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为什么不去到临近的台湾岛避祸?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过程,南宋无疑是最为壮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南宋十万军民闻此噩耗后,恸哭声惊天地,动鬼神。十万军民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贪生,无一叛国。那一日,崖山海湾,浮尸十万。
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永世难忘。然而,回顾那段历史,壮烈之余,不免有人惋惜。为何当时的南宋朝廷不学郑成功,放弃广东,去到临近的台湾岛呢?
台湾在南宋时期属于“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台湾无异于自寻死路。如今的台湾发展得确实很不错,但是在两宋时期,台湾还只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形成联系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不过当时的台湾岛渺无人烟,其土地也没有达到耕种要求,岛上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到了北宋后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开始在澎湖列岛上耕种,台湾也从这时才有了农耕产业。再后来南宋政府开展海外贸易,台湾海峡作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经之路”,其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南宋的极小的一部分军事力量也在这时驻扎于台湾岛。
虽然台湾岛在该时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视,但是这座岛屿仍然不具备接纳流亡政府的条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经被元朝所灭,元朝中央将台湾称为“琉球”,并且他们还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此时的台湾正式作为一个行政地区被划分给泉州府衙管辖。后来元朝被明朝所灭,位于大陆的一部分流亡人口进入台湾成立部落,台湾岛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发出生命活力,不过此时在台湾岛上定居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蛮荒地带。
当时荷兰人殖民台湾,其实统治范围仅限于台南地区。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其当作大本营,大力发展,这时的台湾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气,汉族文化也开始流传开来。
纵观台湾的整个发展史,它在南宋时期还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众多,如果他们全部登陆台湾躲避战火,那么其前途也是非常“渺茫”的,很可能会被饿死。宋廷到达后,首先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几十万人吃饭穿衣问题得不到解决,朝廷自然会崩溃。
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此外,元朝有着远超南宋的海军力量,退守台湾也只能成为“瓮中之鳖”。
元朝虽然是靠着蒙古铁骑称霸天下,但其在征服过程中,不停的收编部队,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强大的水师。后来的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朝廷的其实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师。
当时南宋流亡政权,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需求。元朝虽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舰都是清一色战舰。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对比南宋这边,南宋的流亡政府虽然号称有十万人,但是这...
查看详情>>与“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为什么不去到临近的台湾岛避祸?”相关的文章
南宋为什么突然灭亡?只因为他一个人的投降
在公元1234年金朝彻底灭亡,紧接着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大举伐宋,但是打了40余年,蒙古军队不仅没有灭掉南宋,还折损了大汗蒙哥,在蒙古汗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但是在1279年,南宋突然灭亡,与一个南宋的降将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降将就是刘整,虽然是标准的汉人,但出生在当时金国的河南,金国灭亡后刘整就投降南宋,成为一名将军。刘整作战十分勇猛有“赛存孝”的美称,曾经只带20人就打下了重镇信阳,俘虏了信阳守将,与历史上很多的猛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蒙古不断攻打四川,于是刘整被派到了四川,仍然屡立战功,成为当时南宋最勇猛的将军,可以说有他在南宋一时亡不了,刘整的升迁速度也很快。但是在当时南宋昏暗的统治下,刘整性命难保。当时南宋很不放心原来的北方逃来的“归人”,认为他们毕竟做过金国人,而另一方面是刘整能力太强,很多南方将领不齿居于其下。
有一次刘整去援助嘉定守将俞兴抵抗蒙古大军的进攻,俞兴非常瞧不起刘整,不仅不按照惯例迎接犒劳,还颇有微词,刘整一怒之下打了俞兴的手下。从此俞兴开始打击报复刘整,与另一位将军吕文德勾结,打算诬告迫害刘整。刘整立功就瞒报,加处罚,克扣刘整军队的粮草,让其无法生存。
刘整打算派人到临安上诉,没想到赏识自己的江万载,都被奸相贾似道排挤出了朝廷。刘整不甘心引颈就戮,干脆带领率领“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都城超百万”投降元朝。刘整深知南宋的弱点和蒙古大军的失误,为南宋的灭亡敲响了警钟。
刘整向忽必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蒙古大军总是先打四川、再西南包抄南宋的策略。但是打了几十年总是在钓鱼城(现在重庆)栽跟头,徒劳无功。刘整指出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南宋的咽喉之地在襄阳,拿下襄阳后,南宋首都临安难以独存,再取临安是最好的战略。
第二,南宋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水军部队,而且要塞基本上都围绕长江,蒙古没有水军,仅靠铁骑难以取胜。刘整建议忽必烈训练水军,并亲自担任水军训练工作。忽必烈听后觉得很对,立刻按照刘整的计策行事,不久襄阳陷落,南宋很快灭亡。
如果没有刘整的投降,蒙古可能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灭南宋,而刘整虽然是汉奸,却是被自家人逼反的,历史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查看详情>>与“南宋为什么突然灭亡?只因为他一个人的投降”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说南宋的灭亡不值得后人同情?本可以多活几年但是咎由自取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先是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政权初期,任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后又迫于金军压力,赶走李纲,为了避金人兵锋,赵构带宠臣汪伯彦等放弃中原,逃往扬州。后来金军渡江,赵构又漂泊过海,逃到温州。
开国皇帝如此,叫人心寒,当时主战派的武将有李纲、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而赵构被金人吓破了胆,只是一路逃窜,以求苟安。也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北宋的皇室、朝臣被虏去三千多人,而赵构居然启用金人派来的秦桧为宰相,停止北伐,迫害主战大臣和将领,以求金人承认这个南渡小朝廷,真的是可悲可叹。
有人会说,迎回二帝,赵构的身份很尴尬,国破如此,金人猖狂极致,如果有勇气和决心,打回中原,难道就不能提高赵构的名声和威望,二帝回来又怎样,把他俩供养而不给权,把皇族和朝臣迎回,总比让他们在北方被折磨死要好一点吧!
所以,北宋的靖康之役让中原正统民族颜面丢尽,而即位的宋高宗只求苟安,继续让颜面扫地。
后来的皇帝,虽然有的主战,不过成效都不大。按理说南宋是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朝代,对抗金人,应该有底气。
遗憾的是,南宋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只能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人心不稳,再无收服中原的机会。让人不解的是南宋经济发达、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军事实力也非常弱。
蒙古迅速崛起后,联合南宋,打败金人,然后在崖山,全灭南宋。至此,南宋精英被杀尽,别有用心的人高呼“崖山一战无中国”,这都是扯淡,后来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逐蒙古于漠北。
至此,你大概可以知道为什么南宋不被同情了吧!
第一、君不复仇,只求苟安,臣,很多都是奸臣,如汪伯彦、秦桧之流。
第二、经济是很发达了,不过年年给金人岁币,有好的东西,赶紧给金人上供,担心金人的南侵。
第三、主战派都很少善终,主和派招摇过市,太失民族气节。
第四、北伐数次,基本都是无功而返,没有打出气势,打出民族豪气来。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说南宋的灭亡不值得后人同情?本可以多活几年但是咎由自取”相关的文章
南宋为什么能持续百年?原来是吸取了北宋王朝灭亡的这些经验教训
北宋王朝从赵匡胤建立之始,就面临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其中,契丹与西夏政权互为表里、狼狈为奸。宋朝廷背腹受敌,苦不堪言。等到宋徽宗在位时期,已然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面对金国,为何北宋两年就灭国,而南宋却能坚持一百多年呢?
首先是武将之间的区别。在北宋时,朝廷对武将非常不信任。众所周知,宋朝的江山就是后周武将赵匡胤发动政变而夺取的,因此统治者非常忌讳武将拥兵自重。为了防范武将威胁帝王政权,而南宋呢?南宋建立于北宋靖康之耻之后,由当时宋朝的皇室成员赵构在江南一带建立起的一个政权。南宋岳飞元帅所率的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打的金兵落花流水。即使是到了岳飞之后,还出现了一批诸如吴玠、刘琦、孟珙、王坚等抗金、抗元的名将。所以说在武将方面北宋是比不上南宋的。
其次是兵力间的差距。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没有强大的军力。北宋的经济虽然强大,却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强大的骑兵。面对入侵他们只能是一再的退让: 赔款,割地。几乎是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了。而南宋呢?不会面对强敌就来割地赔款那一套,他们会奋起反抗,经常一仗就打十几年。有一段时间兵力直追甚至赶超金国了。
最后就是北宋苟且偷安的享乐思想。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国难来临时,他们依然是享乐至上。优越的物质条件常常使人们过多地强调个人利益而无视国家利益,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直至卖国求荣。于是,宋朝就成了我国历史上巨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
而反观南宋呢?赵构在北宋灭亡之后,他深深吸取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教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整改,这个半壁江山——南宋王朝反而呈现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他们的思想并不只是享乐,他们是有抱负的,有目标的。正是因为北宋苟且偷安和不重视兵力,使他们迅速灭国。而南宋却坚持了整整152年!
查看详情>>与“南宋为什么能持续百年?原来是吸取了北宋王朝灭亡的这些经验教训”相关的文章
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南宋灭亡的主要因素你绝对想不到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军事实力羸弱,所以最终被蒙古人灭国实属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事实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实力在当时虽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在征服高丽的过程中,蒙古人前后花了数十年时间,最后才勉强迫使高丽国王接受了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南宋也并非弱不禁风,一座小小的合州钓鱼城就成功阻挡住了蒙古大军的主力部队,最后连帝国大汗蒙哥也丧命于此。因此,蒙古和南宋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夸张。
那么问题来了,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呢?
蒙古帝国历史上对南宋共发起过三次主要侵略战争。第一次发生在窝阔台执政时期,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第二次发生在蒙哥执政时期,结果是蒙哥在合州钓鱼山被南宋的抛石机击中,重伤而亡(一说患痢疾病逝),蒙古宗王们为了争夺汗位而主动停止了在各条战线上的军事行动;第三次发生在忽必烈执政时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征战后,南宋最终被灭国。
从战争的时间跨度来看,蒙古帝国对南宋并不具备压倒性军事优势。蒙古人之所以要坚持南侵,除了奉行其扩张的基本国策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因为对南宋来说,收复中原故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虽然当时南宋还不具备此种实力,但南方富庶的环境有可能让南宋随时崛起,蒙古人需要在南宋变成更强大对手前将其征服。
不过,和蒙古人在西征战场上攻无不克所不同的是,中国南方对蒙古大军来说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比如蒙古骑兵在南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南方湿热的天气不仅让蒙古士兵叫苦不迭,连马匹也难以适应。此外,南宋还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水军部队。
虽然南宋和蒙古帝国在总体实力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南宋这边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话,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然而在经过十几年的抵抗后,南宋最终还是遭遇了亡国之灾。导致南宋灭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并非双方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是南宋内部问题让对手有了可乘之机。
在十三世纪中期,南宋内部一些有权有势的地主阶层通过勾结官府压迫农民大肆敛财,同时他们又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获得免交税赋的特权。如此一来,不仅百姓生活变得困苦,朝廷也因无法收到足够的税收,导致在财政方面捉襟见肘。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朝廷行政效率低下和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
从六十年代开始,权臣贾似道试图通过改革约束谋取暴利的外戚、宦官、官吏。他通过强硬手段“清洗”了一批官吏,并让自己的亲信在重要岗位上任职。但是贾似道的反对者依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以清廉而闻名的人物,这就导致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局面。
当忽必烈下令对南宋发起全面战争的时候,南宋内部却陷入了无止境地纷争之中。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这种内耗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又被加倍放大了。
在蒙古人长达十几年的侵略战争中,南宋内部因意见不统一导致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虽然南宋军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令人钦佩,但最高统治阶层举棋不...
查看详情>>与“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南宋灭亡的主要因素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的文章
南宋灭亡战役:崖山海战之后为什么再无华夏?
公元1279年,元军与南宋最后的残余部队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爆发了大海战,也是南宋最后的抵抗之战,这次战役就是鼎鼎大名的“崖山海战”。就崖山海战的惨烈状况而言,也许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周总理曾经点评过崖山海战说:“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是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或者带兵到台湾去”。总理说得对,也许这样可以保存最后的实力,等待时机再做周旋,不过历史却不允许假设。
蒙古大军南下
公元1268年,处于当时世界巅峰,最强大的蒙古国南下攻宋,忽必烈想要直接攻取淮河与汉江之间的襄阳城和樊城。这两座城池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对于南宋政权来说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南宋朝廷任命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在襄阳和樊城驻守,抵御来自北方的强大蒙古军。
吕氏兄弟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蒙古军出于蒙古草原,擅长野战、骑射,但是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与蒙古草原一望无垠的开阔有着千差万别,所以只要南宋军队有足够的粮草,死守城郭,与蒙古军打持久战和消耗战,必定会让蒙古军因疲惫和粮草不济而退兵。
吕氏兄弟顽抗坚守
吕氏兄弟算无遗策,可是却没有想到的是,蒙古统帅是忽必烈,军事才能天赋异禀,并不弱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挥下,蒙古军并没有对襄樊两城发起强攻,而是在襄樊两城的外围筑起高高的土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军队修筑的土楼也越来越坚固,一个个分散的土楼也连成了片,襄樊两城被死死地围困在其中。吕氏兄弟非但没有能拖死蒙古军,反而被蒙古军围困。在长达六年后,吕氏兄弟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投降。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就这么被蒙古军给不费一兵一卒给攻克了。
襄樊被攻克,南宋弃都难逃
襄樊二城被攻克后,蒙古军士气大振,顺江而下击溃守护在长江天堑上的南宋驻防军队。
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皇帝携百官弃都逃亡。这个时候南宋仍然有十万大军的有生力量。
崖山海战,上下一心抵抗
公元1279年,南宋皇帝被数十万的蒙古大军一路追杀逃亡到了广东。当年正月蒙古大军兵临广东崖山。就在关键的时候,张世杰集结最后的十万军民,准备在崖山与蒙古军一决高下。
只是可惜,当时的南宋已是风雨飘摇、强弩之末了,根本无法抵挡凶悍的蒙古大军。南宋十多万军民均成为了白骨,崖山海域浮尸千里,海水被鲜血染红,让夕阳都失去了色彩。
海风呼啸,浪沙拍岸,诉说着这血色山河的悲怆。南宋当时的丞相陆秀夫站在战船上望着漂浮在水面的士兵遗体,眼中布满泪水,眼瞧着蒙古大军就要追赶上来,怕年仅8岁的南宋皇帝被蒙古军活捉,使南宋再受到靖康之耻,便背上皇帝跳入大海殉国了。
战船上其他大臣、军士、民众听闻听说这个噩耗都纷纷大哭,真的感慨军民其同心同德,忠肝义胆。
与“南宋灭亡战役:崖山海战之后为什么再无华夏?”相关的文章
北宋联金灭辽却让自己灭亡,南宋为什么不顾前车之鉴?
宋朝作为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一个朝代,总共历时319年,同时它还是一个分为南宋、北宋的很是特此外朝代。而北宋和南宋有一个如出一辙的了局,北宋是在联金灭辽的时候灭了自己,南宋是在联蒙灭金的时候,同样也灭了自己。那么,为何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非要联蒙灭金呢?
北宋与辽的恩怨
北宋和辽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是庞大。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其时的天子石敬瑭曾经将位于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割给了辽国,因此,北宋一直都想要从辽国的手中将这个幽云十六州收回来。而赵匡胤生前也多次跟辽国发生战争,可是却并没有时机能够乐成地收复幽云十六州。而之后宋真宗即位以后,在澶州与辽国签订了停战和议,今后,宋朝和辽国成为了兄弟之邦,史称“澶渊之盟”。
只不外,幽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北宋天子心中一直想要收复的地域,北宋末年的时候,由于金国的崛起以及辽国的日渐式微,让宋朝的天子重新燃起了重新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希望。于是,北宋和金国一起签订了海上之盟,配合伐辽。只不外,辽朝虽然被灭,可是金国却趁势直接开始进攻北宋,由此引发了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掠走,囚禁在了金国,最终命丧于金国,北宋也就此被盟军金国死亡。
北宋死亡之后,从乱战中逃脱的唯一一个王——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设起了南宋。金国趁势继续南侵,宋高宗赵构一行人也继续向南方逃跑,渡过了长江。幽云十六州没能乐成收回,反而是一泰半的北宋山河都被金国夺去。
南宋与金的恩怨
今后以后,金国成为了南宋的宿敌,多次和南宋签订合约,也多次撕毁盟约,成为了威胁南宋政权的最大因素。
而这个时候,南宋政权所面临的情况和北宋末年多面临的情况又是很是相似。其时蒙古政权崛起,金朝逐渐式微。既然南宋已经有了北宋的前车之鉴,那就肯定不会和蒙古政权同盟。可是,历史上,南宋却不管北宋的前车之鉴,反而是联蒙抗金。
在其时的情况下,蒙古政权作为势力最为强大的政权,无疑是南宋和金朝都不敢随意侵犯的政权,对于金朝来说,南宋是越发容易敷衍的,对于南宋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南宋和金朝同盟的可能性是险些为0的。固然,南宋的朝廷固然也知道,在和蒙古同盟灭掉金国之后,自己就会成为蒙古的目的。可是,在其时,南宋朝廷简直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能选择了联蒙抗金。
1243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也就是蔡州城,金国的最后一任天子金哀宗自缢而亡,金国被灭。金国一被灭,南宋就成为了蒙古的目的,最后在崖山海战中,十万多南宋军民追随着陆秀夫和小天子赵昺一起投海而亡,南宋死亡。
结语
其实从这两个朝代的死亡历史来看,其实无关于和谁同盟,真正决议这两个朝代死亡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朝代的军事实力基础就无法支撑这个朝代继续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下去,因此,北宋和南宋的死亡是注定会发生的。
查看详情>>与“北宋联金灭辽却让自己灭亡,南宋为什么不顾前车之鉴?”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接着重蹈覆辙?为何让同一个石头绊倒两次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赵宋王朝绝对不可忽视,南宋和北宋作为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对外战争最疲软的王朝,最终都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灭亡。
而且咋眼一看,南宋和北宋灭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辙。北宋先是联金灭辽,结果又为金所灭;南宋也是先联蒙灭金,最后却又被蒙古所亡。
俗话说“人不能让同一个石头绊倒两次”,在经历了金军“假道伐虢”的前车之鉴后,南宋的皇帝们为何又重蹈北宋覆辙,被蒙古灭亡了呢?
其实南宋和北宋被灭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时代背景却相差很远。
首先咱们看北宋的灭亡。
其实北宋和辽国矛盾的根本还是领土问题。自从北宋第一代掌门人赵匡胤一统中原后,就一直积蓄力量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赵匡胤在“斧声烛影”的悬案中终结了自己“超神”的脚步。
不过,宋太宗赵光义接过第二代掌门人的接力棒后,又开始重新北伐,与辽国这个“肌肉男”掰掰手腕。怎奈燕云地区地势高于南部地区,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辽军铁骑可以顺势南下直扑北宋腹地,而宋军却后退四百里无险可守。自宋太宗起,宋军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后世流传甚广的杨将军故事就出自这其中的某次北伐。
但是辽国当时国力有限,要想灭亡宋朝也不是那么容易,宋辽之间打打和和几十年,估计也都打烦了。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却在澶州被宋军成功抵挡,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从此宋辽之间再无大规模军事冲突,辽国也很有契约精神,只要北宋交了“保护费”,便不来打劫,大家相安无事,互通贸易,一起发财。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一个部落的崛起而改变,这就是完颜阿骨打率领下的女真族,这个部落也是后来满清女真的先祖。女真人初兴之时,号称“满万不能敌”,再加上完颜阿骨打的杰出领导,在对辽国的战争中连连获胜,于是便准备联合北宋一起灭亡辽国。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北宋第八代掌门人兼北宋画家协会会长的宋徽宗赵佶与金人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瓜分辽国,燕云十六州归北宋。本来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不过腐朽的北宋军队太差劲了,连留守的辽国杂牌军都打不过。金军击败辽军主力后,顺势攻取了燕云十六州。在看到宋军糟糕的表现后,应该说此时的金军的胃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辽国了,他们占领辽国不久就加紧备战,准备问鼎中原。于是在灭辽仅六年后,金军便铁蹄南下,灭亡了北宋,让宋朝饱尝“靖康之耻”的屈辱。说实话,辽国作为北宋的“兄弟之国”,虽然之前屡次掐架,但之后互相通商,跟北宋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宋真宗死后,辽圣宗耶律隆绪还集合大臣为他吊丧。因此,北宋这么做确实有毁约之嫌,后来被金所灭也是完全印证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再看南宋的灭亡。
相比北宋面临的形势,南宋就差的多了。自打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后,直到金被蒙古所灭,宋金之间可谓从未停止过战争,金国也一直以灭亡南宋为第一目标。在金国强大之时,多次渡江劫掠南宋军民,甚至打到南宋都城临安。不过南...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接着重蹈覆辙?为何让同一个石头绊倒两次”相关的文章
北宋怎么灭亡的?敌人为什么不一举拿下南宋呢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都城,宋徽宗与宋钦宗等三千多人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亦称“靖康之耻”。这场巨变导致神州陆沉,宋朝也落得“弱宋”的评价。在金人面前,宋军不堪一击,就连都城都成为金人的猎场,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强大的金人在灭亡北宋以后,为何没有灭掉南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与北宋和南宋的形势不同有关,也与金人后方崛起的蒙古人有关。
金人在马踏东京以后,不可一世,而由赵构临时建立的南宋在金人面前似乎弱不禁风,金人发兵即可攻取。然而实际上,金人想要灭掉南宋却困难重重。北宋比南宋国土更为辽阔,实力更加强大,但幽云十六州丢失以后,北宋面对金军根本就没有防御纵深,金军一昼夜即可兵临东京城下。然而南宋却与北宋不一样,北方国土虽然大量沦陷,但长江天险却成为南宋的天然屏障。
金军面对宋军的优势是他们强大的骑兵,然而南方水路密集的特点却让金人难以发挥骑兵的优势。南宋的水军相较金军更加强大,因此金军在面对南宋时占不到优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在金兀术的率领下挥师南下,赵构落荒而逃,入海逃难。然而曾经睥睨东京城的金军在南方却寸步难行。金军打算撤军,却被南宋将领韩世忠切断后路,被逼入黄天荡。南宋以八千人围困金军十万人,金军却无法挣脱,损失惨重。若不是有汉奸指引,金兀术等人恐怕都要死在黄天荡。
金兀术认为黄天荡之战是自己疏忽大意,于是他再次南下,但在建康又被岳飞大败,只能狼狈北返。自此以后,金军再不敢渡江。绍兴十年,金人再度撕毁合约南侵,却被宋军大败,岳飞趁机收复大量失地,一度兵临开封,金兀术落荒而逃,金人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
与北宋相比,南宋拥有长江等天然屏障,水军在河网密布的南方可以发挥出优势。除此以外,南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将领,他们以岳飞为代表,率领宋军多次大败金军,如果不是赵构担心迎回二圣将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岳飞完全可以收复北地。由此可见,金人并非是不想灭亡南宋,而是不能。
更令金人头疼的是,与北宋相比南宋的抵抗意志更加坚定。金军灭亡北宋时将宋徽宗与宋钦宗掳走,并在东京城中烧杀抢掠,沦陷地的百姓受到金人惨无人道的剥削与欺压。宋人在经历亡国灭种的劫难以后民族情绪高涨,士大夫也意识到气节的重要性。在南宋时官方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南宋人对于金人的抵触情绪也愈发强烈。岳飞就著词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实际上这首壮怀激烈的词作是许多南宋将领与百姓的心声,北宋失地是所有宋人心中的痛,就连主和的宋高宗赵构在听到秦桧‘如欲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则无事矣”的言语以后亦愤怒道:“如此,则朕亦北人,将安归乎?”(《大宋宣和遗事》...
查看详情>>与“北宋怎么灭亡的?敌人为什么不一举拿下南宋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