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朱允炆

发布时间:2020-07-08
1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其实最主要的是建文帝朱允炆配合的好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
朱棣怎么夺得皇位的

1402年初夏,燕王朱棣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涌入南京。此刻,离他在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才短短3年。

这3年多来,朱棣一路上磕磕绊绊,打的仗败多胜少,控制的地盘也少得可怜。可说来奇怪,当他孤注一掷地迂回山东、直取南京之后,竟然成功了。不但将南京顺利攻克,还江山易主,做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

这主要是朱棣的对手、建文帝朱允炆配合得好啊。

朱棣自打发起“靖难之役”后,实际上就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困境。虽然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可傻子也看得出,这就是造反嘛。所以,当朱棣率领大军进入南京那一刻,心里一定是忐忑不安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置建文帝朱允炆。

这要分三种情况来说。

——如果建文帝在组织抵抗时被杀,朱棣的罪过可就大了,“弑君”的恶名必定跟随一生。全国各地的军队一定会向朱棣发起反扑。就算朱棣凭借过人的本领,将这些反抗一一平息,那也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

——如果建文帝在大军进入南京前逃走,朱棣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中国地域辽阔,建文帝完全可以逃到朱棣控制不了的地方去,继续组织抵抗。建文帝哪怕已经逃跑,仍然是大明王朝唯一的正统皇帝,在这一面大旗下,会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各地的勤王军队。鹿死谁手,谁也难以预料。

——如果建文帝选择投降,那么恭喜,朱棣就有了一个“烫手山芋”。当然,朱棣可以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辈子将建文帝掌握于指掌之中。但也等于在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爆发了——毕竟,建文帝的号召力,可远远不是当年那个穷得叮当响的汉献帝相提并论的。

上面这三种情况,都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可是,最后的结局偏偏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种。当朱棣大军进入南京后,建文帝在皇宫中放了一把火,然后就不知所踪了。朱棣在一片废墟之中找到一具类似建文帝的尸体,执其手大哭:“傻小子,何苦如此!”

随后,朱棣以天子礼埋葬了这具身份不明的尸体,造成建文帝已经自杀身亡的假象。接下来,朱棣登基为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时候,朱棣恐怕是要对建文帝大声说“谢谢”了。

不过,饶是如此,朱棣的登基也是一波三折。为了驯服建文帝的旧臣们,他一度大开杀戒,不但处死了当初与自己作对的铁铉、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还杀掉了练子宁、高翔、景清、方孝孺不肯与他合作的人。而且动不动就凌迟处死,诛灭九族。以至于整个永乐元年都在朱棣毫无节制的屠戮中度过。

朱棣掀起的血雨腥风,抹红了帝国的天空,让人回眸历史时都感到心惊胆战。

查看详情>>
2

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其实都怪朱允炆错失这么多次机会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在靖难之役打响之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多好的家当啊,那个时候大明王朝不仅国力富强,还有训练有素的精良军队和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文武人才团队。

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预想了朱允炆上位后可能会遇到的麻烦,所以朱元璋为他精心挑选的,绝对不是一些人说的老弱病残,而是群星闪耀的强大天团。

先从武将来看,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可是明朝开国战争中最擅长骑兵战的猛将郭英,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中国防御实力最强的耿炳文。按理说,有这两位老将坐镇,打战就是进退自如的事情,哪怕对手是朱棣,理论上来说,也是翻不了身的。

至于文官团队,实力也很是强大。只不过后人们只记住了,朱允炆身边像齐泰、黄子澄等这些败事的腐儒们。其实当时朱允炆身边还有像卓敬这样的战略天才,当时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更是让朱棣惊出一身冷汗,却被朱允炆轻松抛弃。朱允炆拥有这么一个文武荟萃的强大团队,其实足以保护他扛过这场叛乱。

但是!在封建专制的条件下,一个有权任性又优柔寡断的皇帝,足以把这盘好棋给打乱。朱允炆是个温和好学的好孩子,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拥有治国能力的好皇帝。从他登基之后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来他在瞎指挥:明明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决问题,他却听从黄子澄的话放虎归山;明明可以通过稳受拖死朱棣,结果他却替换了防御天才耿炳文,最后他任用的李景隆是怎么打怎么输,百战无一胜,结果几十万精英军队,活活败给了朱棣。最终节节败退,被朱棣要了命!估计连朱棣自己都有怀疑朱允炆是上天派来的救兵,故意输给他的吧。

其实朱允炆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斩杀了朱棣,但是因为他的犹豫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说领导的素质,也是一门强大的功课,想要作为一个好领导,并不是点个头说个是那样简单,一个领导者他需要冷静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更需要残酷的磨炼才能成型。像朱允炆这样的温室花朵,只能说难经风雨。

查看详情>>
3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他为何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朱元璋传位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儿子已经死了,因此皇太孙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称帝之后,为了巩固皇权,便开始削藩,剥夺王爷的藩位。其他的王爷都很听话,乖乖的接受朱允炆的削藩,可是燕王朱棣是个刺头,就是不听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标,朱棣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他是老大。可是朱标都死了,朱元璋也不考虑他,还把皇位隔代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心中就非常的生气,凭什么?

此时朱棣的心中已经很不满了,突然之间朱允炆又要削藩,这直接就是火上浇油,点燃了朱棣心中的怒火。皇帝不让我当,王爷也不让我当,你想让我当什么?朱棣是咬牙切齿,他决定造反了。造反不是他的错,都是你们逼的。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亲自领兵挥师南下,他要亲自问问自己那可爱的大侄子,他究竟想干什么?朱棣的军队常年驻守在边疆,作战能力非常强,再加上朱棣本身就是戎马出身,擅长打仗,因此他很快就攻破南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至于朱允炆去了哪里,也是各执一词,一种说法是出逃海外了,一种说法是当了和尚,还有一种说法是被火烧死了,总之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历史的一桩疑案。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他应该了解自己儿子的脾气,那么朱元璋为啥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偏偏要逼的朱棣造反夺取皇位?历史专家对此表示说:“谁都可以当皇帝,就朱棣不行。”

专家为何为这么说呢?其一,朱棣出身卑微。有人说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都是王爷了,怎么还会卑微呢?这只是普通人眼中的朱棣,在皇室中朱棣就是出身卑微,因此他的母亲不是正牌的妃子。朱棣生母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认为她是高丽人,有人认为她是蒙古人,她的身份很卑微,因此朱棣的地位也是很低。古代皇位的传承是非常看重身份地位的,朱棣不是嫡出,自然皇位轮不到他。

其二,朱棣性格暴躁,喜欢杀戮。洪武年间,朱元璋是大开杀戒,杀了很多的人,因此他希望下一个皇帝实行仁政,用来缓和明朝的危机感。

朱棣如此的暴躁滥杀,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朱棣通过兵变杀戮夺得皇位之后,他也选了一个仁爱的皇帝朱高炽,以此来达到平衡。

如果连续几个皇帝都是喜欢杀戮,那么皇权就不牢固了。无论是从出身来看,还是从性格来看,朱棣都完美的避开了朱元璋的选择,因此他不能通过继承来当皇帝。


查看详情>>
4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事情的内幕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朱元璋传位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朱棣朱允炆关系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 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 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

查看详情>>
5

为何在"靖难之师”杀入城内之后,朱允炆的下落就不知所踪了?

朱允炆
朱允炆下落

朱允炆(公元1377年---?),太子朱标次子。朱标病死,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9月病死,他于同月辛卯日即位。第二年改年号"建文",在位4年。

朱允炆即位后,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他们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眼见各地藩王(他的各位叔父)势力强大,担心会造成西汉时"七国之乱"的祸害,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下,下令削藩。先后废周王朱橚(su)、齐王朱榑(fu)等为庶人,次及势力最强的燕王未棣。朱棣遂于公元1399年7月在北平(今北京市)起兵对抗,号为"靖难之师"。经四年鏖(ao)战,公元1402年6月,靖难军渡过长江,直扑京城,京城内一片惊恐。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把他砍死。

6月乙丑日,谷王朱穗和大臣李景隆私自打开金川门,让靖难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王公,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御史连楹假称拜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而被朱棣杀死。朱允炆听说了叹道:"如此忠臣,我却不予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已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吧。"说完拔刀就要自杀,却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选传, 只得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皇宫后,搜寻了三天,始终未能找到朱允炆。追问活着的内侍,他们也都不知道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道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影踪。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都被烧死,内侍们害怕朱棣不信,又将马皇后的残骸说成是朱允炆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中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另有一说法是,朱允炆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各地。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朱允炆仍活着,可能存身海外,将成为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不得不说的读书种子

《明史纪事本末》说,朱允炆脱身后,以云南为根据地,频繁出入于黔、川、粤、楚、湘、闽、陕、浙等地,募建寺院,收纳信徒,流浪达39年之久。直到英宗正统二年(元1440年),与他同寓居住的一个和尚窃取了他写的自称建...

查看详情>>
6

明朝后裔道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这里面的用意让人感受到他的不容易

明朝
朱允炆
朱允炆下落

相传他们是朱元璋的后裔,始祖就是失踪了六百多年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朱元璋的嫡系孙子。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太子在37岁时死掉了,朱元璋就想立皇四子朱棣为太子,因为朱元璋感觉朱棣脾气性格都跟自己很像,而且朱棣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

当时大臣的一句话,让朱元璋放弃了这个念头,大臣说:“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秦王是皇二子朱樉,晋王是皇三子朱,整句的大意是:即使再喜欢朱棣,也不能打破“兄终弟及长幼依次”的王位继承制度。朱元璋也不想看到儿子们互相残杀的场面,于是听取了大臣的意见决定让皇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允炆继承皇位,四叔朱棣心里不服于是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率军队攻入南京,而建文帝的皇宫中突然燃起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了。

后来分析可能是以下两种原因:

一· 自焚而死,朱允炆眼见大势已去,于是下令把一切都放火烧了。

二· 逃出皇宫,为了活下来躲避朱棣的追杀,逃到了寺庙做了和尚,还有说是乘坐阿拉伯商人的货船去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等等。

何氏后人寻根之路

众说云云后来有个叫何歌进说他们是朱元璋的后裔,在他们的家谱中详细的记录着祖先们当年暗藏着的难言之隐,书中描述祖先因为躲避灾难才逃到了湘潭这个地方隐居起来,在后来的第三次编修中族谱里明确写出了他们就是朱元璋的后裔,原来本姓朱后来受到姓何的人搭救就改姓为何了。

后来何歌进在族谱里查到他们的始祖叫何必华,是永乐二年来到的湘潭锦石,他们的始祖母也姓何,祖籍是距离锦石只有十里路的银塘地区,中间隔着一条涓水河,然而奇怪的是始祖母没有跟何必华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银塘老家,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

何歌进从银塘何氏家谱中查到当年的大将军何福,何福老家是安徽凤阳后来一直在西北戍边,怎么会落户湘潭居住呢?史料还记载了大将军何福从凤阳迁到湘潭的百十年里,他们每一代的后人都只留长子居住当地,而其他的子孙都要迁往外地。当年朱允炆是何福出面掩护逃出来的,何福不想把自己家族扩大而暴露目标,一直到明朝中晚期,子孙外迁现象彩有所改变。万历年间朝廷对失踪的朱允炆基本放弃了追查。

何歌进在锦石何氏土著族谱中又查到何必华的岳父叫何惠,族谱中记载了女儿是嫁给了姓朱的人,后来又改成了何姓。何必华当年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纹渊,一个叫纹海,这个纹是文化的文加一个绞丝旁,允字辈是朱允炆自己的字辈,他的儿子辈是文字辈,为什么应该是文化的文,却变成绞丝旁的纹呢?后来才得知里面用意深刻是让后人知道祖辈的不容易。

查看详情>>
7

为何朱允炆下落至今未晓?朱棣听完好消息后第二年就驾崩了

朱允炆
朱允炆下落
朱棣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64岁的明成祖朱棣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路程,回首过往,他半生明争暗斗,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靖难之役,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登基为帝,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棣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确有帝王之才。

转而二十余载,从迁都北京到捍卫版图,从郑和下西洋到编修《永乐大典》,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日益强大,作为帝王,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最为一个人,他又是不快乐的,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解开的结。

就当朱棣以为自己将带着心结死不瞑目时,一个人神秘男人却从千里之外给他送来了解药。这天深夜时分,朱棣已经就寝,但他却突然被近旁的侍卫叫醒,就当朱棣打算发火时,侍卫说:“胡濙(yíng)回来了!”本来怒火中烧的朱棣,听到了胡濙的名字忽然惊坐而起,并立刻下旨召见了这个叫胡濙的人。

那么,这个胡濙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朱棣要在午夜时分迫不及待地召见他呢?胡濙,字源洁,号洁庵,建文二年进士,朱棣登基后,胡濙被升任户科都给事中(后来又屡次升官)。给事中原本是一个小官,但胡濙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却超过了一品大员。因为,胡濙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他在帮朱棣做一件最为机密的事情——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皇宫时,朱允炆不知所踪,生死不明。朱棣是造反登基,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这让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总是担心有朝一日朱允炆会突然冒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天下讨伐朱棣。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而朱棣是篡位称帝,得位不正。所以,朱允炆就是朱棣的那块心病。

朱棣为了找寻朱允炆的下落可谓煞费苦心。有传闻称朱允炆是化装成和尚逃出生天的,而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有可能是知情人,朱棣因此关了溥洽半辈子,直到姚广孝临终留遗言请求放了溥洽。就连郑和下西洋也与寻找朱允炆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有说法认为朱允炆是出海逃难了,于是朱棣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出海寻找朱允炆下落。

但是,朱棣费尽心机二十年,却始终没有朱允炆的一丝一毫消息。而胡濙则成了朱棣最后的救命稻草,朱棣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胡濙对朱棣是绝对的忠诚,他奉命寻找朱允炆已经将近二十年,不放过任何一点机会,从未想过放弃。古人讲究孝道,有“父母在不远行”的旧俗,而胡濙为了寻找朱允炆不但远离父母四处漂泊,甚至连母亲去世都没能回来守丧,这在古代是大不孝的表现。因为,胡濙最后一次出游前,朱棣对他说,没有朱允炆的消息就不要回来。

这一夜,朱棣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知道胡濙回来了,必然是带回来朱允炆的消息,或生或死,结果已定。朱棣等了二十多年,他不能再等了,所以纵然是在半夜,他也要第一时间见到胡濙,尽快得知那个终极答案。

对于此事,《明史》记载:“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也就是说,朱棣召见胡濙后二人彻夜长谈,谈...

查看详情>>
8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后下场有两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更可信呢?

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

公元1402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或是自焚或是出逃而告终。燕王朱棣成为大赢家,于当年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朱棣。

失败者建文帝朱允炆不只是帝位被夺不知所踪,更是连存在感都被剥夺。朱棣登基以后直接将其年号“建文”取消,将其在位的4年算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间,于是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31年,变成在位35年。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对于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都称之为“革除年代”,称建文帝为“革除君”,直到明神宗万历帝时代,明朝官方才承认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后下场,连官方记载《明史》都是不确定,有着两种说法。一是“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意思是建文帝是自焚而死。

二是“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意思是建文帝逃跑出家为僧了。

可以说《明史》不确定的记载给了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使得这场叔侄厮杀的最终结局,变得不是那么血腥残酷。最起码朱棣没有亲手杀死侄子朱允炆,而且朱允炆很有可能逃走,并且以出家人身份得以善终。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自焚或者逃跑的话,而是坐在宫中等待朱棣到来,朱棣会怎么样?敢不敢杀他呢?

首先参考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对于建文帝旧臣大规模而残忍的清洗,还有他登基以后,两次改修《太祖实录》,加入不少夸奖自己的记载,有着明太祖朱元璋欲立他为储君的夸大之意。

以这两点来看,明成祖朱棣肯定敢杀建文帝朱允炆的。当然敢杀是一回事,采取什么的方式就不好说了。一是腹黑说,朱棣在拿下金川门以后,并没有马上进攻皇宫,很有可能朱棣早就算计安排好了,不会给建文帝朱允炆见自己的机会。不然两个人见面,一个是代表正统的皇帝,一个是看似清君侧实则造反的藩王,见面以后多尴尬,更何况建文帝朱允炆还有不少文臣支持,这样实在是不太好收场。

再参考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记载,所以很有可能即使是建文帝在宫中等着朱棣,朱棣一定不会给他见自己的机会,当然方式肯定很隐晦。

二是先逼其逊位,然后再使其“病逝”。

朱棣在拿下南京金川门以后,并没有顺势攻入皇宫,按照史书记载是“还驻龙江”。

朱棣为什么这样做呢,有可能是安排好一切,不给建文帝朱允炆见自己面的机会。更有可能是朱棣再给建文帝自处的时间,要么迎接自己,逊位让国,要么建文帝自己把自己安排到西方极乐世界吧。

参考宫中起火以后,朱棣连忙派人救火的情况来看,朱棣很有可能是想让建文帝逊位,将帝位交给自己,这样具有一定的正统合法性,然后再让建文帝朱允炆不久以后“病逝”。

三是最直接的做法,趁着兵荒马乱之际,直接杀死建文帝朱允炆。

杀死以后,再说说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然后记载下来,同时又给世人留下想象空间,说建文帝有可能是出逃不知所踪了。

毕竟修改史书这种事,朱棣也不是没有干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