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5-27
1

别再信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这是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另一件事罢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关于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如今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这也凸显了诸葛亮的神奇。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云: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孟获,然后孟获心悦诚服,平定了西南!

那么,历史上真有其事吗?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其实,这事一点真不太靠谱,十有八九是虚构的,《三国演义》骗了大家!

孟获是何许人也?大家都知道,按照七擒孟获的介绍,孟获是西南夷人的头目,深得当地人和周边汉人的信服!按照这一介绍,孟获的地位很高!如今,对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专家还有一定的争议,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七擒孟获存在不存在!

奇怪的是,对于七擒孟获,当时的史书都没有记载,最典型的是《三国志》中,就没有记载孟获的事迹。最早记载七擒七纵孟获的是《华阳国志》,但这本书出现时,离诸葛亮七擒孟获,已经过去了120年!显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七擒孟获就真的不存在,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史学家,又有了新发现,从而弥补了当时史书的不足!打一个比方,如今对袁世凯的认识,也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现,而有了新认识,所以当时史书不记载,也不能说明七擒孟获不存在!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逻辑问题,即:诸葛亮闲的没事干了,将一个敌军将领,七次抓住,又七次放掉,这显得很儿戏,实在过于离奇!

专门研究西南历史的史学家缪钺、方国瑜等,都认为此事不太靠谱!当代史学家谭良啸发表了文章《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也认为此事应该是虚构!但史学家都指出:诸葛亮抓住孟获不杀,估计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只是民间虚构的传说!

其实,还有一个重点,即: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西南发生叛乱,所以才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当时外部还有魏国、吴国虎视眈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诸葛亮有这个国力和精力,玩七擒七纵的故事吗?显然,诸葛亮应该没那么闲情逸致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为了强化诸葛亮身上的“仙气”,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以及资治通鉴的加持,于是七擒孟获就深入人心了。总之,七擒孟获实际上可能是虚构,所以大家别再被骗了,这才是最可能的真相!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之后,西南从此平定,从此心悦诚服的臣服蜀国!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其实,别再被骗了,西南反而闹得更乱了,这才是真相!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意思很清楚,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当地夷人造反的力度更大,甚至杀死朝廷命官太守,以至于朝廷统治名存实亡了!

正因如此,诸葛亮在连年北伐之际,还要对付南方的叛乱,导致国力不断被消耗,结果成为最先倒下去的一个国家。

查看详情>>
2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里,诸葛亮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不只在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读到过,甚至还进入了我们的中学课本。当时老师解读时大家的关注点可能只是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对大局有绝对信心的大气魄。可能大家还不太清楚,当时不仅仅是孟获本人心服口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上升到了神的高度。

话说当年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并被孙权所杀,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尽起蜀国兵马,结果却在夷陵大败,自己也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于白帝城身亡。随后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称的刘禅继承了大统。但此时兵力和国力殆尽,领头人也没了,蜀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各种势力蠢蠢欲动,如不妥善处理,蜀国将有可能提前40多年灭亡。

此时,就需要杀只“鸡”来震慑一下朝廷中以及各地不稳定因素这些“猴子”了。杀谁好?,正好此时孟获开始造反,诸葛亮的视线一下就盯上了他,正好拿他来开刀,为什么呢?首选蜀国少数民族比较多,孟获正是代表着其中一个较大势力。其二孟获势力所在的地盘离中央和富庶的地方较远,在那里进行战争可以避免较大破坏。其三如果彻底把孟获那一带稳定下来,蜀国就等于有个稳定的大后方,就有了比较大的战略空间。

正因为有了这些考虑,才有了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往南中地区征服孟获之战。所谓的南中地区就是现在的四川西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以及缅甸的北部一带,面积十分广大,占当时蜀汉政权拥有面积的一多半。经过大家都知道的战斗,七战七擒之后,孟获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也就是说服了诸葛的天威了,南人不再重复的造反了。这里再多说一句,小说里突出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其实在征服孟获的过程中可不只是打仗,诸葛亮还突出了他做为丞相的会经营的一面,他教当地人怎么种庄稼,怎么做农具等等,活人无数,几乎成了万家生佛,在当地人的心里已上升到了神的高度。所以,经过恩威并施才达到了慑服、稳定的战略目的。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诸葛亮的威望在那里绝对不止于蜀汉时期。据《容斋随笔》上说的一件事,到了宋太宗淳化年间,此时已是诸葛亮时代的800年之后了。蜀汉之地又有人造反,朝廷派人去招安,当地的官员给招安的人写信说,你过来的路上需要过泸水,以前诸葛武侯曾下令曰过:“如果不是进献贡品或者出兵征讨,千万不要过这条河,如果非要过的话,就必须先祭祀河水才可以乘船渡河。”所以,当地官员特意派人带着金龙两条、金钱2000文,还有祭祀用的酒肉,请前去招安的人祭祀完再过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那一带的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已深深刻到骨子里了,哪怕快过了近千年了,依然如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贤能、厉害之处。

其实不只是到宋朝如此,就是现在,缅甸北部掸邦和克钦邦地区还经常见到为纪念诸葛丞相而建的诸葛祠、武侯庙、孔明城,我国云南南部的一些民族还祭祀着诸葛亮,佤族还奉诸葛亮为祖师阿公。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查看详情>>
3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的来历和经过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经过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饼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

查看详情>>
4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孟获?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真假

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七擒孟获”的故事的真实性,很多史学家还对此极尽赞美之辞,诸如“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迹呢?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大写特写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为重兴汉室而立志北伐,于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蜀国的军队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并且设法捉获了叛军首领孟获。但是,当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营阵,问他此军如何的时候,孟获却不服气地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由于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时,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南方的叛乱,从而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人们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但是,就是翻遍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那么,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真实性到底如何?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孟获其人。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孟获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十二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战争史上真有这种上罕见的“七擒孟获”成功战例的话,那么历史著作《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可见,孟获这个人应该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了。

然而,很多史学家却普遍认为,《三国志》虽然为历史名著,但其中的记载却过于简略,漏掉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中,明确地提到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著名的汉代“孟孝琚碑”,现存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在该碑记载的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时期。而且建国前,在西南诸省的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有很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的五显埴神,...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