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李贺的哪些最经典诗词你知道吗?李贺的诗逐渐“诗鬼”化是怎么造成的
唐朝最有想像力的诗人是谁?非李贺莫属。作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像力极为丰富,他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那么李贺经历了什么,让李贺逐渐充满的悲哀,幽冷,鬼神等元素,是怎么逐渐诗鬼化的呢?
1、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秋,韩愈奉召回长安,担任国子博士。
此时的韩愈,职位虽低,但在文坛的地位却已今非昔比,被誉为“文章巨公”,身旁是一大批杰出文人组成的“韩门弟子”。唐代有“行卷”也称“干谒”的习尚,也就是应试者会在考试前,将自己的诗文呈给有名望的人来看,希望借此得到赏识,扬名立万。再有一个多月便是秋试开考,韩愈的府邸上,上门投卷者络绎不绝,惜才爱才的韩愈则来者不拒,对投卷者的诗文总是认真阅读。
这是一个闷热的午后,韩愈正靠在床榻边小憩。这时,有门人来报,昌谷李贺来拜,并呈上了他的诗文。韩愈脑中还有些迷糊,随手翻开了李贺的诗稿,只见第一篇题为《雁门太守行》,一行字突跳入他的眼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不禁为之一震,一身疲惫顿时消散,口中喃喃道:“好,好呀,开篇便已是高潮,兵临城下,箭在弦上。”
他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耳边仿佛听到了角声阵阵,兵戈声声,北方将士们慷慨激昂的怒吼——誓守吾城,虽死不悔!韩愈再不迟疑,立即着门人将李贺请进屋中。
从此,李贺的诗便受到韩愈的大力推崇,两人间更是亦师亦友,情谊深重。就在李贺跃跃欲试,准备在秋闱中一举得中时,突然收到了来自昌谷家乡的噩耗——父亲去世了。李贺只得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尽自己人子的责任。
三年后,元和五年(810),这一年韩愈任河南县令。在他的多次写信劝告下,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当时,除了一些达官显贵子弟可以直接被选拔、推荐到尚书省外,其他家境普通的士子必须要先参加各府的乡试,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这次府试中,共有二十多个县的学子参加,可谓群英荟萃。州府试的试题一般是要求写五言律诗十二句,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比较僵化,因此能够写出新意者,寥寥无几。
而李贺却是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写就了组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独出心裁地从正月写到十二月,再加上闰月。这十三首诗,从三言、五言写到七言,句式长短不一而富于变化;内容上,更是从春日的梨花、盛夏的老井,写到秋夜的天街、严冬的飞雪。毫不意外地,李贺被推选为“应进士举”,才名更加远扬。
府试后,韩愈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宴请了这些将赴长安的士子们,勉励他们:勉哉戒徒驭,家国迟子荣。
21岁的李贺,信心十足,他想,长安是这样好的一座城市,他所有的梦想都将在这里实现。
2、长安,终于到了领取解状的时候了。
解状,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准考证。有了这份...
查看详情>>与“李贺的哪些最经典诗词你知道吗?李贺的诗逐渐“诗鬼”化是怎么造成的”相关的文章
李贺的经典古诗《雁门太守行》,用了哪些色彩描写?有什么作用
钱钟书说:“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初读李贺的诗没有什么异常,看到钱老的评价后再读李贺,才发现李贺诗中的色彩丰富变幻,远不是今人能想到的。盛唐诗人表现色彩,或用互补,或用映衬,或直白的描述,手法不拘一格,总体上看诗中的色彩搭配是和谐的。中唐时期,当孟郊、韩愈在诗坛上掀起了追求显怪的诗潮后,诗中的色彩表现就变得诡异了,李贺则成了代表。
唐诗中灵动的颜色,寄予了唐朝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美,那便是鲁迅曾说的“魄力雄大”。当然,唐诗人运用色彩的主流,大多属于轻灵派,讲求含蓄蕴藉,要清真本雅。
而惟有那么一位,个性中含着一股奇气,在诗歌中镶嵌繁多密集的颜色词藻,创造出摄人心魄的奇幻之境。汪曾祺曾评价李贺说:“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颇具争议的诗,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应该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里面作者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和其他的色彩都成了一幅惨烈的色彩图。借助想象给事物图上各种各样鲜明的颜色。这首诗的奇特在于,作者不仅用色彩的斑驳描写了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而且进一步准确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分光与瞬息变幻的战争表现真切倍致。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诗人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李贺以色彩构造意境的特点是自己在唐朝文豪榜中梳理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开《李长吉诗集》那些蕴含各种色彩的诗句纷杂入眼,相比于诗人,更像一位印象派画家,肆无忌惮的运用各种色彩与色彩的关系,而他的诗歌是色彩绘制而成留给后世的瑰宝。
与“李贺的经典古诗《雁门太守行》,用了哪些色彩描写?有什么作用”相关的文章
李贺最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诗中有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典故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有哪些知识点吧!
雁门指的是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在此是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一说是实写天空中的黑云。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用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日:一本作月。据说王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
“塞上胭脂凝夜紫”解说不一:一说是写暮色渐浓,夜幕将临,晚霞变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说是写战斗激烈而且残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易水是指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霜重鼓寒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那么黄金台是什么呢?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南朝宋文学家鲍明远作品《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诗中所写的战争或非实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说,...
查看详情>>与“李贺最经典诗词《雁门太守行》,诗中有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典故”相关的文章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这首诗的主题是写什么?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全诗如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
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
查看详情>>与“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这首诗的主题是写什么?”相关的文章
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佳句赏析,李贺的诗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多写边庭征战之苦。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中唐时期战争频仍,一是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一是与各地藩镇的战争和藩镇之间的战争。一方面,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机会。李贺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虽然老天没有给他机会,但是却并没有泯灭他的希望:“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他盼望着有老天开眼的一天。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的运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黑色、金色、红色的碰撞,描绘出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篇气势非凡,日落时分,城外的敌人铺天盖地而来,那气势好像要把城池都压垮似的,但是守城的将士毫不怯懦。落日余晖显得他们神采飞扬,他们的盔甲闪闪发光,犹如天降神兵。这种绚烂的色彩在古诗中运用的很少,但是李贺却熟练的将他们运用到诗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诗总共八句,李贺先是描绘了大军压境,城下是黑压压的敌军,一样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展现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浩大的景象。这种危急时刻,李贺转而写我军,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准备,早就摆好了阵势,阳光照耀在铠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这浓厚的黑云,象征着我军最后必会胜利,之后的两句描绘了在开战之前,双方擂鼓交战,一直打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寒冷的秋天,塞外的战场,一场激战,伤亡惨烈。将士的鲜血就像胭脂一样,在夜色中凝结成一片暗淡的紫色。秋天除了金黄就是荒凉,但是在塞外的战场,却有流血的战士,“凝夜紫”将环境和场面结合,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既有悲壮也有凄美。
全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群英勇的将士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的英勇善战。我军的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的靠近了易水边上,“易水”既是表现了战场是在河边也借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来表现战士们的悍不畏死。终于突袭战事爆发了,霜露很重所以鼓声非常低沉,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我军将士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寒”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遥想从前,易水河边白衣飘飘,众人为他送行,荆轲等人慷慨悲歌,也体现了边塞将士黑夜行军,连战鼓都闷声不响的悲壮精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战国时期,燕昭王曾修建“黄金台”为招揽人才。李贺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想要表明一颗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李贺也有一颗报国的心,他希望遇到燕昭王这样的明主,能够让自己为国家奉献。
李贺这首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
查看详情>>与“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佳句赏析,李贺的诗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相关的文章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鉴赏,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
李贺是唐代诗人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另类”,其实诗人们中的另类太多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才能令他们脱颖而出。但是李贺又是这些另类中的“另类”,因为他是一个自带“限制级”的诗人,他的诗风诡异奇特透着一种瘆人的阴森之感,俨然是一种恐怖派大唐诗人。
诗人们似乎都是带着浪漫情怀和灿烂光环的,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这些名号听着就光芒万丈,积极、正能量!但是李贺却被称为“诗鬼”,听着就恐怖、吓人!李贺能有这样的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长相,“消瘦苍白,眼窝深陷,长眉毛连到一起。”长得就这么独特诡谲,和好看不沾边,和帅更绝缘!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李贺的诗风,他的诗中总是不加掩饰的直接描写神仙鬼魅,“嗷嗷鬼母秋郊哭”、“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画风简直就是胆小勿入的惊悚恐怖电影啊!而这些都是早在几千年大唐时期李贺所作的诗句。李贺的诗风不仅有恐惧的鬼神,还有铿锵有力的边塞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有所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延续了李贺一贯的风格,采用的是一种跳跃式的写法,每一联之间的关系都有些断层,但在内里却有相关性,仿佛各种画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用以叙事的图集一般。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讲述的是敌军围城的压抑状态,前半部分写气氛,后半部分写景象。一时间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就此凸显,大战一触即发。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联没有承接首联去写战争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后场景,没有胜败,双方休战。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在打扫战场。
霜天之中,时不时响起的角声,为激战之后的时间里更显凄凉,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旧呈“紫色”,更是彰显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土壤呈紫色,这是因为人血过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长城就有一个别称,名为“紫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
查看详情>>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鉴赏,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相关的文章
李贺一首最经典的诗词《将进酒》赏析,诗人笔下的歌酒舞会是怎样的?
在中国浩瀚的诗坛历史上,李贺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他擅长写冷艳,奇谲的字句,喜欢用其他诗人意想不到的字眼,描绘景物,抒发内心。李贺的诗,艳丽多彩,奇幻的想象力,比李白尤过之,而他诗句的意境,更是想其他诗人之未想,出乎世俗诗词的写法,自成一种风格。
例如这一首《将进酒.琉璃钟》: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tuo)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可谓是物尽其美,词尽其华,把酒宴歌舞的奢侈场面,写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光可鉴人的琉璃酒杯里,盛放着琥珀色的美酒。还有朱红色的佳酿,淅淅沥沥盛在小酒杯里,看着煞是喜人。不仅有美酒,还有美食,马肉烹饪熟了,雄鸡也做熟了,伴随着阵阵香气,吃在口里,好像能听见油脂吱吱做响(看来吃的是烤马肉和烤鸡肉)。周围的罗账也吹来阵阵香风。人生得意如此,岂不快哉!
吹起欢快的笛子,击打扬子鳄的皮做的鼓,美人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还伴随着舞女的歌声。
青春就是要得意寻欢,桃花缤纷而落,就像下春雨,那么多的落红,践踏了自己的青春,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朋友啊,尽情畅饮吧,不要思考那么多了,人生苦短,一眨眼就是生死之间,你看刘玲那么爱喝酒,现在也喝不到了。坟上也没有酒了,所以趁着现在,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李贺这首《将进酒》,写的节奏很快,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便已经摆上了琥珀美酒,琉璃杯,烤熟的马肉,雄鸡肉,罗幔,香风,落红,龙笛,大鼓,美女和歌舞。一派有声有色的酒宴场面,写的斑驳绚烂,绮丽熏人。
现在我们正是过年时节,这种宴会的场面,应该有所触及。酒桌上琳琅满目的美食,还有造型精美的酒杯,做工精良的红酒……真是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和多年不见的朋友们相聚,肯定是开心,愉悦的,大家说说最近的状况,然后互相敬酒祝贺来年一切顺利。
想来,李贺是一位很会享受生活的诗人,也许只是平平常常的物品,食品,在他笔下,写的让人羡慕馋涎,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诗人能够用这么少的字符,刻画出酒宴其乐融融的场面,真是一个天才!
与“李贺一首最经典的诗词《将进酒》赏析,诗人笔下的歌酒舞会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李贺最经典的咏剑诗词《春坊正字剑子歌》,诗人暗示了什么?
诗鬼李贺一首很妙的咏剑诗,构思新颖,结尾的转折意想不到
剑在古代是很受侠义之士推崇的。在有些时候,剑甚至可以代表一个侠客的身份,因此,只要是心里有一个仗剑济贫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剑的喜爱。古代有不少诗人都写过咏剑诗,比如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里就写过“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的诗句来描写宝剑,而李白本人也是个咏剑高手。但纵观大部分咏剑诗,基本上都是在描写宝剑的锋利和名贵,或者歌颂使剑之人,并没有跳脱出这个套路,除了李贺的一首《春坊正字剑子歌》。清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沈德潜曾经评价过大部分的咏剑诗“只形其利”,而李贺的这首诗却“并传其神”。也就是说李贺这首咏剑诗不仅写出了宝剑的锋利形态,还把它的神韵气质都表现出来了。事实上,这首诗写得很妙,而且构思新颖,在结尾还来了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春坊正字剑子歌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从题目《春坊正字剑子歌》,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应该是李贺在担任九品小官奉礼郎时写下的。李贺在科考之路受阻后,曾受人推荐当上奉礼郎,才有机会见到春坊正字的剑。“春坊正字”是一个官名,是唐朝太子宫中负责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因为隶属于左春坊,因此李贺就用“春坊正字”指代当时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剑子”就是剑的意思。因此从题目上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知道李贺要写的就是担任春坊正字官员的一把名贵宝剑。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前面六句,主要描写了剑的外形和锋利,“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是第二段,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最后四句则来了个转折,升华了诗歌的主题,由咏剑到表明自己的志向。
从开篇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出李贺对于这柄宝剑毫不掩饰的喜爱,说它置于匣中放出耀眼光芒,明亮得如同三尺秋水。它不仅外形慑人,而且实力也不容小觑,曾经进入过吴潭斩杀蛟龙,来历不凡。这里的“先辈”指的就是春坊正字,也就是这柄好剑的主人,唐朝会将已经及第的举人称为先辈。而“吴潭斩龙子”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西晋时期周处在吴地潭水中斩杀蛟龙的故事,借此说明宝剑的厉害之处。如果说这两句还是比较平的,那么接下来的四句就像明珠出匣,大放光彩了。接下来这四句构思新颖,比喻新奇,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宝剑的“奇”,而是用一连串的比喻让人真切感受到宝剑的明亮锋利。
他写宝剑寒气逼人,就像从云中间隙直投下来的清冷月光,又说它像平铺白绢,周身笔直,边缘齐整,卧于匣中风吹也不起。这两句写的是宝剑的整体观感,下面两句写的就是宝剑的细节所在。剑的剑鞘是由老鲨鱼皮制成的,质感极好,银光闪闪,其上的花纹就像蒺藜刺一样突出来。剑身因为涂有鸊鹈鸟的油脂,而呈现出水亮光滑如鹇鸟尾羽的景象。到目前为止,...
查看详情>>与“李贺最经典的咏剑诗词《春坊正字剑子歌》,诗人暗示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词《巫山高》赏析,李贺想象的巫山是什么样?
从古至今,巫山就是一处名风景,它景色优美,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无形中就给它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巫山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就是巫山神女,战国时期的宋玉就曾写过一首《神女赋》来记录楚襄王苦追神女不得的事情。除了宋玉,千百年来也有很多诗人到了巫山之后,见到怡人风景忍不住提笔作诗,比如李白在《宿巫山下》就写过“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的诗句,来体现巫山两岸猿声不止的奇景。而刘禹锡也在《巫山神女庙》中以“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的诗句形容过巫山美景。其实李贺也写过一首《巫山高》,在这首诗里,诗人生动地展现了巫山的陡峭和云雾缥缈。写巫山本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但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一切景象都是诗人凭空想出来的。李贺一生未到巫山,却以自己惊人的想象力写下了一首浪漫奇特的《巫山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全诗。
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这首诗的构思很精妙,着笔处是巫山景色,却以神女典故来做过渡,逐渐写到神女庙现状,同时表达了自己空怀神女的心情。开篇三句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下子就将巫山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它隐于万树间,绿意盎然,上有高耸入云的险峰,下有翻滚不息的大江,都笼罩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这三句诗描写了巫山的奇,山奇、水奇、云雾奇,“大江翻澜神曳烟”这句诗写得尤其妙,好似巫山云雾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因为大江翻滚才蒸腾出来的。一个“曳”字把巫山云烟缓行渐止的缭绕情景表现得精准到位,就好像是神女的裙角在拖曳着云雾前行。这三句诗有动有静,有高有低,色彩鲜艳,层次分明,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引人遐思的巫山美景。
在这种诗情画意中,会想起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也是正常的,于是诗人就从一个“神曳烟”引出了神女的典故。相传楚襄王有一次梦游巫山的时候遇到了高洁美丽的神女,惊为天人,一下子就爱上了神女。楚襄王曾苦苦追求神女,但都被神女拒绝了,此后他就一直饱受相思之苦,常想于梦中再与神女相会,所以诗人才会说“楚魂寻梦风飔染,晓风飞雨生苔钱”。这里又有一点不同的是,大部分诗人写神女典故都会写她与楚襄王于梦中相会,但是到了李贺这里,却变成楚襄王入梦而来,遍寻不得神女,只看到凉风骤起,细雨纷飞,苔藓遍生的景象。这个角度是比较特别的,隐含悲意,而诗人也在下文解释了为何奇景会有哀情。
这是因为神女已经飞走一千年了,这里的“瑶姬”指的就是神女,相传巫山神女就是赤帝的女儿,本名就叫瑶姬。既然神女飞走了,楚襄王自然找不到了,为了强化这种凄凉氛围,李贺还用丁香、筇竹、老猿等意象来衬托楚襄王的伤感,说丁香翠竹中传出老猿的阵阵悲啼,更叫楚襄王心下凄楚。佳人不在,古祠空留,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力描写了神女庙的日渐冷清。他写古祠几近月宫,因为与月宫中的蟾蜍月桂相伴,愈显高寒,而凉风一过,红艳的椒子花朵就会坠...
查看详情>>与“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词《巫山高》赏析,李贺想象的巫山是什么样?”相关的文章
诗鬼李贺一首最经典的诗词《致酒行》,李贺的风骨是怎样的?
李贺的这首诗新奇且富有大唐气息,其中的一句更是被多人引用
李贺,与李白和李商隐共称“唐朝三李”,他们的诗文名满天下,见证了大唐从盛到衰的历史变迁。李贺的诗歌,同李白一样,也是颇有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是,李白的诗歌浪漫而清新,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而李贺的诗浪漫而极尽奇丽谲幻,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诗鬼”。
虽然李贺的诗没有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但是很多人依旧喜欢李贺的诗歌,伟人毛主席便是如此,经常饮用李贺的诗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
今天,我们走进李贺的诗歌世界,感受他的这首《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宪宗元和四年的一个冬至。三年前,李贺和许多莘莘学子一样带着满腔热情踏进社会,渴望中科举,走仕途之路。然而,老天像是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在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由于他父亲的名字为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就这样以忌讳他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进士的资格,这个奇葩理由在现在简直可笑至极,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确实如此。
李贺在长安的岁月中,穷困潦倒,愈发贫寒,愤怒之下,写下了这首《致酒行》。
在冬至这一天,李贺依旧是仿佛一叶浮萍,没有一个安稳的落脚地,而且相当穷困潦倒。他来到一个小酒馆借酒消愁。酒店的老板似乎看出了李贺内心的痛苦与哀愁,便举起酒杯,祝他身体健康。
本以为酒店老板要说一些祝福李贺的话。但是诗中却突然插入了两个典故。
一个典故是说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故事。当年主父偃西入关,当时的物资匮乏,而他也经常屡遭非议,导致主父偃郁郁不得志。更哀愁的是他与家人的离别之苦,家人思念亲人,折断了家门前的柳枝。
另一个典故是说唐朝的名臣马周,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欺辱,在去长安途中投诉新丰的客栈,客栈老板对他非常不友好,甚至待遇还不如商贩。
后来马周的命运时来运转,凭借着他写的几行字,被皇帝所赏识,从此平步青云。
诗中提到主父偃和马周这两个典故,是安慰李贺的不幸遭遇,虽然现在的处境很差,但是总会有拨开乌云见月明的时候。瘦弱的李贺,虽然会彷徨和失望,但是在他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大唐和自己人生的自信,所以他用充满想象力的笔调写道: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人无论何时都要有凌云之志,别人是不会总是同情和怜惜你,所以自己何必总是唉声叹气?
这就是李贺的风骨。
与“诗鬼李贺一首最经典的诗词《致酒行》,李贺的风骨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