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菩萨蛮

发布时间:2020-07-07
1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翻译(加注释)

原文及翻译加注释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翻译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

原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

查看详情>>
2

菩萨蛮课件优选

菩萨蛮课件

菩萨蛮课件【篇1】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v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v。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v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v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

查看详情>>
3

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菩萨蛮》,既让人体感难捱,又让人无限回味

纳兰性德最著名的词
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的诗

今天小编要讲一个不一样的纳兰性德,我们都读过他的爱情诗,其实他还有边塞诗。下面小编就说说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菩萨蛮》。

《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清朝纳兰性德

白日惊飚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纳兰性德的仕途,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塞外的行程上。自23岁正式踏入仕途,他的职业圈定在天子侍卫这个角色。23岁任三等侍卫,28岁升二等侍卫,30岁升一等侍卫。这是清朝五官的品级,正一品侍卫是武职正三品,主要由满清上三旗中的子弟担任。而纳兰性德的品级尤其高,是御前侍卫。虽然常常可以看到皇帝,以维护皇帝的安全为自己的责任。但实际上这一个职位并不能太多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它通常是有严密的制度和强化的责任心。

这既是皇帝笼络贵族子弟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安全的内围化,以贵族子弟保护皇帝安全,福祸共担,同仇敌忾。

纳兰性德在这个职位上,做了7年之久。对于正常的从仕途上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讲,这7年并不算长。而且塞外风雪磨砺,康熙又委任纳兰性德出使梭龙,委以军事和政治的重任,如果纳兰性德天假以年,或会有更大的委任。又或者,随着人到中年,纳兰性德的词风,会从清旷轻灵转入更加雄浑的境界。

清朝由于词坛寂寞,文网苛刻,所以诗人词人都出得少,更遑论塞外诗词。纳兰性德是不多的,以真挚的眼和心,写下大量塞外诗词的诗人。虽然吴兆骞背后是称为满清唯一的塞外诗人,当纳兰性德占据着词坛高端的位置,所以纳兰性德的塞外诗词,更加为人所知。

虽然纳兰性德以情词见长,以细腻悱恻之笔,描写了情感的深邃和迷离。但实际他的塞外诗词,洗练清俊,景致开阔,比情诗更加清远写实,每有情景好句,有男儿本色,所以我更喜欢。

“白日惊飚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有诗词作“惊飚掠地冬将半”,我认为这两句都是纳兰的亲作,”惊飚掠地冬将半,是世人刚写词时的一种亲身体感“,康熙21年的11月,纳兰性德28岁,秋天初始梭龙,从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回到北京,来回三个月,而11月份正在回程。领受着塞外征程的风霜雨雪。而让诗人最为感受的是巨大的风,席地卷天,掠地二字,人马不稳,行行如逆。

那么“白日惊飚冬已半”,要么就是过几天的回望,要么就是后来站在历史高度的回忆。他回忆那几天的情形,并没有下雪,是大白天的狂风,卷地而来。这个中间添加了白日二字,更显出白天边地冬天的鲜明,一边是蓝天白日,一边是狂风走雪。

“解鞍正值昏鸦乱。”有人算过纳兰性德的每日行程,约每天200里。朝行暮宿,虽然有驿站接待,冰雪苦寒之地,真是人疲马倦,夕阳西下,看得见苍茫的树木,万鸦投林。

那么在北方的晴朗的冬天的傍晚,纳兰性德在驿站小憩,他看到了什么呢?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此时北方的江水已经封冻,黄昏里反射出暮色余光,茫茫一片,那感觉,是一片忧愁。这句话也只有在晴天暮色里,才能感受到长河冰雪的反光,那些细碎的反光,在暮色里,生出的...

查看详情>>
4

周邦彦的一首词《菩萨蛮·梅雪》,尽管通篇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是经典

周邦彦千古名句
周邦彦的词
周邦彦的词作名篇

周邦彦的一首词《菩萨蛮·梅雪》,尽管通篇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句都很伤感。

现在人们只要提起北宋的词人,相信大部分的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秦观、柳永等人,反而会忽略掉周邦彦,其实他的词才最正统,并且还独创了很多的词牌,为此影响了后世很多的词人,尤其是像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人,那都是极为欣赏周邦彦,所以说人们想要学习填词的话,必须是要去读周邦彦的作品,要以他的为作品为学习对象。

李清照对于周邦彦就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词论》里对于苏轼的词,其实是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他的作品不像诗,也不像词,只不过是短句而已;当然这是才女对于词的看法,并不是说他就否定了苏轼的才华(我个人是最欣赏苏轼);所以她更推崇的是周邦彦,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周邦彦的词自成一派,风格多样,各种不同的题材,譬如这首《菩萨蛮·梅雪》,那就是一首很感人的作品,整首诗风格独特,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仅仅是开篇的第一句那就无比孤独,读来令人感慨万千,直到结尾的最后一句,更是直击人心。

《菩萨蛮·梅雪》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今天浙江杭州人氏,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他不仅词写得好,另外在音乐方面,也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尽管他的名气好像不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词人,但是不得不说,现在只要提起宋词,周邦彦是绕不过去,毕竟他对于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这周邦彦首词是写于初入大学之时,当时他远离故乡,一个人独自去到了京城,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从而也是让他伤感不已,自然而然就会感动孤独,所以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感伤之作,使得里面每一句都充满了忧愁,特别是那那种孤独之感,更是呼之欲出。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去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这个时候自然而然会孤独,而周邦彦正是把自己心理的变化,还有对于事物的看法,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上片短短的几句就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河水曲折,河水又是弯弯,飞鹭更是双双对对,在那碧绿的波上回旋。不知道什么地方才有他乘坐的归舟?在这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我一个人独坐在这江边的楼上,面对于眼前的美景,却是陷入了沉思。

然而到了下片,周邦彦又是进一步地描写了心里的变化,还有周围的风景,通过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突出了这首词的主题,使得这首词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更加的孤独;现在连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也是太多也太茂盛了,用大雪封盖梅花的枝头。在那幽静的深宫大院里,卷起窗帘看外面的风景,这个时候真是痛惜正在寒江上归来的那条船。

周邦彦的词清新脱俗,情感丰富,用词也是极为讲究,在这首《菩萨蛮·梅雪》一词中,作者通过心理的变化,还有对于周围事物的描写,把那种孤独之感,还有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这...

查看详情>>
5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句​解读,韦庄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

韦庄代表作
韦庄最有名的词
韦庄的诗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出自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因此,想要真正解读这句话,我们就从这首词的词句解读开始出发吧。韦庄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

《菩萨蛮.其二》全文如下: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寄居于蜀地之时,是为了回忆自己曾在江南避乱的生活。彼时,黄巢起义之后,大唐分崩离析,各地藩镇混战,此时的诗人韦庄不得不在江南避乱十余年,难以回到故土中原。

知道创作背景之后,我们来解读一下此词。

首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在这句话中,“游人”就是指词人自己,因为游人想要回到家乡,而其他人劝告道,江南风景很好,你应该在江南老去,何必回到家乡呢?其中“江南好”与“江南老”都是出自旁人之口,而未必是词人内心认可的想法。

因而,首句这句话说明了当时词人内心是渴望回到家乡的。

接下来是词的中间两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话可以译为春天的江水比江南的天空还要澄澈,卧在画船之中聆听者外面的雨声,渐渐的进入了自己的梦乡。当垆卖酒的女子像月亮一样美丽,举手之间,漏出洁白如霜的手腕。

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景象图,在这幅图中,动静皆宜,人景皆美。

透过这两句话,我们能看出词人对江南美景的一种喜爱,但是,结合下一句话,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其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这句话看似是对上面两句的承接,因为江南风景美丽,所以离开江南还乡必定是肝肠寸断。

但是,在这句词中,“莫还乡”的前提是“未老”,意思是在年龄的时候,可以不换线,但是等到年老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家乡,否则即使在美丽的江南也依旧会痛苦万分。

总的来说,最后一句,也就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明为顺承,实为反跌,表达出词人渴望回家却有家难回的悲哀与愁苦。

而全词,明为写景,实则就是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郁闷之情,美丽的江南景色不过是词人的心里安慰罢了,只有回到家乡,才能使自己心情真正的愉悦。

韦庄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

韦庄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唐代为官,而第二阶段则是在西蜀“委身伪朝”,而同样的,韦庄一生创作也有两个时期,前期以诗为主,后期则以词为主。

接下来,我们先简单聊一聊韦庄的诗有哪些风格特点。

韦庄的诗有三个创作时期,一是早年在虢州村居时所写的田园风光诗,一是中年游荡江湖时所写的漂泊诗,以及晚年居蜀时所写的感伤闲适诗。

不同的时期阶段,不同的诗作题材,唯一相同的就是他的诗风多以平易清丽为主。

“韦庄为诗学白居易,《浣花集》十卷,皆诗风平易”

而韦庄的诗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有对战时老百姓的关怀,对各地“军阀”的谴责以及自我心境的描写。

聊完韦庄的诗风,我们来重点聊一聊他的词风。

韦庄的词主要作于他流落江南的那...

查看详情>>
6

温庭筠的经典代表作《菩萨蛮》解析,看闺阁女子怎样梳妆打扮

温庭筠代表作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唐代妇女面妆之重是历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颊、口脂涂唇外,还在脸上饰以额黄、花钿与面靥等手法 。而且,对穿着也很讲究,将唐代妇女们求妍尚丽的容美情趣展露无遗 。她们不仅喜爱打扮,也很会妆扮……

词兴起于晚唐五代战争频仍之际,起初只是在歌筵酒席之间,写给歌女们唱的歌词。后来因为诗人和文人的参与,使得词的内容丰富起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中晚唐时期是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党争激烈的年代,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空怀壮志而报国无门 。于是他们借着写歌词以排遣心中难解的幽抑怨悱之情。

其中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词曲写作的文人 。这些词曲多数是描写日常生活身边的琐事、爱情的烦恼、间逸的寂寥,忠实地反映了平民百姓真实的生活面貌 。而温庭筠不仅创作量大,又能“逐弦歌之音”创作的曲调,更擅长于刻画各种精美的物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精彩的篇章 。

借着温庭筠词曲的描述,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妇女们的服饰装扮,配上传世的绘画作品以及出土的文物数据,一幅唐代妇女的鲜活形象宛在眼前。

温庭筠有一首《菩萨蛮》,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当时女子注重外在修饰的风貌 。其内容如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01小山重叠金明灭 ——富丽堂皇的发饰与发髻

唐代妇女喜爱梳高髻,发髻的形式多而复杂,流行于中晚唐的就有丛髻、堕马发髻、闹扫妆髻等样式。在注重发髻造形美的同时,妇女们对面颊两侧的发髪也十分重视,并加以修饰 。最常使用的手法是整理成薄如蝉翼的「蝉鬓」,也称云鬓或薄鬓 。晩唐流行的抛家髻,就是从蝉髻发展出来的,实际的例子可见于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三彩陶俑的发式 。

除了变化多端的发髻外,妇女的发饰、发梳种类也多不胜举 。有的花钗是一式二件,图案相同,方向相反,以便左右对称插戴 。而所谓的「金步揺」是指带有下垂配饰的花钗,当使用人在步行中,下垂的珠串和金链跟着步伐的前进会不停的揺摆,展露出撩人动感的姿态 。

至于髪梳,往往使用不同的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做成,插入发髻上,漏出半月形的梳背,梳背在发丝间隐隐约约闪烁,这就是温词里“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情景 。

从传为唐张萱绘,宋徽宗赵佶临摩的,《捣练图》,画中妇女梳的发髻与插的发梳,式样就要好多种,在敦煌莫高窟的晚唐壁画中,亦可见头发上插入发梳的妇女形象。将乌黑的秀发绾出漂亮的造型,配上耀眼的发饰点缀,流露出绚丽迷人的风采,反映了唐代妇女们高贵尚华的审美观。

02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多彩多姿的面部化妆

唐代妇女面妆之重是历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颊、口脂涂唇外,还在脸上饰以额黄、花钿与面靥等手法 。而且,对穿着也很讲究,将唐代妇女们求妍尚丽的容美情趣展露无遗 ...

查看详情>>
7

温庭筠的著名诗词《菩萨蛮》赏析,词中诗人描写了什么?

温庭筠代表作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温庭筠擅长写词,由于他的作品被大量选入《花间集》,后人把这种描写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的作品统称为“花间词派”。温庭筠有一首代表作《菩萨蛮》把女子相思之情刻画得细腻深刻,成为他的代表作。“菩萨蛮”是词牌,始创于唐代,原本是教坊中的名曲,传说和西域罗摩国女子华丽的装饰有关。早期的各种《菩萨蛮》作品,都和女子有关。直到北宋后期,才被拓展出更多的内涵。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赛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上阕前三句所写皆为觉前之事,第四句到下阕则写觉后起来的活动情态。全词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显示了温词“深美闳约”的风格特点。

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

次句写主人公的梦中情节。“绿杨陌”是绿杨夹立两旁的大道,这是梦中的离别之地。“多”字极妙,因别事萦心,故频见梦中,着一“多”字,以见伊人梦魂之颠倒零乱。

在这300余首的词作中,温庭筠所写的像思妇怀春这样的词不在少数。他的大部分词或是言辞朦胧,或是思维跳跃,或者是两者兼有,透过这种有些独特的写法,读词人如果不稍加以思索,恐怕很难搞清楚词人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既然毫无头绪,那么可以先从刘先生的解说中试着理解一番:一位女子在白天于路边种着绿杨的地方送别了自己的心上人,因为这种离别的氛围,她的心情一直都闷闷不乐,回到家以后不知做甚,便早早卧床睡去。

因为实在思念心上人,所以在梦中又将两人别离的情境再次重温。待到她梦醒之时,起床发现窗外正值破晓,而恼人的就是那不解风情的晓莺,正是它将自己的好梦打扰。“玉钩赛翠幕,妆浅旧眉薄。”很清楚,写的是主人公早晨起床后的一系列活动。“赛翠幕”说的是起床挂起翠色窗幕,由此可推断窗外已大亮。“妆浅”意思是淡淡梳妆。“旧眉薄”说的是早前涂抹在眉毛上的黛已经变淡了。

词人为何要交代这样一个细节呢?我们都知道,古代女子都十分注重妆扮,妇人晨起都会对镜梳妆、贴花黄之类。而此时,眼前这位妇人的旧眉已经淡去却还没有重新描画,其实...

查看详情>>
8

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赏析,起两句为入梦,结两句为梦醒

温庭筠代表作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菩萨蛮

作者: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梦中,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空楼相忆,思妇徒盼离人归来。

玉楼是楼阁的美称。袅娜是轻柔妩媚貌的意思。萋萋指的是草茂盛绵延状。嘶是鸣叫。画罗指饰有图案的罗帐。金翡翠指用金线绣成的翡翠鸟。子规为杜鹃鸟,啼声似唤人归去。绿窗就是绿纱窗。

本词描写思妇萦于思忆而魂牵梦绕之情景。词人巧妙地截取主人公感情的几个片断,写成这首精艳绝伦的作品。

这首曲子词和大多数关于田园的诗歌不同,没有将目光放在野外,而是更多地放在了“家”这个范围内。或许可以用“小院风情”来概括。曲子词大略分为三部分,前两句是开篇,给读者一个大致的印象,接下来两句写一个女子送别夫君,后面四句写女子在家中的生活。

上阙首句点明主人公及其相似的地点、时间。明月之夜,高楼独处,最易牵动人的情思。“长相忆”即言明有人忆念思远之意。次句从春柳着笔,顿使“玉楼”景象大为丰富,并有点明季节、加重相思之客观因素的作用。“柳丝无力”体现出春柳之柔媚,亦象征主人公在长久相思中无可奈何的情态。接下来的两句,显然是思妇因长久忆恋而于神思恍惚中出现的梦境。此词末句“绿窗残梦迷”即是为这一情节而设的点睛之笔。送君门外,行人远去,但见芳草萋萋,惟闻远方马嘶。彼情彼景,梦魂颠倒,于主人公殷切忆恋惝恍迷离之际重现于眼前。

下阙写“玉楼”内长夜中的具体小细节。首两句写室内物象:只见罗帐重彩而清冷,香烛燃烧而流落堆凝像人的眼泪一样。从纯粹物象描写中,表明室内漫漫长夜空虚寂寥之象。“香烛销成泪”亦暗示长夜将尽。于是,末两句紧接着写出临晓的景象。此时,楼外花落鸟啼,子规鸟催归的凄厉啼声惊破人梦。

“残梦迷”贴切描绘出主人公骤然梦断,梦境犹在眼前,迷离恍惚,乍莫能辨的情态。“花落”、“绿窗”皆为设色之辞,以使景象更臻鲜美。

综观全词,起两句为入梦,结两句为梦醒,“门外”两句为梦中幻景, “画罗”两句为梦时衬景,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作者善于把握感情的每一丝细微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绝之美。

从温庭筠开始,到北宋初年的晏殊父子,他们写的曲子词大多都是写闺情、送别等,往往着意于文字的美感和音调,而对具体的思想情绪和主题不太注意。要到南唐后主李煜甚至苏东坡以后,词才有了和诗近似的功能,即歌以咏志。所...

查看详情>>
9

温庭筠的《菩萨蛮》和韦庄的《菩萨蛮》赏析,花间派的代表人物

温庭筠代表作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晚唐五代时期留下了大量《菩萨蛮》作品,代表人物是“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和韦庄。当然这也和统治者极力推崇有很大的联系,唐宣宗非常喜欢听《菩萨蛮》的曲调,经常命令宰相令狐绹寻找诗人填词。温庭筠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令狐绹常常拿着温庭筠的代笔称自己所作,进献皇帝以博得宠爱。

一、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确立了文人词好写女性情事的"艳科"格局,他实际上是将词的创作开始引向女性生活情事这样一个较狭窄的"艳科"范围,这与他的词多产生在青楼妓馆、茶坊酒肆,甚至是为了满足宫廷皇帝的娱乐需求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目的密切相关。《花间集》开卷所载温庭筠十四首《菩萨蛮》,一向被视为温庭筠词的代表作。这十四首《菩萨蛮》都以表现女性生活情事为内容,写她们的居住、服饰、容颜、体态、情感、心绪,这是其表现题材的"艳"。以温庭筠词的典范之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所写女主人公的身份究竟是宫女、闺妇或妓女并不确切,但所写情事属于传统的"闺情"、"闺怨"一类题材则是可以感知的。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是一女子在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懒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

从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典范之作中可见,堪称《菩萨蛮》中的绝唱,以致于后人从“小山重叠金明灭”取出“重叠金”作为《菩萨蛮》的别名。温庭筠留存十四首《菩萨蛮》,大多以女性角度抒发闺怨离愁、相思悲情。

二、韦庄的《菩萨蛮》

韦庄有五首《菩萨蛮》,这五首《菩萨蛮》是韦庄晚年流寓西蜀期间追忆旧游的作品。其内容相关互联,章法井然有序,前后呼应,自成一组。叶嘉莹认为这五首《菩萨蛮》是"入蜀后回忆当年旧游之作……韦庄这五首词中所回忆的更不当仅只江南一地,首章"红楼别夜"则并非江南……亦复自然可知,是则这五首词当为端己晚年回忆平生旧游之作,其所怀思追忆者原来就不止一人一地一事而已"。在此以《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和《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为例: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此首追忆昔日别离情景。"红楼别夜",于室内留恋时的情景既温馨又惆怅,于室外分手时的情景既凄凉又缠绵。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美人用婉转如黄莺般的琵琶乐声倾诉依恋之情,表达怀归之意。一切皆从追忆中写出,一切又都那样清晰难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本词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

查看详情>>
10

温庭筠的三首代表作《菩萨蛮》,古代女子是怎么打扮自己的?

温庭筠代表作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温庭筠的几首《菩萨蛮》词。《菩萨蛮》是一个佛教礼佛时表演的舞蹈。后入唐朝教坊曲。在唐代,“菩萨”一词多被用来称呼美女靓妹。现在要是这样称呼美眉,估计肯定被当做精神病!后来它变成了词牌名。据《唐才子传》记载:“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绹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晚唐时,唐宣宗很喜欢歌唱《菩萨蛮》,于是令狐绹借温庭筠的新作进献给宣宗,还告诫温庭筠不要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可是温庭筠转头就把这事告诉给了别人。温庭筠还多次讥讽令狐绹的短处,所以后来令狐绹逐渐疏远了温庭筠,也不向朝廷引荐温庭筠,故而温庭筠累试不第。

现存温庭筠笔下的以《菩萨蛮》为词牌的词作共有15首(其中一首存疑),这些作品大都是伤怀望归之作,其中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最为著名,这首词已经介绍过了,所以我们再挑选一些其他的《菩萨蛮》词来赏析。

唐代女子在化妆上还是比较讲究的,每个阶段的时尚潮流也不同。在温庭筠笔下,我们能够看到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们的妆容打扮。

一、剪人胜、戴玉钗

温庭筠在《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中写到了农历正月初七女子戴人胜的习俗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

这首词中的闺中女子,她睡在水晶帘里面的颇黎枕(玻璃枕)上,屋子里暖暖的,香炉里还烧着香,她盖的锦被绣着鸳鸯图案,恐怕是一场春梦刚醒。词的第一幕聚焦的是室内的场景,而第二幕则转向了户外。正是初春时节,江边的柳树已经长出了新芽,轻轻拂动的柳枝就像团团轻烟,大雁从只留残月的夜空下缓缓飞过。

接着,我们发现镜头一转,词人的视线又回到了屋里,写到这位女子穿着浅淡藕合色的丝绸罗衣,纤纤细手握着剪刀,参参差差地剪出人胜,佩戴在头上。人胜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花胜。古代有风俗,在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这一天,人们会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在屏风上或者戴在头...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