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关羽

发布时间:2020-05-27
1

三国里糜芳为什么叛变刘备?糜芳其实不甘屈居于关羽之下

三国
糜芳为什么叛变
糜芳背叛的真实原因

糜芳,字子方,徐州当地的豪强,家资巨富,奴仆上千。他和哥哥糜竺为了支持刘备的事业,捐出巨额家产,还把妹妹嫁给刘备。糜芳为了妹夫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任劳任怨,倾家荡产,终于有所成效。

然而,在刘备的事业风生水起,打下了荆州、益州和汉中,享受成果之时,他却背叛了刘备,出卖了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三国里糜芳为什么叛变刘备?

其一,糜芳和关羽互看不顺眼,不甘屈居关羽之下。

糜芳自恃“皇亲国戚”,目空一切,认为刘备能够东山再起,在徐州立足,全靠他们兄弟两个的资助。糜竺忠厚老实,没有狂妄自大,而老二糜芳就不一样了,他认为除了刘备和兄长糜竺之外,就数他大了。就连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糜芳也瞧不上。

现在关羽作为荆州留守大将,而自己仅仅是南郡太守,还得听从关羽的命令。这换做谁也受不了,你想,自己一向看不起的人,却骑在自己脖子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糜芳平时对关羽的命令阴奉阳违,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了。

而关羽也是一个极其高傲之人,他目空一切,除了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对于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糜芳,关羽更是不屑一顾,认为他名不副实,不够资格任南郡太守。

其二,糜芳被损友傅士仁所怂恿。

糜芳是南郡太守,而傅士仁是公安守将,这两人臭味相投,都得罪过关羽。而这两位自恃地位不低于关羽,对关羽不服气。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很快便夺取荆州,派虞翻劝降公安的傅士仁。傅士仁看到大势已去,便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了。

傅士仁投降后,孙权让他招降同伴糜芳。傅士仁二话不说,前去南郡招降糜芳。如果没有损友傅士仁的招降,糜芳还不一定投降,依托坚固的南郡城,和吕蒙大军决一死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权乃召傅士仁谓曰:“糜芳与卿交厚,卿可招来归降,孤自当有重赏。”傅士仁慨然领诺,遂引十余骑,径投南郡招安糜芳。

其三,糜芳被东吴吕蒙大军所屈服。

在损友傅士仁的劝说下,糜芳动了投降之心,可是碍于自己是刘备的妹夫,和刘备沾情带故,还在犹豫不决。此时,南郡城外,吕蒙的大军来袭,将南郡包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糜芳,看到外面吕蒙大军,吓得腿都软了,脑海中的那么一丝抵抗之心丢掉九霄云外了。此时,傅士仁拔剑杀掉关羽前来催粮草的使者,断了糜芳的后路,糜芳不得不开城投降吕蒙。

吕蒙的大军准备下达了最后攻击命令,糜芳自知不敌,于是开城投降。吕蒙大军包围南郡,这是给他的外部压力,而傅士仁在内包围,这是内部压力,内外夹击之下,糜芳崩溃了,只能举手投降。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

其实糜芳早有先例,在长坂坡之战时,糜芳看到赵云转向曹操大军,便武断地认为赵云背叛了刘备,投降了曹操。他和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背信弃义,叛变了。没想到,糜芳这个小人,他自己叛变了。

总结:糜芳仗着自己是刘备的妹夫兼投资者,看不起出生不好的关羽和张飞,在平常就和关羽矛盾重重。此时,遇到...

查看详情>>
2

三国糜芳怎么死的呢?难怪连关羽都看不起他

三国
三国糜芳怎么死的
糜芳的结局

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本来有一个很不错的开局,即便是一时没有拿下樊城,但仍然还是保持了对曹军的高压态势。

后来徐晃率大军前来救援,曹军的形势略有好转,但襄阳和樊城两城之间仍然隔绝不通,整个战事还依然可以称得上是相持。

关羽在荆州的存在,不仅仅是对曹魏一家的威胁,对东吴孙权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心腹之患。

于是在关羽发起襄樊之战不久,孙权就谋划着夺取荆州,后来更是直接给曹操写信,以请求为朝廷出力为名,出兵攻打关羽。

赤壁之战以后,荆州已然成为魏蜀吴三家的纠结之地,关羽所控制的南郡和东吴接界,吴蜀两家又曾经发生过战事,关羽北上,不可能不对东吴有所准备。

如果一旦知道江陵城遭到攻击,关羽迅速撤兵南返,只要江陵城能够坚持抵抗一段时间,战事很难说就是不可收拾。

但关羽得到消息的时候,南郡已经被东吴大都督吕蒙攻下,南下途中,身边的士兵又全部逃亡,关羽最终兵败被杀。

既然关羽对东吴有所提防,吕蒙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地夺取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城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南郡太守糜芳,是他的叛变投降,导致了吕蒙的轻易得手和关羽的全军覆没。

糜芳为什么要投降东吴呢?大致说来有三个原因。

一是关羽看不起糜芳,言语行为方面自然会对他有些轻慢。

关羽率军北上,军需方面需要坐镇后方的糜芳供应,由于心有怨气,并不能尽心尽力,关羽自然很生气,曾经有话说:“等我回去以后再处理你。”

二是驻扎在公安的将军士仁已经投降。

当时,吕蒙到达寻阳,把精兵全部埋伏在商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都穿着商人的衣服,昼夜兼程,奔袭公安。

关羽安置驻扎在江边的哨所,全部被东吴军端掉,而守军竟然毫无所知。当然,这里有东吴采取了友好、示弱、换帅等一系列计策有关。

到了公安城下,吕蒙让骑都尉虞翻给守城将军士仁写信,向他陈述利害,士仁也因为关羽根本看不起自己,就投降了。

吕蒙留下部队守卫公安城,带着士仁来到南郡。由于东吴一系列示弱措施到位,关羽误认为东吴不会有所动作,因而抽调了大量的守城部队支援襄樊前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陵城守卫力量薄弱。糜芳守城兵少,在吕蒙和士仁的劝说下,打开城门投降。

三是骨头软。

说到底,一切客观条件都不是一个人投降的理由,根本的原因还是糜芳这个人是个软骨头。

比如说关羽轻慢自己,这和国家利益、个人忠义气节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关羽是说过回来处理他,但如果他坚持抵抗,能等到关羽回到江陵城,关羽还会治他的罪吗?

再说守城问题,郝昭一千人能够抵挡住诸葛亮几万大军二十多天的围攻,张特四千人能够抗住诸葛瞻十万大军的百日围攻,糜芳要是真的想战,难道还等不来关羽的回归吗?

按照虞翻的说法,当时的江陵城中,真正想投降的也不过是糜芳一人,大多数人还是想坚守抵抗的。

说到底,困难可以想办法克服,软骨病却没有办法医治。顺便说一下,三国投降的将军很多,但糜芳却是名副其实的叛徒。

其他投降的将领,有的战败被俘投降,有的被君主怀疑通敌改换门庭,还有的...

查看详情>>
3

三国张辽关羽军事能力哪个厉害一点?从进攻防守方面来分析

三国
张辽关羽
张辽关羽哪个厉害

关羽和张辽都是汉末三国名将,两个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只是所处的阵营不同,关羽在刘备阵营,是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镇守荆州,独当一面。而张辽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负责曹操东部战线,镇守合肥,战绩不俗。

关羽和张辽都位列武庙六十四名将,如果说关羽是三国第一名将,张辽会服气吗?那么,两个人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其一,个人进攻能力

解白马之围时,张辽和关羽一同前去,关羽策马冲入万马军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也是当时的敌军主将,袁绍大将无人能抵挡住关羽的进攻。

《三国志 关羽传》: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此战,关羽表现突出,张辽表现平平,史书都没记载其战绩,因此,在这一局中,关羽胜出。

当然,也不否定张辽的进攻能力,在征柳城时,曹操授予张辽主帅旗子,张辽冲入敌阵,斩杀单于蹋顿。

《三国志 张辽传》: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但和关羽在一起出战时,表现平平,因此,还是关羽略胜一筹。

其二,防守能力

刘备取益州受阻时,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入川,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八年,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不敢进攻荆州,因此,关羽能独当一面,其防守能力毫无疑问。

《三国志 关羽传》: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张辽镇守合肥时,孙权率十万大军来攻,当时和张辽一起镇守合肥的还有乐进和李典,守军只有七千人,最终,三将合力击败了孙权。

《三国志 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虽然张辽取胜,但是,这一局还是关羽胜出,因为,此战还有乐进和李典两位名将,并不是张辽一个人的功劳。而关羽镇守荆州,并无其他名将相助,曹操和孙权都不敢来进攻。

其三,最佳军事战绩

关羽的最佳战绩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率军北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关羽,坚守不战,曹操派于禁督七军救援,结果遇到秋雨,汉水暴涨,关羽率军乘船进攻于禁,于禁七军全军覆没,其本人被擒,庞德被杀。关羽取得辉煌胜利,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三国志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张辽的最佳战绩是威震逍遥津,差点活捉孙权。

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被张辽、乐进、李典以七千人击败,张辽率八百人的敢死队冲进孙权军阵,横冲直撞,孙权吓得跑到一座土山上,不敢下来,退军时,张辽等人率军追击,差点活捉孙权,孙权马跃断桥,才得以逃生。张辽威震逍遥津,吓得江南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晚上都不敢哭。

《三国志 张辽传》:辽复还突围,拔出馀...

查看详情>>
4

三国的张辽关羽哪个厉害?为什么说张辽明显胜出

三国
张辽关羽
张辽关羽哪个厉害

三国的张辽和关羽哪个厉害?看看下面的分析就知道了。

张辽关羽哪个厉害?张辽明显胜出。我们从历史书上讲,就要看为将者的军队战况,而不是个人勇武情况,当然,个人勇武情况造成了军队战况的改变这个我们要算进去。

然而中国古代没有战史,也没有军队系统的详解,我们得到的战争情况往往是含糊不明的。因此在判断军队战况的时候,必须考虑多种情况,做合乎逻辑的推理。

就关羽,张辽来说,做一个粗略的判断,则关羽守荆州则失荆州,守徐州则失徐州(在守徐州的时候,关羽两次丢失城市,第一次丢给吕布,第二次丢给曹操),在履行军队最基本的“守土之责”上,有非常重大的失败,在张辽身上我们看不到重大的失败。

张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将领,没有明显缺陷,而这就是张辽胜过关羽之处。从这两次失败中,我们可以认定关羽在将领的基本素质方面有重大缺陷,在城市防御方面,关羽的能力值极低。在团结同僚方面,关羽再次大大失分。他和马超黄忠并无私怨,但他听说马超黄忠与他的爵位平级,心里便有一百个不服------甚至连诸葛亮都无法排解他心中这点妒嫉,需要刘备亲自解释才行。(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嫉妒可以说是人之天性,但智者能者,自然能压服这种情绪而不表露出来。但对关羽来说,他做不到,他是一个情绪外向而不懂压制的人,他对同僚的妒忌造成了蜀汉内部集团的裂痕。

傲慢是另一种天性,关羽同样不加压制,他公开的羞辱另一君主,又轻视自己君主的亲属糜芳。这两点在荆州的陷落中成了很大的原因。”傲慢和嫉妒“是人之天性,但作为一名统率军队集团的指挥官,有必要压抑这种天性,但关羽并没有做到。缺乏自控能力而导致内部裂痕,这是关羽的另一素质缺陷。有些人问:那么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是不是说明他的野战能力极强,而应该得到加分呢?这个加分是否可以使他在总评上压过张辽呢?

我的看法:关羽野战能力强应该得到加分,但这个加分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分,因此还是输给了张辽。固然,关羽有过“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的壮举,是一次出色的斩首行动。但关羽在斩颜良后离去,曹操依旧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在最终的乌巢烧粮节点前,还有这种情况----”关羽亡归刘备“”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从这里看,增加了关羽的刘备军仍然没有取得理想战果。回溯刘备在和吕布的战斗中,刘备军也没有表现出任何野战优势,看起来关羽更接近出色的先锋勇士,而不足以指挥。

这么看来,关羽对于禁大胜的原因,似乎更主要的取决于天灾,汉水的暴涨。当然,于禁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宿将,并未预料到汉水的暴涨是巨大失误,但这是于禁的愚蠢,而非关羽的智慧。此后徐晃军与关羽军再次野战的时候,关羽军便如同过去的刘备军一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军事指挥的优势来,最终只好退兵。但不管怎么说,关羽有巨大胜利,仍然可以加分,只是这个加分不会太多。综合看来,关羽在野战能力略胜张...

查看详情>>
5

关羽的武器只是一把无名大刀,三国时代根本没有偃月刀

关羽的刀
关羽的武器

关羽究竟用的是刀还是矛?对此小说和真实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和研究。可以确认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肯定用的是用青龙偃月刀,这一点只要在小说中寻找相关佐证即可。

青龙偃月刀是小说《三国演义》的产物,开篇第一回中就已经做了相当清楚的介绍:

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如果按照演义的角度去看,关羽用刀是不可辩驳的事情,但是这却和真实历史相悖,种种迹象表明关羽的主要武器极有可能不是刀,换句话说,关羽会用刀,但主武器不是刀。《三国志·关羽传》曾经描写过关羽击杀颜良时的场景说: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即便是在正史中,对关羽的武器描写也很模棱两可,如前面写关羽策马“刺”颜良,后文又写“斩”其首,我们都知道刀的主要动作是砍和劈,只有剑和矛才具有“刺”的功能。当然,刀并非不能刺,剑也并非不能砍,但这不符合武器的主体功能,犹如你拿劈柴刀来切菜一样。

劈柴刀当然可以切菜,但这不是它的主体功能,否则人们也不必刻意去打造菜刀、砍柴刀、猎刀、镰刀等等各种类型的刀具了。这是因为每种刀具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把刀当成剑用,把剑当成刀使,都不能发挥出它们的最大威力。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当时关羽大概率使用了两种武器,一种是矛,另一种就是佩剑,将军佩剑很正常,一般的士兵还没有资格佩剑。《三国志》中没有写关羽用的什么武器,陈寿并不关心这一点,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巧妙地把这个漏洞给填上了。

既然是刀,如何能够刺呢?这不是让刀的威力大幅度缩减了吗?罗贯中是这样解释的,“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注意了,人家关羽是倒提着青龙偃月刀去杀颜良,所以罗贯中后文又写“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所以罗贯中很巧妙的把《三国志》中的漏洞给补上了,不知道当时罗贯中是不是也意识到陈寿的描写出现了矛盾。

总之,小说中有不少的证据表明关羽用的是刀,毕竟青龙偃月刀本身就是这部小说创造的产物,因为在真实历史中,即三国时代是没有偃月刀这种武器的。

根据现代兵器学家的考证,偃月刀最早出现的时代是唐以后,在宋代时开始普遍出现,那时的叫法是“掩月刀”,一种和偃月刀相似的长柄大刀,其刀头宽阔,形似半月,但它是偃月刀的原型。关于偃月刀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中。

这是一本介绍行军布阵以及介绍各类兵器的百科式书籍,作者将刀分为八种,即所谓的“刀八色”:手刀、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笔刀、屈刀、凤嘴刀、戟刀。偃月刀就是脱胎于掩月刀,它的外表如下图所示,乃是一种长柄大刀。

但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偃月刀最早是唐以后的产物,所以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是不可能出现偃月刀的。其实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整部小说中除了关羽一...

查看详情>>
6

关羽真正的武器是什么?三国志中的一句话道破真相

关羽的刀
关羽的武器

论三国故事中的兵器知名度,青龙偃月刀排第二,估计没有敢说排第一的!可以说,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最著名的兵器,已经和关羽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提起青龙偃月刀,大家想到的就是关羽,别无他人!

一刀在手,天下我有!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纵横天下,所向披靡,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因此,直到今天,这一种造型的刀,还被称为“关刀”或“关王刀”!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即:在正史上,关羽真的是使用青龙偃月刀吗?实际上,青龙偃月刀只是虚构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宋朝之后,才发明了“偃月刀”,关羽根本就不可能使用青龙偃月刀!遍查史书,三国时代无人曾使用“青龙偃月刀”!

由于偃月刀是刀刃宽长、刀背宽厚,按照三国时期的冶金水平来说,还造不出来,只能造为窄而直的刀!中国究竟什么时候能造“偃月刀”类似的武器,现在不太清楚,但最早提及“偃月刀”名称的是宋朝《武经总要》!

在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把大刀分为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共八种,称为“刀八色”。所谓“掩月刀”,就是偃月刀,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偃月,即半月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偃月刀由于比较重,斩、劈的威力很大,但也因为重量关系,所以不太适合战场厮杀,主要用于日常训练,练习臂力,仪仗队的武器之类,而非实战中的武器!

既然关羽没有使用青龙偃月刀,那么关羽究竟使用什么兵器呢?三国志中的一句描述,或一语说破真相!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一个“刺”字,充分说明了关羽使用的是矛,偃月刀如何刺?同时,关羽随身携带了一把短刀或短剑之类,以便对敌将进行斩首。所以,别再被骗了,这才是关羽所用武器的真相!

其实,在三国时期,武将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长矛,比如关羽、张飞、吕布等皆是如此,主要取长矛的突刺作用!


查看详情>>
7

三国关羽失荆州的真相,是内部群体关系的缺失

三国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

三国时期,影响刘备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荆州与蜀、吴的关系。关羽死了,荆州失守了,吴国和蜀国成了敌人,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关羽失去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备集团内部的人际冲突。

王夫之敏锐地观察到了蜀汉内部冲突对荆州的战略影响。

专家王夫之指出在阅读的理论一般剑,关羽是嫉妒诸葛亮的,因为他没有在赤壁的成功,他嫉妒鲁肃因为他嫉妒诸葛亮, 因为他嫉妒鲁肃,他打破了吴蜀之间的联盟。王夫之将关羽的战略失误归咎于与诸葛亮的争执。王夫之还批评刘备说:“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

不管他们是否同意王夫之的观点,大多数人都认为关羽的傲慢和任性是关羽失败的关键因素。《三国志》对关羽的概括是“刚愎自用”。这种傲慢和傲慢肯定会体现在本组织的内部关系中。例如关羽在与马超、黄忠的关系上就走得太远了。然而,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过度表演都采取了迁就的态度,这进一步助长了关羽的脾气。

在成都遇袭的关键时刻,马超前来投诚,刘备喜出望外。刘备攻益州后,立马超为平西将军,与关羽、张飞齐名。荆州关羽拒绝接受马超,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知道关羽的想法,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这封信充分满足了关羽的嚣张气焰,“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成了关羽用来向宾客吹嘘的本钱。刘备称帝后,黄忠在一次战斗中打败了夏侯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刘备担心关羽不高兴,派能言善辩的费诗去荆州报信。关羽听了大为光火,说:“这个大汉是不会和老兵在一起的!”

费诗解释说,高祖征服世界时,小何和曹慎是刘邦的年轻亲戚,后来韩信和陈平叛变了。韩信是朝廷的最高官员,但他没有听到小何和曹慎的抱怨。现在黄忠暂时处于高位,但他在汉中王心中能像你一样举足轻重吗?再说,大王,您是汉中王的亲信,您的命运和汉中国王是一致的。你的命令没有让汉中王难堪吗?

“羽大觉,赶紧拜。”这一解释进一步增强了关羽的优越感。许多人称赞诸葛亮和刘备的做法是明智的,他们认为他们有能力平衡组织关系。可以说,管理者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组织冲突,解决组织冲突。但是,刘备和诸葛亮的行为已经越过了合理的界限,产生了不好的结果,

使关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相比之下,刘备的问题最大。关羽的傲慢多半是刘备惯的。根据刘备集团的实际情况,只有刘备才能管理关羽,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无能为力。而且,在关羽看来,诸葛亮恐怕是在他的手下。作为最高官员,刘备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一个领导者应该知道关羽的风格是很难合作的。为了得到团队的合作,高层管理者必须及时制止自己的傲慢行为,否则,只会破坏团队关系,最轻微的后果就是造成内部的隔阂。对于一个组织的运作来说,这种人际冲突不同于一般的利益纠纷,宽容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关羽...

查看详情>>
8

三国里的樊城之战如果关羽赢了,东吴孙权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三国
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如果关羽赢了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与张飞一样的是,关羽也有万人敌的称号。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的万人敌可不是空穴来风,在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陈寿《三国志》中明确说“关羽、张飞皆称 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由此才有了张飞和关羽的万人敌。

现如今看来,在三国时期,关羽肯定是属于名将之一的。在各个方面关羽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是这样的武将最终结局不好,在樊城之战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的关羽被潘璋所杀,无不气愤不已。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代名将,威震华夏,竟然转瞬之间,兵败如山倒。

更加难以相信的是,关羽的死竟然是被一个不怎么厉害的武将所杀。那么问题来了,假如在樊城之战中,关羽拿下樊城,那么结局会如何呢?首先来说,刘备对孙权想要夺取荆州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两件事证明。

第一就是“湘水划界”。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讨要荆州不成竟然派鲁肃和吕蒙强取荆州三郡,《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件事出现后,双方的关系大大下降。

第二就是东吴和曹操暗通款曲并不是在关羽北伐之后,早在关羽北伐之前,孙权就暗中与曹操联系。《三国志•吴主传》中有明确的记载:“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对于这一点,刘备肯定是有所防范的。

毕竟刘备手中有顶级的谋士,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即使是在整个古代史中,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刘备阵营中的顶级谋士,诸葛亮在各个方面都肯定是想到的,早在刘备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诸葛亮就提出了隆中对的策略。

这就是让刘备能够一统天下的蓝本。诸葛亮和刘备对于孙权惦记荆州的事,内心肯定是明白的。对于孙权的野心和可能的动向不可能不防备,对此,让关羽镇守荆州就可以得到解释了。由于有关羽的镇守,即使是吕蒙想要偷袭荆州,也无能为力。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备早就对东吴有所防备。由于关羽北伐失利,深陷在襄阳和樊城战场无法自拔,吕蒙才得以偷袭成功。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之后诸葛亮对此表示为“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首先要了解孙权的为人。在历史上,孙权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霸主,这样的性格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永远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仁义道德根本不是孙权要考虑的。在孙权眼里,曹操以攻打刘备为借口,实际上想吞并江东。

这就让孙权不得不防。赤壁之战后,周瑜苦战一年,总算拿下了荆州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南郡。可是刘备为了自己的发展,一直是想要借南郡,本来周瑜不同意出借,孙权刚开始也没同意。后来曹操连续在合肥增兵,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样一来,孙权为了两线作战,将南郡借给了刘备,扶植刘备对抗曹操。孙权肯定是一个务实的人,还有一件务实的事就是在濡须口之战期间。看到刘备在汉中和曹操死磕,合肥空虚,有机可乘,孙权开始向曹魏的淮南一线发动进攻。

可问题...

查看详情>>
9

三国里徐晃为什么能战胜关羽?其实徐晃都是靠耍这些小手段赢的

三国
徐晃为什么能战胜关羽
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徐晃击溃关羽

樊城之战徐晃到底是如何打败关羽的,为何有人说徐晃赢得不光彩?

其一,徐晃与关羽大战前,已经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了。

徐晃吸取前任于禁、庞德战败的教训,来到樊城前线后,没有直接攻打关羽中军,而是攻打关平、廖化的营寨。徐晃知道自己和关羽硬碰硬不行,于是挑软的柿子捏,攻打关平、廖化等人。关平、廖化丢城失地,来见关羽,想让关羽为他们两人做主,除掉徐晃,报仇雪恨。

徐晃在与关羽决战前,扫平外围哨所,占据战场主动权。关羽在得知关平、廖化丢失营寨后,表示要亲自出战,先斩杀徐晃,以儆效尤。他是被动出战的,被徐晃牵着鼻子走,与徐晃的战斗僵持不下,时间久了,一个没注意,还可能败给徐晃。

其二,徐晃故意和关羽闲聊,消磨关羽斗志。

关羽在说了要斩杀徐晃的大话之后,提刀上马,挑战徐晃。关羽骑着赤兔马出战,曹军见了,无不恐惧,从内心生出对关羽的害怕。徐晃得到报告,拍马出战,却没有动手,而是和关羽唠家常。他和关羽叙旧,感慨时光如逝,一晃二十年没见面了。当年关羽在曹营时,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张辽,另一个便是徐晃。想当年,徐晃还聆听过关羽的教诲,现在再次见面,关羽威震华夏,不胜感叹。

关羽当时懵了,徐晃难道不是来厮杀的吗,怎么和我叙旧?他于是也缓和下来,杀气锐减,也和徐晃攀交情。但是徐晃转身就翻脸了,给曹营众将下达了悬赏令,谁能取得关羽的首级,重赏千金。关羽也莫名其妙,好好的怎么就翻脸了,询问徐晃为何这样说。徐晃理直气壮地回应这是国家大事,公事公办。关羽大怒,和徐晃站在一起,八十回合不分胜负。

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不得不佩服徐晃的心计,他率先和关羽叙旧,勾起关羽的回忆,再翻脸无情,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关羽也确实被徐晃前后反差巨大的话给刺激了,战斗力受到影响。

其三,徐晃故意泄露东吴撕毁盟约的军事机密,动摇关羽内心。

徐晃在攻打关平、廖化时,便故意放出了东吴背叛盟约,吕蒙袭击关羽后方荆州的军事机密。虚虚实实,更能搅乱人心,动摇荆州兵的斗志。老家都丢了,老婆孩子都被敌人控制,成为人质,这还怎么打仗啊。关羽虽然不信,断言这是敌人的谣言,故意扰乱军心的。据关羽掌握的情况,东吴大将吕蒙病危,乳臭未干的陆逊代替吕蒙为都督,翻不起大浪。

关羽虽然这么说,但是心里犯嘀咕,无风不起浪啊,徐晃军队这么说,难道是真的?如果荆州被东吴夺取,关羽将会进退失据,攻不下樊城,回不了荆州,有家难归,很可能全军覆没。最重要的是,大哥刘备和军师诸葛亮将荆州交给自己,却被他给弄丢了,将来有何面目去益州见大哥刘备。

这个吕蒙奇袭荆州的重大军事机密影响了关羽,使其方寸大乱,战斗力自然也大打折扣。他这才说出了先斩一员魏将的豪言壮语,可惜越心急越办不到。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徐晃在战前,故意泄露东吴袭击荆州的军事机密...

查看详情>>
10

三国里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下面总结出关羽失败的四点原因

三国
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
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失败原因

樊城之战是蜀汉将领关羽主动发起的一场大型攻掠战役。起初!战事非常的顺利,关羽成功包围襄阳、樊城,而且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时天底下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坐拥天下九州的曹操,甚至想着要以迁都的方式来避其锋锐。关羽可谓出尽了风头。

然而乐极生悲,这场胜利非常的短暂。在短暂的胜利之后,迎来的却是更大的失败。关羽不但没能顺利的拿下襄樊二城,甚至连自己的老巢荆州也被吕蒙一锅端了。

紧接着兵败如山倒,慌不择路,试图往麦城撤退,经过漳乡,最终在临沮身首异处。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樊城之战前夕,蜀国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想却因为樊城之战翻了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国的得不偿失呢?

第一、三分兵力,蜀汉的战线拉的太长,兵力过于分散,兵员的调度,物资的转运难度非常大。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刘备在汉中之战正处于收尾阶段。而诸葛亮又令孟达攻打上庸、房陵一带,才刚刚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战果。与此同时,关羽趁曹操汉中回兵不及,也开始向襄阳、樊城方向进军。因此!蜀汉出现了三线用兵的局面。

对于强大的曹魏来说,三线用兵或许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一旦战线拉的太长,增加了物资转运,以及兵员调动的难度,他们很难负担得起。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樊城之战,关羽至始至终都依靠的是荆州的有生力量。刘备自顾不暇,汉中的兵马一概没有支援到樊城之战,也没有多余兵员去为樊城之战转运物资。

关羽没粮了,根本不能找刘备要,因为刘备自己都忙不过来。所以他只好去抢夺东吴湘关的大米,给了孙权一个最好的出兵借口。

兵力不足了,也不能找刘备增兵,一则远水解不了近渴;二则刘备忙于解决汉中的残余势力,忙于整顿汉中;三则汉中军民人困马乏,即便支援过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于是关羽让刘封发兵支援,但这时候刘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申家兄弟表面上投降了,实际上仍然占有主动权。被刘封拒绝后,关羽无奈之下,只好自给自足,作出了撤走荆州的驻防重军的决定,把这些人全部投在了襄樊一带。导致了荆州空虚的结果。

第二、关羽的战略指向存在很大的问题,时机也不够成熟

俗话说的好“有多的大锅,就下多少米”吃不下的千万不能硬撑,否则会撑破了肚皮。

关羽对襄樊用兵,一口气包围了襄阳、樊城两座军事重镇。瞎子都能够看出来他想干嘛,他的最终战略指向是汉都许昌。因为襄阳、樊城拿下了,南阳郡就再也没有险要可守了。如果南阳没有了,即意味着许都在蜀军面前裸露无遗,曹操必须往黄河以北迁都。

关羽这么做是想攻灭曹魏的节奏。逼迫得曹魏不得不跟蜀汉展开终极决战。这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战役。跟汉中之战不同的是,曹魏的增援部队会源源不断的,一波接着一波的支援到襄樊地区,曹操甚至不惜放弃了合肥的部分守卫。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起初,关羽的兵力看似非常充足。随着战役的进行,曹魏的兵马源源不断的赶往襄樊。关羽渐渐感到压力越...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