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韩愈最著名的一首代表作是哪首?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绝对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在整个中唐更是倍受推崇,从而也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一代文宗;另外他对于后辈的提携也是不遗余力,例如著名的诗人孟郊、贾岛、张籍等等,他们都受到过韩愈的提携,并且他们也正是在他的提携之下,开始在唐朝的诗坛大放异彩,最终成为了伟大的诗人。
少年时代的韩愈生活并不如意,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随后哥哥逝世,于是嫂子独自把他抚养成人,这也使得他过小就品尝到了人生的心酸,但他刻苦学习,尽管生活上很无奈,可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要走经济仕途之路。但是后来他的这条路走得很辛苦,直到了晚年之后,他才真正地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可是又由于他的正直的人品,直言上书得罪了皇帝,还一度被贬到了广东的潮州。
其实唐朝很多的诗人,他们大部分人的命运都不济,有相当多的诗人,他们都是属于郁郁不得志,即使是走上了仕途,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贬。但是韩愈尽管被贬,他相当来说还是比较幸运,只在潮州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又被召回了京城。
稍稍为大家普及了一下韩愈的人生历程后,再来为大家推荐他的一首非常经典的小诗,那便是他的这首《春雪》,这首诗看似写得很普通,但是诗人高超的表现手法,却是成为这首诗的一大亮点,而且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所以这样的一首作品,那也是不容错过。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绝,通篇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特别是诗人高超的表现手法,读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对于生活有着细腻的观察,也正是有着这种极为细腻的观察,他才能够写出如此唯美的诗作,通篇描写的如诗如画。
第一二句诗人便是描写的极为生动,以一种非常的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的生动有趣,“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现在早已是到了新年,可是依旧还看不到鲜花盛开,所有的花朵还都没有绽放,只是到了二月初的时候地面上才稍稍长出了小草,这些小草也只是长了一点点的嫩芽。这两句看似写得很一般,可是诗人这种细腻的描写,也令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
第三四句诗人描写的就更加的生动,也更加的有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还没有散去,它也是嫌弃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纷纷扬扬的雪花则是故意化作花儿,全部的落到了这庭院里,使得这地面上犹如开出了一朵朵艳丽的小花。最后两句与前面的两可谓是遥相呼应,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加的有意境。
韩愈的这首《春雪》,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首诗,诗人通篇描写的如诗如画,特别是诗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了一首难得的千古佳作,所以这样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与“韩愈最著名的一首代表作是哪首?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相关的文章
韩愈最著名的诗句有哪些?这十句你知道几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出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句描写桂林山水之美:江水碧绿,犹如一条罗带蜿蜒飘动;山峰高耸,犹如一根根碧玉之簪映入眼帘。
二、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出自唐·韩愈《答张彻》。诗句以古剑比喻其光明磊落的人格,以浮萍比喻飘摇不定的个人处境。
以此突显出诗人与朋友品格高尚而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
三、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出自唐·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擘,大拇指。擘絮,撕开的棉絮。磨镰,指镰刀。诗句描写晴日浮云如散絮、新月似镰刀的夜景。
浮云、新月本是平常所见之景,此以比喻修辞手法将浮云与新月分别比作散絮、镰刀,遂使表达顿时形象生动起来。
四、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出自唐·韩愈《答张十一》。诗句描写山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前句写山水,表现的是一种阔大清新的视觉形象;后句写人家,以哀猿之声为衬托,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冷清的视听觉形象。
如此前后配合,遂描绘出一幅凄清但不失苍凉之美的田园风情图画。
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出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句描写英雄失路的悲哀之情。前句运用设问手法中的“激问”,以强烈的疑问语气彻底有力地否定了“家在”的可能性。这既表现了诗人离乡别亲的悲愁,又表达了即将离开长安时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后句紧承前句,以景写情。“雪拥蓝关”强调的是出关时天气的恶劣,“马不前”突显的是前路的艰难。
六、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出自唐·韩愈《落花》。诗句以拟人修辞手法,将花人格化,使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
借花对春风的埋怨,表达诗人自己对春风吹落花儿的遗憾之情。
七、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出自唐·韩愈《山石》。百虫绝,指所有虫鸣之声都停止了。诗句描写夜深人静、万簌俱寂、明月出岭、清光入户的情景。
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出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句以“朝奏”、“夕贬”的对应,暗写出遭贬之快。
以“九重天”对“路八千”,用夸张修辞手法写上达唐宪宗天听之不易与自己被贬边地之远。
九、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出自唐·韩愈《答张十一》。此言读完朋友的诗后双鬓又白了一半,意在强调朋友所写内容的悲哀。同时,也有赞颂朋友诗句具有深切感人的艺术魅力之意。
十、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出自唐·韩愈《湘中》。汨罗,即汨罗江,相传为屈原投水自尽之处。诗句描写汨罗江水流湍急、两岸猿鸣、水中鱼跃的景象,同时将屈原投江之事融入其中,使人由景联想,思接千古,感慨无限。
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其中包含了他被贬的原因
韩愈是古代文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丰碑。因为他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而且在为人处世和官宦生涯中,也始终坚持着一身正气,为国为民的思想。这一点,在他曾经写下的一首古诗中,就能够很清晰地体现。这是韩愈最有魄力的一首诗,他以死明志,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同时也成就了他坚贞不屈的一世英名。
此诗名为《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只看这首诗的题目,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是要说到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然而这句看似磅礴大气的古诗,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因为当初韩愈作这首诗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描写蓝关风景,而是在抒发自己心中的诸多苦闷,和他以死明志的决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其实通过这首诗的题目,就已经可以了解到他当时的处境——左迁。所谓左迁,也就是被贬官下派,属于被降职的范围之内。
他被贬的原因,正如诗中所说那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只不过他这一封奏章,换来的不是不是皇帝的赞许,更不是加官进爵。而是换来了一个如此凄惨的结果——“夕贬潮州路八千!”不过这已经是对他的从轻发落,按照皇帝本来的意思,韩愈必然难逃一死。
因为他所奏之事虽然是为了重整朝纲,革除弊端,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忠言逆耳。可见当时的皇帝,也并非一位开明的君主,无法虚心接受臣子们的意见,只是一味的独断专行。
其实韩愈早就料到了这个结局,也知道触怒皇帝会是怎样的后果。然而他却义无反顾的冒死上书,即使可能丢掉性命,他还是要坚持尽到自己的职责,为皇帝,为国家指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既然身为朝廷重臣,就有义务为江山社稷着想,为天下百姓谋福。又怎能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耽误了天下的芸芸众生。
只可惜他的一片苦心,被皇帝无情的抛到了,这渺无人烟的荒郊野岭。他也只能与孤独的白云为伴,和寂寞的寒雪相对,可悲可叹!那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云层,就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将他的理想抱负与现实分隔开来。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尽管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却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感到异常的孤苦无助。
那皑皑白雪不仅挡住了去往蓝关的大道,同时也把他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彻底冷却了下来。人生无奈,前途无望,面对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朝廷,他再也无计可施,心灰意冷!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多么无奈的一句嘱托。朝廷的腐败,君王的昏庸,已经让他感到异常的疲倦和失望。他只能把心中最后的豪情壮志,写成一首最有魄力的古诗,借此来以死明志!但是他在悲愤之余,却无意间成就了这首千古名作,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韩愈的魄力,不止是那些磅礴大气诗句,更是那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
查看详情>>与“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其中包含了他被贬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韩愈最著名的一首古诗《游太平公主山庄》赏析,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韩愈这首七绝,开篇“欲占春”三个字,刻画出太平公主的骄横贪婪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十分卑微,她们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各种限制,即便是她们才高八斗,也只是写写画画,在国家政事上是无权过问的。
然而,在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大唐,却有一段时间,阴阳易主,出现了两位权力至高的女性,一位是武则天,另一位则是她的女儿太平公主。
今天与大家要分享的唐诗作品,就与太平公主有关。据记载,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但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叫李令月。
太平公主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一位野心勃勃的女性。公元713年,她企图学习武则天,控制政权,能成为一代女皇,于是密谋刺杀李隆基,事败后逃往终南山,后被赐死。后来唐代诗人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以此为题写下了诗作。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但父母早亡,是由哥哥抚养成人。
进入官场后,韩愈的仕途并不顺畅,且屡遭贬谪,所以他的诗也是风格多样,多表达失意、和离别的痛。
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春,韩愈三为博士时,有机会游览太平公主山庄旧址,他通过写太平公主毫无顾忌地修建亭台楼阁,来讥讽她的奢华和贪欲,而此时韩愈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游玩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作品《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古诗的大概意思是:太平公主当年想占尽春色,把自己山庄的亭台楼阁筑得高过城闉。要想知道山庄前面的花木还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终南山也不属于他人。
注释
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
占春:占尽人间春光美色。
台榭(xiè):亭台楼阁。
城闉(yīn):城门外层的曲城。
南山:指终南山。
这首七绝,开篇三个字“欲占春”,既生动地刻画出太平公主的骄横贪婪。在当时那个年代,权贵们可以强占民田、民宅、甚至妻女,但是谁也无法独占春天,因为终究是“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所以作者对统治阶级骄横贪婪的嘴脸,欲壑难填的本性,用“欲占春”三字描写,可谓酣畅痛快。
诗尾三个字“不属人”,也是意味深长,说明当年山庄规模之大,绵延几十里,直到终南山,这广袤无际的林海,只能是太平公主自己独占。然而,时过境迁,过去的“不属人”,此时这里却是人人可以游览的地方了。
其实这也是诗人想借古喻今,古代有太多的权贵为了一己之私,费尽心机用尽手段,但终究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了。
韩愈通过《游太平公主山庄》这首诗,描写并揭露了,太平公主当年“欲占春”、“终南山不属人”的豪横与奢华,这给了读者太多的无限遐想,曾经何等奢华、何等宏伟壮丽的太平公主山庄,到头来,公主已死山庄易主了。
这也许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吧!一个公主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公主站出来,虽然韩愈的七绝很少写民众的疾苦,但是这首诗却揭露了权贵们的丑陋嘴脸,并善用微词,似直而曲,有...
查看详情>>与“韩愈最著名的一首古诗《游太平公主山庄》赏析,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相关的文章
韩愈三首最著名的哲理诗,值得收藏仔细品读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运用简朴的文字,以常见的“小雨”和“草色”为物象,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早春之美,正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希望。韩愈与张籍是至交,张籍晚年不幸,屡遭生活的打击,韩愈以这样一首充满了朝气的诗歌赠予友人,实际上隐含着希望友人振奋精神的美好寓意,希望他能怀揣梦想继续前行。初春之美,又在于它不事张扬,不引人注意,却能滋润万物,化育新生。诗人希望能够成为友人坚强的后盾,就如同这润物无声的细雨一样,帮助友人渡过难关。同时,刚产生的事物,可能并不具有华丽的外表、浩大的声势,但是它们这时所显示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则是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以及可待发掘的无限潜力,诗人借以勉励自己和友人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调张籍 节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中唐时期,诗坛上掀起了一股评价李白、杜甫诗歌孰优孰劣的热潮。在韩愈看来,李白、杜甫作为唐代诗坛并峙的双子星,应该一体尊崇,而不应厚此薄彼。他与至交张籍通过诗歌唱和的方式,不分轩轾地肯定了李杜,对于诋毁前辈大家的“无知小儿”进行了谴责和呵斥。韩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对诋毁者的不自量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蚍蜉”是一种蚁类,它们常常在松树根部筑巢,它们在树下筑巢的行为本身并不会危害树木生存。反倒是它们在大树的庇护下才得以遮蔽风雨生存下去。这不正是李杜诗篇对于后世诗人沾溉无穷的借鉴意义吗?诗歌蕴含的哲理超越时空,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妄图以卵击石的“狂人”“妄人”终将化为腐朽的尘埃,作者在“大”“小”的对比中显示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
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山公自是林园主,叹惜前贤造作时。
岩洞幽深门尽锁,不因丞相几人知。
这是一首奉和诗,主要描写了唐代宰辅世家萧氏一族的园林,同时以今古对比的手法阐发了辩证看待事物发...
查看详情>>韩愈最著名的三首咏雪诗,你更喜欢哪首?
古代诗人写过很多关于雪的诗词,各有各的特色,唐代诗人韩愈亦是如此。韩愈有3首与雪有关的诗词非常别致,都是名篇,有让人惊艳的想象和浪漫,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1、《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古来有之,是让文人骚客诗兴大发的浪漫之物。这首诗很有意思,前两句写得较为平凡,后两句却极为浪漫,“惟解”两字很妙,把这种浪漫的诗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2、《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高三的时候初读到这首诗,面对着枯乱茫然而无望的岁月,总期待着春天的来临。那时候不懂,其实春与冬,本就是一锅人生路上分不开的粘稠的粥,而韩愈已经用诗告诉我如何面对迟迟未走的寒冬。
同样地,这首诗前两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倒是后两句想象力惊人,说雪花嫌弃春色姗姗来迟,索性自己扮作穿树的飞花装点庭院。本来春色来迟是因为雪花仍在,而诗人却说雪花在嫌弃春天的姗姗来迟,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大大增加了诗的意趣。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这首诗整体上是绝望的,而且这种绝望并不是一锅粥,而是富有层次的,从不满自己被贬的悲催遭遇到为自己辩解却无人倾听,再到不争不想不辩解了,只是看着眼前的景象越发凄凉,最后是彻底的绝望,面对远道而来为自己的送行的亲人,只冷冷地说道“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虽然整首诗最绝望的最后一句,但令人惊艳的确实倒数第二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包含太多的无法言传的意境。
与“韩愈最著名的三首咏雪诗,你更喜欢哪首?”相关的文章
韩愈最著名也最长的一首诗,共两百字,为诗仙抱不平?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事,流出的是让人神往的豪气。不过,在这种主流光明文化之下,其实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在李白、杜甫相继盛放而又凋谢之后,唐朝也掀起了对于他们文学地位的争议。
两位诗人在世时,这完全没有争议,李白是全民偶像,从平民百姓到唐玄宗,都为之倾倒,当时诗坛名宿就称他为谪仙人。相比之下,杜甫的名气要小得多,而且是李白的小迷弟,对李白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在多年后的中唐,由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却让当时诗坛出现了尊杜贬李的风气。
杜甫的价值被大大发掘出来,由此影响了后世,宋朝时对杜诗的崇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提高杜诗的同时,有些人却大大贬低诗仙。面对这种情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下了《调张籍》表明自己的态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这首诗很长,一共200个字,在此小编就只说大概意思了。韩愈在此诗之中,将李白和杜甫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开宗明义表达对他们倾慕之情,并以波澜壮阔的笔势,瑰丽出奇的想象力,表达了自己追寻前贤的决心。
不仅如此,在这首诗之中,韩愈该赞扬的赞扬,该痛骂的也没有口下留情。在高度肯定李杜文章的时候,他直截了当骂出了“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要知道,杜甫当年写诗教育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也只是用了“尔曹”二字。很显然,韩愈比杜甫更为激进,直接指着别人骂蠢儿子,这种唯我独尊的勇气,也只有文坛宗师才敢展露出来。
更为夸张的是,韩愈将李白杜甫比作大树,将其余的诗人比作蚍蜉。蚍蜉就是白蚁,韩愈真的是毫不留情地痛骂,也成为了后世的经典骂句。
可能有人会好奇,到底韩愈骂的是谁,动用了如此的肝火呢?从这首诗的名字来看,“调张籍”就是调侃张籍。张籍是写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位诗人,年纪虽然比韩愈要大2岁,却是韩愈一手提拔的,被认为是韩愈的大弟子。此人是杜甫的死忠粉,《云仙散录》曾记载他将杜甫的诗集烧成灰,然后沾上蜂蜜吃,据说就可以写出和杜甫一样优美的好诗了。
本来,这应该是韩愈所骂的人。但历来大多数人认为,张籍与韩愈的关系...
查看详情>>与“韩愈最著名也最长的一首诗,共两百字,为诗仙抱不平?”相关的文章
韩愈一首最著名的古诗《题木居士》,用物寓言形式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一些稀奇现象,也会惊诧于某些无法理解的事情。有时我们会寻根究源,有时却人云亦云。任何事情的真伪都是相对的,有心人会反复思考,再三研究,发现其中的奥妙。苏轼在庐山里弄得晕头转向,出来后便有所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介绍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只有简短的四句话,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蕴含丰富。
题木居士
唐代:韩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代的耒阳有一个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题了两首诗,这首诗是其中一首。木居士原本是山中一棵很普通、但已经腐朽的树木,它曾遭到雷击,又被雨打水淹,伤痕累累,于是便被扭曲成“根如头面干如身”,虽然形状极不自然,却能引发人们的想象。
木居士本来不过是不可雕琢的朽木,处境极其狼狈。诗人火眼金睛,立刻揭穿了它的真面目,可是这首诗诙谐幽默的地方就在于后面。接下来诗人开始描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老树状似人形,这是大自然灾变的结果,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曾经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间就变成了堂皇的居士,于无佛处称尊。
“偶然题作木居士”,这一句使人联想起《异苑》中的一个故事:会稽石亭棣有一棵大枫树,空间已经朽空,每次下完雨,树洞里都会溢出水来。有一次一位商人装载了生鱣来此,暂时放了一头在树洞里作为狡狯。当地村民认为鱼鱣并非生长在树洞里,都把它当成神,而且依树起屋,宰牲祭祀,还给这个树洞起名为鱣父庙。
木居士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的不协调,诗人为大家精心地描绘出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匐着衣冠整齐的善男信女,他们在祈求着一棵朽木的保佑。这种庄严而又郑重其事的场面不仅荒唐、滑稽可笑,而且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令人忍俊不禁。
诗人一声慨叹,“便有无穷求福人”。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诗人对木居士是正面落墨,对求福人则着墨不多,却有画龙点睛之效。这些人急于求福,利令智昏,错抱佛脚。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真是荒唐之至。
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成为显著的特色。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这首诗寓意深刻,包容极大,生活中不乏这种妄自尊大的人物,更不缺少盲目跟风的人群。世界虽然无穷变幻,但慧眼识金,只要善于辨别,总会令其现出原形。
与“韩愈一首最著名的古诗《题木居士》,用物寓言形式想要表达什么呢?”相关的文章
韩愈最著名的诗代表作《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比起苏轼,他的晚年要幸运些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朝泰山北斗式的大文豪。我们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有名的诗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说他们是诗坛的泰山北斗。可见当时韩愈在文坛的地位有多崇高,后来的苏轼甚至称赞他是“文起八代之衰”,他所提出的“气盛言宜”、“文从句顺”等创作理念,至今仍有深刻意义。
韩愈更多的成就是在散文上,一篇《进学解》,就有几十个成语,文学造诣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其实他的诗歌也很有特色,有比较清新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有比较忧伤的,“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被贬潮州时创作的那首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道尽了他一生凄凉,以及前途未卜伤感,读后催人泪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版本,区别主要在潮州(潮阳),欲为(本为),圣明(圣朝),肯将(敢将),弊事(弊政)。这几个词,其实意思差不多,平仄也是不影响,只是让人傻傻分不清。
不过教科书一般还是用上面的那种版本。这是韩愈被贬谪时所写,充满了一种前途未卜的伤感。唐朝本是崇尚道教,可是晚唐的几个皇帝却是笃信佛教。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供养三日,许多深受儒学熏陶的文人自是看不过去。作为文人代表的韩愈,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一一列举历代帝王因迷信佛教,而使“国祚不长”的例子,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差点被处死。幸得好友裴度等人求情,改为贬谪至潮州出任刺史。潮州位于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在唐宋算是蛮荒之地。此时的韩愈已经50多岁了,半生仕途坎坷,临老又遭此横祸,心情自是抑郁不得抒。
诗题中的“侄孙湘”,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儿子韩湘。曾经以为他就是“韩湘子”的原型,后来才知道真正的“韩湘子”应该是韩愈的另一个族孙,因为两人年龄相近,所以被人误解。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都是讲自己被贬谪之事。
首联说的是被贬的原因。早晨刚将一篇谏文上奏朝廷,晚上就被贬到了离京万里的潮州。“朝”“夕”极言时间之短暂,当然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定罪,韩愈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加深自己的愤慨之情。但他首联就如此直抒胸臆,表明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这便是古代很多文人的傲骨,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改其志。
颔联进一步描写自己为了正义而义无反顾的那种大无畏精神,虽然有自夸之嫌,却不令人反感。他不因衰老就吝惜自己的生命,就算会被严惩,也要为皇帝除去有害之事。韩愈这两句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演绎到了极致。
他何尝不知“谏迎佛骨”会让他遭受怎样的处罚?可他依然义无反顾,就像陆游、辛弃疾,他们何尝不知“主和”才是迎合皇帝之道,可是无论怎样被排挤,依然坚定地“主战”。
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尤其是“横”和“拥”两字历来为人所称道。回首望长安,看到的只是被阴云笼罩的群山峻...
查看详情>>与“韩愈最著名的诗代表作《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比起苏轼,他的晚年要幸运些”相关的文章
一首韩愈最著名的诗分享,韩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给白居易?
韩愈,字退之,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又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诗以长篇古诗著称,风格平实顺畅,对后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存诗作300余首,有《韩昌黎集》传世。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千古名作《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是韩愈创作并寄赠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后曲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韩愈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韩愈被白居易拒绝后的遗憾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写景优美动人,写情自然妥帖。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韩愈的这首《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具体看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韩愈欲邀请“水部员外郎”张籍和“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同游曲江,不料白居易却拒绝了。韩愈只好同张籍一同出游曲江,游罢归来后,韩愈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寄给白居易。“曲江”,即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的前两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即淡淡的阴霾在傍晚时分自行散开了,露出了背后的蓝天、白云、太阳,它们同楼台一起倒映在水中,相映成画。因为韩愈描写的是曲江雨后的景色,所以这里极易联想到曲江雨后,水涨新碧,万物清新的场景,以及蓝天、白云、太阳同楼台照映在水中的绝美景象。
紧接着一句“曲江水满花千树”,即在曲江上,姹紫嫣红的花树倒映在江水之中,尽显一种“镜中之花”的美感。诗到这里,我们眼前便浮现出了一幅景象。澄澈明净的曲江水中,既有天上的蓝天、白云、太阳,又有地上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此番景象,怎能不让人心醉。而韩愈笔下的景色越美,白居易未来的遗憾就越深了。
所以韩愈在诗的最后一句,将笔锋一转,以略带嗔怪的语气责问白居易“有底忙时不肯来?”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你有啥事那么忙啊一直不肯来?虽然韩愈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被白居易拒绝同游后的失望、埋怨情绪。但从韩愈把曲江水色渲染的这么美,就可以得知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其为白居易感到的遗憾,以及自己略显失望的情绪,便在这一问中表述得淋漓尽致。
综观韩愈的这首诗,除了表现出对曲江水色的喜爱之情外,也有惋惜和埋怨白居易拒绝同游的意思。而白居易收到韩愈这首诗后,也回了一首诗给韩愈。即《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白居易估计是因为雨后泥泞而拒绝了韩愈。
与“一首韩愈最著名的诗分享,韩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给白居易?”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