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要不是因为清朝的这个制度,和珅或许不会死
要说清朝有名的官员,你们第一个会想起谁?小编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铁齿铜牙的纪晓岚,那么与纪晓岚同时占据了小编的脑海的,就是他的死对头和珅了,不过跟纪晓岚不一样的是,纪晓岚是人人称赞的好官,虽然说在女色的方面过于开放了,但是他也是有很多的实绩的,但是和珅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最后在乾隆去世之后没有多久,就被嘉庆下令赐死了。
但是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贪官,在乾隆在世的时候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还百般的宠爱呢?甚至乾隆晚年的很多的重要的事情也都是交由和珅去做的,不过嘉庆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就直接的把他杀了。为什么和珅把乾隆哄得服服帖帖的,但是为什么嘉庆上位之后就直接把他赐死了呢?其实这一切都是要从和珅的事业起点说起来的。和珅早期其实只是一个御前侍卫,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因为和珅从小就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他其实学习一直特别的好,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的。首先就是因为和珅其实事业起步的时候乾隆已经不年轻了,所以乾隆到了这个年纪,越发的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溜须拍马,那么和珅在这个方面简直是无人能及,所以乾隆也就在和珅的花言巧语下,对和珅这个人是十分的满意和看重的。
和珅甚至自己偷偷的模仿乾隆的字迹,做到了有三分像,同时乾隆的那些诗句和珅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乾隆当然是把这个人看做自己的知心人了,毕竟乾隆的那些诗其实很少有人能够欣赏的来的。而且和珅在乾隆面前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一直都是自称奴才,那么乾隆就算知道他贪财,但是这些都进了自己的奴才的口袋,奴才也是自己的,所以乾隆并不跟他计较。
反观嘉庆,为什么和珅不会提前讨好呢?因为清朝的制度都是立太子的话是秘而不宣的,这些都是悄悄的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然后皇帝也会随身带一份,然后皇帝驾崩由大臣把牌匾后的跟皇帝身边的作对照,因此旁人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能当皇帝,他没办法勾结,可能有人会问,那为啥不能所有人都讨好巴结呢?因为清朝是不允许群臣跟皇子走得近的,皇帝害怕他们结党营私。
不过和珅后来在乾隆提前禅位的时候,提早知道了皇位的继承人,所以他冒着风险提前告知了嘉庆,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嘉庆其实对于这些溜须拍马的行为是非常的讨厌的,和珅刚好撞了枪口,所以才会有“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这个罪名,这估计是和珅怎么也想不到的。其实一个皇帝一个想法,和珅错就错在他不该那么贪心,也不该擅自猜测皇帝的想法,让自己丢了性命。
与“要不是因为清朝的这个制度,和珅或许不会死”相关的文章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和珅是第一贪官,那么第一清官会是谁呢?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的贪官,想必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到“和珅”的名字,和珅在嘉庆四年(1799年)被下旨抄家的时候,从他家里抄得了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是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可以说是古代的第一贪官了。但是你知道古代第一清官是谁吗?陆贽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陆贽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原来陆家是东汉末年的江南望族,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而家中的顶梁柱父亲陆侃早早的去世,陆贽实际上是在母亲韦氏教导下长大成人的。
虽然家里穷,但是陆贽是一个十分有志气的人。他从小学习便十分的刻苦,最终在大历六年(771年)也就是他18岁的时候靠上了进士,从此拉开了自己的仕途帷幕,他先是担任华州郑县县尉,后被免职回乡。
虽然陆贽被免职了,但是一身才气早已经是掩盖不住,更无须官职来衬托。有一位寿州刺史便十分的欣赏陆贽,两人第一次见面便连续交谈了三日,他认为陆贽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奇才,与他结成晚年指教,并在陆贽离开的时候赠钱百万。
可是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一串茶叶。当时的陆贽可谓是一穷二白,当时连朋友相赠之礼都不愿接受,其心志可见一斑了。后来陆贽凭借着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再次受到了朝廷的赏识,补任渭南县主簿。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招揽天下名士。德宗还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得以让庾何等人将陆贽寻来,调任做了祠部员外郎。感念德宗重用自己,陆贽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的缺失,无论大小他一定陈述。
面对敢于直谏的陆贽,德宗十分的欣赏。一路提拔,没过多久便被提拔成了翰林学士。在陆贽38岁那年,更是正式的提拔成为了宰相,成了唐德宗的左膀右臂。很多人可能认为,官至宰相总会被腐化了吧?但是陆贽却并没有如此。
有一年,陆贽母亲去世了。按照惯例陆贽也要回家奔丧和守孝。身为宰相,朝中自然是有无数的官员想要巴结他,但是寻常时候,向陆贽送礼他都不收。这次母亲去世,百官前去吊念,送些银子他总该要收了吧?但是陆贽在他们吊唁完后又一一将银子退了回去。
不久后唐德宗也来到了陆贽家慰问,李适刚下马车都不敢相信,自己来到的地方是丞相府,陆贽家真正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唐德宗早听说陆贽退还吊唁的礼金一事,忍不住说到:“爱卿,你多少也贪点吧。”
历史上只听说过皇帝整治贪官的。而清廉到让皇帝都忍不住让其贪一点的可谓是闻所未闻,而陆贽也正因此有了“第一清官”的美誉。
与“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和珅是第一贪官,那么第一清官会是谁呢?”相关的文章
纪晓岚与和珅谁官大?两人身份竟然悬殊这么大乾隆最宠的人一目了然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影视剧在前几年可谓是家喻户晓,它通过戏说乾隆,和珅,纪晓岚以及刘墉之间的风骚轶事,借用诙谐的台词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妙趣横生地向观众展示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在电视剧里,和珅和纪晓岚不仅同为乾隆身边的宠臣,二人更是针锋相对,关系紧张,其中和珅的贪婪滑稽,纪晓岚的机智诙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只是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真正历史中的他们是否也和作品里展示的一样呢,不妨让我们走进史册,掀开蒙在他们身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电视剧在挑选适宜角色的演员时,自然会有年事上的限制,因为饰演者年龄相仿,所以给了观众一种刘墉,纪晓岚,和珅是同龄人的错觉,但就这一点就和真实情况截然不同。
关于这三小我私家的生卒年月,《清史稿》中都有十分详细的纪录。其中,刘墉于1720年出生,其次是纪晓岚,他出生在于1724年,而和珅年龄最小,生于1750年。这么看来,年龄相差四岁的刘墉和纪晓岚应该才是“名副其实”的同龄人,而在电视剧内里扮相最大的和珅,反而足足比他们二人小了三十岁。这是什么观点呢,根据昔人通常的生育年事来算,和珅至少比刘墉和纪晓岚差了一辈。
另外在电视剧里,纪晓岚频频三番挑衅和珅,而和珅似乎也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那么岂非和珅是因为政界资历,职位在纪晓岚之下才选择再三隐忍不发的吗?还是岂非这只是电视剧的一种表达方法,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从初入政界到位极人臣,纪晓岚,刘墉,和珅三人都担任过众多官职,好比刘墉从翰林院庶吉士,到两省知府,再到内阁学士,最高担任到正一品,而纪晓岚任职过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最高做过太子少保,是一个从一品。至于和珅,他与刘墉一样也是个正一品大员,担任过中央政府数十个重要职位,深得乾隆信任。
所以但从职位上来看,刘墉与和珅的品级相当,纪晓岚反而是最低的一个。但若仔细研究他们的官职就可以发现,在掌握的实际权力上,刘墉是远远不能与和珅相提并论的,刘墉所任官职许多时候并没有什么话语权,而和珅则差别,从他的历任官职——譬如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来看,他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即便和珅年龄远小于刘墉和纪晓岚,但在朝中资历并不能决议什么,他们二人见到和珅指不定还要低头行礼。
那么这三小我私家究竟谁最得乾隆欢心呢,其实从上面就可以看出,谜底毋庸置疑是和珅。凭据史书纪录,乾隆十分宠幸和珅,甚至亲封他为一等忠襄公,而刘墉和纪晓岚则没有获得过这项殊荣。而乾隆为何如此浏览和珅,有野史纪录说乾隆年幼时见雍正的一位妃子在妆扮,以为挺悦目就上去捂住了妃子眼睛,然后嘻嘻哈哈跑走了。这一幕被雍正看到后,立刻就赐死了妃子。
因为自己的贪玩导致妃子被赐死,乾隆心生愧疚,于是用朱砂在妃子的后颈处点了一点,为了来世好相认,自己再赔偿她。而乾隆遇见少年的和珅时,见和珅长相与死去的妃子极其相似,而且后颈另有一处朱砂痣,所以...
查看详情>>与“纪晓岚与和珅谁官大?两人身份竟然悬殊这么大乾隆最宠的人一目了然”相关的文章
他是清朝贪官,乾隆死后再无人庇佑,后被嘉庆抄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开始算起,到1912年尾代天子溥仪下诏退位,一共存在了276年的时间,传了12位天子。要说这12位天子中最令人所熟知的一位或许非乾隆莫属了,因为他不仅是清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天子,清朝的由盛转衰也是从乾隆开始的。
乾隆本名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听说康熙对这个智慧的小孙子四十分的喜欢,从十岁开始便将乾弘历到宫中抚育。雍正之所以能从“九子夺明日”中胜出很大一部门的原因就是因为康熙想要把皇位未来传到弘历的手中。
因此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便秘密撰写了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皇位继续人,将密旨置于乾清宫“正大灼烁”牌匾之后,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之后便宣布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天子。
乾隆没有辜负康熙与雍正的厚望,将清朝康雍乾盛世生长到了最巅峰的一段时期,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突破了三亿,可是乾隆到了后期却开始懒政,不仅下达了“闭关锁国”的下令,而且还纵容贪官。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贪官”就是在乾隆手下出的,这位大贪官可谓是赫赫有名,甚至堪称家喻户晓,此人正是和珅。
和珅原本是乾隆的一个仪仗队随从,可是因其能说会道,而获得了乾隆的赏识,获得了天子赏识的和珅,这升官之路自然是一片坦途。而且和珅为官之处精明强干,许多事情都管理的很好,乾隆对和珅愈加的赏识,甚至把自己最疼爱的固伦和孝公主都嫁给了和珅的宗子丰绅殷德。有了这层关系,和珅也开始飘了。
和珅使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疯狂的敛财,不仅把国库当成了自己家的,还在外面开银庄、置地产,凭据史料纪录,和珅一共贪了八亿到十一亿两白银,近乎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乾隆这么智慧的一小我私家岂非会不知道自己手下出了这么一个大贪官吗?显然是不行能的,而和珅自然也是在乾隆的默许之下,才刚如此肆意妄为的。和珅最担忧的一个问题是乾隆去世后下一任天子还会如此包容自己吗?
这不在乾隆83岁生日那天,乾隆亲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禅”字,文武百官都以为你乾隆写的是禅定的“禅”字,在这个字的书体颇富趣味,大家都哄堂大笑,可是只有和珅面如土色一般,因为和珅已经看出来乾隆已经有禅让的意思了,这个字不是禅定的“禅”字,而是禅让的“禅”字。
果真在不久后乾隆并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不外幸亏权力并没有放手,因此和珅在乾隆的庇佑下可以继续逍遥法外,但事实是到了1799年乾隆病逝后,嘉庆连忙就抄了和珅的家,查获了金银财宝不可胜数,并一条白绫赐死了和珅。
查看详情>>与“他是清朝贪官,乾隆死后再无人庇佑,后被嘉庆抄家”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曾国藩前面用了12年却只升了半品的官,而后来却平步青云?背后站了一个和珅一样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刚进入官场时,曾国藩也是如此。他饱受摧残,被官场折腾得七荤八素,无法释怀,也无处诉苦。
自从步入官场后,整整十二年的时间内,曾国藩“毫无进步”,他眼看着那些有钱的、有势的、有朋友路子的同学,都各自纷飞、谋求财富去了。他只能像一个“留了级”的学生,遭受着同僚的白眼,感叹着世间的无奈。
在曾国藩的眼中,即使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面对金钱和权力,真才实学往往不值一钱......
就这样,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曾国藩的升迁之路就可想而知。当时,曾国藩只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翰林院内部考试中拔得头筹,从“任翰林院检讨”升迁到了“补授翰林院侍讲”。
“任翰林院检讨”,是一个七品官员。“翰林院侍讲”的官职为从六品,也就是六品半。
可见,用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曾国藩才升了“半品”。照这个速度升上去,等曾国藩位极人臣时,他的坟头都长满草了。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上天终于垂青了这个“穷翰林”,曾国藩开始了自己“如火箭般”的升迁之路。
看看他是如何升迁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30岁,居庶吉士散馆,任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33岁,升任翰林院侍讲(实习)。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33岁,补授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5岁,升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5岁,任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7岁,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头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8岁,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9岁,升授礼部右侍郎。同年,署兵部左侍郎。道光三十年(1850年),40岁,署工部左侍郎。(根据传统,左比右大。)就这样,从道光二十三年开始,曾国藩几乎每年跳一级,六年七迁,连跳十级,从一个六品小官一跃成为国家二品大员,他的仕途真是一路平坦,青云直上,堪比火箭上天。
要知道,虽然这句话很难听,但这种恐怖的升级速度,跟曾国藩个人的勤奋、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唯一的解释,是曾国藩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
凭借着这棵大树、这座大靠山,曾国藩才能够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这个提拔曾国藩的贵人,就是穆彰阿。殊不知,这个穆彰阿,是清朝一个著名的大贪官,还是一个“巨贪”。
穆彰阿(1782—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自康熙朝开始,郭佳氏一族就是威震天下的豪门。所以,从穆彰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骄傲、自豪的豪门之子,一个含着金汤匙的富n代。显赫的家族背景下,他根本不会出现意外,从考中进士的那一刻起,穆彰阿就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一路顺风的官场之路。
从嘉庆朝开始,穆彰阿就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重要职位。最终,他官拜国家一品大员、内阁大...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曾国藩前面用了12年却只升了半品的官,而后来却平步青云?背后站了一个和珅一样的人”相关的文章
谈谈历史上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闲来无事,说一说历史上那些鸡犬升天的旧事。
先从明朝万历时期(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说起。
张居正(公元1525年~公元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白圭,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故又称张江陵。
张居正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辅佐明神宗开创“万历新政”。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时年23岁。
明穆宗(朱载坖;又作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万历帝登基后,因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其时,万历帝年幼,张居正主持裁决军政大事。
在内阁首辅十年中,张居正实行改革: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综核名实,以“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卒,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
张居正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之后,被神宗抄家,至有禁锢其门,子女多逃避空室中,待门启,饿死者十余人;长子礼部主事张敬修不能忍受刑罚,不久自缢而死。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话说,张居正有一奴仆,人称游七。
游七通过捐赀做了官。
时人知道游七是张居正家的苍头,很多勋臣、高官、贵戚都争着与他交往。甚至还有人与游七结成了儿女亲家。
当日,游七还身着朝廷衣冠,在官场上迎来送往、拜谒回访,俨然身列士大夫之林。
关于此事,清代史学家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十四《投刺楚滨》中亦有记载:
“耳谈,张江陵柄政,家人子游七司其出入,号曰楚滨,二给事至与之通婚媾,翰林诸公赠诗文,而列台垣投刺者十四五矣。”
由此可知:
游七原是张居正家看守门户的主管。借着张居正的权势,游七还附庸风雅,自号曰楚滨。有二位给事中还与游七结了亲家。
话说至此,有必要看看给事中的相关情况。
明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受理冤讼等。品卑而权重。初定为正五品,后数改更其品秩。
从给事中的职责看,他们应该是正直公允的人,是知识者。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这些人在思想上、礼仪上、交往上都是有严格界限的。(说到界限,后世有些人可能会有所反感。须知,后世虽有所谓的人人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阶层的无差别,还远在云端。)就是这些原本应该成为社会...
查看详情>>和珅当众往赈灾的粮食里放沙子,百姓却还要感谢他?
说起清朝时期的贪官,想必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乾隆年间的“巨贪”和珅。据史料记载,和珅被抄家之后,从其府邸中搜出的财富折合成白银约在十亿两左右,甚至超过了清朝国库累计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尽管如此,乾隆皇帝却依然对和珅信任有加,而嘉庆皇帝之所以敢对和珅动手,也是因为皇父已经驾鹤西去。
据《清史稿》记载,和珅不仅面容英俊,而且精明强干,熟练掌握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和珅正是凭借自己过硬的本领,才逐渐在乾隆皇帝面前崭露头角。除能力过人之外,和珅还非常善于揣摩他人心思,往往在乾隆皇帝开口之前,和珅就已经安排好相关事宜。正因如此,乾隆对和珅愈发看重,还将十公主嫁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跟和珅当了儿女亲家。
就这样,和珅在朝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官职也是越兼越多,巅峰时期几乎将比较重要的中央官职全都一人包揽。历史上,和珅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因功封一等忠襄公,还是“紫阁元勋”之一。朝中同僚知道和珅是乾隆皇帝眼中的“红人”,往往不惜“慷慨解囊”,想要借此机会讨好和珅,以便后者能在乾隆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
说到这里,不少读者也会感到有些疑惑。和珅如此贪婪,而且敛聚了数量庞大的财产,乾隆皇帝又不是睁眼瞎,不可能一无所知,那为何还是这么信任他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站在乾隆皇帝的角度来看,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和珅真的很有本事,既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又能讨皇帝欢心,这样的下属谁不喜欢?况且皇帝富有四海,让和珅捞点儿油水又如何?第二,乾隆皇帝毕竟是统治者,对于风头较盛、威望较高的臣属也会忌惮,和珅不吝名节,委身从事商业,而且还贪污受贿,其实是以此表忠心,故意给皇帝留下把柄。
关于和珅的能力,从他奉命赈灾时的表现就可以瞥见一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河南等地大旱,许多府县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乾隆皇帝得知后,命令户部官员根据受灾府县及群众人口,计算所需口粮,征调各地官粮对灾民予以赈济。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批粮食发放完之后,竟然还有很多灾民没有领到粮食。派人仔细一查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人冒充灾民将粮食给领走了。由于受灾群众太多,当地官员在发放粮食之时也不可能一一登记核对,这就导致放粮官员根本无法分辨出真假灾民。
面对这个棘手难题,和珅却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和珅把附近府县的官员叫来,告诉他们在发放粮食之时,务必要当着众人的面,将大量沙子掺入米面之中。很多人不解,认为这是在羞辱灾民,和珅对此则表示,只有那些真正的灾民才会珍惜这难得的口粮,即便有沙子掺杂在粮食当中,他们为填饱肚子也不会嫌弃。事实也正如和珅所料,假灾民看到后纷纷面露鄙夷之色,不再冒领粮食,真正的灾民也能够因此填饱肚子,对朝廷及乾隆皇帝感恩戴德。
查看详情>>与“和珅当众往赈灾的粮食里放沙子,百姓却还要感谢他?”相关的文章
和珅为什么愿意巴结乾隆,而不巴结嘉庆,是他不想吗?
嘉庆提前三年当皇帝。有整整三年的时间,和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和嘉庆皇帝搞好关系。和珅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学富五车,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及政治结构都非常了解,他不可能不知道,在新旧皇帝交替的关键时期,臣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别的不说,就说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交替的时候,乾隆皇帝是怎么收拾张廷玉、鄂尔泰等人的就明白了。所谓“殷鉴不远”,和珅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但是,和珅心知肚明,他却依然没有处理好与嘉庆的关系,这实在是让人不太理解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和珅一点儿也没做过。当乾隆准备宣布嘉庆为太子的头一天晚上,和珅就去找过嘉庆,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嘉庆。这说明,和珅也是想过要与嘉庆搞好关系的。但是,也就仅此而已,和珅没有再做过进一步的工作。
那么,既然和珅明白与乾隆搞好关系那么重要,为什么和珅却不努力去做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看看,嘉庆在处死和珅的时候,对他有哪些不满的地方。
嘉庆皇帝在抓捕并处死和珅的时候,给他列了20条大罪。这些大罪归纳起来,不外三点:一是和珅做事情超越一个臣子的规矩,二是和珅对乾隆皇帝不尊敬,三是和珅结党谋私(包括贪污,贪污实际上是结党谋私的结果)。
这三点,再归纳一下,就是对皇权的不尊重。再往大一点说,就是和珅有谋反的想法。
实际上,我们知道,和珅始终没有谋反的迹象。如果和珅想谋反,那么,他就应该做各种准备,比如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人,这些人要能够为他当皇帝做各种工作。将来他当了皇帝以后,才会重用他们。再比如,和珅应该插手军队,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人马。只有在军队里安插人马,才有发动政变夺位的本钱。
而且,如果和珅提前讨好嘉庆,嘉庆不理睬他,甚至很讨厌他,和珅更应该做好军事上的准备。防备将来嘉庆上位后,对他不利。
实际上,和珅根本就没有插手军队。而没有插手军队,也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过谋反的行动。嘉庆反复说他要谋反,显然是说不通的。
虽然说和珅谋反这事,有点说不通。不过,说和珅不尊重皇权,却是有道理的。
而我们都知道,和珅从来没有做过违逆乾隆的事情。因此,这里所说的对皇权的不尊重,其实就是和珅对嘉庆的不尊重。
确实,和珅不去讨好巴结嘉庆,就是对嘉庆的不尊重。对于那时候的嘉庆来说,他当时最需要的是和珅的讨好巴结。之前在乾隆宣布嘉庆为太子时,和珅提前告诉嘉庆,其实并不是讨好巴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邀功请赏。和珅真正应该做的讨好巴结,是应该向乾隆上奏,希望乾隆能够把权力还给嘉庆。就算不完全还给嘉庆,也应该让嘉庆做更多的事情。如果和珅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嘉庆肯定会感激他的。毕竟嘉庆最不满意的,就是当一个傀儡皇帝的感觉。而更不满意的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嘉庆说过两句公道话。别人不说也就罢了,作为乾隆最信任的人,和珅也不说话,那不是很不应该吗?
那么,和珅为什么不极力讨好嘉庆呢?
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不能。让乾隆还政给嘉庆的话,和珅确实不能说。因为只要一说...
查看详情>>与“和珅为什么愿意巴结乾隆,而不巴结嘉庆,是他不想吗?”相关的文章
嘉庆杀和珅,不只是和珅贪赃枉法那么简单
很多人对于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可能无法理解,在民间嘉庆皇帝要杀和珅的理由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什么版本的都有。其中像是嘉庆担心和珅造反这才杀死他也被很多人所接受,还有就是他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他将责任都推给了和珅,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人信服。
嘉庆皇帝在登基后并没有马上就获得实权,当时的权利仍是掌握在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手里。后来乾隆终于在嘉庆四年驾崩,和珅便失去了靠山,就在正月初四,嘉庆皇帝便解除了和珅的好友福长安军机大臣的职位,还命令和珅同福长安一起为乾隆皇帝守灵,不让他们离开,借此切断和珅和福长安两人同外界的联系。随即便剥夺了和珅大学士、步军统领和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九,嘉庆皇帝便革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的职务,之后便将他们押入了刑部的监狱,随后便是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在严加审讯之后、十一号那天,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最后因为考虑他曾是军机大臣,为了朝廷的体面,便让和珅自裁了。
就这样和珅便被嘉庆处死了,那么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而且乾隆帝刚死就迫不及待杀死和珅?据说他杀死和珅之后还曾后悔过,不过事实是否如此就不为人知了。因为起初他是担心乾隆死后,和珅会篡位,所以杀了和珅,不过事后他知道自己被骗了,所以很是后悔。
嘉庆皇帝在没有登基之前,和珅对自己老师朱珪的诬陷和戕害都看在眼里,所以十分痛恨和珅。而且和珅甚至还在乾隆皇帝的面前陷害嘉庆皇帝给朱珪写庆贺诗是拉帮结派,还遭到乾隆皇帝的训斥。因此嘉庆皇帝和和珅应该是结怨已深。
而且嘉庆皇帝向来主张节俭,和珅晚年哄得乾隆皇帝办大寿都非常的铺张浪费。再加上嘉庆皇帝最厌恶的就是贪赃枉法,和珅这个人干尽了贪赃枉法的勾当,所以说他的死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等到乾隆皇帝死后,和珅没有了这棵大树,嘉庆皇帝立马就把和珅给办了。据说和珅被查办的时候,家产之多到了惊人嗔目结舌的地步。根据不完全统计,和珅有房屋三千多间,田地八千顷,当铺75家、银铺四十二处,赤金就有六万两,一千两一个的大金元宝就有一百个,一百两一个的银元宝五万六千多个,银锭子之数到了九百万个,还有其他的宝石几十块,玉如意一千多柄、珍珠手串两百多串,七七八八各种各样的珍宝,统计出来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有十一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十五年国库的收入。
按照那时候的货币价值换算成人民币是三千三百亿元。而这些家产都被没收入国库,如此庞大的数目,难怪会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流言在民间流传了。
和珅“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被嘉庆皇帝几天就拿了去,说起来也是嘉庆皇帝占了大便宜。
查看详情>>与“嘉庆杀和珅,不只是和珅贪赃枉法那么简单”相关的文章
面对钱南园举报和珅及其党羽乾隆的举动到底是包庇还是别有用心?
《清稗类钞》中记载钱南园举报和珅及其党羽二件事:
一是甘肃冒振
乾隆末年,甘肃冒领振灾款一案,侵蚀公款项达到数百万两,事情被查出来后,总督、司道以下伏法的人达几十人。
当时毕沅正任陕西督抚,都知道这事,然而因为勒尔谨、王亶望都是和珅的死党,毕沅也是常在和珅家门走动的人,所以明知这件事,而不敢说。
监察御使钱南园上书弹劾他,大致意思说:“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虽然已经分别伏法了,但是现任陝西巡抚毕沅,前些时候曾奉命代理陕甘总督,在甘肃折捐冒振一案中,却顾虑徇私前任官员,有畏惧躲避的嫌疑,明知积弊已深,不赶紧自我抉断,宁肯隐忍不报辜负朝廷厚望,实在不是大臣居心的道理,他的罪与贪官结党营私,只有大没有小。请求皇上下令将毕沅参照涉案官员严加惩处。以昭示公平公正,维护法典,匡护正义。而且可以让各省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愈加警惕,不敢将徇顾私情作为平常,否则养痈致患”等。
这个上疏,毕沅最终因为暗中有靠山,竟然免除议处。
第二件事是钱澧弹劾和珅
钱澧任通政司副使的时候,很多事都非常较真,再次补充举报官员的材料。
当时和珅擅权,值班的地方私自设置休息室,钱澧弹劾他,说:“国家之所以设立署衙,就是要让大臣们共聚一个大堂,遇事互相商榷,奸妄的人大家有目共睹,难以谋私。贤良的人也可以集思广益,有利办事。现在和珅私自设置寓所,不与大臣同堂办公,而命令下属办事人员传话到他的房间。
这里面有没有营私舞弊,各位大臣不能都不知道;虽然要参政议政,但是不知道详细情况。恐怕要开启揽权的先兆,请皇上下令拆毁他的寓所,以便遇事共同办理,不能私自处理。”
这本疏书上奏后,乾隆命钱澧进入军机处监督。
过了一年,钱澧突然死了,这让乾隆很悲伤。
钱澧这二件弹劾举报,都与和珅有关。然都给乾隆摁下去了。难到乾隆真的老糊涂了?
显然不是。
甘肃官员冒领振灾款时,毕沅正在家丁忧。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河州发生内乱,朝廷特例召回毕沅会同西安将军伍弥泰率兵前往镇压,因为平叛有功,乾隆还赏了毕沅一品顶戴。但是这期间甘肃一些州县谎报灾情,冒领赈济,毕沅是知晓情况的,却未据实参奏。这时候钱澧上奏弹劾他,乾隆最终的处理是让毕沅自行定罪。毕沅请罚款白银5万两,以充军饷,并褫夺一品顶戴,降为三品。
乾隆这个处理还是很智慧的,毕竟甘肃贪污一案,最终的根源是和珅,和珅不倒,而拿刚刚立有大功的毕沅开刀,于心不忍。所以降职处理,另罚了他5万银两,显示出他杰出的政治手腕。
而面对和珅在值班处私设寓所一事,钱澧的举报一语击中乾隆的痛处,乾隆不傻,最忌讳大臣揽权。但是此时他年龄大了,不想折腾,与和珅又是几十年的君臣一场,不想动静搞的过大。所以却让钱澧搬进军机处监督,这事是明摆着给嘉庆以后处理和珅留了一个眼钱。
可惜仅过了一年,钱澧却暴病死亡,乾隆的悲伤最大的原因,就是给儿子布置好的一局棋给这个意外打乱了。
查看详情>>与“面对钱南园举报和珅及其党羽乾隆的举动到底是包庇还是别有用心?”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