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朱元璋杀功臣

发布时间:2020-07-10
1

朱元璋疯狂斩杀有功之臣,手下大将只有一人得以善终

朱元璋手下大将
朱元璋杀功臣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后,开始思考元朝灭亡的原因,他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元朝的武力虽然是天下第一,但是朝廷的权力都掌握在地方官员的手上,所以国家才会这么快灭亡。所以朱元璋就决定和元朝的制度相反,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经过几年之后,朱元璋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防止权力的丢失。

朱元璋的手段其实也非常的狠,可以和秦始皇的严厉相提并论,为的就是吓唬地方官员,让百姓们都不敢造次。但是当年的朱元璋并不是这样的,在1370年的收,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封了六个人为公爵,28人为侯爵,在公候伯子男五级的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非常的尊贵。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朱元璋才得到了大明的天下。当然朱元璋带他们也非常的好,给他们高官厚禄,还给了他们大量的土地,朱元璋对于他们还是算很好的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打天下,还将郭英的妹妹纳为了自己妃子,而且和其他的人都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朱元璋还给了他们一个免死金牌,就好比猫一样,有九条命,有了这个东西,他们就可以免受罪行,也可以免死很多次,但是对于这个免死金牌的出现,并没有让世界变得很和谐,随之而来的是犯罪,自杀。因为有这个免死金牌的存在,所以很多的人开始肆意妄为,烧杀抢掠,霸占土地,甚至还有人私自制造兵器,穿龙袍。这些人好像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功高震主,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也会害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自己的子孙沦为别人的阶下囚。所以朱元璋觉得这些功臣的存在对于明朝的江山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所以决定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对于这些威胁到自己江山和子孙的人,只有杀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才能不丢失宝座。

所以朱元璋就开始了杀臣的模式,给他们安上的罪名无非就是谋反,而且朱元璋杀的时候,就是全家诛杀,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当然有时的手段也非常的残忍。

朱元璋先后斩杀的人接近十万,而当初的免死金牌无疑是一个空头支票。

在这些有功之臣当中,到最后剩下的人只有当时朱元璋手下大将郭英和耿炳文。耿炳文虽然逃过了朱元璋的掌心,但是在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因为被朱棣发现了有一些谋反的迹象,所以吓的自杀了。其实郭英的罪行也不轻,郭英私自养家奴100多人,而且还擅自的杀害了其中的几人,但是因为郭英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加上心腹,所以郭英没有被杀害,在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得到了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人。


查看详情>>
2

朱元璋忘恩负义杀了开国功臣,却不敢对这两个人怎么样

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元璋杀了多少个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终结了元末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由汉人统治的大明王朝;并且他还在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改革,让中国再一次进入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不少人认为,朱元璋有些过河拆桥,对待开国功臣过于残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那么,朱元璋真的忘恩负义吗?我们透过两个故事来看一看。

朱元璋是一位草根皇帝,由于自小家境贫寒,他在起事之前,要过饭、放过牛,甚至还当过和尚,生活可谓艰苦到极点。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当时战事不断,卫生条件又比较落后,朱元璋的家乡遭遇了瘟疫的侵袭,他的父亲、母亲、长兄在一个月内接连染疾去世。而且更悲惨的是,面对接连去世的亲人,朱元璋几兄弟却根本拿不出钱来将他们安葬。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选择寻求同乡一些有钱人家的帮助。

朱元璋首先找到了当地的地主刘德。在朱元璋看来,他和父亲两人都为刘德打过工,刘德应该是会出钱帮忙的。然而等朱元璋和二哥抬着尸体来到刘德家门外时,刘德却因为感觉死人太晦气,赶紧招呼下人用棍棒将他们赶走了。

就在朱元璋走投无路之时,同乡另一个地主刘继祖对他投来了关爱。刘继祖不仅主动出钱,甚至还单独拿出了一小块地来帮助朱元璋安葬家人。朱元璋也将刘继祖的善行深深记在了心里。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也始终没有忘记刘继祖帮他安葬亲人这件事。在荣归故里之时,朱元璋曾专门派人去寻找刘继祖。但可惜的是,当年的这位大恩人早已经不在人世。

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朱元璋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并且还让他的子孙永受大明的庇佑。

当年用棍棒驱赶朱元璋的刘德,在听说朱元璋回乡后,第一时间赶来,并跪在地上磕头认错,痛骂自己狗眼看人低。朱元璋当时只是云淡风轻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话说完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为难他,还赏赐给了他30顷良田,并免除了他10年赋税。

除了同乡之外,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也曾对他施过恩惠。朱元璋又是怎么回报他的呢?

李贞在早年迎娶了朱元璋的二姐为妻,比起当时的多数人来说,李贞一家的家境还是比较宽裕的。我们之前提到过,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常常吃不上饭,因此稍显宽裕的李贞,便时常接济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的二姐去世,李贞为了躲避战争,带着儿子李文忠四处流浪。由于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李贞便想要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跟着他一起干大事。此时的朱元璋刚刚发迹,在听说二姐夫和外甥来投后,朱元璋没有丝毫犹豫,便收留了他们。对外甥李文忠,朱元璋还专门将他收为养子,让他改为了朱姓,后来直到明朝建立,李文忠才改回了李姓。

朱元璋有意提携李文忠,而李文忠也确实够争气。在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征战中,李文忠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他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了曹国公。

尽管让李文忠成为了人才,但朱元璋仍然觉得自己对李贞一家的回报不够。在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先是将李贞封为“恩亲侯”,过了两年又将他加封为“右柱国”“曹...

查看详情>>
3

朱元璋为什么杀战功显赫的功臣?原来是这两个关键因素

朱元璋杀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

纵观历史,创立霸业之后,皇帝屠杀工程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这其中,最为狠毒的当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屠刀之下,与他一起开创大明盛世的有功之臣能寿终正寝的寥寥无几。为何朱元璋要诛杀如此多的开国功臣?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朱元璋此人性格使然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字国瑞,后名兴宗,原名朱重八,因其出生于八月初八,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勤于政事,朝乾夕惕。据历史记载,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夜才休息,从不因任何事任何节日休息,对自己要求甚高。大大小小各种琐事也从不假手于人,堪称时代劳模。如果对历史上各位皇帝的勤劳程度进行一个排名,朱元璋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朱元璋在位期间建树颇多,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完善了各类刑罚,为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有口饭吃就去给地主放牛。但不幸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重八用一块薄薄的木板拉上亲人,来到地主家,希望地主赏他一块儿地用来埋葬自己的父母,却遭到了拒绝。亲人死了之后也无处下葬的痛楚,让他痛苦不已。后来在兵荒马乱乱的年代去做了和尚,但是寺庙里也养不起那么多和尚,和尚们也得出去讨饭吃受尽了冷眼。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朱重八加入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队伍中。后来经过多年的杀伐征战,朱元璋最终当上了皇帝。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经历了太多太多,他内心深处深深知道这种好日子来之不易。为了能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受苦,他开始屠杀那些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家族地位的开国功臣。

二、朝堂不稳促使他下手

如果要来讨论朱元璋诛杀有功之臣的原因,首先我们就必须来了解一下那场几乎把所有还活着的功臣名将赶尽杀绝的蓝玉案。此案牵连之广,手段之狠令人闻之生惧,谈之色变。在洪武25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悲痛欲绝,出于对皇长子的喜爱,他舍弃了其他几位皇子,直接册立年纪尚幼的皇太孙朱允炆继太子位。

原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并非马皇后所生,但是从小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是和朱元璋最为相像的一位皇子,为了他,朱元璋舍弃马皇后和他所生的嫡子,直接立朱标为太子,可见朱元璋与朱标的感情相当深厚。朱标死后,出于情感的寄托,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能力出众,学识过人,方方面面都令人满意,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朱允炆的年龄太小了,实在难以驾驭多年来出生入死征战沙场的群臣。经过多年来战场的洗礼,留下的名臣宿将都是文能治国武能杀敌的骄兵悍将,只有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朱元璋才能压制他们,多年来朱标的太子之威也是在朱元璋的帮衬下才建立,一个小孩子就想让他们俯首称臣,简直做梦。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直姓朱,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

查看详情>>
4

朱元璋杀了多少功臣?其中有的来自他的故交兄弟

朱元璋杀了多少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

每到改朝换代的年代,总会出现那么一批人,他们或是乡里亲党,或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机缘巧合之下,他们终究汇聚一堂,齐心协力时可以一路披荆斩棘、高奏凯歌,打下江山推翻旧王朝!

但是,后来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多逃不出历史的魔咒,当年再怎样恩若兄弟,走到最后,命运还是让他们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这样戏剧化的历史场面曾多次的上演,而明朝初年的那场则可谓是这场戏中表演最为惨烈的一幕。

明祖朱元璋是事件中心人物,他从秃驴乞丐之流混到帝王之位,一路上手染无数鲜血,这里面有来自敌人的,也有的来自他的故交兄弟。

明王朝之草创过程中,一路夺江南、败陈友谅、灭北元,其势虽不能说是如风卷残云,但总体上也是一帆风顺。这体现朱元璋本人优异的领导才能,同时也体现各路英雄人物协心并力之结果。

在这其中,名臣谋士有刘伯温、李善长等等,猛将豪帅又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他们中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一方人杰,聚到一起就有了大明天下,只可惜朱元璋能与他们同患难却不能同富贵。天下大定之后朱元璋便把屠刀伸向了昔日战友,开国功勋中除了早早病死或陨于战阵的,其他人全部没得善终!他们被朱元璋以千奇百怪的手段或借口清除。这其中,有二人死得最为可惜。

提到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神人,人们首先能想到的是诸葛亮,但人们心中的诸葛亮形象多来自演义,如果要从正史记载的水平来看,明初的刘伯温似乎更符合这个标准。

刘伯温就是刘基,作为元朝进士的他原本该安稳做官享福一辈子,但不巧身逢末世,于是刘伯温便只得出仕明主、博一个前程了。他有多聪明呢?当世人对他的评价那是高入云霄的,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分诸葛亮,一统刘伯温”,民间对他更是吹的神乎其神,说他“知前五百年,知后五百年”。

如果老说百姓的评价不够客观,那么作为他的老板朱元璋应该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评价,可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看法也极为拔高,称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是“吾之子房(张良)”!

在建国前,刘伯温谋划军国为朱元璋把控全局战略;建国后,他又能劝君买善、严明法纪并知功成身退之理,一度告老还乡。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完人的功臣,朱元璋却也不放过,洪武八年,年已六旬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后即遣御医探望,随即给他一副药方,让刘伯温照吃。结果刘伯温服了此药后并无好转,病情反有加重,于是他便把此情告知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反倒轻描淡并有含沙射影之意,刘伯温很是寒心,但似乎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久后刘伯温风寒病死。

朱元璋对他没有像对丞相胡惟庸等人那样直接开刀,但也很难说非他意志,或许手下有的人过于聪明对于皇帝来说可能是遗患吧。

解决了一大批文臣后,朱元璋盯上了武将。在胡惟庸案前后杀了一公二十一侯等三万多人后,人到晚年的朱元璋废了丞相一职,着手准备储君之事。首先第一选择当然是太子朱标,朱元璋当时给太子配备了以蓝玉为首的一流武将作班底,为他心中攻灭残元的计划作铺垫。

然而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太子先死、皇孙年幼。这一变使...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