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犀首公孙衍为何一生抗秦?除了私仇,还有较量
不熟悉战国时期历史的人对于公孙衍这个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说起张仪、苏秦,大家肯定会说:“哦,这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嘛!”其实公孙衍是和张仪一样的纵横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孙衍是魏国人,在秦国曾经官至大良造,可是随后却离开秦国,一生中致力于反秦大业。
在秦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并且一生都反秦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
这就要说到在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这个人了。在人们的认知中和《史记》、《战国策》的记载中,张仪和苏秦是一个时代的人,公孙衍和张仪根本不会有交际。但根据考古中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公孙衍和张仪才是一个时代的人,两人同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政敌,也是死对头。
当年商鞅由于在秦国实行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台后,秦国的贵族诬陷商鞅谋反,商鞅被杀。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继续商鞅的变法政策。能成为执掌军政大权的大良造,可见当时秦惠文王对公孙衍使相当信任和重用的。
公孙衍当上大良造以后,也确实为秦国做出了不少贡献。首先就是积极的谋划攻打魏国。魏国在和齐国经过马邑之战,被齐国全歼了十万大军后,已经是元气大伤,主力尽失。因此在公孙衍的进攻下,缺兵少将的魏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为了不至于被秦国灭国,魏国提出了和秦国议和。为了议和,秦国提出了割让阴晋给秦国的条件。
议和以后,不满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孙衍继续进攻魏国。公孙衍于是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占领了河西地区。本来就不是秦国对手的魏国这一下就被秦国给打趴下了。赶紧再次和秦国议和,将秦国占领的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在魏国看来,这河西地区本来就是秦国的,当年吴起打败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占领了河西地区,如今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于是秦国曾经丢失的河西地区又重新划入了秦国的版图,也使秦国打开了进军中原的门户。被秦国打怕的魏国为了不使秦国继续进攻自己,再次遭受损失甚至被灭国,于是派人携带重金前往秦国贿赂身为大良造的公孙衍。这公孙衍也是一个贪财的人,面对魏国送来的重金,不仅是眉开眼笑,乐呵呵的笑纳了。同时答应魏国,一定会说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国,毕竟魏国也是自己的家乡嘛。
就在公孙衍劝说秦惠文王转移目标,攻打其它地方的时候,公孙衍一生的宿命政敌张仪来到了秦国。张仪了解了秦国的情况后,就对秦惠王说:“公孙衍是个见利忘义,顾私利而忘公义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张仪告诉秦惠文王,对于当前的秦国来说,四面受敌的魏国是最好的消灭对象,公孙衍不劝说秦王趁机灭了魏国,反而劝说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数民族,这是在给魏国这个曾经的霸主恢复实力的机会啊。如果魏国趁机恢复了实力,那么秦国不仅会错失消灭魏国的机会,反而会被魏国反过来进攻秦国,到那时秦国就难以应付了。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话后恍然大悟,也因此对公孙衍产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
查看详情>>与“犀首公孙衍为何一生抗秦?除了私仇,还有较量”相关的文章
纵横家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
公孙衍原为魏国名将,后因刺杀秦惠文王嬴驷不成,被魏军追杀,无奈之下入秦为大良造,河西之战中斩首魏军八万。最后却又离秦归魏,联合山东诸国合纵抗秦,主张合众攻秦,败。离魏投韩,誓死攻秦。
那么,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使其执意反秦,虽九死其犹未悔。犀首在魏国无立身之地时,是在嬴驷的再三邀请下,来到了秦国。魏国进攻秦国河西,魏军主帅龙贾领兵。嬴驷以犀首为主将,嬴疾、嬴华为副将。河西一战,犀首屠军八万,龙贾被俘。赢驷亲迎犀首,册封犀首为秦国大良造,委以重任,以前只有商鞅得此殊荣。
按说,此时的公孙衍在秦国已经算是位极人臣,足可以慰籍平生之志了。然而,就在此时,他却已经萌生了离秦的念头,并为达成这一目的向秦惠文王推荐张仪。既然犀首公孙衍在秦国受秦王这么看重,可为什么在张仪入秦之后很快就离开了呢?
正如嬴驷在重用犀首之前就曾说过:“犀首统领大军是大才,然而此人太过重情重义,魏军主帅龙贾待其有恩,怕他顾念这些。”所以,一开始嬴驷虽然欣赏犀首的大才,但对犀首能否专心事秦感到怀疑。事实也是如此,河西之战后,公孙衍来到魏国人在咸阳开的酒肆,观满桌魏食,闻满室魏音,徒增悲伤之情。后在魏公子魏嗣与秦国士兵的争执中,更是出手相助公子嗣,杀死秦国士兵。
由此可见,公孙衍此人重视母国亲情,对自己在秦魏战争中屠魏军八万心生愧疚,也因此心灰意冷,开始有了离秦的念头。
但是,他对秦国尤其是对秦惠文王嬴驷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在离开之前极力推荐张仪,在张仪向魏国讨要河西之地成功后,才决然离秦而去。在咸阳城与张仪话别之时,公孙衍更是言辞恳切,嬴驷重用张仪,张仪主张“邦交为先,伐战为辅”,而犀首是领军之人,更重“伐战”,嬴驷也是赞成张仪的主张,他表明离去的原因是不愿和张仪同槽争食,心生龌龊。
公孙衍离开秦国之后,一直被魏国太子魏嗣看中,替魏国效力。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后来说动五国伐秦,最后因燕国半途退出,魏国随后退出,剩下三国攻秦,损兵8万,失败告终。后来说动魏齐韩三国伐秦,又因齐国退出,靠韩一国之力,惨败而终,从此隐退。
与“纵横家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打秦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公孙衍乃是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师从诸子百家之纵横一派。虽然公孙衍是魏国人。但公孙衍最早出仕效力的国家却是秦国。最初公孙衍效力秦国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受到重用。因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秦国所有的目光和压力都在商鞅身上。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强大起来。但商鞅也因为变法触及了很大一部分旧权贵的利益。所以在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商鞅就成了安抚守旧派和其他诸国的工具。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与此同时公孙衍作为预备人才也成功上位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当时大良造属于秦国最高官职了,该职位掌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比后来的宰相权利都要高。
公孙衍掌权之后立刻就对周边的国家露出来獠牙。首先遭罪的就是公孙衍的故乡魏国。当时魏国缺兵少将粮草又缺乏。所以面对强大的秦国只能割地赔款认输投降。公孙衍之所以率先攻打魏国并不是因为和魏国有什么仇恨。公孙衍只是单纯的从秦国利益出发点考虑才决定攻打的魏国。因为魏国的河西之地是秦国和中原交流的交通要道。一直以来魏国都以河西要道来钳制秦国的发展。公孙衍就因为明白河西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所以公孙衍才会率先拿魏国开刀。所以在魏国兵败割让阴晋之地后,魏国对于秦国的钳制力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在此后不久公孙衍再次攻打魏国河西之地的要塞。并且完全的夺取了河西之地。魏国无奈再次把河西之地割据给了秦国。秦国正式开始和中原加强了交流沟通合作。
魏国连续两次战败后,魏王开始害怕秦国继续攻打魏国了。所以魏王花费重金贿赂了公孙衍。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公孙衍游说秦惠文王劝他别再攻打魏国。而选择去侵略其他国家。原本秦惠文王对于公孙衍十分的信任。对于公孙衍的计划也言听计从。但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的同门师兄弟张仪来到了秦国。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把张仪聘为了参谋。并且想听听张仪对于公孙衍建议的看法。张仪很清楚的告诉秦惠文王,魏国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不继续攻打魏国反而去攻打其他国家是不明智的。“趁他病要他命”。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魏国缓过气来重新壮大起来。而并不是贸然的再去树立其他敌人。秦惠文王幡然醒悟后立刻贬斥了公孙衍,而开始重用了张仪。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公孙衍就因为接受了魏王的贿赂被贬斥,任意胡为,最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所以公孙衍回到了魏国为魏王效力。
公孙衍回到魏国后,开始恨起了张仪,也恨上了秦国。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
他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处处想和张仪再比较一次。张仪宣扬连横,他就主张合纵。回到魏国的公孙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开始想方设法重新壮大魏国。首先公孙衍就联合齐国一同攻打赵国,然后共同瓜分利益壮大魏国。公孙衍初次合纵成功后,公孙衍又想把联盟搞大一些。所以为了对抗秦国,公孙衍又开始积极联合齐国和楚国约定三国共进退。但公孙衍搞得三国联合让张仪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张仪一方面威逼利诱,使得三国联盟出现...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打秦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相关的文章
纵横家公孙衍结局怎么样?公孙衍为何一直要合纵抗秦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主张合纵抗秦。他一生曾在秦,魏,韩三国为官,他秦国时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
后来,他却去了魏国,韩国,这又是为什么呢?他在秦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后来一直要合纵抗秦?公孙衍怎么死的?
1.客观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提出合纵主张的人,但他有一个政敌张仪,张仪提出连横的策略,正好是与合纵相对的。
那么这和公孙衍后来合纵抗秦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而且有直接关系。因为公孙衍侍奉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秦国,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
商鞅去世后,秦惠文王就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此时就开始筹划攻打魏国。很快公孙衍就率军打败了魏国,魏惠王就割地求和。
公孙衍就提出来魏国既然求和,秦国就可以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好此时张仪来到秦国,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时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后,非常高兴就任命张仪为客卿,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公孙衍就被冷落了,公孙衍觉得自己不会再受重用,就离开秦国去了魏国。
公孙衍的政敌张仪来到秦国后,公孙衍的思想被秦惠文王抛弃了,那么公孙衍在秦国就不受重用了也不可能再待下去了。
那么公孙衍去了别的国家肯定要为这些国家服务,而秦国当时很强大很霸道,所以公孙衍就提出来合纵的策略来抗秦了。
2.主观
公孙衍主观上对秦国是不满的,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所以他对魏国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在对秦国攻打魏国并不是很赞同,但是他在秦国为官,当然要为秦国考虑,如果有机会为魏国讲话,那他也会为魏国着想,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公孙衍在率军攻打魏国时,魏惠王拿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拿了人家的手段,于是就替魏国说好话,叫秦惠文王与魏国讲和。
此时,张仪提出攻打魏国,秦惠文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重用张仪,那么公孙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公孙衍被迫离开了秦国。
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肯定会对秦国不满,视张仪为敌人,公孙衍当然就会发起合纵来对抗秦国。
此后,公孙衍多次发动合纵攻秦,但由于诸侯国之间不团结,不齐心,各怀异心,导致合纵失败。
公孙衍带着对魏国的感情,对秦国的不满以及对张仪的仇恨,这些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得公孙衍最后决定合纵来抗秦。
于公可以削弱秦国的实力,于私可以为他自己报仇,可见是一箭双雕。所以从主观上来讲公孙衍提出合纵抗秦也是有理由的。
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公孙衍好像是应该发起合纵抗秦。客观上,张仪来到秦国抢了公孙衍的风头,使公孙衍在秦国失去了作用不得不离开秦国,去其他诸侯国。
所以公孙衍来到魏国后,提出合纵抗秦的想法,为什么会提出合纵的想法呢?因为秦国当时很强大了,一个诸侯国是没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只有诸侯国们联合起来才能有实力抗击秦国。
主观上,公孙衍是很记恨张仪的,同时也对秦国不满,那么怎样才能发泄自己心中不愉快的心情呢?
当然就是报仇,换句话说就是要打败秦国,使张仪的连横破产,所以他希望借助于诸侯国们的共同力量来帮他报仇,所以公...
查看详情>>与“纵横家公孙衍结局怎么样?公孙衍为何一直要合纵抗秦”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在勾心斗角中含冤而死,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无法磨灭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到了魏国重要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了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国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在公孙衍第一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因为秦国在其中的破坏,让楚国和齐国不愿加入其中,所以第一次的合纵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在公孙衍第二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的时候,公孙衍为了能够让与自己政治主张相反的张仪回到秦国,运用一些计谋,既让合纵顺利进行,又能将张仪从相位拉下来,自己登上宰相的位子。最终,公孙衍利用自己的才能策略,联合了诸侯国,但是因为诸侯国的团结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魏国实施合纵失败后,公孙衍被排斥,来到韩国担任宰相一职。公孙衍在一次失败后,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次联合诸侯国攻打秦国,可能公孙衍没有考虑到各个诸侯国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战争,这次攻打秦国还是失败了。虽然公孙衍的合纵都是失败的,但是公孙衍的历史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公孙衍怎么死的
公孙衍,出生于阴晋,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当时的张仪齐名。公元前333年,为秦国效力,当时的秦惠王也很重用公孙衍。在攻打魏国时,为秦国赢得了胜利,得到了当时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河西。后来,张仪当了秦国的宰相,因为和张仪的政治主张不同,公孙衍只好离开秦国,去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即合纵,但是这一次的合纵失败了。公孙衍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在魏国受到排挤,离开了魏国,前往韩国。在韩国公孙衍担任的职位是宰相,在与秦的作战中,再次失败,只好回到魏国。
但是在魏国的朝廷中,官员们勾心斗角,公孙衍根本没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公孙衍与魏国的官员张寿积怨很深,田震对公孙衍心怀怨恨,田震就派人将张寿杀了,将杀人的罪扣在公孙衍的头上。魏王听信了小人的话,以为张寿就是公孙衍杀的,就把公孙衍杀了。从这可以看出,公孙衍在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还含冤而死。
公孙衍作为那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是永不会磨灭的。他所开创的合纵,也将会被后世人记住。因为有公孙衍这样一个人,才能有了那么多次与强大秦国的交锋,才能书写出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苏秦公孙衍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苏秦登上政治舞台要比公孙衍晚,可以说公孙衍在政治舞台上与张仪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秦应该是还没有出生。
苏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主张合纵,但是苏秦绝对...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在勾心斗角中含冤而死,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无法磨灭”相关的文章
史书上记载的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为何会冤枉被杀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秦惠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积极谋划,很快率领秦军就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悍将,根本就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在竭尽全力抵御秦军的攻势后,魏国只好向秦国割地求饶,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此后,秦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夺取了走向中原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魏惠王在失去河西这条重要通道之后,悄悄派人贿赂公孙衍,公孙衍因此向秦王提议暂缓攻打魏国,先夺取他国,恰好这时张仪来到秦国,听闻此事后建议秦惠王即刻伐魏,张仪分析魏国此时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应趁机拿下,否则魏国卷土重来后果不可估量,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此后,秦惠王启用张仪为相,公孙衍便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又重新回到到魏国做了将军。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公孙衍被排挤出了魏国,打算到韩国去。即使到了韩国,公孙衍也在积极策划新一轮的合纵运动,秦王深感不安便,决定攻打韩国,谁知战斗中,韩国明显不占优势,竟无一个盟国发兵相救。秦韩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得逃走。
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进而嫁祸于公孙衍。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至此,公孙衍退出了历史舞台。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此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
《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与“史书上记载的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为何会冤枉被杀”相关的文章
纵横家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的口才威震天下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
公孙衍的生平简介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魏国人,但是那个时候的纵横家大多都是国家观念淡薄的人,公孙衍早年的时候在秦国为官,曾经帮助秦国连续挫败魏国,占据了魏国大量的领地,后来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到了魏国为官。
这个时候魏国已经是羸弱不已,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公孙衍就发起了合纵联盟,和当时的齐楚两国联合,一起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因此合纵战术受到了秦国的重视,张仪百般破坏,合纵措施暂时受到了压制,这个时候公孙衍发起了著名的“五国相王”,希望以此来拉拢五国,但是受到其余国家的反对,最后失败,而公孙衍也陷入到了低谷期。
后来在齐国打败秦国之后,魏国内部再次看到了反抗秦国的可能性,公孙衍再次被任命为魏相,上任之后,公孙衍东奔西走,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王,聚齐了五国联军,但是因为内部矛盾不断,所以真正出兵攻秦的其实只有三个国家。当联军浩浩荡荡的进攻函谷关的时候,受到秦军的强烈反击,谁知看上去不可一世的诸国联军竟然不堪一击,一触即溃,被秦军一举击败。
这么一次大型活动失败之后,公孙衍在魏国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于是公孙衍一面卸去自己的职位,把魏相的职务给了后来的孟尝君,自己跑到了韩国去当宰相,于是又一次的合纵活动展开,秦国很恐慌于是就先下手攻打韩国,结果却没有盟军来支援,无奈之下,韩国大败,公孙衍也无能为力,只好逃亡。
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公孙衍虽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合纵的开发者,但是他的名头完全被后来的苏秦盖过去了以至于没有流传下很多的事迹来,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公孙衍的合纵战术是很正确的,面对着当时日渐强盛的秦国,合纵是那些弱国对抗秦国唯一的办法,但是因为人心莫测,那些君王一个个目光短浅,看不到秦国的威胁,所以合纵联盟的失败并不是公孙衍的失败,而是那些诸侯们的失败。
关于公孙衍的死因,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公孙衍在韩国的合纵计划失败之后,又跑到了魏国,后来因为魏国内部的争斗,公孙衍被魏王给误杀了,成为了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虽然公孙衍死了,但是他的功劳是巨大的,正是因为他的合纵,才给秦国的一统天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得当时的历史这么的壮观。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有名的纵横家,他一手开创了合纵的战略方针,给了当时的弱国一个抱团求存的希望,但是因为连横派的干扰,和合纵诸国君王的目光短浅,最后公孙衍没有完成抗秦的大业,最后还被人冤枉杀害。
与“纵横家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的口才威震天下”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为什么反秦?这里面满满都是他对成功和名声的渴望
战国史料虽然匮乏,可是像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事迹,还是颇有流传的。说到当时的纵横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张、苏二人之外,还有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当时的知名度不亚于前二者,他就是公孙衍。
此人出生于魏国的阴晋,从国籍归属来看,当属魏国人。可是早年的他,却在为秦国效力,被当做商鞅接班人培养,甚至还担任了“大良造”一职。这个职位,是当时秦国官场的最高职位,等同于他国的相位。能够在秦国身居如此高位,就足以看出公孙衍的过人之处,也可以看出他对秦国的功劳之大。
为秦效力时期的公孙衍,其政见更偏向于连横,这不奇怪,他既然是秦国的大良造,必然也会站在秦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连横,则是对秦国最有利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又一个魏国人来到了秦国,他的名字叫张仪。
此人与公孙衍一样,都是当世闻名的纵横家,而且口才更在公孙衍之上。他一来到秦国,就立刻抓住了公孙衍“重私利”的缺点,在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并成功地让秦王不再信任对方而改为信任他。
失去秦王信任之后,公孙衍就知道自己在秦国混不下去了,于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他的出生之国魏国。由于公孙衍当过秦国的大良造,名气已经很大,来到魏国后,很快就被拜为魏相。
当上魏相的他,政见自然也就有了转变,成为了“合纵”的积极倡导者。与之相对的,则是秦国的张仪,他是“连横”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以及主要实施者。这样一来,公孙衍与张仪,就成了公开场面的政敌,二人争峰相对,一为秦,一为魏以及其余诸国。
公孙衍的转变,以今人眼光来看,确实有些值得指摘的地方。比如秦国曾是他的东家,就算后来不再为这个东家效力了,也不至于铁着心去反对原东家嘛。再比如,一个原本偏向连横政策的人,怎么突然就转而支持合纵了呢?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极右突然转变立场,变成极左,
如果今天哪个政治家有这样的表现,相信没有人会觉得他是可靠的。
然而公孙衍却不一样,他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对方甚至还让他来当国相。这实际上与纵横家特殊的立场有关,对于这些人来说,采取哪种政见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哪个国家能够为他提供舞台,好让他发挥才能。
这就是为什么,秦王赏识他的时候,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为秦国效力,等到秦王排斥他,他又可以转投魏国,并一心一意地为魏国效力,甚至站在魏国的立场上来反对自己的原东家秦国。无论是之前效力于秦也好,还是后来为魏国做事,这里面,只有利益考量以及公孙衍对成功和名望的追求,而不存在对秦国或者魏国的感情。
否则的话,如果公孙衍是一个对国家有感情的人,早年就不会去为秦国效力了,毕竟魏国才是他的出生之国,更何况,秦魏还是敌对的。所以从一开始,公孙衍就是不对任何国家报有感情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就可以很自然地完成从效秦到反秦甚至抗秦的转变了。
这种解释,也可以同样用于张仪身上,他也是魏国人,甚至还是魏国贵族的后裔。可是他就毫无顾忌地为秦国效力,在他的眼里,魏国就是敌国,而不是母国。只顾利益而不顾国家情感,...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为什么反秦?这里面满满都是他对成功和名声的渴望”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为什么反秦?原来是他脑袋里出来了这个想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与张仪作为政治对手的人是苏秦。还有人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都曾一起就读于鬼谷子的门下。不过,据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也就是说,张仪已经在战国政坛叱咤风云了,苏秦还是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做对手了。
而真正作为张仪政治对手,又同样是出色纵横家的人,是公孙衍。
作为纵横家的张仪,一生努力奋斗的事业,是连横。也就是让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或者某几国联合起来,攻打别的国家。同样作为纵横家的公孙衍,一生做的事情,则是合纵,也就是让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朝。
奇怪的是,公孙衍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做合纵的事情,但是,他曾经是在秦国发迹的,曾被秦王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的第十六级,算得上是高级军官,白起就曾担任过这样的军官。而曾率军攻打赵国的王陵是九级五大夫、王龁是十级左庶长。可见,公孙衍这样一个爵位实在是不小的。
而且,公孙衍是作为商鞅变法事业的接班人,存在于秦国的。
那么,公孙衍已经当上了秦国的高级军官,又是商鞅变法事业的接班人,为什么后来却背叛秦国,一生致力于反秦抗秦呢?
我们先来看看公孙衍做过哪些反秦抗秦的事情。
公孙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国相王”。当时魏国早已称王,韩国也已经称王,公孙衍便让魏国拉拢韩国,以及赵国、燕国、中山国四个国家一起称王。这样也就抬高了赵国、燕国、中山国的地位。这件事,最终由于秦国、楚国、齐国都反对,虽然最后失败了。不过,公孙衍却打出了自己的国际名声,为他后来提倡东方六国合纵,打下了基础。
当时张仪为了实现连横,在担任秦国宰相的同时,又回魏国担任宰相。当他担任魏国宰相后,秦国便想借道魏国与韩国,攻打齐国。不过秦军最终被齐威王的军队打败。于是,公孙衍便奔走呼吁,促成东方国家驱逐张仪。最终魏国把张仪驱逐,公孙衍担任了魏国宰相。
公孙衍担任了魏国宰相以后,就让魏国联合赵国、韩国、燕国、楚国合纵,组成五国抗秦。不过,由于当时的国家对合纵的概念不深,因此,实际参加抗秦的只有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最终也被打败了。
由于在魏国失败,公孙衍只好逃到韩国,担任韩国宰相。他在韩国依然积极地联合魏国、楚国合纵抗秦。
这时候,秦国已经发现了公孙衍主张的危险性,因此出面攻打韩国。虽然楚王出面救援,但是在秦国的强力攻击下,韩国打败。公孙衍的那些政敌,于是主张割地求和,最后韩王同意此做法。公孙衍在韩国呆不下去,只好逃走。
公孙衍虽然连韩国宰相都不能当了,不过,他依然不放弃抗秦的做法。又撺掇秦国西边小国义渠趁秦国与东方国家作战的时候,从背后偷袭秦国。由于秦国国内空虚,义渠竟然打败了秦国。
公孙衍在韩国失败逃走后,又回到魏国。最终被魏国宰相田需嫁祸而被杀掉。
那么,公孙衍为什么反秦?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公孙衍在秦国的时候,曾帮助秦国打败魏国。后来,由于魏王割让...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为什么反秦?原来是他脑袋里出来了这个想法”相关的文章
魏国人公孙衍为何如此恨秦国?他其实之前在秦国当过官
公孙衍是魏国人,因刺杀秦王失败,遭到魏王派兵灭口,魏国大将龙贾念及往日情义,放了他,公孙衍在魏国无立身之地,秦王爱其才,再三邀请公孙衍入秦,于是,公孙衍来到了秦国。
后来,魏国进攻秦国河西,魏军主帅龙贾领兵。秦君嬴驷以公孙衍为主将,嬴疾、嬴华为副将。河西一战,犀首屠军八万,龙贾被俘自杀。因此功劳,公孙衍被秦君拜为大良造,委以重任,以前只有商鞅得此殊荣。
后来,因为赢辛借国仇动以私情并使一魏人在群殴中致死,再加上魏国质秦公子魏嗣陷害,导致犀首深陷其中。犀首也因此事感到愧对母国,所以推荐了张仪,提出了离秦,秦君应允。
按理说,不管公孙衍有没有离秦,需不需要离秦,秦国也并没有亏待与他,可公孙衍为什么离开秦国以后,一直主张伐秦呢,难道是公孙衍那么憎恨秦国吗?
公孙衍离开秦国之后,一直被魏国太子魏嗣看中,替魏国效力。公孙衍效力魏国以后,一直以张仪之前提出的合纵之策伐秦。
第一次是公孙衍代表魏国,说动五国伐秦,最后因燕国半途退出,魏国随后退出,剩下三国攻秦,损兵8万,失败告终。后来说动魏齐韩三国伐秦,又因齐国退出,靠韩一国之力,惨败而终,从此隐退。
魏国人公孙衍为何如此恨秦国?
一、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也没想着为母国魏国出力,反而想隐退江湖,可后来因为魏国太子魏嗣设计,才让公孙衍有了想为国出力的机会。公孙衍在秦国呆过一段时间,知道秦君的野心,秦国要想东出,首先对付的就是魏国,所以,魏国最大的威胁就是秦国,所以,公孙衍要想为母国出力,必须对付秦国。
二、公孙衍第一次帮秦国领兵,就屠魏军8万,而且自己的救命恩人龙贾在他面前自杀,对他刺激很大,所以,公孙衍感到愧对母国,而且也心系母国,所以一心想为魏国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三、张仪效力秦国后,主张“连横”,而公孙衍为破张仪的“连横”之策,主张“合纵”,后来的合纵伐秦,公孙衍一方面为了母国,另一方面也为了和张仪一绝高下,可最终败在张仪的“连横”和秦国的势力之下,不得不隐退。
其实,公孙衍后来合纵抗秦,并不是憎恨秦国,相反,对秦国还要一些佩服之情,只是,心不由己罢了!
查看详情>>与“魏国人公孙衍为何如此恨秦国?他其实之前在秦国当过官”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