的常见状态。

接下来在诗文的第3句与第4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他眼前所见到的京城的景色,城市的道路上,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城东外面的杨柳此时已经变得翠绿。闭上眼睛在回想诗人的诗文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非常美丽的风景画面,在这幅画面中有车有人也有被风吹动的翠绿,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在诗文的第5句与第6句中,诗人同样也是在描写眼前的春景。现如今的花朵已经落到了地上,青草也已经冒头,放眼望去是一片花繁草盛的景象,除此之外,还有黄莺与蝴蝶在嬉戏着,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只不过细细品读,却能够感到一种孤独的意味,毕竟景色虽美,诗人却是处于局外人的角色去看反倒显得更加落寞。

最后在诗文的结尾两句中,诗人的这种孤单与落寞的感情变得越发浓郁。他在诗文中说他环视身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空荡荡的坐在堂前喝茶,所以他干脆就以茶代酒,去安慰自己那充满孤单与思念的心。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在热闹繁华的地方,我们就越发的感觉自己非常孤寂,似乎就如同那局外人一样,怎样也融不进去,尤其是像诗人这样独自在异乡漂泊的人,每当这时更是对家乡充满思念。


查看详情>>
4

孟浩然的五首经典古诗赏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孟浩然,他的写作风格,总是如此特别,给人以风神散朗的感觉。细品其五首最经典的古诗,清淡自然,或许我们可在他的内心深处,窥探一二。

0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可是昨夜他还在睡意朦胧中听到过一阵风雨声,不知道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

读完诗的我们可以得知,夜里的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正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所以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也即将带走无限的春光。

02《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经》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出自《王风·君子于役》,写的是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正可以理解诗中旅人的心情——为何会有“客愁新”: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诗中的画面所展示的,表面上是一汪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在那实际的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和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忧而哀、悲而伤。

03《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有这样一句诗:“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可以看出,杜甫诗中的情景是田父留人,但情切语急;而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却是意舒词缓。淡淡的几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

诗中没有刻意渲染雕琢的痕迹,只有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正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才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04《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仅以“荆吴相接”这几个字,就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的意境。虽说是分隔两地,作的是送别诗,但诗人的手法比较特别,先作宽慰,是超乎送别诗常法,更别具生活情味。可能是因为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所以诗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把气氛往开心的方向调一调!如此特别的作风,给人以风神散朗的形象感觉。

但是,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而无...

查看详情>>
5

孟浩然的一首千古名诗《春晓》,其中有什么含义?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可爱的春天宛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间,那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也随之而来,整个世界好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孟浩然是一位隐居诗人,这首诗是他在鹿门山隐居时所创作的,诗中的意境十分的优美,宛如人间天堂。作者也是抓住睡梦刚刚清醒时,睁开朦胧的双眼就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不禁有感而发。《春晓》充分地表达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留恋春天的思想感情。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所以在他的笔下我们常常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孟浩然虽然出生在盛唐,但是仕途却不尽人意,晚年修道归隐山林,曾隐居与鹿门山,并在这期间有感而发,创作了《春晓》这首千古名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隐居诗人孟浩然,每日饮酒赋诗。一个春天的早晨,昏昏大睡的诗人被外面一声声的鸟叫声惊醒,面对窗外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光明,心中的愤愤不平也瞬间烟消云散,看到窗外的小树上有鸟儿在不断地嬉戏玩耍,诗人也不禁有感而发,心中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随着这首诗而抒发出来。

春夜慢慢正在熟睡,在不知不觉中天就已经亮了,诗人也是被外面的鸟叫声惊醒的,面对鸟语花香的窗外,回想昨天夜里阵阵的小雨,也不知道美丽的花儿何时就将被打落。在整首诗中不难看出诗人虽然对春天十分的喜爱,但是更多的还是害怕春天的流逝。

前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季景象,也是无数人欣然向往的美好梦境,后两句却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担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所言的重点并不在于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更多的是诗人昨夜所想的事情。其实孟浩然的心中也是错综复杂的,虽有一身才华,却不能施展,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要过去了,时至今日都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也让诗人久久不得开心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首诗的表面含义非常的好理解,但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并不止这些,更多的还是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梦醒十分,昨夜的思愁还没有过去,今日的新绪又按时到来,虽然春天清晨的景象美不胜收,但也很难让诗人忘却烦恼,旧愁难却新绪又来,两种愁绪交相辉映使得诗人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春晓》,诗人也希望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错综复杂的心情。

诗歌更多的还是诗人表达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春晓》所表达的含义远不止这些,不管是他对春天的喜爱也好,还是对春天的怜惜也罢,这都是诗人对我们提供的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使我们可以从诗人的诗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情怀,面对如此伟大的诗人,面对如此美妙绝伦的诗词,我们更多的还是尊敬。


查看详情>>
6

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干谒诗最重要的是什么?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唐代有一位诗人朱庆馀,他的一首诗流传至今: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为何作这样一首诗,是因为当时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在试前往往需要凭借有声望人士的引荐,使他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获取功名。

这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所谓行卷,即考生把自己的诗作提前给有名望的人士相看。在这些诗作中就有一些诗专门介绍和推荐自己,类似于现在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书,这种诗就叫做干谒诗。

朱庆馀这首干谒诗就是写给当时的水部侍郎张籍的。张籍看过诗后非常欣赏朱庆馀的才华,还回诗一首。最后也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一举考取了进士。不得不说是这首干谒诗的功劳了。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也曾写过一首干谒诗,是赠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的。

我们先来看看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是怎么向别人表明自己入仕的想法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半段描写诗人望见的洞庭湖景色:

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快要和岸一样平了。站在岸边望过去,远处的天空好像已经和洞庭湖的水连在一起,水天一色烟雾朦胧。

云泽和梦泽蒸腾起来的水汽,雾气腾腾的,在水面上氤氲飘动。湖面上不时波涛汹涌,在湖边的岳阳城好像随时会被洞庭湖水撼动。

这首诗虽然是律诗,但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含有古体诗的意蕴,可谓起句之妙,后人多有效仿。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浑浑若不落边际,气势雄大而温厚。“蒸”字和“撼”字,用在此处,非常响亮,而又确切,形容洞庭湖尤为警拔。

诗的后半段是赠中书令张九龄,表达自己渴望入仕的心情:

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诗人不由感叹,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就像看见钓鱼的人在悠闲自在的钓鱼,自己很羡慕。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诗人巧妙地运用“舟楫”、“垂钓”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而划船、钓鱼本就是湖边常事,使得此诗不露痕迹,诗意自然流畅。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得体。孟浩然的这首诗,既表达希望对方引荐帮助,又不落俗套、不卑不亢,确实是干谒诗中第一等文字。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之时。可惜他没有朱庆馀的好运气,这次长安之行未能如愿中举,其后再未试图入仕,一直隐居。孟浩然的诗清苍酝藉、平淡自然,与他追求隐逸的志向不无关系。

清代屈复曾点评此诗: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能使气势雄浑的诗人卑下弱小的乞求,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真是残酷。


查看详情>>
7

孟浩然的这首古诗《渡浙江问舟中人》,有什么特别之处?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这里赏析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渡浙江问舟中人》。由题可知,它应该是孟浩然渡江前往目的地时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渡江远行这本是挺寻常的事情,然而,诗人善于在任何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发现诗意。接下来,请细细品味孟浩然的《渡浙江问舟中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代: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我乘坐一叶扁舟渡江前往我想去的远方,途中江上翻起浪潮让船儿有些颠簸。不久后,风停了,江上浪潮平息,江面平静下来,船儿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渐渐接近我想要去的地方。

这小小的船儿并非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其他人与我一起乘坐渡江。虽然多个人共坐相同的扁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想要去的终点都相同。我不知道其他人想要去哪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去哪儿,在我踏上这叶扁舟时已经明确了靠岸地点。

我坐船时闲来无事,站在船头时不时仰望天空,飘有白云的天空是旅途中的优美风景,它们倒映在江水上便是水面上的美丽景色。我看云时也看见山;那重重的山脉,哪座山后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路途依旧遥远,船儿不停,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想要去的地方。

这首诗有何妙处?

一、语言朴素简单。诗《渡浙江问舟中人》里所有词汇全部都是常用词汇,没有什么复杂的字词和艰涩的生僻词。这些字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寄托情感而且还创造出诗意美,同时还特别有音乐感。轻轻念一念这首诗,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把诗《渡浙江问舟中人》称为叙事诗可以,诗中讲述的就是渡江远行事件;把它称为写景诗也可以,毕竟它描绘了江面无风平静景象,还描绘了天空景象以及青山景象;把它称为抒情诗更可以,但凡是诗都抒情。它很巧妙地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同一首诗中。

三、意象选取之妙。诗人选取了哪些关键意象?首联涉及到液体的江潮和气体的风,颔联涉及到扁舟和人,扁舟是固体事物,人是气液固三态融合物。这些都是诗人身旁的事物,颈联尾联开始写远处的景物。颈联涉及到天空,尾联涉及青山。由此可见,这诗的意象广度大,特丰富。

这首孟浩然的佳诗《渡浙江问舟中人》里,我最喜欢颈联尾联,“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我把它反复轻念了几遍,感觉好极了。


查看详情>>
8

孟浩然的古诗《与诸子登岘山》赏析,诗人为何在最后落泪?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在诗史上占据着高不可攀的地位,可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他的经历即可用"哭笑不得"四个字来阐述。

哭,是因为上苍极尽戏弄之能事,让孟浩然的几次长安之旅,终成泡影,好比一个戏子,台上三分钟的发挥不佳,竟使台下十年苦功付诸东流;笑,是因为置身局外,才发现人生往往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折腾了半天,还不如原来不折腾,一切一场闹剧而已。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用了短短十个字,便道尽了人生。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历史悠悠,往来代谢,今朝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水也退去了,露出鱼梁,秋天一来,天不就寒了吗,可这寒的,又怎会是仅仅天气。

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诗人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不由地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人物及事物,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

而古往今来,几人能做到不虚度年华?几人敢说自己的人生全然无憾?在人生路上,又有几人不是接连碰壁,最后头破血流。

人生充满了戏谑,每个人就像是提线木偶,只有被生活任凭摆弄的份儿,要想命运自己主宰,比登天都难。于是,有的人学乖了,任其自然,因时顺势,不学那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也有的人看不开,跌跌撞撞中固守自己的那份执拗,不反抗也不妥协,与命运相周旋。

这才是人生的真实状态。难怪苏东坡会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其言不谬。

在诗的最后,面对斑驳的羊公碑,孟浩然潸然落泪。

身逐山水阔,心随鸥鹭盟。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羊公的功德千古不灭,有碑为证。可自己却只能混迹山林,一无成就。孟浩然一念及此,泪下沾襟。

其实何必?羊公事业今何在,只余残碑叹古今。

使你留名千古的,是你的韵味悠远的诗歌,而不是你汲汲于建功立业的雄心。


查看详情>>
9

孟浩然的一首古诗《自洛之越》,他其实不满足做一个田园诗人?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我们知道,孟浩然同王维一样,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不同的是,王维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朝廷中做官,亦或半仕半隐,而孟浩然,则是终生布衣,从没在朝廷中任过职。

实际上,孟浩然并非只想做一个田园诗人,他在早年也是有仕途之心,渴望在朝廷上有一番作为。

然而,孟浩然似乎没有入朝做官的命,几次绝佳的机会都被他错过。离仕途之路最近的一次机会便是与皇帝唐玄宗的正面接触。

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内署玩,忽然,皇帝唐玄宗驾临,这让孟浩然慌张不已,于是钻到了桌子下。

没想到,皇帝已经发觉有客人在此,于是王维一五一十地告知唐玄宗。唐玄宗实际上也知晓孟浩然的大名和诗作,便让他吟诵一首佳作,这对孟浩然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也许会从此走向仕途。

但是,孟浩然再一次错过了机会,他当众吟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诗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听罢,冷冷地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就这样,孟浩然错过了绝佳的自荐机会,仕途之路从此堵死。假设,孟浩然当时吟诵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40岁的孟浩然功未成名为就,心中自然惆怅不已。大约在开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28年,他从洛阳到吴越一带游玩,在出发前夕,感慨地写下了《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从孟浩然读书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载,自己辛辛苦苦地读书,到头来却毫无所成,没有任何功绩。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的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愤恨。

长安城是孟浩然求取功名的伤心地,洛阳城也充满了风尘与污浊,不如去吴越地区游山玩水,忘却烦恼,一洗心中的郁闷。

于是,孟浩然乘着一叶扁舟,从洛阳出发,顺着运河到达吴越地区。长揖也就是作揖,也可以看出孟浩然平时结交王侯和雅士的气概。

一旦泛舟湖上,喝着美酒,望着湖光山色,心中的郁闷便消失了一大半。想到此时,孟浩然真是释然了,人生短短几十年,何须为了功名苦苦钻营,不如活得洒脱一些,做个快乐而幸福的布衣。

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从苦苦求学到仕途的彷徨,再到豁然开阔,可以说是孟浩然一生的缩影。


查看详情>>
10

孟浩然的三首古诗背后的故事,李白给孟浩然带高帽?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唐朝的孟浩然是李太白的偶像。李太白写有一首五律叫《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诗把孟浩然抬举得太过头了。想那孟浩然年轻时隐居襄阳鹿门山读书,也是为了搏取功名,之所隐居,只是故作清高,内心已经掺杂太多对名利的幻想。四十岁时孟浩然终于按捺不住一颗骚动的心,去长安拜访一众好友,顺便参加一下当年的国考。人家孟浩然结交也是挺广的:李白、王维、王昌龄、张说、张九龄,张子容……这人脉,杠杠的,所交都是名人啊。

某日,孟浩然在王摩诘官坻处喝茶,侃大山侃得正兴起,忽然门外有宦官传唤“皇上驾到!”真是让二人措手不及。更令孟浩然大吃一惊,让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多亏王摩诘机警擅变,望望木鸡一样的孟浩然,赶快让他去堂中屏风后回避。唐玄宗进门后王摩诘早已在堂上一侧跪拜行礼,玄宗对王摩诘以好言宣慰一番后,询问他近日是否有新作。诗佛瞬间即寻思到:何不在此时把孟浩推荐给圣上?

正在此时屏风后传来激烈的打喷嚏声。原来是孟浩然受不了王摩诘屋里整日礼佛用的浓烈檀香的味儿,他在鹿门山所闻的是四季的林野清香,来到王维屋里挺不习惯。玄宗也不怪罪,笑问何人。王摩诘赶快伏地赔罪:“此人正是微臣欲向皇上推荐的荆襄贤才孟浩然。”马上唤孟浩然出来叩见玄宗。

玄宗早闻孟浩诗名,尤其是近来在长安太学赋诗时,以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惊艳四座公卿。今日一见,那孟浩却稍带惊弓之态,诚惶诚恐,“微臣襄阳孟浩叩见吾皇”。玄宗赐孟浩平身,孟浩谢礼后不知所措地垂手恭立一侧。又听玄宗问道:“闻爱聊诗名远播,近来可有佳作,读于朕听?”

孟浩慌忙不迭地把他来长安之前所作的《岁暮归南山》,给一拉趟地宣读出来,其诗如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原来孟浩然久有功名之心,却苦无门路。虽然多交天下名流,也只是搏得诗名,对于入仕当官的规则和道理,并不精通。久而久之,心中难免会发些牢骚。却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紧张时便不经意地把满腹牢骚的诗意诵读出来。但听的人正是当今皇帝,这哪里能成?孟浩摊上事了,孟浩摊上大事了!

“朕可没半点嫌弃人才的意思啊,这一点王爱卿还是知道的。孟浩,你不想走上仕途助朕也就罢了,何以写这诗埋怨朕?你这不是甩锅给朕令联背黑锅,令朕难堪吗!王爱卿知道朕已经颁发过几次招贤令了,他也曾经在诗里写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是不是啊,王爱卿?”

王摩诘连连叩头称“是”,他本想向圣上推荐贤才,不曾想竟然弄到这般地步了!屋子里的气氛尴尬起来。

“那样吧,你还是回襄阳去做采薇的东山客去吧,不用来长安了。世界那么大,随便看看哈。”圣谕一出,拂袖而去。王孟二人惊得一身冷汗。待玄宗远去后,良久才起来整整衣衫,扶扶帽子,摸摸头:还好,有命活。

事后王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