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赏析,唐朝的豪侠诗人的著名古诗有哪些?
在唐朝,有这么一类诗人,他们呢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他们就是唐朝的豪侠诗人。以王翰、王昌龄和崔颢为代表。
王翰的诗,有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美,代表作为: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挫之情,极为劲健。此首诗明快的语言、鲜明的节奏透露出一种奔放的情绪,给人以激动和向往。
崔颢,他的一首《黄鹤楼》,流传千古,曾被严羽推崇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是崔颢吊古怀乡的佳作。崔颢登上黄鹤楼,放眼望去,所有景色尽收眼底,即景生情,诗性大作,脱口而出。整首诗,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一开口就惊艳了士人。
民间流传,李白登上了黄鹤楼,目睹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最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性格豪爽,并且七言长于无言,思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与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是短篇文章的局限,他创造出了以相关联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身上有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比较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比如王昌龄的这首最经典的诗,仅开头第一句,便惊艳了世人!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王昌龄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语言含蓄雄放而又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赞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保卫国家的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豪爽畅快,堪称大手笔。
与“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赏析,唐朝的豪侠诗人的著名古诗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一首霸气的边塞诗《从军行》赏析,诗中的愿望实现了吗?
王昌龄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每一首,那都是精品,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后来又回到长安,但是由于安史之乱,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有着一颗抱国之心,却是终身不被受重用,一直都只是担任一些小官,所以对于他这么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为此他写过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抱负。这其中就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诗,可以说每一句,那都是霸气十足,读了令人精神振奋。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理解,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应当说这首诗,那最能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抱负和志向,他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他却是一直不被受重用。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的这方面,可以说唐朝的众多诗人中,还真没有几个诗人,能够与他一较高低。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诗句,并且后世也称他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完全可以与李白等人媲美。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
王昌龄可以说是唐朝里成就非常高的一个诗人,也正是由于他对于诗歌的贡献,才使得唐朝后期的诗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在形式,那都是更加的成熟。这也就使得唐朝的后期的很多诗歌,也都能够从中看到王昌龄的影子。
《从军行》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中的精品之作,这首诗里的每一个句子,那都是能够看到诗人,远大的志向,想要建功立业,但是他终生都没能够实现这一个愿望,最后还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这不得不说,老天与我们的诗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与“王昌龄一首霸气的边塞诗《从军行》赏析,诗中的愿望实现了吗?”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回望历史,那是一条滚滚长江,时刻都会卷起滔天的巨浪。那是历史在怒吼,是古人们无限的惆怅。他的每一次翻滚,都注定会卷起一场不平凡的命运。历史的清音,携夹这古人们的血泪,必将会永恒的传递下去。让我们奏响历史的清音,延伸到那凄凉的远古。
历史非常悠久,但那些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我们只能缅怀。我们可以叹谓岁月的无情还有当局者的执迷,但是绝对不可以忽略他们睿智的光芒还有留给我们后的教训,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回到那悠远的历史,了解古人们的伟大成就吧,今天小编要对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且还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的表现,有好几点方面,下面是小编为王昌龄的这种边塞诗的艺术特点的主要表现作的几点总结,希望会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认为有什么和您意见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哦。
第一个方面,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极其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诗在诗中较早的抒写征服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描写刻画打下了基础。他会通过瞬间征服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新曲;或则是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服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
王昌龄他写诗的时候,通常还会借助一些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状况,从而来描述自己内心的忧愁之情;如果王昌龄不借助这方面的状况来描写的话,还会借助战争这方面来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感情抒发可以说是非常细腻而且真实。
接下来我们在从边塞诗的第二个方面来讲的,王昌龄的诗情景非常妙合,意思与境界浑在了一起。王昌龄去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筅笛等等一系列的景象,所以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都是这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和将士们的情这两种的接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境和环境混在一起的艺术境界。
王昌龄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第一是选择某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进景与情水溶交流,真善美高度统一。第二点是即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第三点就是以苦心与孤旨,展现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湛。
第四个是,王昌龄的是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的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的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了局面。
与“王昌龄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的经典诗有哪些?诗句千古名句,值得一读再读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任汜水尉,校书郎。后谪岭南,后任江宁丞,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还归故里,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七绝,成就很高,与李白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自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之二。足,充满。黄沙滚滚,弥天漫地,白骨累累,弃于乱草之中,自古及今,未有消停。此言乃是慨叹边塞战争自古不断,感伤将士死伤无休无止的悲凉。
2、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七。玉门,玉门关。嶂,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烽,烽火,古代边疆用以报告敌情的狼烟。诗句描写玉门关虽然地势险要,却仍然到处都是告急的烽火。意为边境形势非常危急。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出自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之二。诗句以比喻修辞法,写出了边塞秋风似刀、水寒透骨的艰苦环境。
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前句是运用夸张修辞法,极写西北边塞风沙遮天蔽日的情景。“日色昏”并不是实写黄昏,而是通过它侧写风沙之大。后句写气候恶劣而战士迅速出征的情状。“红旗半卷”一词用得尤其出神,它既从侧面写出了风沙之大,又表现出了战士行动的神速。因为“半卷”红旗可以减少风的阻力,使队伍前进得更快。这两句之妙不在写战争本身,而是通过紧张的战争氛围描写,突出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恶战,让读者对即将发生的战争有一种悬心的紧张感。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此言从秦到汉,明月与关塞依旧,万里远征的将士依旧有人不能回归。前句以“互文”修辞法,通过“明月”与“关”这两个自古永恒的物象将古今联系起来,暗中点明了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悲剧至今未曾改变的事实,从而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予以了历史的阐释,强调了此关在御敌卫国中不同寻常的战略地位以及守之不易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的逼出下面的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对能够镇守边塞的大将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王昌龄《出塞》。但:只要。飞将:这里特指汉代名将李广。胡: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胡马,指敌人的军队。假使飞将军李广还在,敌人的兵马一定不会度过阴山,进入到内地。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沙漠。穿:磨破。楼兰:西北地区的敌人。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屡次勾结,杀害汉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计斩楼兰国王。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已经打了上百场仗,身上的盔甲早已破烂不堪,即使如此,不打垮楼兰,也决不回去。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时,告诉他们我的心如玉壶储冰,光明纯洁。
9、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王...
查看详情>>与“王昌龄的经典诗有哪些?诗句千古名句,值得一读再读”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的送别诗,遇上李白的送别诗,谁的水平更高?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写七言绝句的高手,李白曾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昌龄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代文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太白就是李白,江宁即王昌龄,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一篇《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而李白自不必说是大唐盛世诗意的开创者,两个人不但旗鼓相当,还是好朋友,当这样的两个人同时写七绝,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会更高明呢?
开元年间,正游历川蜀的李白抵达巴陵偶遇王昌龄,李白乐于交友,王昌龄也是好爽的人,二人本就倾慕已久,此时邂逅更是一见如故,于是两个人很快成了朋友,诗人的友谊发展就是这么迅速,无须多言。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多次遭遇贬谪,一生很不顺利,这次也是被贬途中遇到李白。
巴陵一遇,两位诗人相见恨晚,终日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一切的不如意,一切的烦恼都在酒中、诗中,化为诗意,化为无形。可是在好的相遇总有分别之日,王昌龄与李白到了分别的日子,诗人的分别总离不开要留下一首诗作为纪念,李白大笔一挥写下一首千古闻名的离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短短的四句诗感情的分量却很重,飘扬的杨花,杜鹃鸟的啼叫都含着我对你的不舍之情,虽然自己不能相送,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李白将对王昌龄牵挂的心与天上明月完美结合,这样写的高超之处在于李白将人的短暂的情感延伸为明月永恒的光辉,更加体现了他与王昌龄之间深厚的友谊。李白的这首诗十分著名,不但有送别的情深意重,还有满满的祝福正能量,没有催人泪下的依依惜别,却能给人振奋的力量!看了李白的这首诗,王昌龄很受鼓舞,也回赠了一首。
《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这首诗看起来似乎只是景色的描写,哪里有半点送别之意,如果不是看到了题目了解了背景,单纯看这首诗,根本无法和送别李白相结合,其实它含有深刻的情感内容。诗的大意是:巴陵位于洞庭之滨,在此往来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近视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远看湖波间,泾渭分明。这种辽阔的景色,早有风闻,登上江岸,满眼却不见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体和洲渚孕育的芦苇。
这首诗最重要的在于“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句,洞庭的秋天,何以诗人却不见秋色呢?这只能说他心头已被暗淡所笼罩。因岭南的荒蛮令人惆怅和生畏。其实在诗人心中是热爱秋光的,也是热爱洞庭的。只是将要离开,满满的不舍,用凄凉的的景象衬托了心中的悲哀。如此一看,王昌龄的这首离别诗写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了。
比较两位大诗人的诗,各具特点,李白的送别诗脍炙人口,曾被选入中学教材,简单直白表意明确。而王昌龄的诗相对比较冷门,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很有王昌龄这位边塞诗人的个人特点,开阔豪迈,意境深远...
查看详情>>王昌龄的古诗词有哪些?王昌龄的古诗大盘点,有多少是你背过的
你喜欢王昌龄哪些古诗?
《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送柴侍御》...
查看详情>>王昌龄的经典诗歌有哪些?八首是个你更喜欢哪首
王昌龄(约689—约756),字少伯,京兆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其诗缜密而思清,擅长宫怨、边塞、送别等题材,尤长于七绝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的美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修筑长城以御匈奴,从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如此;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千百年来,亦复如此。将士们征程万里,戍守边关,至今仍然不见归来。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健在,那么,胡人军队决不会越过阴山。
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已是深秋,井边的梧桐叶变黄了,不卷珠帘,只觉夜寒霜重。室内那些熏笼、玉枕早已陈旧,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黯然无色。她孤眠难寐,斜卧在床,痴痴地聆听着从南宫传来的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声。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色方晓,金殿刚开,她已经拿起扫帚打扫了。忙里偷闲,手执团扇,徘徊不前,怀念以前君王宠幸的日子。可恨她洁白似玉的容颜还不如浑身漆黑的老鸦,它都可以飞过昭阳殿目睹君颜哪!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幽静的夜晚,西宫内百花散发着阵阵馨香。她想要卷起珠帘观赏,却害怕这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的心事。百无聊赖之下,她拿起云和瑟,欲弹又止,姑且斜抱在胸前,出神地凝望夜空,只见那孤清的月亮。而君王的居处昭阳宫,却被遮蔽在朦朦胧胧的树影中。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深闺少妇本不懂得忧愁,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登上高楼。流目瞩望,忽然见到路上杨柳青青,这才感觉到自己的青春虚度,后悔轻易让夫婿离家远征、立功边塞。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空,乌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山黯淡无光;一座孤城矗立在茫茫荒漠。极目远眺,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大漠疆场,黄沙肆虐,将士们的盔甲经过无数战斗都已磨破,但是,不彻底消灭边疆的敌人,誓不返回家园!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里,绵绵的寒雨笼革着吴地的江天,一片水天相连、烟波浩渺的景象。次日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举目四望,只见一片楚山孤影而已。亲爱的朋友啊,到了洛阳,如果亲友向你询问我的景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那样高洁清白。
长信秋词五首
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没想到真成了薄命的失宠者了,她久久地寻思,难以自拔。梦中又蒙君王恩宠,一切都那样真切,醒来时又怀疑自己在梦中编织的得宠幻象。此刻灯火辉煌的西宫正在彻夜宴饮,这让她清楚地想起当初在复道中蒙受君王恩宠的美好时光。
与“王昌龄的经典诗歌有哪些?八首是个你更喜欢哪首”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最出名的七言诗《春宫怨》赏析,这首诗讽刺了什么?
王昌龄是唐代很出名的大诗人,被人称为“诗中天子,七绝圣手”,从这个称号我们就能看出来王昌龄善写七绝诗,堪称七绝诗中之最。小编本文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王昌龄的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不仅无一怨字怨语,而且诗中所描写的都是极尽欢乐的场面,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却是王昌龄最哀怨的诗歌之一。
春宫怨
唐: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乍一看,王昌龄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是美好而且欢乐的,这首诗中描写的事件是汉武帝宠幸卫夫子,遗弃陈皇后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事件以如此美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别有用心。这首诗出现的时候正是唐玄宗独宠杨玉环一人只是,整个宫廷荒淫无度。这首诗就是借古讽今,以汉喻唐。
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深宫之中,无情春怨,但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的方向是从背面衬托,用欢乐来衬托真正的春宫之怨。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欢乐,实则是暗中描写旧人失宠后的怨恨,有虚有实,看似无怨无恨,实则是怨恨至深,弦外之音非常明确。
这首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昨天晚上春风吹开了露井旁边的桃花,春风和桃花两个意象表明现在的时间节点就是冬天刚过,春天刚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有点寒冷,但是桃花都已经开了。在古诗词中桃花代表着暧昧和女子,这里指的是卫夫子的一夜欢愉。
未央宫之前月亮高挂,月光撒了下来,一片银白。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中一般代表着凄凉和思念,用在这里其实非常恰当,恰当在这首诗就是以失宠之人的口吻所叙述的,月光的清冽配上自己失宠的哀怨,有情有景,在景色的衬托之下,失宠之人现在在做什么呢?可能是在想象着昔日自己和皇帝的开心时光吧。
第三句说道平阳公主的歌女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歌女表明了受宠之人身份低微,虽然受宠了,但是绝对不会长久,一来是用她和自己作对比,她的地位不高,威胁不大。未央宫就是新人受宠之地,这个地方也是自己这个旧人所不能够接近的地方。最后一句清晨天冷,新宠之人还能让皇上为她披上袍子,此情此景让人心塞。
清代诗人沈德清这么评论:“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这句评论一针见血,正是这首诗真正索要体现出来的内涵。不知道各位朋友们看了小编的介绍喜欢这首是么?
与“王昌龄最出名的七言诗《春宫怨》赏析,这首诗讽刺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唐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朝代,中国在东汉后期一直在经历战乱和分裂,直到隋唐时期中国才完成统一,几百年的战乱让中国的土地满目疮痍精疲力竭。隋唐时期国家稳定下来整个中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荒芜残破的社会这才慢慢恢复生机。唐朝的文化繁荣空前绝后,唐朝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促使整个唐朝的文化氛围相当开阔,相比起一直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唐气象下的诗词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好山好水养灵杰,唐朝出现大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才子,有诗风灵秀清逸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也有诗风清刚劲健的边塞豪侠派诗人。
王昌龄就是一位风格豪爽俊丽的边塞诗人。早年的王昌龄是一个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为了生存需要自己亲自耕种田地来养活自己。但是贫苦的生活没有将王昌龄身上的豪放不羁豁达爽快的侠士之气打磨殆尽,王昌龄一直保持着一股恣意豪放的少年意气。在《少年行二首》中"问道羽书急,单于寇井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王昌龄展示一种热血爱国的少年形象,听闻有战事意气风发的少年第一个念头当然是奔赴战场为国杀敌,少年时期的热血冲动总是透着一股浅薄和无知但是这份赤子之心发出的热血何尝不是弥足珍贵,没有经历过生活打磨的意气风发才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王昌龄与友人之间的结交也透着一股豪杰不羁之气,刚刚在路上相识的投缘之人王昌龄就愿意以重金相赠,可见他是一个纵酒长歌型的性情中人。在《长歌行》中王昌龄写到"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这时诗歌题材中常见的感叹人生类型,诗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人世苦短世事无常这些老生常谈的感想,但是每个诗人对待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使得这些题材相同的诗词有了不同的闪光点。
有些诗人的诗作里透露出的全是悲伤抑郁之气,有些诗人传达的确实一种豁达明朗的人生态度。王昌龄看着眼前的风景也引发了对生命苦短的感叹,但是下一句"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却使人胸中豁然开朗通达畅快。我们能过改变的不是外界的东西,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风景选择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所收获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乐观积极的心态被心理学上称之为利导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一些困扰阻碍的事情往往会使事情往良好的一面发展,这种利导心理也会增加人们生活中的幸福感。
当然王昌龄的豪放不羁也给他带来许多困扰,王昌龄的性格和做事风格给他的仕途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他30岁左右考中进士才开始自己的做官生涯,但是王昌龄从做官开始就一再被贬,不能不说这与王昌龄羁傲不逊恣意豪放的性情无关。
在《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中王昌龄写到"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他直接了当的表明自己不畏权贵的思想,做任何事情都不受拘束,在官场上怎么可能容得下王昌龄这种狂傲不羁的...
查看详情>>与“王昌龄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最出名的绝句诗《采莲曲》赏析,在诗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绝句组诗作品,在这组清新的诗作中,王昌龄为我们描述了江南采莲女子的美貌和活泼,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独特韵味。这组七言绝句只有两首,而后一首显然要比前一首传唱度更高,艺术成就更高,所以今天,我们便来重点分析一下“其二”。
当然,首先还是要简单看一下第一首作品的。第一首描写了江南女子的采莲活动,以水、舟、花、月等事物来衬托这些采莲女子的活动和美貌,给人极大的美感。诗曰:“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下面便让我们来重点赏析一下第二首。这一首,作者以写意的手法,将美丽的采莲少女“藏匿”于艳艳荷花丛中,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少女和荷花,本就是十分美丽的,将这两种极其美好的事物交织在,意境活泼优美,引人遐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首诗诗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其艺术构思,更可谓是独具匠心,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采莲曲·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首二句,便以简单的笔触,十分巧妙的将少女和周围的荷叶、荷花交织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美丽而又和谐的统一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说采莲少女的罗裙就像周边的荷叶一样鲜绿,这个比喻可谓是生动有力,少女置身莲池之中,荷叶与罗裙一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既显得生动朴素,又充满了青春气息,给人以无限美感。
接着说道“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少女身在莲湖之中,红艳艳的荷花好像正是向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一样。以荷花来比喻少女的脸庞,这并不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此句妙在不单单只是比喻,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种景象,结合上句更能展现:在一片绿叶红荷之中,采莲少女的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之中,采莲少女的脸庞鲜艳如同刚刚盛开的莲花一般,远远看来,很难分辨出何者为人,何者为花。于是,少女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成为了荷花的精灵。
第三句说“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荷叶罗裙、芙蓉向面,自然和人本就很难分辨了,所以一不留神,采莲少女混入莲湖之中,便很难分辨出来了。这是“外人”很容易产生的一种寻觅感受,更妙的是最后一句接得十分巧妙。
正当望而不见的焦急时刻,“闻歌始觉有人来”,莲湖中曼妙的歌声响起,岸上观看之人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她还在莲湖之中!闻歌方才知有人,可谓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王昌龄这样的描写之下,不仅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进行了统一,而且将采莲少女们的青春活力和欢乐气氛,全都展现了出来,给人“歌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与“王昌龄最出名的绝句诗《采莲曲》赏析,在诗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