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忽必烈关押了文天祥三年,最后识破文天祥计谋立马杀了他
说起历史上那些忠君爱国之人,便不得不提这两人,岳飞和文天祥。想必大家对这两位民族英雄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也记载过他们的英勇事迹,我们上学时也曾背过他们的经典之作。对于什么是爱国情怀?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也是著名的抗元名臣,他和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少年时期的文天祥便十分聪慧,从小就有大志向,曾经看到学宫中悬挂着欧阳修等人画像,上头写着谥号为“忠”。
少年文天祥看后羡慕不已,想着以后也要成为忠义之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而在宝佑4年,文天祥就考中了进士,先后担任补授承事郎、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然而文天祥因草拟诏书有讥讽权臣贾似道的言语,结果被弹劾,后来又被罢官。
后来德祐元年,元军开始南下,文天祥变卖家产当做军饷,并召集义士将近5万人,保卫临安。皇帝见文天祥一片忠肝义胆,所以让其担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后来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文天祥只能随军退守余杭。
后来,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并奉命去议和,可是面对元朝的侮辱,文天祥便斥责元丞相伯颜,结果他被刑拘,然而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机智逃走。
不久后,文天祥逃到了福建,他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然而元军作战太勇猛,他们一败再败,最后败退广东,又在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于五坡岭被俘。
第二年,元军统帅张弘范押解文天祥到了崖山,企图让张世杰的等人投降,可是文天祥拒绝,并写下《过零丁洋》以表明志。
而后文天祥又被押送到元朝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到了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过来劝降,并画下大饼,可以让他当元朝宰相。可是文天祥是拒绝投降的,可是忽必烈并没有放弃,经常派人过来跟文天祥谈心。
实际上,忽必烈关押了他三年,期间曾有无数文天祥的朋友过来劝降,或许元朝高官过来谈判,甚至忽必烈也亲自过来好几趟。文天祥这两三年牢狱生活,已经困苦不堪,同时还要遭受精神上的摧残,身心早已疲惫。
终于,文天祥松了口,他说,满足一个要求便可投降。只要皇帝放我出去做一个道士,然后他日风声过去,我可以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做皇帝的顾问。如果马上让我归顺元朝,岂不是把我之前的名节给毁了,这样又为何要重用我?
这段文字出自《宋史·文天祥传》: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忽必烈听了后有些犹豫了,可是大臣却劝说道:文天祥可能是假投降,出去后必然还有召集义士反抗元朝,毕竟文天祥可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他只要大手一挥,就能鼓动很多百姓反抗元朝统治。于是忽必烈考虑再三还是将文天祥杀之。
可是问题来了,文天祥为何临死前还要说出这样的话,难道真的怕死,想投降了?其实不然,这只是文天祥的计谋而已,就如元朝大臣所说,文天祥希冀自己得到释放,并且不是马上被元朝任命为宰相,而是成为一个道士。
这样,南方宋人士族不会失去精神寄托,...
查看详情>>与“忽必烈关押了文天祥三年,最后识破文天祥计谋立马杀了他”相关的文章
惜才的忽必烈本来放了文天祥一条生路,之后为什么又把他杀了?
说起文天祥,我们能想到的不过是古代最有气节的一个汉人。景炎三年,在广东潮州坚持抗元的文天祥,正和其部下的士兵们在一个名叫五坡岭的地方吃饭,刹那间,元军大将张弘范率领大军突然“从天而降”,士兵们连忙丢下吃的,往四周四散而逃。
本来打算逃走的文天祥却慢了一步,见到如此情况,文天祥只好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毒药,急忙吞下,但药物的失效让他没有死成,成了俘虏。后来,在几经辗转下文天祥见到了元帝忽必烈,文天祥忠贞不渝的性格,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想尽了各种办法要劝文天祥归顺,但文天祥却誓死不肯,无奈之下,惜才的忽必烈就打算着把文天祥放了,但此时骤变突生,忽必烈改了主意又将其杀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接着上文来说。文天祥在被押到潮阳后,元军带着他去见张弘范,当张弘范见到文天祥时,命其行跪拜之礼,文天祥坚决不从,因为这个原因,张弘范对其肃然起敬,待以宾客之礼。此后,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他说:国家就像父母,我自己没能保住父母,已经对不起父母了,怎么能劝别人背叛父母呢?但因于张弘范多次强迫的压力,文天祥只好写了一首诗“交差”,这就是名垂千古的《过零丁洋》。
当张弘范看到这首诗后,开怀大笑,最后竟然把这首诗收藏了起来。次年,南宋全军覆灭,南宋亡。在元军的庆功宴上,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归顺,但文天祥却说,既然国破家亡,我只求速死,不想苟且偷生。在被押往燕京的路上,文天祥再一次试图自杀,但是又没死成。说实话,蒙古人对文天祥还是不错的,在达到燕京的前一天,文天祥坐在房间里,彻夜无眠,天亮后,被移送兵马司。
那个时候,不少的南宋官员已经投降元朝,忽必烈也多次在这些人中挑选人才。其中一个叫王积翁的,在这时极力向忽必烈推荐文天祥,说文天祥的治国之才,无人能比,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忽必烈听后,随即就让他去传达旨意,劝文天祥投降。而对于这件事情,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已亡,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只能一死报效国家。”但他话锋一转,说:“如果能将我释放,回到故乡做个道士,今后以出家人的身份给你们做个顾问,还能考虑考虑,但要我做你们的官,是不可能的。”
王积翁对于文天祥这样的忠臣,也是给予了相当大的理解。他自己虽然做了卖国求荣的事情,但还是非常佩服文天祥的节操的,就想保住文天祥的命。根据史料的记载,王积翁在产生救文天祥的想法后,就约上降元的谢昌元等十数个原来南宋的官员,一起请求忽必烈放了文天祥,好满足他的心愿。
在《宋史》中还记载了,在文天祥被俘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忽必烈慢慢了解了文天祥的为人,明白了他一生不侍二主的决心,想要他屈服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加上众多大臣的求情。这时候,忽必烈心里其实就已经有了释放文天祥的心思了,并且还跟宰相讨论过这件事。
然而,事情总是来得那么突然。有一个叫留梦炎的大臣,向忽必烈说了一句话:“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真把文天祥放走了,他要...
查看详情>>与“惜才的忽必烈本来放了文天祥一条生路,之后为什么又把他杀了?”相关的文章
忽必烈为什么要杀文天祥?其中暗藏了什么玄机
一直以来,文天祥就代表了“宁死不屈”,但在《宋史》记载中,文天祥却曾表示,只要答应一个条件就归顺。
文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一句“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其实就是说“以道士的身份顾问给元廷出主意”的话,那么就答应归顺。(当然,这里不排除文天祥“诈降”以求脱身,然后回乡继续抗元)
按理说,作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既然只提出了这么一个投降条件,那么心胸宽阔、雄才大略、爱惜人才的忽必烈应该接受才对。且,按照影视剧中的忽必烈自信来看,即便文天祥拒绝投降,也不至于杀了他才对,应该大度的一放了之,毕竟一介文人还能颠覆大元江山?
然后现实却是相反,最后忽必烈把文天祥给杀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呢?其实,这就不是一个英雄惜英雄的故事,而是另有谋算!
1278年11月,文天祥在潮阳县抗元时,被元军俘虏,一同被俘的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等,当场全部被元军杀死。文天祥之所以没有被杀,是不是忽必烈下诏的缘故呢?其实,和忽必烈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这是张弘范的决定,因为除了欣赏文天祥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文天祥招降张世杰等人,和稳定南方局势。
由于文天祥不愿投降,于是张弘范就将他送到了大都(北京)。起初,文天祥待遇很好,住豪宅、吃美食等等。这时,南宋降臣王积翁告诉忽必烈,“南人无如天祥者”,于是忽必烈才让王积翁招降文天祥,显然忽必烈对文天祥并不了解。此后,文天祥提了上述的这一个条件。
但留梦炎却说出了忽必烈担忧的一点,“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其他话都不重要,“复号召江南”才是关键。为什么害怕“复号召江南”,就是因为南宋故地不稳,抗元斗争没有停息!所以,尽管文天祥说只要答应这一点就归顺,但忽必烈却有另外打算。
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之后,南宋故地抗元斗争并未停息。即便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正式灭亡了,南方地区的抗元斗争,依然此起彼伏。
在这一严峻的现实情况下,逐渐了解文天祥的忽必烈,与其说重视文天祥的才华或气节,不如说重视文天祥的这一块招牌:因为文天祥的巨大影响力,一旦他投降,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平定南方的麻烦。
正因如此,在随后三年,文天祥就迎来了噩梦:潮湿寒冷的牢狱、手铐脚链、不时的毒打;而且,忽必烈还把文天祥二个14的女儿,抓进宫中为奴,受尽欺凌,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时让她们写信给文天祥,描述悲惨生活来要挟文天祥投降。
就文天祥在大都的凄惨遭遇来说,很难看出忽必烈对文天祥才华的重视,也很难看到忽必烈的雄才大略。对文天祥的摧残,更多是想让文天祥受不了尽快投降,帮助元廷稳定南宋故地。显然,如果文天祥以道士身份帮助元廷,对忽必烈而言只是“鸡肋”,没什么帮助。
在文天祥被处死的这一年,所发生的的一系列变故,很能证明忽必烈的“别有用心”。
1282年,南宋已经灭亡,但天下依然乱纷纷:首...
查看详情>>与“忽必烈为什么要杀文天祥?其中暗藏了什么玄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