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详情>>与“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相关的文章
武则天曾经赠日本天皇镇国之宝?
大名鼎鼎的“熊猫”属于中国的镇国之宝,曾为中国外交做出重要贡献。到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被中国送往世界各地,“熊猫外交”达到高峰。实际上,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外交“使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85年。当时,改朝换代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将两只“大熊猫”赠送给日本的“天武天皇”。只是,当时还没有人称熊猫为“国宝”。对此,日本的皇家年鉴,曾作过专门的记载。
如今,“大熊猫”作为国礼承担着传递感情的重要作用。其实,只要追溯历史就可以发现,“大熊猫”作为外交礼物始于公元685年,当时,取代唐朝的大周女皇——武则天,曾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与此同时,日本皇家年鉴也作了类似记载。大熊猫作为特殊使者,传递中国人民对友好邻邦的友好情谊,名垂青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亲密的往来。到唐朝时候,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繁荣昌盛的阶段。630年,也就是唐贞观四年,日本“遣唐使”首次来到唐朝的都城——长安。他们派遣的人数众多,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学问僧、翻译人员等等,对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表达友好情谊。此后,唐朝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以至某些风俗习惯,陆续传到了遥远的日本。
所谓“垂拱”(685年正月—688年十二月),属于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唐睿宗毫无实权,因此,“垂拱”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685年,垂拱元年九月十八日——这一天非常巧合:1931年阳历的这一天,日本发动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仅在685年的巳刻时分——也就是上午九点钟左右,长安宫廷卫队和两个“驯兽人”,簇拥着两只宽敞高大、披红戴花的兽笼,乘着驿传快车,从长安出发,向东疾驶。一行前往扬州,登上海船,随同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前往日本……
这一次,武则天赠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七十张毛皮。所谓“白熊”,实际上就是名正言顺的“大熊猫”,只是年代不同,称谓各异吧。看来,中国主动打开岛国日本的外交大门,首先赠送了镇国之宝,这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