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孟子的弟子虽然没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对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名人佳话,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无数的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而如果提到其中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除了文圣孔子之外,应该就要数亚圣孟子最为有名了。后人也将他们两个并称为孔孟。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岁之前一直带着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个诸侯国。但是一开始他的游说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渐渐孟子有了一些名气之后还是有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孟子也都耐心的给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据各国的现状提出来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决了现实问题。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秦时,因焚书坑儒,其门徒殆尽,几乎一蹶不振。到西汉时,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东汉时,赵岐对其很是推崇。唐玄宗时,曾封"孔门十哲"之一的颜渊为"亚圣",并没有封孟子。中唐时,韩愈首倡儒教"道统"之说,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的人物开始,孟子的地位开始升迁。
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孟子作为我国的古代先贤,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见解与政治思想,并与当时的诸多学派一起形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当时的学术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他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对于发展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许多思想至今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查看详情>>与“孟子的弟子虽然没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对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的文章
如果没有这位良母,孟子还会是大思想家吗?孟子的故事一直不简单
孔孟儒家思想,掌控中国2000多年,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今天来看这些老祖宗,不必全盘接受,但能用于了解自己的文化,清楚自己的根基。
孟子出生于邹鲁交界的凫村一户普通人家。其父孟孙激,字子宜,是家道破落的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裔。他善良而怯懦,读书不少,却难入仕途。只在一富商颜崇义家做帐房,颇得主人赏识。
其母娘家姓仉,鲁国名门之一。她自幼多才多艺,但因早年丧母,父亲常年在外做官,继母百般刁钻,很少享福,却磨练了韧性。
孟子有幸得如此一母。她自胎中有儿便对其进行胎教。为使未来孩子心胸豁达,视野广阔,她不畏艰难,千里跋涉。后于途中车上生下孩子,因为生在车上,而取名孟轲,字子舆。
从小,母亲就为小孟轲讲经论史。可惜孟父很早就被人打死。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书中主要内容:
三迁教子
在颜崇义的资助下,孟母得以二迁三处。具体如下:
凫村西一片荒冢,自由聪慧的孟轲在此将殡葬筑埋活动学得惟妙惟肖。于是孟母一迁至庙户营,这是一座大集镇,孟轲成天学的是商贾气息,小奴才样。于是孟母再迁至因利渠畔---一所学官旁,在此孟轲度过了第七个生日。
断机观猎
住在学官旁,当然能学会读书。孟轲天性聪颖,在窗外学得比窗内的学生好。幸亏先生也豁达,知道他的事后,便让他坐在室内旁听,于是他成了年纪最小,年纪最小成绩最好的学生。
天生孩子王的他,身边总有一群年纪大却服他的人,一起玩游戏,扮演大人在各种礼仪场合的样子。
孟轲渐渐长大,学堂里的内容已经不足够了,于是他开始骄傲自满,逃学逃课。孟母知后,很生气。一天,她剪断赖以为生的织布,使几个月的辛劳废于一旦,然后跟他晓以利害。
之后一次,孟母一表叔公孙玺来访,带孟子去打猎。公孙玺技艺高超,箭无虚发,能射中飞鸟一只眼,让孟轲折服。晚上,孟母又带他去看厨娘擀饼,那熟练的手法,快得让孟轲惊叹。于是他意识到:世间一切学无止境。
声震学宫
此后,孟子开始发奋图强,声震学宫。他常有一些主见与先生不同而高于先生,使老师难堪。幸亏老师不妒才,反而很高兴自己有如此高材学生。这时,外乡也不断有人来访寻求经验。孟母总是迎客不暇。
赴鲁游学
孟轲征得母亲同意,在颜崇义和公孙玺的支持下,赴鲁---孔子的故乡---求学。但是未能拜在孔子门下,因为孔子在他出生前一个世纪就去世了。
但是孔子的一个重要“传道”之儒家弟子---曾子,使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成为儒学圣地,并将他的学问思想传给了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这是儒家重要派系。
孟子决定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闻听有一门生司徒品德高洁。但因身患佝偻病受人嗤笑而隐遁起来。孟子历经艰苦,找到了司徒,与其相处了一千个日夜。大有长进。孟子常使颜、公孙救济恩师。三年过去了,孟子学有所成,恩师送他再出去闯荡。
子思书院
当年孟子在司徒处学习,曾经在司马雄南的帮助下得以博览群书。现在孟子又来到他这里,与之畅谈理想。
他们商定办学堂事宜。颜、公孙承诺资助。但是孟子并不想一生执教...
查看详情>>与“如果没有这位良母,孟子还会是大思想家吗?孟子的故事一直不简单”相关的文章
这两则典故原来都是出自这位大思想家,带你看孟子的故事
孟子一生研究发扬儒学,在世之时游说诸侯国实行儒学仁政。虽然都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但是却流传下了许多辩政典故警醒后世王朝。这些典故都收录于《孟子》一书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当做中学语文教材的《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中包含了两个典故:始作俑者和五十步笑百步。
始作俑者的故事
始作俑者这个典故的原文内容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典故的来源是孟子和当时的魏国大王魏惠王的一次治国论道之辩。魏国迁都大梁后,也有人称其为梁国,所以魏惠王在《孟子》被记载为梁惠王。
孟子询问魏惠王:“杀死一个人用木棍和用利刀有区别吗?”魏惠王回答孟子这没有任何区别。孟子又问:“杀死一个人用利刀和用政治陷害有区别吗?”魏惠王依然回答这也没有任何区别。
孟子尔后又问道:“大王富有天下,穿有锦衣绫罗,食有美味佳肴。可是大王治下的土地之上百姓食不果腹,饿死之人倒毙道路两旁。这就是统治者在用自己的子民喂食野兽啊。人们尚且厌恶野兽相互残杀吞食,又会怎么看待统治者的暴政呢?孔子说过第一个用陶俑陪葬的人肯定是没有子孙后代传承的啊。用人形的陶俑陪葬尚且遭到反对,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子民百姓饿死呢”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战国时代,诸国征战不断,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心系百姓存亡,于是决定游说诸国君主罢兵休战。
孟子来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劝谏魏惠王。魏惠王向孟子询问治国之道:“孤王劳心治理天下,每日不敢懈怠,为什么魏国的百姓没有增加呢?”
孟子反问魏惠王:“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厮杀对战。战败的一方士兵丢掉兵器,扔下盔甲争相逃命。如果一个士兵只跑了五十步,他见有人跑了一百步就嘲笑那人贪生怕死。这是正确的吗?”
魏惠王当即回答这不对。孟子又说:“大王你虽然用心治理国家,但是也热衷对外开战。战争就会使百姓伤亡,这和五十步笑百步不是一样的吗?”
孟子说政的这两个典故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孟子为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游说天下诸国放弃战争,善待国家百姓的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歌颂。
与“这两则典故原来都是出自这位大思想家,带你看孟子的故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