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朝服饰特点

发布时间:2020-07-14
1

看了明朝官员服饰,你就知道什么叫“衣冠禽兽”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衣冠禽兽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出自明朝陈汝元的《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来怎么成为贬义词了呢?因为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自然就成为贬义词了。

“衣冠”的本意,代指公共权力。人类社会往往就是“衣冠社会”,有光脚儿的,也有穿鞋的;有骑马的,也有骑驴的。衣服穿戴始终法度森严,极有尺寸,就像梨园那句行话:“不怕穿破,就怕穿错。”特殊阶层,非常重视“衣冠”标志。

明代服制规定: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这就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

当时,“衣冠禽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只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衣冠禽兽”才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明代官服上的禽兽被绣在两块正方形的名叫“补子”的织锦上,使用时将它缝在官员的服装上,前后各一块,所以官员的服装也叫“补服”。

“补子”是明代官服上新出现的等级标志,被明代以后的官场所沿用,成为封建等级制度最突出的代表。

明代官员服饰除了别具匠心的“补服”外,还有几种作为特殊恩赏的服装也是别具一格的,如蟒服、飞鱼服、斗牛服。这三种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不属品官服制之内,是明朝内使蒙恩特赏的赐服。

蟒服中的“蟒”与龙很相似,但是为了区别皇帝和其亲属服装上的五爪龙纹,就称之为“蟒龙”。因为蟒服和皇帝的龙袍很像,所以是绝对不可以随便穿着的,只有重臣权贵蒙赐才可以穿用。

相比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等,斗牛服和飞鱼服就宽松多了,一品、二品官都可以穿。斗牛服中斗牛的身体与龙也很相似,既有鳞也有爪,就是头部的角向下弯曲,和龙有所不同。而飞鱼则是根据《山海经》中的鳐鱼形象想象而成的,它有蛇的头部,鱼的身子,左右各有一个翅膀。可是到了后来便混乱起来,百官甚至宦官都有穿着飞鱼服和斗牛服的,甚至许多人在绘制这种图案的时候,还有意无意地向蟒袍靠近,嘉靖帝于是下令百官不许擅自使用蟒衣、飞鱼和斗牛服以免发生僭越的事情。

鉴于当时服制出现混乱现象,嘉靖七年时便参照古时玄端服的制度制定了“忠靖”乌纱帽,用忠靖之名,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要忠君爱国,不能有二心。

查看详情>>
2

明朝锦衣卫的服饰你见过吗?竟然比皇帝的衣服还要华丽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说起锦衣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锦衣卫的前身是掌管朝廷仪仗的一个叫仪鸾司的机构,既然是仪仗机构,那么对相关人员的形象要求就很高,因此里面都是些人高马大的壮汉。朱元璋为了使全国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想培养一群特殊的人员来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这些人员不经司法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朱元璋身边这些最贴身、最亲近的仪仗人员就成了他的首选。

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改仪鸾司为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名叫诏狱。锦衣卫将人抓来以后,就关在诏狱里严刑拷打,犯人不是屈打成招,就是熬刑不过而死,因此朝中百官跟天下百姓都很害怕锦衣卫。外地百姓只要看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就知道是锦衣卫来抓人了,会赶紧躲起来。

锦衣卫从字面上看,就是穿着锦衣的卫士,锦衣指的是精美华丽的衣服。那么锦衣卫的衣服有多“锦”呢?

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跟斗牛服。

蟒服

蟒服是一种皇帝御赐的服饰,穿着时要系玉带。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皇帝所穿的衣服是秀有五爪的龙袍,而蟒服上的蟒为四爪,由此可见蟒服就比龙袍低一个层次。明《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所穿的衣服肯定是天底下最华丽的,而就比龙袍低一层次的蟒服,其华丽程度可想而知。

飞鱼服

飞鱼服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上面秀着会飞的鱼的衣服,“飞鱼”这个词语出自《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林邑国记》记载:“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飞鱼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飞鱼于蟒长得很像,飞鱼服是仅次于蟒服的一种服饰。

斗牛服

斗牛服因上绣虬属兽斗牛,因此得名。清《渌水亭杂识》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明史·舆服志三》: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上面的三种服饰毕竟太为华贵,因此只有锦衣卫的高级干部在正式的场合才能穿着,例如祭祀、加冕等。在一般场合,锦衣卫高级干部穿大红便服,一般人员穿青绿色便服,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是如此。

绣春刀

除了服装之外,锦衣卫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腰悬绣春刀。绣春刀是一种皇帝御赐的短刀,刀身短而窄,只有在获得皇帝的赏赐之后才能佩戴。据【春明上赊录】记载:“绣春刀极小,然非上赐,则不敢配也。”


查看详情>>
3

朝代服饰特点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明朝女子服饰是什么样的?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相较中华五千年历史,明朝是离我们这个年代较近的一个朝代,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酷吏时代,政治十分专制,每个朝代的服饰特点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么,明朝时代的女装主要有什么款式?明朝女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褙子

褙子

褙子又简称背子,是大众化服饰,上至皇宫贵戚,下至黎明百姓皆可穿,主要分合领和对襟两种,但是贵服与平民穿戴有一定等级制度,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

褙子样式承袭于宋朝,到了明代有一定的修缮,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

褙子

二、霞帔

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两条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的“披帛”,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为此有了霞帔之称。

霞帔有着较严格的穿戴制度,其上的纹路与品级相等: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

霞帔

三、比甲

比甲

比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传于元朝,在明朝前期中期流行面不广,直到中叶之后,才得到推广,北方妇女尤为喜爱。

四、衣裙

衣裙

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

五、水田衣

水田衣

水田衣应该算是明朝最为花俏的一种女装服饰了,它用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缝制而成,显眼的斑斓色彩使其与其他服饰形成很容易区别,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

六、其他常见服饰

1、襦裙、

襦裙

2、白绫袄。戴狄髻、头面,穿白绫袄、蓝缎裙。明代元宵节有走百病的风俗,即妇女在十六日夜结伴出游走桥摸门钉,一般穿白绫袄(衫)或白裙。

白绫袄

3、半臂(明前期)。起源较早,宋元时仍很流行,明代女子一般穿在袄衫之外

半臂

4、狄髻(明前期)。戴狄髻,扎包头,穿交领袄(衫)、马面裙

狄髻

5、纱衫。绾发髻,穿薄纱(罗)衫子,内穿主腰、马面裙,这是夏天时女性在私人空间里的穿着,并不用来会客或外出

纱衫

7、主腰(明前期)。盘发髻,戴衔珠插梳等头面首饰,上身穿交领衫(衣襟披开),内穿主腰,也称抹胸,明代女性贴身内衣款式之一。

查看详情>>
4

明朝服饰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说到中国古代服饰,很多人首先想到汉服,想到唐朝服饰。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唐朝女性服饰,今天我们不说唐朝,而是来聊聊明朝服饰。

服饰,一个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饰物,其实,早在古代,它的功能远远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仅是用来保暖御寒,修饰美化而已。在古代,服饰和周代的礼器功能相类似,都曾被用作强化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服饰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冠服制度上。

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朝服饰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反映明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当时明朝的整个社会风貌。明朝初期,虽然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服饰礼仪制度来维护统治,来打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家园,但是显然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服饰制度并不得人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套繁杂的服饰制度最终被一步步摧毁。整体来说,明朝服饰的发展历程带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不仅指向封建等级制度,还指向整个社会大环境。不过,不管如何,明朝服饰是丰富多样化的,是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的,明朝服饰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查看详情>>
5

明朝服饰具有创新特点,连官员的帽子也下了很多功夫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某部描述明朝的小说,都是考据过的东西,还是相当的真实,但是它更多的是对于官场,对于整个官场的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因为作者本身是从事过相关的行业的,所以说他们懂官场里面的事情,他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其实说实话,明朝人是非常有趣的,就官服这一点,就是非常具有创新的角度的。我们都知道,明朝之前是元朝,当时汉人的地位非常的低,可以说是被迫害了很多年。所以说朱元璋上位之后立马开始设计全新的服饰,可以说是继承了之前一些经典的一些设计,而且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因为我们已经遭受了太长时间的压抑,汉族人民刚刚夺回政权之后,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以及一个全新的服饰去面对自己接下来的新生活,这一点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其实明朝的礼制也是非常的完备,所以说,自上而下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矩,这一点在自己的服装上也体现得非常的明显。整体来说,明朝人是非常的优雅,并且非常的聪明的。首先,明朝有一个创新的地方就是发明了立领,可以说这一点可能在很多现代的服装中也能够发现,而且前襟扣了很多密集的纽扣,这也是明朝的服装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但是腰带的地方确实比较宽松,甚至官员上朝的服装,还有一些戏曲的风格。下身也是特别的宽松,可以说要求你走路昂首阔步,要不然可能确实有一些麻烦。

明朝对于整个人的走路的姿势以及坐的姿势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整体来说是非常规范的一套服饰,并且对于官员来说,也有很多不同的服装以及不同的这个标准,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因为朱元璋本人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所以说他不希望自己制定的规矩有人打破。以前在朝堂上他也会极力要求这些官员能够尊重礼制。并且当时在设计官员的服装以及官员不同等级的这个服装的时候,朱元璋也是亲自参与了设计,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很多意见,他本身是非常的喜欢节俭的,所以在很多服饰的部分也用了一些不是非常名贵的衣料,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人所夸赞。

明朝在官员的帽子这一点上也是下了很多的功夫,很多帽子都显得非常的不同,当然其中最比较出名的就是东坡帽了,其实这个帽子最主要是因为诗人苏东坡,他本人是一个非常放荡不羁的人,所以说把自己的帽子弄的奇形怪状,但是最后这顶帽子却被自己流传了下来。然后明朝的一部分布衣是非常的喜欢戴这样的形状的帽子。其实说实话,现在有很多电视剧都是对于明朝历史的一些改变,但是对于服饰这部分确实有一些粗糙,没有尊重古人的一些设计,其实我们应该在服装以及在一切的设计上都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够将自己的电视剧拍摄的更加的完美。

查看详情>>
6

明朝汉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明朝普通百姓的服装品种十分丰富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大明王朝,是中国市民气息最浓厚的一个朝代。从现今流传的明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饰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水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强调含蓄,重视内在修养,“浓纤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为美容的典范。

明代虽然审美观已较为宽泛,但中和、适度的美还是最受推崇。在体型上,“丰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视。

明代开始,扣子大量运用,材质有金属、玉石等。有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

汉服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带结。但是,扣了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普及。

纽扣,并非源自明代,从元蒙时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就有钉纽扣的形式,纽扣应当源自中国少数民族,明代开始流行。

明代女服,与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由于明代中后期,气候变冷,一年中寒冷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上衣逐渐变长至膝盖,裙子也不可能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此即“袄裙”。

明代汉服的中衣,还有一种类似今天的立领,由扣子扣住。

明代女子的妆容,一改唐代那种上翘羽毛状的眉形,转而推崇细长弯月状的翠眉,化妆在精细上着眼,强调“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眉黛烟青”。

脸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胭脂,显得温婉秀美。这些特点从当时的后宫画像可以看出,画上的女子在化妆上,大多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点朱唇,再根据各人的脸形、眼睛,来画眉毛,温顺、稳重而决不浓妆艳抹。

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

裙腰加褶,一直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彩条裙”,选各种颜色的绸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不同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名“百褶裙”。还有一种二十四褶裙,名“玉裙”。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隋唐时得此名,宋代列入礼服。

明代帔子普遍流行,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两头下端连接,垂有金或玉的坠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明代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级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

明代穿用褙子的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类型:

贵族作为礼服,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

平民作为常服,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明代汉服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

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镊子...

查看详情>>
7

明朝服饰精美统一,各种官服在制作上有什么特点和寓意?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明朝官服服饰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明朝官服服饰有哪些呢?

1.冕服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

2.通天冠服

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3.皮弁服[pí biàn fú]

皮弁服,以白缯为之,也称"缟衣"。 古天子的朝服,冠以皮弁,故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

在古代君王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服。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明朝官服的特色

明朝的官员当中,如果官服上的图案是飞禽,就证明这个官...

查看详情>>
8

明朝服饰的“混搭风”,充满国家兴亡的反思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代的服饰,堪称美到亮眼。甚至在今天“汉服热”里,也是标准代表服饰。

虽说明朝建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曾狠抓服饰问题,全国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须要穿“指定款”,戴错一件首饰都可能是牢狱之灾。但随着明代纺织技术进步,各种纺织面料越发丰富,“西洋布”“高丽布”等海外面料大量涌入。十六世纪起,心学等思想的流行,让明朝人的审美观念也更自由。外加强大商品经济打底,明朝的服饰文化,也得以突飞猛进。到了明朝中后期时,更是美到华丽转身。

首先一个见证明朝服饰“好看”程度的,就是明代服饰越演越烈的“混搭”风。

明朝开国年间,“混搭”风是个绝对要命的问题。朱元璋的严格服饰制度,对任何“乱穿”都是零容忍。明初时就曾有不懂法的军汉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被朱元璋撞见后,统统被当场砍脚。明初最杰出画家戴进,也因为在绘画时,给图画里的平民错用了官服的大红色,就被明宣宗一怒下剥夺了画家身份,落得晚年贫寒而死。那年头的明朝人,确实是用生命在爱美。

但从明朝中期起,“混搭”却真成了明朝服饰的潮流。就以着装最严肃的官场来说,明朝成化年间时,朝鲜使团来入贡,结果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就吸引了满朝文武眼球。以至于京城里明朝大小官员纷纷效仿,衙门里常见“马尾裙”招摇,刮了好一阵流行风潮。

官员们尚且如此,明朝服饰的混搭风,自然是越来越大胆:比如明初时士绅们指定穿戴的峨冠方巾,到了十六世纪时,就连大户人家的杂役用人,也常见大摇大摆的穿。诸如紫色红色这类官员专用的着装颜色,明初时画错画就要办罪,明朝万历年间时,却是老百姓都常穿。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百姓们,逢年过节时常见穿出各类华贵衣服,连锦衣卫等特殊职业服装,只有有钱就能买来穿。明朝大臣吕聃的感叹说:满大街望去,分不清谁是老百姓。

甚至很多娼妓乐工,这些在明代属于“贱民”的行业,到了明代晚期时,只要破费点银子,就能弄一套王公贵族家的礼服,得意洋洋地穿出来招摇。以《明实录》的叹息说:这些“贱民”身穿士绅贵族服装,在市面上大摇大摆耍威风,好些不明真相群众,还朝他们慌张下拜。明朝的“混搭”风,常见这么唬人。

而与这“混搭风”一样越演越烈的,就是明代服饰的奢靡风气。

明初的服饰制度,核心就是崇尚节俭。但明代商品经济突飞猛进,明朝人也越来越舍得为服饰花钱。就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都形成了“侈饰相尚”的风气,也就是官员间必须比穿。比如明朝工部官员徐泰时,每次有客人来访时,都必须先问明白客人穿什么衣服,然后就要换上与客人衣服类似的华贵礼服见客。且必须要做到主客间“宛然合璧,无少参错”。穿衣要讲究,这在明朝中后期,就是个重要礼数问题。

既然如此重要,明朝人的服饰,也自然越来越烧钱。在明朝“永乐盛世”年间,即使明成祖朱棣的衣服,也常用三梭布制成,并非全是绫罗绸缎。而到了明朝中期后,江南稍有点钱的家庭,基本都是全身名贵丝绸。女眷们的首饰,更是玩命拼钱,普通士大夫家的女眷们...

查看详情>>
9

明朝服饰多种多样,不同的服饰设计都代表了什么?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历史上的明朝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从明朝的官服(补服)入手,来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

一、明朝官服的历史演变

早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服饰的礼仪交际作用,如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 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官服的出现,更是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官服,最早发展于商周时期,随后历经秦、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直至明清时期,逐渐趋于完善,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服制度达到了最完备与最繁缛的地步。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提出了出“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衣冠理念,并对官服制度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这点在我们前面写到的明朝服饰的演变发展中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从明朝服饰看明朝社会,浅谈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饰如何演变发展?

明朝官服的制定,前后历经了数十年。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 ( bái xián),六品鹭鸶( lù sī),七品鸂鶒( 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 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xiè zhì)。”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服样式相当繁复,多样,且文武官员的官服,均设有动物的图案。

注:“补子”,指补缀在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这是明清官服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官服补子最早起源于唐朝,武则天在位时,为了赐赏百官,特意在服饰上绣上不同的锦纹,上面包括文字及禽兽图案。到了明朝时期,逐渐发展为补子样式,文字被图案所取代,最后只留下了图案内容。

▲补子最大的特色:

文官与武官的补子图案不同,文官补子上的图案为飞禽,武官补子上的图案为猛兽,即“文禽武兽”。为此,人们用“衣冠禽兽”来形容这种服饰穿着。

二、那么,官服上为何要绣补子图案纹样呢?

1.古人用飞禽走兽图案作为纹饰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夏民族不断创造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腾文化便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早在很久以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习惯于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纹在器物、饰品上。比如,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鸟兽纹铜镜,上面就雕饰有鹿和鸟形的花纹。

之所以将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纹饰在器物、服饰等上面,这其中体现了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信仰。

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人们的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先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吉祥,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在图腾、鸟兽图纹等上面。所以,上面提到的“衣冠禽兽”并非贬义词,而是有着崇高、美好的意味。

2、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观念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 “修身、...

查看详情>>
10

明朝服饰有什么特点?从明朝服饰演变看时代的发展

明朝
明朝服饰
明朝服饰特点

服饰,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物。在古代,人们用服饰来遮羞御寒,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服饰的款式和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为了区分上下尊卑,服饰礼仪应运而生,从周朝时期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趋于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明代冠服制度下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按等级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1)皇帝服饰

我们都知道,龙袍是皇帝独有的服饰,其他人若是乱穿,那可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坐稳龙椅后,便恢复了先朝传统的礼服和礼冠以及十二章(注:十二章,我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以此来凸显统治者的地位和威严。

十二章实际指十二种图案,它最早起源于舜帝时期。到了周朝,《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到了秦朝之后,章纹制度被废除,而在往后的朝代中,又曾被恢复。

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均九章。

皇帝所穿的袍服,领呈盘状,其袍服的后背以及胸前等多处均带有团龙纹等修饰,外衣还绣有十二章纹。

有什么含义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龙”,神秘之物,取其变幻之意;“火”,含义很明显,光明的意思,取其明亮之意。简单地说,可以把十二章纹理解为:把一些我们认为是美好的、有代表性的大自然之物饰在衣物上,以祈求美好,彰显高贵。

2)行政官员服饰

对不同等级,不同官衔的官员,其服饰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重点表现在衣服的纹饰、尺寸、色彩等方面。文武百官上朝时需要穿袍服,其基本的款式为“右衽盘领”(右衽:指右侧在下),袖宽三尺,而袍的长度又依文官和武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武官的袍服长度相对于文官要短一些,主要是为了方便行动。

看一个官员的公服,通过看其公服所饰的花纹、色彩以及佩戴的腰带,大体可知其官衔的大小。另外,通过饰纹,大体也可知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公服上一般纹的是鸟类动物,如孔雀、仙鹤等灵气的动物,而文官公服上一般纹的是兽类动物,如熊、豹等凶猛的动物。

3)平民百姓的服饰

《明史·舆服制》:“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为四方平定巾,杂色盘衣领,不许用黄”。洪武十四年规定:“农衣绌、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绌、纱。”

“庶人”,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群臣百官来说,小老百姓的穿衣风要朴素很多,且条件限制也比较多。

不过,和商人相比,农民的政治地位显然要高一些,这主要是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穿戴上没有太多选择,主要以麻棉布衣为主。而商人的政治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一些,但是因为其经济条件状况比较好,为此其穿着相对较好。

二、明代服饰的特点及演变

1)明朝初年

明朝建立初年,为了维护统治,区别社会等级,统治者尤为重视冠服制度,皇帝特意下令恢复“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