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辛弃疾的诗词

发布时间:2020-07-07
1

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

辛弃疾的诗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诗词,其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的诗词中豪放中带着婉约,他的大部分诗词基调都是爱国,抗战,体现了豪迈的英雄气概。一起来看看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有哪些吧。

辛弃疾的诗词名篇代表

一、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二、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uploads/image/2020/11/12/timg (1).jpg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辛弃疾的诗词最少字

《送剑与傅岩叟》

宋代: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白话译文:

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赏析

全诗发英雄用武无地之慨。前两句...

查看详情>>
2

辛弃疾最出名的赠别诗词赏析,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的朋友郑如峦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郑如峦,字厚卿,是辛弃疾的好友,因为郑如峦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弃疾在词中称呼他为郑衡州。

在宴席上,辛弃疾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这首词作完后,将伤离别的氛围营造了出来。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辛弃疾一时有感于朋友的离别,又填了一首《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所以在这首词的小序中出现了“再赋”二字。而且词中小序说得很清楚,这是饯别郑衡州时写的,说白了,这就是一首饯行词。

古代有以诗词赠别的传统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通信也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旦分别,再度重逢是一件难以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候三年五载都不能见上一面,长则几十年也不能相见,只能以书信的形式问候,有的甚至一别即成永决,再也不可能见面,所以离别在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他们是很看重离别的。

而在离别之际,人们往往会郑重地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话别,总之就是对送别之人的依依不舍、还有给予的厚望。

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或者词赋,就是饯别诗词,文章就是“赠序文”。如我们非常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送别好友的时候,写的一首饯别诗;《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韩愈送别李愿2写的一篇赠序文。

送别诗词中的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内容则涵盖了亲人之别、夫妻之别、恋人之别、友人之别、同事之别、师生之别,诗词中还会出现特定的送别场景和意象,常见的意象有酒、柳、秋、夕阳、长亭等。

饯别类的诗词常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的表现为豪放旷达,有的则又是或委婉含蓄,不管哪种风格,都是送别双方友情、亲情、爱情、师生情谊等美好情感的体现。

辛弃疾送别郑厚卿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

辛弃疾的这首词,则包含了多种的情感,郑厚卿既是辛弃疾是同僚、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情境中,辛弃疾连作两首词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饯别,要抒发相同的送别主题,却又在词句内容上不重合,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辛弃疾却挥洒自如,信手拈来,不光在词章内容上避免了重复,在艺术特点上也各不相同,因而两首词都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原词是这样写的: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衿,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作上片从描述衡州自然风物和优良的人文传统起笔,词人期望郑厚卿到任之后做一个干实事的官员,振兴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关心当地的农桑生产,发展经济,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富国益民,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从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重视。

词作直到结尾“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两句中,词人辛弃疾才笔锋一转,道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词的特点是词句都...

查看详情>>
3

辛弃疾最霸气的词是哪首?以梦境来描写,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都是在致力于收复北方的失地,希望可以实现祖国的统一,但是很可惜他的这种理想,最终并没有实现,反而他自己还时常被排挤。尽管他年轻的时候从北方偷偷地跑到南方,目地就是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时期的词人充满热情,有着满腔的热血。同时他本人也的确是上过战场,可是后来由于当时朝廷的不作为,这也使得他的这种理想化为了泡影。

纵观整个南宋时期的文人,他们身上都有那种浓热的爱国热情,但是很可惜这些人的下场也都极为悲惨,虽然辛弃疾的下场稍稍好一些,并没有像其它的将领那样被处死,可是他也一度被闲置了好几十年,一直到终老,他的理想也没有实现,整个国家也没有实现统一。

辛弃疾在闲置时期也是写过了很多充满热情的爱国名篇,其中最为令人感动的便是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回想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同时也在词作表达了那种爱国热情,可是他的这一热情,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然而他本人也是极为痛苦,所以读这样的作品,除能够感受到那种爱国热情之外,更多的还是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内心的悲痛之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篇充满了杀气,而且在这首词中,他完全是以梦境来描写,从而也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词人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他带领着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目地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复北方沦陷的土地,实现祖国的统一。这首词中我们更是感受到了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对于整个国家那种深沉的爱。

词的上片,我们的词人便是直入主题,直接描写到了自己青年时代,他是如何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形,而且笔触细腻,不仅描写到了当时的情形,同时也把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也都全部的融入进了词作中。作为一位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军,词人只要一听到那鼓声,内心便是汹涌澎湃,这也正是此词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

词的下片,辛弃疾写的就更加的充满激情,正是由于自己再也不复从前,而且整个朝廷也没有想过要抗金,想要去收复北方的失地,只是偏安一隅,依旧在杭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对于词人来说,那无疑是一件重大的打击,所以他在这后片,又从梦境写到了现实,同时也写到自身,由于自己现在早已老了,头发也都花白了,即使是有理想,也是无法实现,这也正是词人的悲哀,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篇都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杀气,这也正是词人内心悲痛的体现,正是由于自己被闲置,而且有理想无法实现,所以词人也只能是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回想当年的战场的生活,应当说词人内心是非常的痛苦。


查看详情>>
4

辛弃疾词精选一首,是什么让辛弃疾充满了愁苦之感?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的一生,创作过无数经典词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渴望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但报国无门的慷慨惆怅之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一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后的纯粹描写的乡野之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而这首《书博山道中壁》便是属于前一种,其词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朝廷弹劾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时期所作。

闲居期间,辛弃疾始终无法像陶渊明或者王维那样过着闲云野鹤、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尽管这里风景优美,但心中始终渴望上阵杀敌的辛弃疾却无心赏玩周遭的美景。于是,他便在博山道中的壁上写下了这首颇为有名的《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当时的济南已经被金兵占领,辛弃疾在很小的时候便受到爷爷辛赞的影响,励志长大后驱除金兵,恢复中原。辛弃疾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至于填词作赋,那只是闲暇时玩玩而已。所以,辛弃疾年轻的时候便参加了耿京起义勇猛杀敌,立功无数,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曾经带着50余名骑兵,勇闯金兵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年轻时候的辛弃疾很理想化,他认为凭着南宋军民上下一心,驱除金兵一统中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在年少时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暇时喜欢爬上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强说自己有多么愁。

忽然想起了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词中也表达了不同年龄段的心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到了晚年,则是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充满了愁苦之感。

辛弃疾亦是如此。晚年的辛弃疾心中可谓百感交集,尝尽了愁的滋味。他愁自己常年被朝廷排挤报国无门,更愁南宋朝廷企图偏安一隅和对待金朝苟合的态度。此时的辛弃疾真是尝尽了忧愁的滋味,但是他却又不说愁,只得感叹:“天气凉了,好一个秋天”。

辛弃疾最伟大之处便是心系家国情怀,正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写的那样:“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他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家乡的鲈鱼而弃官,而是不管身在何方,心中都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最令人动容的便是病榻前的辛弃疾,在高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后便去世了。

辛弃疾的一生,没有成为战场的飞将军,却成为词坛的飞将军,也算是对他人生的一种补偿吧。


查看详情>>
5

辛弃疾一首有名的词,写女子思念心上人,心如针细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南宋响当当一条好汉。几个人敢像他一样,带领50多人,深入数万人敌营,最后抓住叛徒并带回南京城,交由朝廷处置!

南宋豪放词派头把交椅,非他莫属。可是谁能想到,这位醉里挑剑看剑的词中之龙,其实也心如针细,深谙女子曲折心事?

大约在公元1178年秋天,好汉辛弃疾从京城调任湖北,担任转运副使,虽然也是大官,但他知道,这是当权者不想再听他唠叨,故意把他支开。

心里怎么说还是感到有些不爽!这期间,他写下一首少有的婉约风格词作,连作三个设想,自顾自抛出两个问题,令人读完后叹服不已。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宋代:辛弃疾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该词写相思爱情,纯从女性角度写起,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痴情地挂念爱人的女子形象。全词以一“恨”字贯穿词意,下片三问三答,依次推进,关心备至,体贴入微,情意痴绝。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这首词写离愁别绪。上阙写送别,实写。下阙写思念,从个人设想切入,虚写。

哎呀妈呀,好痛苦呀,这痛苦如同前后山岳起起伏伏,绵延不尽。偏有旁人嫌我轿子太宽,挡了道儿,哼,却不想,是他们在前面碍眼,挡住了我搜寻某人的目光。今晚那死鬼肯定会在江边过夜吧,喏,前面有一排树,他肯定会把船儿系在那里。他何时才会睡着?今晚还真有点热呢。要是因为太热,他实在睡不着,有谁给他扇扇子呢?

上阙以重重叠叠的山峦比喻离愁,既有重量,更有剪不断销不得的无奈。同时,也是暗示心上人出走于群山之间。

下阙转入水路,暗示离人愈行愈远,并提出3个设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女子心理细致入微之处娓娓道出,让人读后屏息。最后情深处,令人泪目。

前半片写离别之怨、离别之恨,设为许多无理之辞,看似怪奇,但对爱人的真挚感情不啻如同从心田冲决释放,显得非常自然。后半片从女性角度设想别后男子的生活情态,三个设想,依次而递,层层加细,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柔韧细腻心理和对爱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至情。本词作为稼轩词中少见的抒发婉约感情的词篇,在揭示女性特有的隐微难明的心理上显得很有特色。

开篇惊艳,下阙更是精彩极了。写女子思念心上人,不是着眼于鸿雁西风、泪眼倦容,而是专注于内心戏,设想三个场景,将女子思念之情一层一层推向极浓之处。

特别是最后一句,让人自然联想到曾几何时,女子为爱人扇风纳凉的情景,让人十分感动。

读完这首词,想必我们对辛大叔更加喜爱了吧!这个曾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满嘴杀敌冲锋的糙汉子,现在也变得可亲可爱了呢!


查看详情>>
6

辛弃疾最有名的送别词《鹧鸪天·送人》,与苏轼王观的相比,哪首更打动你?

苏轼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送别,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人一生难以避免的时刻。宋词里的送别有眷恋不舍,也有洒脱旷达,离情别意在字里行间,人生体悟也在字里行间。本文就为大家介绍3首送别词,苏轼写得洒脱,辛弃疾很颓丧,他的令人心驰神往。

1、《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作于1091年,其时苏轼已经54岁,在杭州就任知府,好友钱勰已57岁,二人年岁已高,再会之日也是遥遥无期,但这首词虽意在送别,但并无太多悲伤不舍之意,反而充满着随遇而安的旷达,不过说是无奈也不为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短短10个字道出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如寄,你我都只是这天地间的匆匆过客,相聚别离仕途升迁本就是人生体验,又何必因着这贪嗔痴念,愁眉不展斤斤计较呢?

2、《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说不上是最喜欢的,但却是我第一次看见就感觉清新的,特别是那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后来细细品味整首词才发现其中的苦涩。

辛弃疾做这词的时候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渴望收复失地,愿做岳飞二代的他是不受赵构为领导人的享乐政府喜欢的。虽然辛弃疾一直是个燕赵侠士,晚年还口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在这首词里他却颓丧到底,只道“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高中的时候学了很多书本没有的诗词,就独喜欢这一首。第一次读到这阙词的时候,可以说是沉醉,尤其第一句水和山的比喻,让我无法自拔。

现在很多诗词,要么堆砌辞藻,要么无病呻吟,不如王观这阙词。“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每次读都有一股清新袭来。苏轼的《临江仙》很洒脱,辛弃疾的《鹧鸪天》很颓丧,王观的这首《卜算子》却写得令人心驰神往。


查看详情>>
7

辛弃疾有名的词你知道吗?这一首借古讽今,非常值得一读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念奴娇》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志士,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但是由于他自己的出身,以及当时南宋朝廷的一个态度,使得他一辈子,也是郁郁不得志,始终没有这样的一种机会,虽然当时的南宋朝廷,也让他带兵,但他并没有真正和金人作战,只是让他去镇压起义军,所以辛弃疾的内心,可以说是非常的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词作中,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那一份忧愁,以及自己内心最为深沉的痛苦。

那么说起辛弃疾的词,相信对于喜爱诗词的朋友来说,那是一定不会陌生,他写过了很多非常凄美的词作,而且在他的那些词作中,大多都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志向,可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他的那种志向,他一辈子也没有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不满的原因。

小编要为大家推荐辛弃疾非常特别的一首词,那便是他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在这首词作中,辛弃疾借古讽今,写得非常深沉,读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这首词,也是非常值得一读。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宋代: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愤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写得非常的凄美,这也是一首登览怀古之作,很多的作者,那都是有写过,一些人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诚挚深切为高。

词的上片辛弃疾,写得非常的唯美,那么它大致的意思是,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在这里辛弃疾,表面是在写景,其实还是表达出了内心的一种无奈,以及自己对于当时南宋朝廷的一种失望。

词的下片的意思是,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在下片辛弃疾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说自己这辈子,那是难以再看到希望,只能够是寄托以后辈。

辛弃疾的这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通篇写得非常的深沉,尤其是下片词人,对于现实以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更使得这首词,显得更为生动,读起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查看详情>>
8

辛弃疾的词有哪一首写的好?千百年来,你经历多少风雨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归朝欢》
辛弃疾的诗词

惺惺相惜,两个有着相似遭遇的人,总是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当辛弃疾被罢官而闲居瓢泉时,他的友人也是散的散,贬的贬。庆元五年(1199年),辛弃疾的好友赵晋臣罢职回到江西,从此闲居江西,与辛弃疾交往密切,多有诗词唱和。庆元六年,赵晋臣对积翠岩进行清理改造,让积翠岩成了当地的一个景区。积翠岩处有一擎天柱,当辛弃疾来到此处时,见到这根擎天柱,想起了他和赵晋臣的遭遇,有感而发,题了这首《归朝欢》: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我笑那共工为何发怒,撞断了支天之柱。我又笑那女娲忙着补天,却把补天神石闲弃在这里。我拄着拐,穿过野草荒林,来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你这块补天石。我倚靠在这长满苍苔的石头上,轻轻抚摸,细声问道:“千百年来,你经历多少风雨?

儿童常常拿石头来敲击取火,又有牛羊在石头身上磨着角,这样的苦,积翠岩一直在承受。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它巍然而立,有着千丈翠屏,岩石中还有甘甜的泉水流出,泉流声清脆无比。如果在这里建造三五个亭子,等到天气暖和的时候,这里一定有歌舞盛会,很热闹。仔细想来:自古以来,贫穷的读书人,既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时候,也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

共工和女娲都是上古大神,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撞断了天柱;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遗落了一块神石在人间。积翠岩擎天柱就好像是天柱被撞断的剩余部分,也好像是被女娲闲弃在人间的神石。胸怀大志的辛弃疾,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就如这被遗弃的擎天柱。辛弃疾拄拐,来到这偏远之地观看积翠岩,倚靠而抚摸,细声关心它这些年经历的多少风雨。这是在慰藉积翠岩,也是在宽慰清理改造了积翠岩的赵晋臣。

下片先是感叹岩石经历过的苦难,敲石取火,牛羊磨角,样样都苦不堪言。这遭遇与赵晋臣和辛弃疾多么相似,他们都经历了人生间的苦难。笔锋一转,辛弃疾豁然开朗,经过改造后的积翠岩让人眼前一亮,千丈翠屏拔地而起,巍然而立,甘泉锵然涌出,这是在遇到“知己”赵晋臣之后才焕发出的光彩。千里马终于遇到伯乐,从而引起了辛弃疾最后的思考:寒士终会遇到知音,最后出人头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以来,怀才不遇的人多的是,有的一辈子都遇不到伯乐,有的最终能得到赏识,大展宏图。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迈体弱,但在词中,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就是被闲弃的千里马,他在宽慰好友赵晋臣的同时,也在慰藉自己,“寒士”终有“遇时”。明代文学理论家卓人月就称赞这首词是“慰人穷愁,坚人意志”。


查看详情>>
9

辛弃疾的词有哪一首好?《瑞鹧鸪》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瑞鹧鸪》
辛弃疾的诗词

开禧元年(1205年),南宋朝廷决议北伐,启用韩侂(tuo)胄(zhou)、辛弃疾等力主抗战的将士。辛弃疾镇守着“守国要冲”的镇江,正当北伐计划要开始实施时,辛弃疾又被改派为隆兴府的知府。不想辛弃疾还未到隆兴上任,朝廷言官又论奏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等罪状,于是朝廷改任他为“提举冲佑观”。宋代设置了不少官职,有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位,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者年老退休等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为宫观使等职位原来是主祭祀等,因此也称之为奉祠。

辛弃疾一下子从北伐的前线退回来,可以说是从天堂掉回地狱,他心中是百感交集,他乘舟而回,在路上写了这首《瑞鹧鸪》: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

乘船归去,逆风而行,面容憔悴回来的人好像古代的邴曼容。郑国商人想要买的是死老鼠而不是玉石,叶公实际上喜欢的也不是真龙。

今后无事,只剩下喝酒这件事,不再渴望求得封赏,只和青松相伴。若是在梦中和前人曹孟德相遇,也是老态龙钟了。

辛弃疾乘车西归,逆风而行,江风自己都吹在头上脸上。我们平时骑车、搭车,基本都经历过风吹在脸上的感觉,风要是大一点,人会很难受,甚至连呼吸都很困难。辛弃疾说他逆风而行,就是在表达他有气出不得的憋屈。污浊不堪的官场,再次打击辛弃疾,也让他憔悴而归。“邴曼容”是汉代邴汉的侄子,据《汉书》记载:“(邴)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辛弃疾这里用邴曼容来比喻自己。

接下来再连用两个典故,“郑贾正应求死鼠”出自《战国策》: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朴乎?” 郑贾曰: ‘欲之。’ 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古时郑国人把未琢的玉叫做璞,而周国人把未腊制的鼠叫做璞,郑人要买璞玉,周人却拿出了死鼠。后来引申“郑鼠”为真伪混淆、以假乱真,这里是用来比喻南宋朝廷腐败的统治者,他们想要的人才是“死鼠”而不是“璞玉”。“叶公岂是好真龙”,这是“叶公好龙”的典故,我们比较熟悉,出自《新序 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居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好夫似龙而非龙者。”叶公好龙,看到真龙下凡却“弃而还走”,根本就不是真心喜欢。我们现在也都用“叶公好龙”来比喻表面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却不爱好。这两个典故都是在形容朝廷统治者的腐败、虚伪,表面上说要北伐,却撤掉北伐将士的官职。

下片开篇再用典故,“孰居无事陪犀首”出自《史记 张仪列传》:“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后来即以“犀首”来指无事好饮之人。辛弃疾被撤为“提举”,有名无实,无事可做,白拿俸禄,剩下的事不就是借酒消愁了吗?“未办...

查看详情>>
10

辛弃疾著名的词《西江月》赏析,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在中国的词坛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他和北宋的苏轼,合称为"苏辛",分别代表北宋南宋词坛的的豪放派。而又因为辛弃疾写的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词风即绮丽,又放达,所以又有"词中之龙"的称谓。

辛弃疾的词,写的易懂,并不深奥,流畅如同瀑布而泻,例如这一首《西江月》:

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万象亭中殢酒。九江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任福州安抚使的时候写的。当时辛弃疾在官场几度沉浮,因为辛弃疾的老家是金国占领的济南,都是辛弃疾一直认为自己的南宋人,他从小就对金国占领了南宋的领地感到不满,后来辛弃疾联合起义军耿京积极抗击金国,并且归顺了南宋。

辛弃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宋滞留了几十年,一直到死。因为辛弃疾早年有金国的身份,所以即使归顺了南宋,一直得不到重用,被猜疑和弹劾,辛弃疾郁闷多年,便把委屈写在了词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西江月》的意义:

明天就是重阳九了,不知不觉竟然过了中秋。真是时光荏苒,光阴如电,人生的愁真是不断,唯有黄花不知忧愁,依然盛开。

在万象亭里喝了一些酒,九江阁上有点醉醺醺了,扶着头踉跄地走过,城里的乌鸦呼唤我,该回家了,这时候下着微微细雨,微风缓缓吹拂,我也该回去了。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惆怅,疏冷的情绪,这情绪的来源,可能就是因为辛弃疾,仕途不济吧。空有报国思想,却得不到重用,今天终于被任福州安抚使,但是走霉运走的多了,现在即使有点好运气,还是感觉没有希望,不知啥时候被贬。(事实上,辛弃疾在福州任安抚使不久,便被弹劾革职),辛弃疾的一生,因为出生于金国,和南宋当权派格格不入,没有融进那个圈子,所以几次沉浮,一生艰难。

现实生活中,很多混得不好的人,在努力让自己看得开。也不知道是因为看得透彻而不屑于世俗的成功,还是因为不成功而不得不看得开。辛弃疾走运的时候,做过安西安抚使,福州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等,不走运的时候,曾经在上饶,铅山闲居二十年。辛弃疾大起大落的人生,被弹劾七次,后来即使走运的时候,词里也弥漫了一种悲伤的情调。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会遇到人生的起伏,努力做个看得开的人吧,不要钻牛角尖,随遇而安,人生总会有意外带给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