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南宋临安城的布局,暗示了宋高宗赵构的坎坷命运
看了那么多王朝的都城,没有哪个王朝比南宋都城临安更别扭的了,不是说它小气,也不是说它不繁华,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你看看就知道了:
1、形状
说实话,临安城的这个形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异形,买房的时候人们最忌讳的就是异形房,卖不出去的。当然城市不能拿户型来比,但我心中的长安城、洛阳城、开封城、北京城也不是这个样子啊?它们都是方方正正,左右对称,四平八稳,恢弘大气,还真没见过像临安城这样的都城。
2、方位
从临安城的布局来看,它有一个很大的颠覆,就是将宫城和坊市换了一下位置,宫城在南,坊市在北,即“南宫北市”。
别小看这一方位的变化,这在古代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什么呢?
古人以北为尊,尊者都是坐北面南,失败者都称“北面事之”。所以古代的皇宫都设在都城的北面,即便像开封设在中间,御街都是向南开的。这种格局俗称“北宫南市”。皇帝的宝座更不用说,肯定永远都是坐北面南的。
对于风水这么讲究的古代,特别是皇家,南宋皇帝们为什么不按祖宗规矩来,却要开“南宫北市”之先河呢?难道他们想打破传统,或者审美观发生了变化?
非也,这里面其实暗含着两个原因(笔侠以为)。
1、客观原因
由于战乱,宋高宗赵构也没想到会把都城定在临安(今杭州),所以来不及提前规划,仓促间只能因地制宜了。
临安城以前只是一个地方的州治,它的原本位置就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临安依山傍水而建,南、西、东皆是山和水,基本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只有向北发展。
当然,赵构也可以把宫城建在北面,也就是从一片旷野中拔地而起,建一座新城。但问题是哪来的那么多钱和精力呢?当时金宋打得不可开交,赵构连自己下一站在哪里待都不确定,哪有心思搞这么大的动静?
还有,南边虽然方位不好,但湖光山色不错,那里有山有水,可以俯瞰整个西湖,周边又多险峻,乃形胜之地。所以这也是它的优势。
2、主观原因
所有的客观因素都预示着宫城建在南边是最合适的,但唯一不完美的就是:不能坐北面南,这是皇家最大的忌讳。
赵构最后还是忍了,至于原因,估计还和金宋之间的关系有着神秘的联系。怎讲?
在南宋以前,除了东晋,中原政权那是一家独大,雄霸天下。就算东晋和五胡对峙期间,它的都城建康也和长安、洛阳的布局一样,气势磅礴、威震四海。
但到了南宋,南北关系发生了反转,在金宋签订的《绍兴和议》中,南宋承认自己是大金的藩属,这就等于自动降了一级国格。由此推断,赵构接受临安这种“南宫北市”的布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赵构还是有补救的办法:宫城虽然不能在北边,但里面的布局还是可以全部照搬过来,做成坐北面南的格局。也就是说:所有的宫殿和城墙的大门还是朝南开。
但这样做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御街的方向始终无法改变,始终向北而开,而宫城的正门又在南方,于是大臣们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得绕着宫城走半圈儿,他们向谁说理去?不过这也不是问题,走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呵呵。
其实这一切也是这帮人咎由自取,谁叫他们不定都建康(今南京),...
查看详情>>与“南宋临安城的布局,暗示了宋高宗赵构的坎坷命运”相关的文章
南宋皇帝为什么不北伐?是因为赵构惧怕金人不敢北伐吗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纵观我国历史,北宋和南宋都属于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然而,南宋也是我国所有大一统朝代中疆土面积最小的。大家都知道,自从靖康之变以后,北宋被金军所灭,康王赵构流落江南,将朝廷临时安置的地方,称之为临安。
那么南宋的君臣们为何不积极北伐收复中原呢?
其实,说南宋君臣不去北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都知道从北宋灭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国之初直到金国被蒙古所灭,南宋应该说都没有放弃北伐收复中原。应该说从南宋建立开始,在南宋内部就分为两大派,一个是以中兴四将为首的主战派,一个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赵构则是时战时和。
有人说赵构惧怕金人不敢北伐?其实,小编认为这或许是不完全正确的。赵构是南宋开国之君。如果此人惧怕金人的话估计早就投降了。而且赵构在做康王的时候,就曾表现出非凡的志向,还曾出使金营议和。就是后来虽然退守南宋被金军追击,赵构也是绝不投降。并且重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抗金名将,全力支持对金作战。
那么,按照南宋皇帝的态度和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南宋皇帝对金人作战那是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呀。为何后世会有人说南宋君臣不愿意北伐呢?事情还要从秦桧的议和派说起。南宋初年的议和派就以秦桧为首,秦桧勾结金人,贪图荣华富贵,竟然动摇赵构抗金志气,要求与金人议和,还给赵构指出一些厉害关系,尤其提到唐朝藩镇割据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一直是皇帝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上当时还发生了著名的苗刘兵变。这更加坐实了秦桧的言论。于是,赵构答应与金国议和,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绍兴和议》。大家都知道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主战派将领是绝对不同意议和的。而且,由于对岳飞深恶痛绝,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议和前提是结束岳飞的性命。
赵构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双方罢兵,还可以提防武将专权,巩固自己的皇位。只好与秦桧商量,最终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元帅。
赵构除掉了岳飞,金国也明白南宋还有很强大的实力,想要灭掉南宋也很难做到。于是宋金双方就签订了《绍兴和议》。基本上确定了宋金的疆界,东起淮河为界、西到大散关为界。而且《绍兴和议》也基本上结束了宋金之间的战争。在这以后,金军也有过一次大规模南下,然而始终无法灭亡南宋,而南宋后来也有开禧北伐,也是失败告终。
与“南宋皇帝为什么不北伐?是因为赵构惧怕金人不敢北伐吗”相关的文章
假设将赵构换成李世明,南宋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不存在假设,但我们可以用假设来讨论问题,证明论点。赵构是南宋最不靠谱的皇帝之一,他唯一的贡献,大致只有延续了宋朝的血脉,我们先看看赵构都干了哪些荒唐事。
一、赵构南逃
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下,想要直接覆灭南宋,赵构得知消息便一路南逃,其实当时赵构虽说直属部队不多,但大江南北还有大量抗金抵抗力量,足以和金国一战。赵构就好似得了“恐金症”,这天,赵构正在床上和宫女云雨,突然侍者跑来汇报:“金人马上就要攻到扬州了。”
赵构被吓得魂不附体,从床上下来,提着裤子就要跑,这一惊吓让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再也生不出儿子了。于是乎赵构一路跑,金军一路追,沿途的百姓被金军屠戮殆尽,但赵构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从杭州到越州,从明州再到台州,直到逃到了大海上。因为金军不习水战,这才收兵回撤。
这就是赵构的一贯表现,从他即位到最后退位,提出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妥协,只要金军提出的条件尽量满足,只要金军来打,他就跑,如此君主在位,南宋何以复国?
二、胜利在望,命岳飞撤军
公元1140年,金兀术撕毁之前的合议,再率倾国之兵南侵,岳飞奉命北伐,当时的岳家军军力强盛,有十万之众。
史料记载“于是军士皆奋,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争呼跃曰:「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
首先,刘锜率八字军驻守顺昌,在刘锜合理调配下,两万宋军重创金军,杀敌五千余人,伤敌万余人,金兀术被迫撤退。为了雪恨,金兀术选择偷袭岳飞总部,也就是岳飞大本营郾城。张宪、王贵等猛将已经被派到前线,此时郾城的守备力量不足,面对数万金军,所剩不多的岳家军只得拼死一搏。
只是金兀术没想到,他面对是岳家军的最强部队背嵬军,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战力极为强悍,在岳云是率领下,背嵬军以顽强的战争意识,击退了金兀术。总的来说,金兀术这次南侵是一直在吃败仗,岳飞多次面临危机而总能化险为夷。
之后的颍昌之战、朱仙镇之战,宋军几乎完胜,这是建炎南渡以来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如果此时命岳家军大举北上,那取得的战果是难以预期的,或许岳家军和大量民兵部队,足以收复黄河以北失地。
机遇难得,岳飞向朝廷奏报:“金军士气大丧,我军士气高涨,四面豪杰皆摩拳擦掌,这是光复国家的最好时机!”赵构却不这么认为,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赵构下令撤军,岳飞忧愤满怀,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为了让岳飞尽快撤军,赵构连发十二金字牌,命岳飞速速撤军。这就是赵构的所作所为,妥协是他的大方向,哪怕前线将士浴血厮杀,他赵构也无动于衷,只要金兵威胁不到他,他就一味地退让。
都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事实也确实如此,南宋名将如云,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等等,都以一顶百的悍将,如果运用得当,光复大宋并非痴人说梦。
三、如果换成李世民
如果拿赵构和李世民来对比,可能都是在侮辱天可汗的威名,历朝能称作千古一帝的,大致也只有李世民一人,他几乎是最完美的帝王。
李世民最厉害之处就善于用人,手下猛将无数...
查看详情>>与“假设将赵构换成李世明,南宋能统一天下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