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王莽

发布时间:2020-07-11
1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精选7篇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 篇1

柏杨先生是我心仪已久的,柏杨杂文基本上我都读过。后来他进行《资政通鉴》翻译,以及整理跟中国历史有关的几部著作,我也读过。柏杨著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话文写得真是好。中国文字在他手里像一块泥巴,想抟成什么样子就抟成什么样子,运用自如。

柏杨的著作特别突出“人”的地位,带着激情写出了过去两三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没有尊严的这种状态。评价历史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国家强盛、金瓯一统和皇权强固为主,还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得有尊严为主?因为在历史上两者往往是不同步的。

中国历史算起来有两三千年,实际上只是暴君与人民在轮回。新建朝代里第一、二代君王可能好一些,然后再像前一个王朝那样再轮回一次。第一二代君主时代,社会安定,生产有些发展,经济繁荣,但由于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有把社会引上长久安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没有任何监督与限制,早晚还要乱。

《中国人史纲》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数次改革,对“变法”极为推崇,这点可以再商榷。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改革有五次:商鞅改革是一次,其他是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商鞅改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它建立的只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国是强盛了,但老百姓的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历史上改革只有商鞅改革成功,张居正改革等于是半成功,其他三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读《中国人史纲》,有一点让我觉得别扭,就是人物的称呼,特别是春秋以前的称呼。春秋以前男子不称姓,女子不称氏,所以周文王虽然姓“姬”名“昌”,但不能叫“姬昌”,周公旦,虽然也姓“姬”,但不能叫“姬旦”。我们惯用的称呼一般都是文王昌、武王发、周公旦等。另外,不称帝王年号而称名字的做法,有点古怪。柏杨先生说,看到帝王年号就反感,就别扭。这有一个习惯问题。比如不称道光,非要称名字旻宁,这也不算错,但大家都不熟悉,特别是普通读者就会觉得有阅读障碍。

柏杨是一个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有三千年史,这既是我们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前行的包袱。现在创作历史文学作品蔚成风气,写历史剧可以,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专题报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基本的历史史实应该是正确的,评价历史要有人民观点,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有些剧作家发誓要把历史学家气死,写出来的内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确的,任意胡说,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柏杨自己评价《中国人史纲》时说了两句话,第一,我没有说谎,第二,没有失实的地方,没有语句不通。以我看,这个自我评价虽然是谦逊的,但细究起来,做到这两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 篇2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以其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之中,世事沧桑,朝代更换,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等,在历史...

查看详情>>
2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系列13篇)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

王莽和他的时代读后心得 篇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政府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中国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

查看详情>>
3

王昭君出塞换来的和平最后被王莽破坏,昭君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昭君出塞
昭君最后的结局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不可能见到每一位,只能通过画师的画像来挑选临幸对象,因此入宫的美女会千方百计巴结画师,让他们把自己画的漂亮些。但骄傲的王昭君没有这样做,于是在深宫中一等就是五年。适逢匈奴单于呼韩邪向大汉请求和亲,征召和亲宫女,不愿做白首宫女的她毅然应征。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汉元帝也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绝美的容颜,御人无数的皇帝第一时间也无法掩饰自己的震惊,脸色瞬间就沉了下来,但迎亲使者已到,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能目送王昭君的身影越来越远。据传汉元帝将王昭君像与其本人反复对比,越想越气,找到了为王昭君画像的毛延寿,将其处死,自己不久后也因此郁郁而终...而王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几十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史书上认为,王昭君是自愿出塞,但她亦有艾怨的情绪。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正如蔡邕操刀的《怨词》写的那样,“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何其悲怆也!王昭君与呼韩邪仅仅生活了三年,留下一子,呼韩邪就呜呼了,于是她上疏汉成帝,要求回家!汉成帝的回复异常冰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道:“成帝赦令从胡俗。”也就是让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儿子。听到这种回答,王昭君没办法,只得含羞忍辱改嫁呼韩邪长子雕陶莫皋,共同生活十一载,生了两个女儿。

十一年后,雕陶莫皋死后,王昭君又得从胡俗嫁给呼韩邪的孙子,这时的王昭君回想自己年轻时不甘做白首宫女的骄傲,再看今日自己正经历的“从胡俗、嫁三代”这样在中国闻所未闻的骇人遭遇,一再被迫做着传统汉文化中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同时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汉匈和平也因王莽的篡汉毁于一旦,最终在痛苦和折磨之下郁郁而终(有人说其是自杀身亡)。

查看详情>>
4

王莽创建新王朝后,他都做了哪些事情?

王莽
王莽创建新王朝后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都知道,王莽篡汉,让刘邦的大汉走到了尽头。王莽为什么能篡汉成功,因为他的能力。他的皇太后的王政君的侄子。是皇帝的外戚,这一层关系不说,王莽绝对有能力的,几经沉浮后,成为了当朝的重臣。官居大司马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上边的一人又是十三岁的毛孩子,后来又成了王莽的女婿。自己相貌平平的女儿嫁给了皇上。这让王莽感觉羽翼如钢般的强硬,而他篡位的野心已经显露无疑。

可没想到第一个来反对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不好明说,将一盆狗血泼在门上,说是要辟父亲身上的邪,也说是天象。可被我们知道了。并狠心地杀了儿子。大义灭亲的我们被少帝封为安汉公。权倾朝野。王莽更加卖力,做出了很多成绩。于是,有五十万民众和王公贵族等要求皇上加赏安汉公王莽。于是,皇帝刘衎只好尊民意,给王莽加九锡!这可是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王莽假意不受,百般推辞,但还是接受了。

于是,有人当堂就呼吁王莽取代皇帝刘衎,或者行天子之事,王莽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可人们看到他诡异的笑脸。但是“行天子之事”这话让王莽一下清醒。这是自己少年就有的愿望啊,还有毛可隐藏的,说干就干。于是,刘衎元始六年(公元6年)十二月,腊日大祭,王莽“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喝后毒发身亡。王莽成了实际上的皇帝。还未等王莽登基,刘家人不干了,于是有了叫安众侯刘崇率先发难,然后东郡太守翟义也起兵反对。王莽调动十万大军对付,很快,生擒了翟义平定了叛乱。这回王莽登基有了理由,于是,逼皇太后交出玉玺,自己宣布登基,国号为“新”,该长安为常安,年号“始建国”。这也就是著名的“王莽篡汉”。西汉王朝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也就是说,王莽篡汉成功。可实际上,王莽一直在忐忑中。因为篡汉这个词儿属实不怎么样,特别的在当时“忠君,和家天下”的理念之下,也就是说篡汉就是“逆臣贼子”,是不得人心的。由此大家可以想一下,东汉末年的离天子之位最近的曹操为什么不顶替汉献帝,就知道这个篡汉名称有多可怕。后世有人称说王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者!”有人还说他是穿越过来的人。还说王莽是独一无二的大政治家。可实际情况真的不好说。

王莽为什么会实施新政,要锐意改革呢?不改不行啊,社会一片乱局,看看当时是怎么样情况,当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土豪士绅手里,政治腐败,朝廷奢靡,地方盘剥和牵扯,百姓最苦了,流离失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社会非常的动荡,也越发尖锐。为了改变现状,必须得实行强有力的改革不可。于是,浩荡的“王莽改制”开始了。从现在的眼光看来,无疑,王莽的改制是非常先进的,如果改制成功,那社会自然进入一个良好的秩序当中。比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免费耕种;比如,盐、铁、酒等稀缺物品归国家控制;比如,不准变卖人口(奴隶),追求人人平等,增加国家的劳动力;比如,建立中央银行,统一货币,使用计划经济等等。

应该说,当时的新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而实施起来难度非常之大,甚至不可能实现。比如田地归国有,...

查看详情>>
5

历史上的王莽其实是个狠人,他的三个儿子全死在他手里

王莽是个狠人
王莽的儿子死在他手里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几千年来,影响至今。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刘邦建立的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称为东汉。在两汉之间,还有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王莽在位期间,政权非常不稳定,上有刘氏诸侯反抗,下有农民起义,不久之后,王莽身死国灭。王莽和他的新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几乎被人遗忘。

王莽是汉室的外戚,他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是,王莽的父亲死的早,所以起初王莽地位不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过,王莽勤奋好学,恭敬谦让,生活简朴,因此声名远扬,成为道德模范。

王莽精于经营名声,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擅长炒作。他侍奉长辈十分恭敬,自己吃粗食穿旧衣,将财物都送给别人,又四处结交名士贤人。因此,无论是在朝廷中还是在民间,人们都赞美王莽,称他是贤德的人。

然而,盛名之下隐藏着王莽的野心。王莽想掌权专政,然而汉平帝的母族卫氏逐渐势大,王莽担心会妨碍自己,便将卫氏一族封在中山国,禁止他们入京。

王莽的长子王宇,他担心汉平帝长大亲政后会报复王氏,所以反对父亲王莽的做法,但王莽不听劝。于是,王宇和老师吴章及内兄吕宽商议,想装神弄鬼吓唬王莽,然后由吴章解读异象,让王莽改变心意。

王宇让吕宽半夜在王府门前洒下血酒,不料被巡夜的人发现,追查后逮捕了王宇。王莽大怒,在狱中毒杀了长子王宇。当然,王莽不会让儿子白死,他借此诬陷卫氏指使王宇,于是诛杀了卫氏一族。王莽将事件扩大,株连其他反对自己的人,一并杀害。

在此之前,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为杀了一个奴婢,王莽便逼迫儿子自杀了。王莽大义灭亲,受到了皇帝的称赞,群臣的歌颂。王莽又写了八篇书告诫子孙践行忠孝,这八篇书被朝廷收录,印发全国,人人诵读。

最终,王莽凭着实权和圣贤的虚名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王莽称帝时,民不聊生,为了达到政通人和,他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古改革,仿照周朝制度推行新政。

王莽害死了长子,次子,而三儿子痴傻,于是立四儿子王临为太子。王莽与皇后身边的侍女原碧私通,后来王临也与原碧私通。王临害怕事情泄露,便和原碧合谋杀死王莽。皇后重病,王临给母后写信说:“父皇对待子孙太过严厉了,我大哥,二哥都在30岁后就被父皇杀死了,现在我也30岁了,害怕母后离去,那么我就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

王莽探望皇后,发现了太子王临的书信,怀疑王临有恶意,便逮捕侍女原碧拷问,得知了王临的阴谋。于是王莽赐儿子王临毒药,而王临不肯喝,自刎而死。王莽不愿丑事泄露,将查办此案的官员全杀了。

绿林军,赤眉军起义,王莽无力镇压,节节败退。刘歆、王涉合谋劫持王莽向绿林军投降,事情泄露被杀。王莽内忧外患,不得不依靠侄子王邑率兵抵抗,于是他派人对王邑说:“我年老没有嫡子,将来传位给你。”然而,绿林军攻入长安,王邑战死,王莽逃命时被一个商人所杀。

查看详情>>
6

可以说王莽是个名副其实的“演员”,他死后被起义军砍成肉酱

王莽是个“演员”
王莽死后的下场

王莽在汉朝做了30年大臣,一直把自己粉饰成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在王莽篡汉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拥戴王莽,认为他肯定会是一个明君。然而王莽在篡汉之后立刻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汉朝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王莽,王莽也成了过街老鼠,最终在一片喊打声中被砍成肉酱。

王莽出生于汉朝的外戚世家,他的姑姑是汉朝著名的太后王政君,王莽家族在西汉晚期十分的兴盛,家中有9个人被封侯,5个人担任过大司马的职位。王莽的父亲在王家的地位不高,王莽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官职,属于王氏家族中被边缘化的人物。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王莽开始了自己的“影帝生涯”。王氏家族依仗着太后撑腰,各个专横跋扈,唯独王莽行事谦卑节俭,对待士大夫很有礼貌。而且王莽一直尽心奉养生母和寡嫂,在当时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在留下较好的名声后,王莽开始走入仕途。在进入仕途之后,王莽对待王家的长辈非常的恭敬,王莽的伯父王凤非常的喜欢王莽,临死的时候让王政君一定要照顾王莽。王莽的叔叔王商很欣赏王莽的处事风格,想要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一部分。朝廷里面的大臣没有不称赞王莽贤良的,纷纷要求朝廷给王莽加官进爵。在王莽精湛的演技的帮助下,王莽的官职越做越大,30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光禄大夫。

王莽成为朝廷大员后,并没有变得骄傲自满,反而更加的谦卑恭敬。王莽不仅礼贤下士,而且还经常接济穷人,他把俸禄都分给了门客和普通百姓,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有一次王莽为了帮助穷人,将自己的马车卖掉,当时的人听到这件事,纷纷把王莽比作古代的圣人。过了没几年,王莽被推举担任大司马,成为了朝廷的掌权者。位极人臣后的王莽更加的谦虚,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都用于礼贤下士和帮助贫困,家中反而更加的贫穷。有一次大臣去王莽家做客,发现王莽妻子穿着破烂,差点把王莽的妻子当成仆人。

到了汉哀帝继位之后,王莽被罢官回家,百官都要求汉哀帝重新启用王莽,百姓们也都十分思念王莽。王莽赋闲在家的时候,王莽的儿子杀害了仆人,王莽为仆人伸张正义,逼死了自己的儿子,人们纷纷赞赏王莽大义灭亲。到了汉哀帝去世之后,百官一致推举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再次出山后,仍然坚持礼贤下士和接济百姓,在汉朝国内爆发蝗灾的时候,王莽捐出家产帮助灾民,为灾民在长安修建了一千多所住宅。

当时的人都把王莽比作“圣人”下凡,即使是古代的明君,也无法同王莽的行为相提并论。于是在大部分人的拥戴下,王莽接受了汉朝皇帝孺子婴的禅让,顺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没有篡汉之前,王莽演了三十多年“圣人”,在成功完成篡汉的目标后,王莽立刻撕下了“圣人”的伪装。他开始变得残忍嗜杀,采用暴力的方式推行“王莽改制”,激起了汉朝百姓的群起反抗。当百姓们看清王莽真面目的时候,王莽再也无法控制局势,在王莽称帝15年后,新王朝被起义军攻灭,王莽被愤怒的起义军士兵砍成肉酱。

查看详情>>
7

说王莽是兴复汉朝的“最大功臣”,其实这也不为过

汉朝
王莽
王莽是兴复汉朝的“最大功臣”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史称“王莽篡汉”。后世人无不将篡汉的王莽视为第一等的奸臣。但根据史料分析,王莽才是兴复汉朝的“最大功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汉从汉元帝开始走衰落,而造成西汉衰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三个: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奴婢问题;三是豪强过大。由于各种原因,汉元帝之后历代皇帝和执政者都没能真正解决这三大矛盾。

随着这三大矛盾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西汉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刘家江山必然是千仓百孔,就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一样。

但在大规模起义爆发的前夕,王莽通过和平方式取代了西汉,替代刘家成为起义的打击对象。而王莽登基后实行的“书生脑残”改革更是将三大矛盾全部引爆,百姓自然怨恨王莽而非刘家。

虽然三大矛盾都是西汉时形成的,但“雷”是王莽点的,百姓在怨恨王莽的同时自然认为还是刘家人做皇帝好。于是新朝末年的各起义军基本上都打着“兴复汉朝”的旗号,推举刘家人为领袖。

可以说如果王莽没有篡汉,大规模起义的矛头必然指向刘家。后来东汉末年就是因为没有王莽这样的“功臣”,导致大规模起义直接指向了刘家,使得东汉末年“兴复汉室”的难度突然升高。

王莽篡汉是顺应历史要求的,西汉后期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但是王莽篡汉以后的改革思想和谋求私利的野心常常结合在一起,使改革内容十分混乱,其结果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结果是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


查看详情>>
8

凭一己之力王莽篡汉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他背后有什么力量在支持他?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背后有什么力量在支持他

是西汉时期一个十分具有特点的权臣,有人说他是改革家,有人说他是狼子野心的小人,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时空穿越者。总之王莽这个人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他不停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对他采取何种的评价,王莽在历史上依然篡夺了西汉的最高权力,建立新朝,那么王莽是如何动摇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西汉,有时如何一步一步夺取了中央权力,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王朝呢?当然除了王莽本身的能力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为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条件,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在王莽的背后有有着什么样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呢?

汉王朝上层统治的隐患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北征匈奴,南讨群夷,使得当时的汉王朝的版图达到有史以来最大,一度控制了整个西域。但是连年的征战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劳役急剧增加,人民的负担大大加剧。因此社会上存在着“亡秦之迹”的传言,认为汉王朝的暴政已经达到了顶点,最终会和秦一样走向灭亡,而此时的汉武帝作为虽然已经步入暮年,但是却在最合适的时机及时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武帝征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六十七岁的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其中写到“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并对过去的连年征战表示后悔,下令否决了宰相桑弘羊进一步北伐的请求,强调发展生产、恢复汉初于民休息的政策,这才使得汉王朝转危为安。此后汉昭帝、汉宣帝时期汉王朝走向新的繁荣,史称昭宣中兴。这样看起来十分美好的局面却也为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首先就是皇帝的统治能力的大幅度的下降。汉昭帝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昭帝为此任命了霍光为宰相,大权也基本上掌握在霍光手中。汉昭帝死后汉宣帝继位,对霍光更是百依百顺,直到地节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六十八年,霍光死后汉宣帝才正式掌权,可是这时候皇帝的权威早已经不如汉武帝时了。

地方豪族的崛起

与民休息政策要求政府尽可能少的去打扰民间,这也就导致地方豪族的土地兼并加剧,由于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因此汉武帝在末年罢黜了大量的酷吏,而改用更为宽厚的人为官吏,这也就使得对于民间的管控更为松懈,原本一户农民应给耕作多少的土地是有定数的,但是随着管控的松懈,一些有钱的豪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从而使得这些豪族在地方上的实力远大于官府,成为能够影响一大批人的强大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的汉王朝政府。

儒生与儒教的奉天法古

汉宣帝时采取“霸王道以杂之”的政策,也就是无论哪一派的主张都要从中吸收有用的思想融合使用,因此虽然汉王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社会上的各派学者均有自己的主张。但是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汉元帝即位,汉元帝不仅酷爱儒家学说,更是倾向与采取仁政,并任用了一大片的儒生作为政府的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儒生的实力大大提升,甚至有能力影响政治决策。

而随着他们的政治势力崛起,奉天法古的政治口号也就被儒生广泛的提出。奉天法古也就是认为应该要恢复西周时候古代政治,...

查看详情>>
9

王莽篡汉成功后,不久就引起了这四种人的不满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后引起了不满

王莽篡位后,建立“新”朝。按照王莽之前的设想,他在称帝后首先要对西汉的制度进行整改,以便对底层农民公平。但当王莽刚刚实行完他整改的制度,准备着手建立一个永不覆亡的“新”朝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却接踵而来。最终,“新”朝灭亡。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王莽正是被他所要帮助的人——农民所杀害的。王莽的“新”王朝仅仅维持了十六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那么,王莽的“新”王朝为何仅仅维持了十六年就灭亡了呢?这与农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吗?

综合看来,王莽的改制,(包括他的篡位)都激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些人的不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导致“新”朝的灭亡。

第一、原西汉官员的不满。

原因1: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的“新”朝朝廷中,原西汉的官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王莽篡位的行为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就经常劝说原西汉诸侯王发动起义,推翻“新”朝。一般当王莽听说这种事时,就会以“叛国罪”为由将他们痛打一顿。而“新”朝的官员又很瞧不起他们,戏弄他们为降官。于是在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之时,他们趁王莽出城巡游之际,发动了兵变,一举占领了全城。迫使王莽只能流亡于别城,居无定所。

原因2:严重的等级分化现象。王莽在宴请群臣时,有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例如,“新”朝的官员可以坐着;原西汉的官员,只有王莽让你坐,或者你哪里不舒服必须要坐时,才可以坐。而在上朝时,晚来的“新”朝官员可以“插队”至早来的原西汉官员,先向王莽报告情况。这种严重的等级分化现象令原西汉官员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当起义军攻入“新”朝首都时,所有原西汉官员几乎都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尽管他们不是原西汉官员所领导的起义军)

第二、农民不满。

原因1:货币种类太多,物品贬值速度太快。王莽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钱币整改行动。这些钱币农民们普遍不适应,还是愿意使用原西汉时期的货币。但商人确是用王莽制定的钱币定价的,导致物品越来越贵。农民们很反感,曾经还闹出过一次起义。(次数不多。因为农民们知道,再怎么起义,最终也是要被镇压下去的,不如就默默地接受这个现实吧)王莽知道后,又决定改回原西汉时期的货币,以安定农民。但此时的物价已经涨得很高,钱币贬值得非常厉害。再做什么补救措施,也都无济于事。

原因2:任用商贾。王莽为了保持“新”朝经济实力的稳定,决定沿用原西汉时期的商贾来管理农民土地分配问题与商业问题。但这些商贾们往往都是只认钱,不认人。谁交的钱多,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谁如果不交钱,不但不给他分配土地,反而会扣除他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富人们越来越富,穷人们越来越穷。越来越富的富人们还要不断地压榨越来越穷的穷人们。致使许多农民没有饭吃,就聚在一起,共同到富人家去抢。使得“新”朝的社会危机越来越大!

第三、商人不满。

原因1:挣不着钱。商人们都是出来做生意的,结果由于王莽实行的改制,导致物价变高,商人们也不得不增加商品的价钱。这样一来,购买商品的人就越来越少,商人们也就挣不...

查看详情>>
10

王莽创建新朝后,长安各阶层人士都积极加入到灭莽暴政的行列

新朝
王莽
王莽创建新朝

王莽,(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平帝时人,祖籍河北大名。

王莽生性细曲委婉,自幼乖巧,苦读经书,一心想将来出人头地,好古而吝啬。

后来,王莽凭借着裙带关系出任大司马,掌握西汉军政大权。

王莽贪心名利,野心勃勃,富有心计。他不是个爱吃现成俸禄的人,为了谋取高官厚禄,处处曲己奉人,处室谦恭有礼,单从外表看完全不失正人君子。

王莽广交上层社会官员和朝野名士,对儒士名流谦虚恭敬,以捞取政治靠山和资本。

为了早日进入上层,对地位尊贵的姑母和手握大权的叔父更是孝顺有礼,毕恭毕敬。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莽的苦心经营,得到姑母皇太后和王氏家族上层贵戚的一致好评。

不久,经姑母推荐,众人捧场,顺利步入仕途。

由于王莽善于屈己逢迎,得到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之声,官级不断提升,青云直上,竟然爬到大司马的位置,高管要职,大权独揽。

随后,他对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司马之职已感不满,必须身穿龙袍,足登天子之位,方可不枉为人一生。

王莽为笼络平帝,掌握监视平帝,看自己的女儿和平帝刘衍年纪不差几岁,就想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做皇后。

王莽窃据大权之后,为报复已故的丁皇后、傅皇后,竟将二位皇后的坟墓掘毁,场面十分残忍。

王莽对自己仅为摄政大臣深感不足,于是捏造事实,编造谎言,说什么从土中发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头,上面刻有文字,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实现了,那副高兴劲,自必不用说。

当即颁布文书诰命,国号曰新,改十二月朔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朔日,服色尚黄,改汉制度。

王莽在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个人不得买卖,多占地者,应退多余土地。

奴隶也可分得土地,不准买卖、杀害奴隶。

责令纳税,加强国家权利和财政收入。

王莽主观动机是好的,想富民、强国。

但他一心复古、泥古,缺乏历史发展眼光,遭到大小贵族的反对,且因所任非人,施政机械、呆板。

大小官吏从中渔利扰民,再加上天灾,所以王莽的改制复古事与愿违,换来的是农民大起义。

王莽之所以酿成天下大乱,其主要原因是任用无能之辈。

诸如朝中显位大臣,王邑、王寻都多系王氏贵戚家族,即使不是亲属也系一帮阿谀逢迎之辈,想治理好天下岂不难哉!

王莽是个复古狂,生性虚浮,贪欲权势,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动欲慕古,机械、照搬古制,不度时宜,甚至连流放犯罪也照上古尧、舜时流共工于幽州。

犯罪人既然都已被杀死,王莽仍然不罢休,还要仿照古制,兴师动众,用车拉着尸体,越山渡水,必须将尸体运往遥远的幽州、三危、羽山,生搬硬套,不务实用。

还有甚者,因为机械仿古、泥古,甚至极其顽固,利令智昏,居然因印章上的玺、章二字与匈奴单于闹得翻了脸,说什么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下只有王莽为王。

其所用玉玺曰玺,匈奴不得用玺的印绂,只能用诸侯印,并收回先前汉历代赐给单于的玉玺,一并毁之。

并为此事挑起了争端,发起了战争。

另外,他还大修古代始祖黄帝庙宇,庙宇规模广大无比。

王莽开始大兴土木,不顾人民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