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司马懿如何一步步夺权?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在为何不帮助曹爽?
就在一天前,他的心情还跟自己的名字一样,爽!正月初六,他带着兄弟曹羲、曹训,以及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亲信,倾巢而出,离开都城洛阳,陪伴魏少帝曹芳高平陵扫坟。
说是扫坟,其实就是一次郊游。君臣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万万没有想到,一场重大危机已经在向他们袭来……
那天,曹芳、曹爽一班人前脚刚离开洛阳,司马懿就召集了司马师豢养的3000死士,以郭太后的名义,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堵住了洛水浮桥,派人接管了曹爽军营大权。随后,向曹芳奏报曹爽的“罪恶”。
曹爽不爽了,又能怎样?一夜无眠后,第二天,他决定放下武器投降。“高平陵之变”得到和平解决。然而,十多天后,司马懿还是将曹爽、曹羲、曹训,以及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桓范等人全部处死,诛灭三族。
至此,司马懿成功夺得曹魏大权,为司马炎称帝奠定了坚守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代枭雄曹操开创了曹魏帝国,身边聚集了许多文臣武将。当司马懿夺权时,还有不少文臣武将活在世上。这些旧部为何不站出来帮助曹爽,以至于曹爽看起来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是249年,离曹操去世已有29年。29年间,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战死的战死、病逝的病逝,硕果仅存的几人,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屈指可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他们在干什么?
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站到了司马懿这边。司徒高柔,被司马懿任命为大将军,接管占领了曹爽军队的大营;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将曹羲统领的禁军接管过来;太尉蒋济充当司马懿的说客写信给曹爽,让他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司马懿保证不杀他。
唯有司空王凌和征西将军郭淮,均拥兵在外,态度不明,可以视为中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柔、王观、蒋济等曹操旧部,之所以不帮助曹爽,甚至反过来站在司马懿一边,与曹爽作对,一方面,固然与司马懿长期笼络人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曹爽自作自受。
曹爽和司马懿同为魏少帝曹芳的托孤大臣。曹芳登基后,曹爽将司马懿一脚踢开,又陆续将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掌管禁军的领军将军蒋济、掌管财货的少府王观靠边站,担任有名无实的司徒、太尉、太仆一类官职。不仅如此,曹爽还大力提拔丁谧、何晏、邓飏、李胜、毕轨等亲信担任朝廷要职,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凡此种种,均让曹操旧部们“粉转路”甚至“路转黑”。到了高平陵之变这样的关键时刻,就怪不得别人不帮助自己了。
仔细想一想,曹爽也真是混得不咋地。他担任托孤大臣差不多十年,将一帮老臣得罪光了,苦心培育的亲信却没一个排得上用场。在平时,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一个个嚣张跋扈,在朝廷里横着走。可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他们一不能为曹爽提供可以操作的计策,二不能保护曹爽的人身安全,要来何用?
倒是曹爽并没有看上眼的大司农桓范,冒着生命危险从都城洛阳赶到高平陵来,向曹爽提出挟持曹芳到许昌去的计策,“以天子诣许昌”。只不过被曹爽拒绝了。急得桓范破口大骂:...
查看详情>>与“司马懿如何一步步夺权?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在为何不帮助曹爽?”相关的文章
司马懿为夺王权耍心机,居然潜伏到七十岁高龄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除掉最大的政敌曹爽后,取得曹魏大权,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但并没有着急取代曹魏政权,体现了司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换代方面的谨慎行事。笔者认为司马懿及其家人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的。
首先,拥护曹魏政权的实力依然强大。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兵开始,经过官渡之战逐步壮大并实行统一北方。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经被公认为天下之主,善于重用人才的曹操身边围绕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司马懿能够成功夺取和曹爽的胡作非为和政治头脑不足有很大关系,司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内部权力,在边关和其他州郡还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马懿贸然行动,容易遭受强烈反抗,聪明的司马懿不会犯这种错误,他需要慢慢稳定局势。
其次,天下尚未统一,吴蜀虎视眈眈。虽然曹魏政权面对吴和蜀有绝对优势,但如果司马懿称帝,曹魏旧部完全可以投靠吴和蜀来反戈一击,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司马懿集团将处于劣势。因此虽然司马氏掌握了实权,但也要在对吴蜀的战争实现突破后再考虑夺位。通过对吴和蜀的战争,司马氏的军功在不断累积的同时,威望进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确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的主人。
第三,学先主曹操摆脱叛主束缚。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臣,但也是汉朝的实际主宰者,之所以没有走出这一步,还是害怕一旦称帝就会导致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曹操会陷入被动,在没有称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行事,占据政治制高点。等曹操死后,支持其儿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经成为曹氏的死忠,曹丕称帝可以安抚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顾忌对汉室忠诚的问题。曹丕继魏王以后就迫不及待的逼汉献帝禅让皇位。司马懿作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了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顾虑夺权之后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马懿很有可能采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头,导致夺取不成。
最后,司马懿是以隐忍出名的,时机不成熟他不会贸然称帝。司马懿的政治心计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装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杀曹爽让其放松警惕之后,还是没留下曹爽。在夺取权力之前不断积蓄力量,依靠两个儿子不断壮大司马氏的实力。他应该是把希望寄托自己的儿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马师先死,司马昭暴亡,皇位落在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并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只不过这个统一有点太短暂了。
与“司马懿为夺王权耍心机,居然潜伏到七十岁高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