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道光皇帝在这位皇子的棺椁上哭成了泪人,这位皇子是谁呢?
作为一位皇帝,位高权重,统御全国,看似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正应了那句话“享多大的福,受多大的罪”。每一位皇帝内心深处,都住着一颗平凡人的心。在儿女情长上,在七情六欲间,并非多么伟光正。
道光皇帝,就是一位并不出众的皇帝。由于其生不逢时,首次遇到鸦片战争,其三十年执政期间似乎并未留下特别耀眼的成绩。后世之人,对他并未有多少印象,而对其家庭之事,似乎就更显得一无所知。
某日翻史,特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年龄的巨大差距(道光49岁,咸丰出生)而困惑,一查历史才得悉此中秘密。
事实上,道光皇帝一生共有9位皇子,在咸丰帝出生之前已经有三位皇子。三位皇子中,奕继和奕纲因年幼生病相继夭折,独独大皇子奕纬在咸丰帝出生前两个月时以23岁壮年离世。这实在是一个谜!
《清史稿》对此事并未详细记载,如何死法、因何而死皆语焉不详。
好在,是有人亲身经历过此事的,记录了下来,在《老太监的回忆》有相关细节。
爱新觉罗·奕纬是被正生怒气的道光皇帝一脚狠踢在下部,导致严重损伤,医治无效而死亡的。
这当然是令人无法接受的现实……当出殡时,道光帝扑在奕纬的棺椁上哭成了泪人……
能走到这一步,也许并不算意外。
虽然爱新觉罗·奕纬是大皇子,但他母亲的丫鬟出身阻碍了他的良好待遇。
况且,奕纬出生时道光皇帝也不过是一名皇子,他需要有一个光明正大形象来获得嘉庆皇帝的好感。
孩子的出生,让他措手不及。虽然嘉庆皇帝十分喜爱这孙子,给孩子生母和妃以身份,但道光皇帝是一百个不喜欢。
道光皇帝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对这个孩子不闻不问,似乎也未再临幸和妃。
20年,本是孩子良好的成长阶段,这样放任自流却培养了一个放荡不羁,顽劣调皮的流浪儿。
但是,就在虽然爱新觉罗·奕纬21岁那年,道光突然开始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时常严厉的教导,这成了奕纬严重的心理负担。
爱新觉罗·奕纬弟弟咸丰皇帝
道光转变的原因,无非是因为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相继在出生后不久去世,而这时爱新觉罗·奕纬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他试图让这个孩子承担起“承继大统”的责任。
然而,结果是令人沮丧的!
三年的严厉管教并没有改变爱新觉罗·奕纬一丝,却不小心要了他的命。
原来,道光帝对奕纬忽然重视之后,就请一位学富五车的大臣为奕纬教授文化常识。但奕纬毛毛躁躁的性格早已形成,坐立无状、无心读书已是常态。
查看详情>>与“道光皇帝在这位皇子的棺椁上哭成了泪人,这位皇子是谁呢?”相关的文章
道光的儿子咸丰当上皇帝后,是怎么去贪图享乐的?最后却自食其果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当上皇帝的人,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因素的仅仅是因为命。因为命好,有些皇子从出生开始就基本上注定了将来要继承皇帝的位置,即“嫡长继承、顺序嗣位”。在这种制度下,即便会导致埋没人才的后果,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谁都是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相对公平”的法则,让“命”来决定谁来做皇帝。
这样的制度之下,历史上诞生了许许多多很荒唐的君主,最终导致的结果,轻者致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国力衰弱,严重点的更是断送了江山被改朝换了代。皇帝的不作为,所产生的如此高的代价,主要还是在选皇帝这件事情上太随意了,没有选出来一个合适的皇帝人选。
提到历史上不作为的皇帝,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们是绕不过去的。纵观整个清王朝,我们发现其前段甚至前大半段都是发展良好的,国力进入当时国际前列。很可惜在末代几位皇帝的统治下,祖辈们百年间打下的江山,不消十几年的时间全部被消耗殆尽,迎来改朝换代的命运。
我们知道清王朝最终的命运是在末代皇帝溥仪手上完成交接的,溥仪及溥仪家族的“皇帝命”,其实是有作弊的嫌疑的,幕后主使便是慈禧。溥仪的爷爷奕譞是道光皇帝“庶生的长子”,原本其家族是没有当皇帝的命运,巧的是道光皇帝的继承人只生下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又年幼夭折。于是给了慈禧足够的空间来操控,清王朝末代命运转折,便从道光皇帝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开始。
这位清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便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兄弟众多,很可惜命运都不济陆续病故。最后咸丰成为了嫡传长子,也正是这个主要原因,咸丰才最终继承了道光的帝位。咸丰虽然很幸运当上皇帝,但是又生不逢时,赶上了一大堆烂摊子事。
咸丰虽然不是道光皇帝众多儿子中最聪明的,但是好在咸丰皇帝励精图治并且以身作则,大刀阔斧搞改革。咸丰皇帝初期的一些举措虽然稳固了他的皇帝地位,但是总得来说对王朝的发展并没有开始起到作用,而这个时候内部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及外部的英法等联军几乎同时发起对清廷的攻势。
没有足够力量平息多方势力,加之国力尚初在恢复阶段,咸丰皇帝的命运到了危难关头。这个时候他做了个决定,借口离开紫禁城,开溜到了热河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京城局面委派恭亲王奕訢对付。恭亲王奕訢最后也只能满足洋人的条件,一一签订各个不平等条约。
而自从咸丰皇帝住到了离京的行宫,个人贪图享乐的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热河行宫里,咸丰皇帝开始贪恋女色、饮酒无度,并且爱上听戏同时违背祖训染上吸食鸦片。原本作为一个勤劳为政的好皇帝,甚至衣服破了都不忍心扔掉补一补再穿,如今成了乐不思蜀的昏庸之辈。
咸丰在当上皇帝之后改国号为“咸丰”,可见他是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的,“咸丰”二字字面上的里就是“普遍富足”,他的理想便是天下富足。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咸丰可谓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然而开溜到避暑山庄之后便染指各种恶习,才一年病逝于避暑山庄。
查看详情>>与“道光的儿子咸丰当上皇帝后,是怎么去贪图享乐的?最后却自食其果”相关的文章
作为一生节俭的道光皇帝,道光的儿子都下场如何?
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一生育有九个儿子,其中登上皇位的是第四子奕詝,即咸丰皇帝,那道光皇帝其他儿子的结局如何?
一、皇长子奕纬
爱新觉罗·奕纬(1808年-1831年),道光皇帝长子,生母和妃本出身低微,是道光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其府上的丫环,一次偶然的机会,为道光皇帝诞下奕纬,但道光皇帝开始并不喜欢他,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先后早夭,道光皇帝开始重视奕纬,但长年的不闻不问造成他顽劣的性格,公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奕纬一次犯错,道光皇帝怒火三丈,重重踢了奕纬几脚,刚好踢中奕纬的下部,奕纬就这样意外地医治无效去世,终年23岁。
二、皇次子奕纲
爱新觉罗·奕纲(1826年-1827年),道光皇帝次子,生母孝静成皇后,是恭亲王奕訢的同胞兄长,奕纲只活了5个月,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2月,奕纲早夭,年仅1岁未满。
三、皇三子奕继
爱新觉罗·奕继(1829年-1829年),道光皇帝第三子,生母孝静成皇后,是恭亲王奕訢的同胞兄长,奕继只活了1个月,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12月,奕继早夭,年仅1岁未满。
四、皇四子奕詝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立为太子,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元“咸丰”,他励精图治,企图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但回天无力,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终年30岁,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
五、皇五子奕誴
爱新觉罗·奕誴(1831年-1889年),道光皇帝第五子,生母祥妃,只比咸丰皇帝晚出生几天,他比起其他兄弟愚笨,道光皇帝不喜欢他,把他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他虽然政绩平平,但他天性平易近人,不摆王爷架子,深得百姓尊重,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奕誴病逝,终年58岁。
六、皇六子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898年),道光皇帝第六子,生母孝静成皇后,道光年间封恭亲王,咸丰年间任军机大臣,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协助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国家政权,同年开始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启洋务运动,政绩上取得一定成就,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终年65岁。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
七、皇七子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891年),道光皇帝第七子,生母庄顺皇贵妃,与异母兄奕訢协助两宫太后夺权,得两宫太后重用,洋务运动建设海军时,为了让慈禧太后享乐,挪出大部分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奕譞病逝,终年51岁。
八、皇八子奕詥
爱新觉罗·奕詥(1844年-1868年),道光皇帝第八子,生母庄顺皇贵妃,咸丰皇帝继位后封郡王,同治年间主政内务府,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奕詥病逝,年仅24岁。
九、皇九子奕譓
爱新觉罗·奕譓(1845年-1877年)...
查看详情>>与“作为一生节俭的道光皇帝,道光的儿子都下场如何?”相关的文章
道光的儿子咸丰为什么能当皇帝呢?这背后有两方面的因素
咸丰帝是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慈禧的丈夫,清朝第九位皇帝,在我们今天看来,咸丰帝不仅是位腿有残疾的病秧子,就连性格也是懦弱无能,在清朝历史上找这样一位窝囊的皇帝,还真不好找,说他导致了清王朝的急速衰败也不为过,因为正是他的无能,导致朝政荒废,以及懦弱让慈禧掌握了权力,导致清王朝江河日下。
咸丰帝和其他皇子来比,确实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和他有鲜明对比的就是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在晚清中兴起洋务运动,开明又有主见,衬托的咸丰更加无能,因此导致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道光帝会选择如此无能的咸丰当皇帝呢?
首先我们先看咸丰帝出身,因为在清朝后宫,皇子当储君,要先看母亲的位分,子凭母贵,咸丰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出身上咸丰是比其他皇子占优势的,是嫡子,这点也让道光帝最先考虑的是他。
道光帝选择咸丰帝,还有一方面主观感情因素。咸丰生母孝全成皇后生前很受道光宠爱,可是被册封为皇后以后,年纪老了,人老珠黄,道光帝渐渐的冷落了她,后来孝全成皇后就抑郁寡欢,得了大病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33岁,可是当时的咸丰帝才10岁,从小没了亲娘,自然可怜,道光帝自然感觉对不起这位儿子,因此感情的天平一直往咸丰这边偏斜。
咸丰帝能够当上皇帝,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老师教的好,还有咸丰帝演技好,咸丰帝的主打牌是仁爱和孝顺,就因为这两点,彻底让道光帝决定立他为储君。
先说咸丰帝表现的仁爱,有一次道光帝和皇子们一起去打猎,咸丰帝身体就是个病秧子,本来不想去的,可是他老师告诉他去了不用打猎,只需要说句话就可以了,结果咸丰照办,去了狩猎场,众皇子们满载而归,有打了很多熊、鹿、兔子、野猪之类的,可是咸丰帝却两手空空,道光帝问咸丰为什么一个猎物没有,咸丰把事先准备好的说辞说了出来,他认为现在是春天,万物都在繁衍,实在不忍心杀害生灵,道光听到后,顿时觉得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是位仁君,大为感动,心里已经有打算立他为储君的想法了。
再说咸丰的第二张王牌那就是孝顺,道光帝病逝前,都快要死了,仍然不忘了测验皇子们的才华,于是众皇子们都在病榻前,道光问他们治国之策,皇子们应答如流,尤其奕䜣,那更是文思泉涌、见解非凡,可是到了咸丰,咸丰一句话不说,就是哭,道光帝一看大为感动,当即决定立咸丰为储君。
就这样因为道光帝的一念之差,在他眼里又仁爱又孝顺的咸丰当上了皇帝,而才华非凡的奕䜣当了恭亲王,可是道光帝错了,处于摇摇欲坠中的大清朝,根本不需要仁爱之君,缺的是一位英明果敢,能够力挽狂澜的皇帝。
查看详情>>与“道光的儿子咸丰为什么能当皇帝呢?这背后有两方面的因素”相关的文章
在我们眼里皇帝都是很大气的人,为何到了道光皇帝这里就成了吝啬的人呢?
中国之所以会签订了这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和一个皇帝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就是道光皇帝。纵观史书当中,对于道光皇帝的评价大多以无奈和无能为主,那么真实的道光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这位皇帝的一生当中,有两次比较大的动作。一次是禁烟运动,还有一次是鸦片战争。这两次事件同时对我国的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是就是在道光皇帝的领导之下,这两次的运动全部都失败了。也因此,让我们国家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下,越来越衰败。
一、虽然他有皇帝命,但是却没有皇帝的大气,身为皇族却吝啬的出了名
很多的人都觉得,道光皇帝是一个极为昏庸无能的君主,不过也有很多的历史当中,都记载着他的节约。当一个皇帝和节约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很多的人都会以为这是一个亲政爱民的好皇帝。可是当这个皇帝吝啬成性的时候,性格当面就比较奇葩了。
大部分的人想要当上皇帝,其实是因为走到高位就能够有多的物质享受。能够从此山珍海味,奢华的过完一生,可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这样的,比如说道光皇帝。这一位皇帝在位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称得上是简朴了。他从来都没有很肆意的去挥霍过一笔金钱用来享受,而且在他身边生活,也要被他吝啬的性格所影响。所以后世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都觉得他已经吝啬的让人发指了。
据说这位皇帝,身上的衣服是不会经常去更换的,而且破了以后,就打个补丁。穿着有补丁衣服的皇帝,在历史上可并不多,而且这关乎皇室体面的问题,道光皇帝也似乎并不在意。所以当时的清朝,有很多大臣,为了能够讨得皇帝的欢心,还故意穿着一些带补丁的衣服上朝。
所以大家能够想象得到那个场面吗,满朝文武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畅谈国事,不知道的,还因为是哪个剧组在拍电视剧呢。对于这样的情况,道光皇帝还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他以为,这是因为自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当时的清朝还有一项规定,只要是官位低于六品以下的官员,都是不能够穿绸缎材质的衣服的。只能够穿着布衣和布靴子。
关于道光皇帝的勤俭还不只是仅仅体现在衣服的穿着上,在生活当中他也是非常节俭的。据说他用过的一些笔墨纸砚都不舍得扔掉,那么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将这些用过的东西,送给了大臣继续去使用。
而作为他的妃子,也是命很苦的,甚至过的不如平头百姓家里面。因为这位皇帝规定,不到了节庆假日的时候,后宫妃子都没有肉吃,而且平时这些女人,也不能够穿的很奢华,不能够带有锦绣,衣服破了就打个补丁继续穿。
二、他极为孝顺,可是却因为太过于孝顺,染上重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在历史记载当中,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人,而且是真的孝顺,并不只是做做样子。据说当时在皇太后去世以后,道光皇帝伤心欲绝,在皇太后的遗体旁边一守就是很多天。不仅泣不成声,而且水米不进,当时他已经有68岁了。在古代,68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所以作为一个帝王,能够在将近古稀之年,孝顺太后至此,也是不容易的。
不过当时道光皇帝的这番举动吓坏了很多人,周围的妃...
查看详情>>与“在我们眼里皇帝都是很大气的人,为何到了道光皇帝这里就成了吝啬的人呢?”相关的文章
原来朝廷上的官员都是“演员”,也难怪道光皇帝只能看着王朝日渐腐朽
1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十二日,北京城中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接凯旋的将士。道光帝登上午门,亲自主持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
自嘉庆末年起,张格尔多次在回疆作乱,攻城略地,裂土称王。道光帝在太和殿登极大典后的第10天便当机立断,出兵西北,声称“以我堂堂大清,屡挫锐于小丑,成何体统!”
七年间,清廷先后动用4万军队,花费千万白银,终于平定叛乱。
这一日,红旗报捷,张格尔被关在囚车中送往京城献俘,为避免其做最后挣扎,大臣们事先给他灌了哑药。面对道光帝审讯时,张格尔口吐白沫无法言语,只能无助地等待死亡。
道光帝下令,将张格尔凌迟示众。此次平叛被誉为“圣朝盛事”,而道光帝却不敢洋洋得意,只言:“非敢邀功拓土,只以失守旧疆是惧。”
道光帝绝对没想到,午门献俘将成为其在位期间最后一件武功。十五年后,这一方御玺盖到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文本上,随后大清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边缘。
为何这个以勤政节俭著称的皇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朝日渐腐朽?
2
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初登帝位时,踌躇满志的道光也曾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将矛头指向贪污腐化的官场。
此时,已经运转两个世纪的清政府无可避地显出颓象,朝廷上下贪污泛滥、官场习气因循疲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些地方官在短短几年任期内就能搜刮到数万两白银,上至部院大臣、督抚,下至胥吏,大多对居官牟利的恬不为怪。
譬如道光年间,出任浙江巡抚的刘彬士,自上任起在当地大肆婪索。他恬不知耻地声称,自己是穷翰林出身,在京二十余年,欠了不少钱,现在需筹钱还债,便以这个令人无语的理由收刮民脂民膏。
前文提及的张格尔叛乱,也与回疆的吏治问题息息相关。
当时,统领回疆八城事务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不但对百姓横征暴敛,还奸污妇女,强占商人萨赖占的女儿。张格尔正是在得知斌静不得民心后,才煽动群众发动叛乱。
就在张格尔作乱前,忠于清廷的布鲁特人首领苏兰奇打听到这一阴谋,立马向斌静报告。斌静不但置若罔闻,还命人将苏兰奇逐出衙门。
苏兰奇早已受其剥削,这回又被斌静好心当作驴肝肺,一怒之下投靠了张格尔。张格尔在得到苏兰奇的协助后发起叛乱,一闹就是七年。
3
清朝官员的俸禄虽不高,但从雍正起就给官员发养廉银,一品大员每年可得一至二万两白银,七品芝麻官每年也有一两千两的收入。就算这些养廉银要留一部分作为办公费用,不能全进个人腰包,剩下的部分也算丰厚了。
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清朝官员的贪欲,除了搜刮民财,贪官们还压榨下属,于是陋规盛行。
陋规,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在清朝官僚内部,各级衙门、上司下属之间,免不了要送礼送钱,于是就有了这些拿不上台面、见不得阳光的灰色收入。
大清官员还为陋规巧立名目,如别敬、炭敬、冰敬、门生礼和“放炮”等,该什么时候送,送多少,也都有规矩。
张集馨就曾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详述陕西粮道向上司送礼的规矩:
给西安将军三节两寿礼,每次银800两,表礼、水礼八色,...
查看详情>>与“原来朝廷上的官员都是“演员”,也难怪道光皇帝只能看着王朝日渐腐朽”相关的文章
道光皇帝注定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处理朝廷政事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
经了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在经历嘉庆帝之后就走向了下坡路。而这个时期,却让嘉庆的儿子道光帝遇上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过,在执政期间,这位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不过,迫于形势而不能大展宏图罢了。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子。
在其39岁的时候因嘉庆帝突然病逝而继任皇位,急急忙忙的料理了先帝的丧事,便回到了朝廷之中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清朝,因为历代的承袭出现了很多的陋规、陋习,例如:一些卯规、节寿、别敬,甚至,在征税过程中的签子钱、浮收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矩”,平民百姓苦于这样的盘剥,对当朝的统治不免有诸多怨声。
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道光帝就下令:将各个地方的这些陋习进行逐一排查、重点整治,对于涉事较重的一些官员则革职查办。至此,道光帝继位才半个月就下诏清查陋规,正式将这一建议提上了日程。这个诏令的颁布,在当时,算是波及全国的一次“反贪污、反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为了将朝廷各方面的政治势力理清楚,方便自己今后政务处理与政权统治;另一方面则为了自己能有所建树,让百姓臣服。
于是,在短短的五日之后,道光又颁布了一道政令,表明这次“反贪污、反腐败”态度的坚决。
他告诫所有官员:“但凡有胡乱征税、搜刮民脂、强取豪夺,致使民不聊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坚决打击。另外,相关的涉事人员一并处以极刑、治重罪,并三令五申,责令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吏不得敷衍塞责。”这样连续两道圣旨颁布下来,自然而然就有官员进行附和,甚至,有一名御史大夫写了一封奏折,详细的陈述了当时整顿官风、陋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则处于观望态度,他们一边应付着上面的指令,一边心里揣摩着皇帝初登宝座的意图,包括皇帝对于此次变革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做,时间一长,问题便暴露了出来。究竟这样一次大张旗鼓的“陋习改革”,该用什么方法执行下去,则变成了一道难题。可以说,面对这样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很多官员了解其中的艰难与阻碍,明白此事执行下去的难度。
但是,他们又没有胆子公然忤逆龙颜提出意见,这就导致一些人提出了“暂且缓办”的举措。
针对这些提议,道光帝也深感不能急于求成。
于是,他便对这次改革做了新的补充,表明:“这一次清查陋习、陋规,应该根据各个州县的实际情况来执行,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坚决取缔,要有一个明文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的政治之风更加清明,使百姓不再遭受无良的剥削。所以,在日程上可以稍作宽松处理。”
可以说,正是因为道光帝这一指令的颁布,使得后续的工作很难再继续下去。
很多人看准了道光帝的这一特性,于是,抓住时机,先是有很多京城的大臣们出来劝阻,后来,甚至连各个州县的官员也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此次改革政令。
起先,由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先后陈表,说明此次做法的不可取之处。他们说道:陋规历代相沿,“不独在今为然”,但...
查看详情>>与“道光皇帝注定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处理朝廷政事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相关的文章
从传统的帝王式政治模式来看,道光皇帝在处理内政上还是非常有手腕的
历史上一提到清朝道光帝,莫不想起他“吝啬、抠门”、“鸦片战争责任人”任内似乎什么也不做,专门和臣下玩文字游戏。其实,在清朝十几位皇帝中道光虽然不能算最好的一位,从私德和自我控制力来看,绝不是中下游,其在内政上的作为可圈可点。
历史将其过度俭朴进行放大调侃,无疑缺乏学术严肃性和真实性。
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到嘉庆三十余年不断保守中,进一步拉开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的距离,而这个重大的负担道光时期竟然全面爆发,就此让道光承担了历史进程的重大责任。
抛却其他历史因素,但从传统的帝王式政治模式来看,道光在处理内政上都非常具有手腕和魄力。
道光旻宁性格与其父嘉庆非常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道光继位时已三十九岁,与成熟相伴随的更多的是固态保守。
登基之后,道光率先带领发动节俭之风,除了节省财政支出外,更多的是回应自乾隆中后期和嘉庆一朝的长期吏治奢靡难题。
中国历史上,因节俭著称的帝王并不少见。梁武帝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身衣布衣。朱元璋更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万历皇帝大婚之前,为了向张居正表现自己节俭朴素,特意撩起身穿龙袍问张居正:“此袍何色?”张居正回答说:“青色。”
神宗立即予以纠正说,不是青色是紫色,因为穿久了褪色成这样。本以为张居正会赞扬他简朴,没想到张居正却故意唱反调说:“既然此色易褪色,请少做几件。”所以在节俭的路上,道光并不是唯一。
在整顿吏治方面,道光敢于从皇族亲贵中入手,处置了一批肆意妄为的皇族。在发现吏治整体松懈时,道光承认整个清朝已经积重难返吏治难清的感叹,为此他只能从改良、整顿入手,这是道光的施政核心。
有一次他召见即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要求他“诸事整顿”,他怕对方不能理解,耐心给予解释:“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
道光四年(1824年)由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大量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京城粮道断绝,面临断粮危险。
听到奏报,道光异常惊骇,下令南河总督张文浩革职,披枷带锁到现场示众。在得到大臣琦善和陶澍海运的建议后,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改变传统运河运输,彻底实现海运,在陶澍的强力推进下,海运取得彻底成功。
惩治非法私盐为财政创收,这些都得益于道光能正确选拔使用陶澍这样的官吏。正如道光告诫陶澍时说:“朕看汝人爽直,任事勇敢,故畀以两江重任。”道光勉力他一不要怕得罪人,二是不要怕吃苦受累,三是破除一切积习,讲求河工、盐务。
陶澍在《清史稿》的记载是“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如此棘手遭遇既得利益强烈反弹的背景下,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见他用人尚有眼光。经过陶澍的大力整顿,原来两淮盐政亏损七百万多两,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两淮完纳盐课两千六百四十余万两,存银三百多...
查看详情>>与“从传统的帝王式政治模式来看,道光皇帝在处理内政上还是非常有手腕的”相关的文章
根据史料记载,道光皇帝竟然有这么多历史第一记录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客观评价,他虽非是庸君昏帝,但也绝非惊世明主。这样的人,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得悄声无息。
但他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在中国的历史纪录中就光亮难熄了,必然会成为被屡屡提及的“明星”皇帝。
从历史记载看,道光帝旻宁性格与其皇父嘉庆帝很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道光继位时已39岁,与成熟年龄相伴随的,更多的是抱残守缺。
继位后,道光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查禁鸦片,带头节俭生活。只不过他这些作为,他都围绕在“守成”上进行,而“守成”这一偏离世界进步的航道,最终成了此后逐渐被打破国门的重要弊端。
仔细翻阅有关道光帝的史料,可以看到他身负许多无人可及的历史第一纪录:
道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以坚船利炮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清军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而死,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接受英军提出的无理条件。道光帝旻宁批准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王朝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西方列强不情愿英国一家坐大,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廷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道光皇帝也成了唯一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皇帝。
道光还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
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但道光皇帝无疑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领衔大臣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竟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军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道光皇帝御笔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几个月后的1841年8月下旬,英军再次北上扩大侵略,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获胜,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
璞鼎查不理...
查看详情>>与“根据史料记载,道光皇帝竟然有这么多历史第一记录”相关的文章
道光皇帝在位时重用的这几位大臣,这几位大臣也不失所望
道光帝的书斋挂着自己书写的规箴:“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以此可知他在个人心性上的追求和修养。
此前他受到了完整的宫廷儒家教育,“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诩,学而有成。他“日与诗书相砥砺”,并写成了《养正书屋诗文》40卷。在自我道德学问追求上,他秉持“至敬、存诚、勤学、改过”写成四个条幅,一同挂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养性。
道光性格与其父嘉庆非常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其次教育模式完全相同。嘉庆继位时已经三十六岁,道光更是三十九岁,与成熟相伴随的更多的是固态保守。自我更新和不断砥砺进步改造的思想基本停滞,青春的激烈奋进,强烈求知的年代一旦过去,即使学习的欲望再强烈,环境更新再丰富,他的接受能力已经大打折扣。
因节俭著称的帝王并不少见,而他们却并未如道光因节俭而受到嘲弄,这种一个时期两个尺子似乎缺乏公正合理性。据记载,梁武帝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身衣布衣。朱元璋更是俭朴到“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万历皇帝大婚之前,为了向张居正表现自己节俭朴素,特意撩起身穿龙袍问张居正:“此袍何色?”张居正回答说:“青色。”
这个年轻皇帝解释说,不是青色是紫色,因为穿久了褪色成这样。本以为张居正会赞扬他简朴,没想到张居正却故意唱反调说:“既然此色易褪色,请少做几件。”在节俭的路上,道光并不是唯一,却被野史过度消费调侃,这不得不是一种误读。
道光真正的缺憾在于对缺乏对生活的基本了解,甚至对物价的基本概况也非常模糊,作为管理者,这是一个严重的硬伤。但此后的野史均对此进行大幅度嘲弄、调侃,将一个清代帝王资质较上乘的皇帝演化成一个智商低能的人物,似乎也缺乏严肃性。作为鸦片战争的签字者,道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跳跃此处,就失去了历史的本来意义。
在“三千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作为延续嘉庆“守成”的路线,其在内政上的作为可圈可点,对于外政的外行,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道光本人的不幸。早年这个皇子因成功处置天理教起义,并亲自将几乎要占领紫禁城的教徒用火枪打死,可见其关键时刻具有的能力,因此在储位中获得了绝对肯定。
登基之后,面对边疆分裂,他从容镇压,立场坚定,手腕强硬。面对漕运、盐法弊端,他破格提拔陶澍奋力改革。鸦片横流,他命林则徐强力销毁,这些都说明他内政内行。登基不久他就罢黜了嘉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同时,下令群臣切实言事。他说:“当今之弊,病玩二字,实堪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清宣宗实录》
登基的第二年,就大力提拔林则徐为代表的清流官员。(1822年)林则徐第一次受到道光帝的召见,在谈话中,道光对他过去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汝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毛病,朕早有所闻,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给汝补,汝补缺后,好好察吏安民罢。”接着林则徐向道光帝请教今后工作指示,道光回答说:“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
在整顿吏治方面,道光敢于从皇族亲贵中...
查看详情>>与“道光皇帝在位时重用的这几位大臣,这几位大臣也不失所望”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