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与其说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如说他是完璧毁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就是秦昭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换一块和氏璧,蔺相如带着玉前去的时候,发现秦昭王不愿意用城池交换,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带回国的故事。
对历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秦昭王可以说是一代雄主,比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还要重要些,秦始皇横扫六合之前所奠定的大势讲的就是秦昭王,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他居然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一块玉?这玉真的很重要吗?在秦昭王眼中可能这块石头比不上半块城池。
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国可以说上下的人都盯着秦王,要是有一项决策失误,那非议不是一般的大。所以,秦昭王在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决策上,大臣肯定是知道的,但是这么荒诞的事情,大臣知道还不阻止,那么肯定是有利可图。
而当时整个战国的格局是,秦赵的和平已经保持了20年,而这个和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赵武灵王对秦昭襄王有恩,秦武王驾崩后,秦国内部争权夺位十分严重,而秦昭王这个时候还是赵国的质子,赵武灵王在向秦国施威的同时,也送了秦昭王回国登基,
二: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实力大增,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赵国在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这也是赵国的一种威慑。
所以,秦赵两国才会在这20年来一直保持和平。
在赵惠文王继位后,赵国的实力不但没有增强,反倒是逐渐衰败,尤其是在燕国伐齐的时候,秦国知道,他们的机会来了。
燕国伐齐这场战争直接导致齐国一蹶不振,秦国在失去了被合纵打压的风险之后,将目光放在了楚国和赵国身上。
要想击败楚国,秦国要做的就是稳住赵国,于是“完璧归赵”这件事就这么发生了。所以秦昭王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氏璧,而是一次外交的试探。
平时我们说道完璧归赵,都是形容蔺相如的口才的,外交从来都不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这也是战争的一种形式。
秦昭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蔺相如,他眼中是整个天下,他要的目的是稳住赵国,不让赵国干涉他伐楚的这件大事,所以他不会选择背信弃义来骗一块石头!而蔺相如眼中只有赵王和和氏璧!他看不到其他事情,只是以为秦昭王想要“免费”获得和氏璧,而不费一兵一卒,所以在宴会上,秦昭王后悔的时候,蔺相如也是猜到了,但是蔺相如“眼光”太短了,没有看到秦昭王的狼子野心。
所以在后世的时候,很多学者在研究了各种历史之后,纷纷表示:蔺相如自告奋勇拿着和氏璧前去面见秦王,简直愚昧至极!因为蔺相如所没考虑到的事情,在第二年直接应验了,秦昭王的狼子野心也显现了出来。
所以蔺相如虽然完璧归赵了,但是相安无事20年后,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国就开始对赵国的全面征伐,这也导致了赵国之后的灭亡。
查看详情>>与“与其说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如说他是完璧毁赵”相关的文章
我们这样看蔺相如完璧归赵是胜利,但其实背后是满满的秦国的伎俩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古人展现智慧的小故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了。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凭借一己之力,有勇有谋,斗败了“狡猾贪婪”的秦昭襄王,保住了赵国的宝玉——和氏璧。这看似是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跟不怀好意的秦王的一场对峙并且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反而给赵国留下巨大隐患,蔺相如真的赢了么?
公元前二三八年,赵国的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了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便做出了一个举动: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
赵王接到信后,就和群臣商议对策,他们知道狡诈如秦王,一定不会真心地以城换玉,但是此时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不把和氏璧交出去,又怕开罪秦王,导致两国交战,赵国遭殃。一时间,赵王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时,宦官令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给赵王,说蔺相如愿意前去献玉,并且还可以保住赵国颜面。赵王应允,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大殿之上,他佯装进献,等到快到秦王跟前的时候,却突然怒发冲冠,指责秦王不讲诚信,要将和氏璧撞碎。
秦王怕他真的冲动毁玉,只好让人拿出地图,给蔺相如看那答应的十五座城池。但蔺相如也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于是提出让秦王斋戒五日之后,再将玉送上。
后来宴会一结束,他就安排人将玉璧送回赵国。等后秦王的设九宾之宴,再次要求他交出玉时,蔺相如不卑不亢,要求先割城,后交玉,否则就是杀了自己也不会屈服。《史记》记载说: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王并没有太过于生气,反而“投降认输”,承认蔺相如的厉害,打杀了蔺相如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放他回去呢!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众所周知,《史记》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里面的每一个字背后都包含深意。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被送回赵国后,他们的反应实在耐人寻味。
各位读者仔细想一下,如果秦王真的是狡猾贪婪的人,受到蔺相如这么大的“侮辱”,会轻易饶了他吗?怎么还有心情跟群臣“相视而嘻”?想必更多的就是计谋得逞后的会心一笑,以及对这个蔺相如的嘲笑罢了!
再者说,秦王事后闭口不提和氏璧的事情,说明什么问题呢?秦王根本不是想要和氏璧,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试探赵国的虚实罢了!表面上蔺相如赢了,保全了和氏璧,变现的把某些秦王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了赵王,因此秦王才是这件事背后最阴险之人。
可能有人会怀疑,如果想要攻打直接打就好了,为什么要借着和氏璧的理由来试探呢?这其实跟当时的局面有很大的关系。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张仪连横伐交等一些强国政策之后,此时的实力已经是其他诸侯国难以望其项背的。等到秦昭王这代时,前几任秦王东征西讨,几乎已经兼并了大多数诸侯国,只剩下了楚国和赵国。由于当时秦昭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赵国身上,想要攻打赵国。
而此时赵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前一任的赵王——赵武灵王,他是...
查看详情>>与“我们这样看蔺相如完璧归赵是胜利,但其实背后是满满的秦国的伎俩”相关的文章
蔺相如自己也没想到完璧归赵却成为了赵国灭亡的导火索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完璧归赵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知道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窃以为,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推出本文:秦之良谋——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完璧归赵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知道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
故,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当时秦根本没有攻赵的计划,只是找法子试探一下情况。“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因此在赵王遇到找上门的麻烦时,受人之荐蔺相如凭勇气“奉璧西入秦”。
后来的结果赵王尽管很有面子,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没有引起重视。
蔺相如完璧归赵使用的全是下三烂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问题激化了。
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一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斋戒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
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骗却未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本无意因璧攻赵,赵枉作杞人忧天了。
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
说以城换璧,只不过借此考察赵国国情,意在试探。
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更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外交游戏。而对这些,赵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让蔺相如成功,来灭赵的实力。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庭。
得民心者得天下,蔺相如以此游说秦王。
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这样天下皆怨秦重璧而轻民。
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此为明君不取。
如此阐明利害,未必不能完璧归赵。
从事情发展的始末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看看对方反应而已。
而秦所惧者,廉颇也。
蔺相如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闲处落子,造成其才能胜过廉颇的假象,达到赵相秦用之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设计之下,蔺相如官至相国,而赵走向衰亡。
可以设想,如果将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他却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史载,在秦国国君的宫殿里,连卫士都是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秦庭。
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的武士,难免令人生疑。
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可谓之关公面前耍大刀。
何况,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岂会被一个文官吓倒...
查看详情>>与“蔺相如自己也没想到完璧归赵却成为了赵国灭亡的导火索”相关的文章
大家都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故事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一篇课文《将相和》留下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取材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由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请罪等几个段落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蔺相如,被塑造为一个智勇双全、胆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善于鉴赏玉石,他在荆山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足。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继位后,他再次拿着这块玉去找楚武王献宝,楚武王仍然把他当成骗子,又砍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登基后,听说了这件事,下令找来卞和,把璞玉破开后,里面果然是一块举世罕见的美玉。楚文王重赏卞和,把这块美玉雕琢为一件玉器,命名为“和氏璧”。战国时期,“和氏璧”辗转流落到赵国,被赵惠文王收藏。
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秦昭王听说此事后,想得到“和氏璧”,于是派遣使者来告知赵惠文王,表示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非常紧张,如果贸然答应,又怕秦国言而无信,拿走“和氏璧”却不肯交出城池。如果拒绝,又怕惹怒秦国,给其以开战的口实,左右斟酌好不为难。
这时,大宦官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在缪贤家里当门客,名叫蔺相如。蔺相如为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可以让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有望解决此事。赵惠文王一听,急忙召见蔺相如,与他商讨此事。蔺相如沉吟片刻后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认为,秦国声称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虽然其心难测,但表面上显得很有诚意,无可指摘。如果赵国贸然拒绝,则赵国理亏,会授人以柄。如果赵国给了秦国玉璧而秦国没有交出城池,那么理亏的是秦国。
蔺相如以非凡的勇气,带着和氏璧前去出使秦国,相机行事。他见到秦昭王后,秦昭王拿着“和氏璧”赞不绝口,交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观,却绝口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见势不妙,声称“和氏璧”上有一处瑕疵,巧妙地又把璧拿了回来。他拿着璧站到柱子旁边,让秦昭王当众说清楚愿意用哪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如果要抢夺的话,他就当场把“和氏璧”摔碎,大家谁也别想要。
秦昭王无奈,只得拿来地图,故作姿态指指点点,一一指出用来交换“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国毫无诚意,于是又提出条件,说“和氏璧”乃国之重宝,秦昭王应该斋戒五日,举行盛大交结仪式,他才肯把璧交出来。秦昭王无奈,一一照办。
蔺相如回到馆舍,立即让手下人乔装改扮,怀揣“和氏璧”连夜送回赵国。五日后他再次面见秦昭王,声称他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如果秦国真有诚意,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先行割让城池,赵国绝不敢不交出和氏璧。
秦昭王一听,才知道上了当,秦国想巧取豪夺“和氏璧”的计划彻底落空。秦昭王故作大度,以上宾之礼招待蔺相如,蔺相如圆满完成使命,回到赵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查看详情>>与“大家都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故事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可以说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作用实际上非常小?
完璧归赵,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机智勇敢,面对秦王也丝毫不惧,而故事中的秦王则是个无恶不作,欺软怕硬的无耻之徒,甚至还想强行昧下和氏璧,为世人所不齿。
故事中的秦王,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秦国也就是在秦昭襄王手上得到了最强力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巨大的贡献。
雄才大略,用来形容这位秦王一点也不为过。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就疑问了,既然秦昭襄王如此厉害,为何还会出现完璧归赵这样的事情呢?
完璧归赵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
完璧归赵前后分别发生过两件影响整个战国格局的事件,一个是乐毅伐齐事件,一个是鄢郢之战。
前者是齐国的衰败之战,后者是楚国的衰败之战,完璧归赵就发生在这两者之间,你说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显然不会。
秦国想要统一天下,需要击败三座大山,他们分别是齐国、楚国和赵国。乐毅伐齐以后,齐国被燕国险些灭国,哪怕随后田单成功复国了,齐国也难以再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对齐国落井下石,包括赵国和秦国。
齐国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齐国便派出了说客,对赵王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放弃了对齐国的进攻。
赵王的举动,使得秦昭襄王开始慌了。
上面说了,齐国、赵国和楚国是秦国必须击败的三座大山,现在好不容易击败了一座,另一座却突然放弃了对齐国的军事行动,这不得不让秦昭襄王感到担忧,因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当然,这是从后来秦国的军事行动中得出的结论)。
本来一切准备就绪,赵国却突然不打齐国了,秦昭襄王有理由相信,是赵王察觉到了秦国的野心。
如果在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赵国和楚国联合对秦国两面夹击,那么秦国的损失就大了。
因此,为了试探赵王的心思,就有了这完璧归赵。
事实上,从整个完璧归赵来看,蔺相如的作用实际上非常小。在赵国刚刚受到秦国以城换璧请求的时候,蔺相如的谏言是:秦国强大,赵国不能违背他们的请求。
可是到了秦国以后,蔺相如不仅欺骗秦王,还偷偷把和氏璧运回了国内。注意,蔺相如在秦国的所有所作所为,其基础都是蔺相如的臆想,秦昭襄王可从来没有否认过以城换璧。
因此,如果秦昭襄王真的是单纯地想要和氏璧,光是这个借口就足矣。
而蔺相如最后之所以能够安全将和氏璧带回国内,且没被秦国攻打,这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秦昭襄王本来的意思就不在和氏璧上。
他只是想看看赵王究竟敬畏不敬畏秦国,一旦赵王同意了秦昭襄王这种以城换璧的无理请求,秦昭襄王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而蔺相如正好促成了这件事情。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可以说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作用实际上非常小?”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