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苏秦刺股

发布时间:2020-07-07
1

在苏秦刺股之后,他策划了什么对抗秦国的策略呢?

苏秦
苏秦刺股

你们一定听过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吧?其中这“刺股”之人,正是苏秦。

当苏秦郁郁不得志回到老家的时候,家人和邻居都看不起他,蘇秦受了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但是苏秦废寝忘食、刻苦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说这合纵。什么叫合纵呢?合纵其实是弱国相互联手抵抗强国的战略,以防止强国的兼并。当时,强大的秦国在西面,而其余的六个诸侯国南北相连,纵向排列,六国合盟,便有了合纵的说法。

在苏秦的一手策划下,六国在赵国的洹水“饮血为盟”,举行誓师大会,共同对抗秦国,这就使秦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势。

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到了秦国,从此在长达十五年时间里,秦国不敢再窥伺六国。相较于之前秦国仗着兵强马壮之势,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合纵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只可惜,这六个诸侯国各有各的利益,互相间也存在着矛盾,所以这个同盟极不稳固。再加上后来秦国的挑拨,六国合纵的盟约也就瓦解了。

联盟虽然瓦解了,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苏秦的游说手段。可以说苏秦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当时混乱的战局,从而使得结盟的六个国家受益,也限制了秦国的扩张和发展。

苏秦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也没有放弃梦想,最终通过努力从落魄变得名震天下,他的坚持非常令人佩服。

查看详情>>
2

苏秦刺股是为了什么呢?苦学之后他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
苏秦刺股

苏秦(?-前284年)是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各国。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苏秦第一次游说之旅很不顺畅,他先后进入赵国、秦国,跑了好多地方,但是并没有受到重视,最后钱花光了,灰头土脸的回到了老家。进门后,他媳妇正在纺织,见他回来了没理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父母也懒的搭理他。前后邻居也都讥笑他不务正业,不能养家糊口,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劳动。

苏秦也觉得自己没混好,没面子,非常羞愧。但是,苏秦不屑于那样低贱的小农市井生活。他觉得并不是当说客这条路走不通,而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功夫还不到家。于是他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他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的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苏秦找来《周书阴符》 ,伏案钻研,昼夜苦读,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出了好多血。苦学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他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了。于是苏秦开始了再二次的周游列国之旅。

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 苏秦来到燕国。苏秦游说燕文侯,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 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最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

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这是苏秦第二次来赵国。他第一次来赵国时的奉阳君赵成已死,于是苏秦便游说赵国的新国君赵肃侯, 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 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即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

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就这样,苏秦凭自己的学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关东齐、楚、燕、韩等六国国君,他们都接受了“合纵”主张 。关东六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合纵”。六国同意结成军事同盟,推苏秦做盟主,六国都把自己国家的丞相印信交给苏秦。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浩浩荡荡,无比气派风光。

到家之后,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苏秦见此情景感慨万千,说道:“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

于是苏...

查看详情>>
3

从苏秦刺股的故事里,我们能得知哪些人生中的道理呢?

苏秦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苏秦小的时候家里贫穷,全家主要以种地为生。年轻的时候他前往齐国拜师学艺,拜在了鬼谷子的门下,学习鬼谷子传授的与纵横相关的外交手段与政治策略。学成之后,苏秦的初次游说以失败告终。

在齐国鬼谷子门下完成学业之后,年轻气盛的苏秦自信满满地决定去各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纵横知识去游说各国君王。初出茅庐的苏秦太过于自满,根本没有预想到他只是个刚刚学成的年轻人,无财无权,又会有哪个君王会相信他所说的话,立马重用他。

苏秦将秦国作为首个目的地,将秦王作为首个游说目标。他与秦王见面后,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想法详细地分析给秦王听。然而苏秦的流畅演讲并没有打动秦王。秦王认为以羽毛飞天、法令惩治犯人作为例子,表达苏秦的想法只是空谈,并不能足以让他对苏秦付出信任,重用苏秦。

未被秦王采纳主张及重用的苏秦在用尽钱财、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只能遗憾落魄地回到家乡。回到家后,落魄的苏秦被家人嫌弃嘲讽、冷眼相待,体会到世态炎凉的他自我反省,重新努力振作,将所有的书籍重新阅读研究,努力到以锥刺股的地步。

而苏秦的刻苦努力最后也得到了回报。在一年后,他成功游说六国君王,达成六国合纵联盟,致使秦国十五年未曾攻打六国,登上六国的宰相之位,走上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政治人生。

苏秦在学习纵横之术后,开始周游各国。在秦国时,苏秦多次向秦王呈上劝说秦王的奏章,但从未被采纳。苏秦在衣服破旧,钱财用尽的情况下只能离开秦国,遗憾回乡。

苏秦背着自己的行李,整个人既黑又瘦,形如枯槁地回到了家乡。然而回家之后,苏秦没有受到家人的欢迎,苏秦叹息是自己的错,才造成了现在家人都不理他的情况。于是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开始勤奋读书,不断地重复学习、复习的过程。在读书时感到疲惫了,苏秦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扎一下来让自己变得精神,并感叹没有哪个国家的君王会相信一个没有钱财和地位的人所说的话。

就在一年之后,苏秦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所回报。在拜见赵王之后,他得到了赵王的重用。赵王册封苏秦为宰相,并资助众多钱财给苏秦用于实行他联盟六国的主张。这个时候的苏秦不再是那个衣衫破旧、一无所有的苏秦,而是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苏秦;这个时候的苏秦不再是被家人冷眼相待的苏秦,而是被父母扫榻相迎、被嫂子卑屈对待的苏秦。

无论是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要肯下功夫。付出才会有回报。苏秦的功成名正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勤奋和努力。他肯吃苦,在自己困倦时不惜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刺;对于枯燥的学习,他毫不厌倦,所以他成功了,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

查看详情>>
4

成功背后的辛酸是什么?苏秦刺股的故事里就阐明了

苏秦
苏秦刺股

苏秦为什么要“锥刺股”?成功背后的辛酸是什么?

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到了秦惠公时期,秦国一家独大的局势已经形成,六国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与秦国单独抗衡。

面对这种局势,六国只有改变策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而秦国也只能相应地调整才能保持对六国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天下大局,他就是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与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年轻时到齐国从师,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史记》有记载,“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学成之后,苏秦周游列国多年却一事无成,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家。

之后,苏秦遭到兄弟、姐妹、嫂子、妻妾等人的嘲笑,认为他不务正业到处闯荡,还学什么演讲,结果钱没有挣到,把种田的本事都丢了。

整个家族成员对苏秦的冷落和漠视,强烈地刺激了他。

苏秦决定发愤图强,于是找来《周书阴符》,昼夜专心研究。

《战国策》有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头悬梁,锥刺股”故事,其中“锥刺股”的典故就是出自于苏秦。

这段故事在《史记》也有记载,虽然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描述他不得志的时候,连至亲都看不起他。

这些磨难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他更加执著地为仕途而奋斗。

苏秦学成之后,再次周游天下,第一站就是东周。

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看不起苏秦,不喜欢他那一套,周显王也就不信任他,苏秦没办法,只得离开东周。

《史记》有记载,“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离开东周后,苏秦的第二站是秦国,这时候秦孝公已经去世,秦惠王刚刚车裂商鞅。

尽管苏秦看好秦国,还游说秦惠王称帝,但是秦国刚杀了商鞅,讨厌那些游说之士,所以拒绝了他。

《史记》有记载,“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被秦国拒绝后,苏秦来到赵国,这是他的第三站。

此时赵肃侯任用他的弟弟公子成为相国,恰恰这位相国非常不欣赏苏秦的主张,苏秦只好离开赵国。

《史记》有记载,“秦阳君弗说之。”

离开赵国后,苏秦前往燕国,这是他的第四站。

这一次苏秦提出“燕国与赵国联合,六国结成一个联盟,燕国必然无忧。”

燕文侯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任命苏秦为相国。

《史记》有记载,“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之。”

自燕国之后,苏秦又成功说服了赵、韩、魏、齐、楚等五国,六国合纵成功。

因此,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也担任六国的相国,风光一时无二。

当苏秦北上赵国,途径家乡洛阳时,沿途许多诸侯国都派出使者为他护送车马和后勤,其盛况可以媲美一国之君。

周显王听说后相当惊恐,因为曾经得罪过苏秦,所以这一次派人出城三十里相迎。

《战国策》有记载,“郊迎三十里。”

特别是当年嫌弃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这一次都匍匐在地,侍候他吃饭,目光都不敢直视。

苏秦不由地感叹人情冷暖,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儿子;富贵了,连家人都害怕。

《战国策》有记载,“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