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纵横家公孙衍结局怎么样?公孙衍为何一直要合纵抗秦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主张合纵抗秦。他一生曾在秦,魏,韩三国为官,他秦国时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
后来,他却去了魏国,韩国,这又是为什么呢?他在秦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后来一直要合纵抗秦?公孙衍怎么死的?
1.客观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提出合纵主张的人,但他有一个政敌张仪,张仪提出连横的策略,正好是与合纵相对的。
那么这和公孙衍后来合纵抗秦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而且有直接关系。因为公孙衍侍奉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秦国,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
商鞅去世后,秦惠文王就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此时就开始筹划攻打魏国。很快公孙衍就率军打败了魏国,魏惠王就割地求和。
公孙衍就提出来魏国既然求和,秦国就可以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好此时张仪来到秦国,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时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后,非常高兴就任命张仪为客卿,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公孙衍就被冷落了,公孙衍觉得自己不会再受重用,就离开秦国去了魏国。
公孙衍的政敌张仪来到秦国后,公孙衍的思想被秦惠文王抛弃了,那么公孙衍在秦国就不受重用了也不可能再待下去了。
那么公孙衍去了别的国家肯定要为这些国家服务,而秦国当时很强大很霸道,所以公孙衍就提出来合纵的策略来抗秦了。
2.主观
公孙衍主观上对秦国是不满的,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所以他对魏国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在对秦国攻打魏国并不是很赞同,但是他在秦国为官,当然要为秦国考虑,如果有机会为魏国讲话,那他也会为魏国着想,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公孙衍在率军攻打魏国时,魏惠王拿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拿了人家的手段,于是就替魏国说好话,叫秦惠文王与魏国讲和。
此时,张仪提出攻打魏国,秦惠文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重用张仪,那么公孙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公孙衍被迫离开了秦国。
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肯定会对秦国不满,视张仪为敌人,公孙衍当然就会发起合纵来对抗秦国。
此后,公孙衍多次发动合纵攻秦,但由于诸侯国之间不团结,不齐心,各怀异心,导致合纵失败。
公孙衍带着对魏国的感情,对秦国的不满以及对张仪的仇恨,这些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得公孙衍最后决定合纵来抗秦。
于公可以削弱秦国的实力,于私可以为他自己报仇,可见是一箭双雕。所以从主观上来讲公孙衍提出合纵抗秦也是有理由的。
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公孙衍好像是应该发起合纵抗秦。客观上,张仪来到秦国抢了公孙衍的风头,使公孙衍在秦国失去了作用不得不离开秦国,去其他诸侯国。
所以公孙衍来到魏国后,提出合纵抗秦的想法,为什么会提出合纵的想法呢?因为秦国当时很强大了,一个诸侯国是没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只有诸侯国们联合起来才能有实力抗击秦国。
主观上,公孙衍是很记恨张仪的,同时也对秦国不满,那么怎样才能发泄自己心中不愉快的心情呢?
当然就是报仇,换句话说就是要打败秦国,使张仪的连横破产,所以他希望借助于诸侯国们的共同力量来帮他报仇,所以公...
查看详情>>与“纵横家公孙衍结局怎么样?公孙衍为何一直要合纵抗秦”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在勾心斗角中含冤而死,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无法磨灭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到了魏国重要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了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国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在公孙衍第一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因为秦国在其中的破坏,让楚国和齐国不愿加入其中,所以第一次的合纵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在公孙衍第二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的时候,公孙衍为了能够让与自己政治主张相反的张仪回到秦国,运用一些计谋,既让合纵顺利进行,又能将张仪从相位拉下来,自己登上宰相的位子。最终,公孙衍利用自己的才能策略,联合了诸侯国,但是因为诸侯国的团结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魏国实施合纵失败后,公孙衍被排斥,来到韩国担任宰相一职。公孙衍在一次失败后,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次联合诸侯国攻打秦国,可能公孙衍没有考虑到各个诸侯国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战争,这次攻打秦国还是失败了。虽然公孙衍的合纵都是失败的,但是公孙衍的历史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公孙衍怎么死的
公孙衍,出生于阴晋,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当时的张仪齐名。公元前333年,为秦国效力,当时的秦惠王也很重用公孙衍。在攻打魏国时,为秦国赢得了胜利,得到了当时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河西。后来,张仪当了秦国的宰相,因为和张仪的政治主张不同,公孙衍只好离开秦国,去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即合纵,但是这一次的合纵失败了。公孙衍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在魏国受到排挤,离开了魏国,前往韩国。在韩国公孙衍担任的职位是宰相,在与秦的作战中,再次失败,只好回到魏国。
但是在魏国的朝廷中,官员们勾心斗角,公孙衍根本没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公孙衍与魏国的官员张寿积怨很深,田震对公孙衍心怀怨恨,田震就派人将张寿杀了,将杀人的罪扣在公孙衍的头上。魏王听信了小人的话,以为张寿就是公孙衍杀的,就把公孙衍杀了。从这可以看出,公孙衍在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还含冤而死。
公孙衍作为那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是永不会磨灭的。他所开创的合纵,也将会被后世人记住。因为有公孙衍这样一个人,才能有了那么多次与强大秦国的交锋,才能书写出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苏秦公孙衍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苏秦登上政治舞台要比公孙衍晚,可以说公孙衍在政治舞台上与张仪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秦应该是还没有出生。
苏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主张合纵,但是苏秦绝对...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在勾心斗角中含冤而死,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无法磨灭”相关的文章
史书上记载的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为何会冤枉被杀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秦惠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积极谋划,很快率领秦军就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悍将,根本就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在竭尽全力抵御秦军的攻势后,魏国只好向秦国割地求饶,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此后,秦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夺取了走向中原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魏惠王在失去河西这条重要通道之后,悄悄派人贿赂公孙衍,公孙衍因此向秦王提议暂缓攻打魏国,先夺取他国,恰好这时张仪来到秦国,听闻此事后建议秦惠王即刻伐魏,张仪分析魏国此时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应趁机拿下,否则魏国卷土重来后果不可估量,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此后,秦惠王启用张仪为相,公孙衍便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又重新回到到魏国做了将军。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公孙衍被排挤出了魏国,打算到韩国去。即使到了韩国,公孙衍也在积极策划新一轮的合纵运动,秦王深感不安便,决定攻打韩国,谁知战斗中,韩国明显不占优势,竟无一个盟国发兵相救。秦韩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得逃走。
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进而嫁祸于公孙衍。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至此,公孙衍退出了历史舞台。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此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
《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与“史书上记载的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为何会冤枉被杀”相关的文章
纵横家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的口才威震天下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
公孙衍的生平简介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魏国人,但是那个时候的纵横家大多都是国家观念淡薄的人,公孙衍早年的时候在秦国为官,曾经帮助秦国连续挫败魏国,占据了魏国大量的领地,后来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到了魏国为官。
这个时候魏国已经是羸弱不已,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公孙衍就发起了合纵联盟,和当时的齐楚两国联合,一起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因此合纵战术受到了秦国的重视,张仪百般破坏,合纵措施暂时受到了压制,这个时候公孙衍发起了著名的“五国相王”,希望以此来拉拢五国,但是受到其余国家的反对,最后失败,而公孙衍也陷入到了低谷期。
后来在齐国打败秦国之后,魏国内部再次看到了反抗秦国的可能性,公孙衍再次被任命为魏相,上任之后,公孙衍东奔西走,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王,聚齐了五国联军,但是因为内部矛盾不断,所以真正出兵攻秦的其实只有三个国家。当联军浩浩荡荡的进攻函谷关的时候,受到秦军的强烈反击,谁知看上去不可一世的诸国联军竟然不堪一击,一触即溃,被秦军一举击败。
这么一次大型活动失败之后,公孙衍在魏国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于是公孙衍一面卸去自己的职位,把魏相的职务给了后来的孟尝君,自己跑到了韩国去当宰相,于是又一次的合纵活动展开,秦国很恐慌于是就先下手攻打韩国,结果却没有盟军来支援,无奈之下,韩国大败,公孙衍也无能为力,只好逃亡。
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公孙衍虽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合纵的开发者,但是他的名头完全被后来的苏秦盖过去了以至于没有流传下很多的事迹来,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公孙衍的合纵战术是很正确的,面对着当时日渐强盛的秦国,合纵是那些弱国对抗秦国唯一的办法,但是因为人心莫测,那些君王一个个目光短浅,看不到秦国的威胁,所以合纵联盟的失败并不是公孙衍的失败,而是那些诸侯们的失败。
关于公孙衍的死因,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公孙衍在韩国的合纵计划失败之后,又跑到了魏国,后来因为魏国内部的争斗,公孙衍被魏王给误杀了,成为了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虽然公孙衍死了,但是他的功劳是巨大的,正是因为他的合纵,才给秦国的一统天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得当时的历史这么的壮观。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有名的纵横家,他一手开创了合纵的战略方针,给了当时的弱国一个抱团求存的希望,但是因为连横派的干扰,和合纵诸国君王的目光短浅,最后公孙衍没有完成抗秦的大业,最后还被人冤枉杀害。
与“纵横家公孙衍怎么死的?公孙衍的口才威震天下”相关的文章
大外交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公孙衍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到了魏国重要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了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国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在公孙衍第一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因为秦国在其中的破坏,让楚国和齐国不愿加入其中,所以第一次的合纵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在公孙衍第二次想要采用合纵的时候,张仪在魏国担任宰相的时候,公孙衍为了能够让与自己政治主张相反的张仪回到秦国,运用一些计谋,既让合纵顺利进行,又能将张仪从相位拉下来,自己登上宰相的位子。最终,公孙衍利用自己的才能策略,联合了诸侯国,但是因为诸侯国的团结不够,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魏国实施合纵失败后,公孙衍被排斥,来到韩国担任宰相一职。公孙衍在一次失败后,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次联合诸侯国攻打秦国,可能公孙衍没有考虑到各个诸侯国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战争,这次攻打秦国还是失败了。虽然公孙衍的合纵都是失败的,但是公孙衍的历史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公孙衍怎么死的?
公孙衍,出生于阴晋,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当时的张仪齐名。公元前333年,为秦国效力,当时的秦惠王也很重用公孙衍。在攻打魏国时,为秦国赢得了胜利,得到了当时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河西。
后来,张仪当了秦国的宰相,因为和张仪的政治主张不同,公孙衍只好离开秦国,去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即合纵,但是这一次的合纵失败了。公孙衍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在魏国受到排挤,离开了魏国,前往韩国。在韩国公孙衍担任的职位是宰相,在与秦的作战中,再次失败,只好回到魏国。
但是在魏国的朝廷中,官员们勾心斗角,公孙衍根本没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公孙衍与魏国的官员张寿积怨很深,田震对公孙衍心怀怨恨,田震就派人将张寿杀了,将杀人的罪扣在公孙衍的头上。魏王听信了小人的话,以为张寿就是公孙衍杀的,就把公孙衍杀了。从这可以看出,公孙衍在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还含冤而死。
公孙衍作为那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是永不会磨灭的。他所开创的合纵,也将会被后世人记住。因为有公孙衍这样一个人,才能有了那么多次与强大秦国的交锋,才能书写出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苏秦和公孙衍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
查看详情>>与“大外交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公孙衍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为什么会在战场中逃走?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公孙衍出身的日期不详,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皆败。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秦惠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积极谋划,很快率领秦军就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悍将,根本就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在竭尽全力抵御秦军的攻势后,魏国只好向秦国割地求饶,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此后,秦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夺取了走向中原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魏惠王在失去河西这条重要通道之后,悄悄派人贿赂公孙衍,公孙衍因此向秦王提议暂缓攻打魏国,先夺取他国,恰好这时张仪来到秦国,听闻此事后建议秦惠王即刻伐魏,张仪分析魏国此时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应趁机拿下,否则魏国卷土重来后果不可估量,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此后,秦惠王启用张仪为相,公孙衍便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又重新回到到魏国做了将军。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公孙衍被排挤出了魏国,打算到韩国去。即使到了韩国,公孙衍也在积极策划新一轮的合纵运动,秦王深感不安便,决定攻打韩国,谁知战斗中,韩国明显不占优势,竟无一个盟国发兵相救。秦韩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得逃走。
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进而嫁祸于公孙衍。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至此,公孙衍退出了历史舞台。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为什么会在战场中逃走?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