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原来老子真名并不是这个,带你从老子简介里得知老子的真名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查看详情>>与“原来老子真名并不是这个,带你从老子简介里得知老子的真名”相关的文章
老子思想是汉初至汉武帝以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吗?可以从老子简介里看出端倪
中国文化的二大圣人都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大一辈,也就是二十多岁。孔子活了73岁,是高寿的人。老子活了98岁,甚至有的说活了160岁,恬淡虚静的修道士心境发挥了作用。孔子去世,老子还活着。
老子姓李,名耳,所以庄子、列子和《淮南子》都称呼为老聃,有时也称老子。老子得名,显然是因为年纪特别大,远近闻名,这是中国的尊老传统,老子就是今天的老先生。在中国古代能够尊称老的就老子一人,孔子也没有资格称老。
没有司马迁的记载,老子的真正姓名都可能无人知道了。后代学人对年纪大的尊师称“老”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子原来是古代的一个爵位,后来变成对大学问家的尊称,孔子、曾子、孟子都是如此。老子是老与子的合称,意思就是年纪特别大的德高望重的老师。
唐朝皇帝姓李,以老子为荣,唐玄宗特别喜欢老子和他的学说,特别赐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真经》,又亲自为它作注。
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学者雅思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世界文明史上诞生了几位思想巨人,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印度诞生了佛陀。
这是巧合吗?还是另有安排?极盛一时的君王和军事统帅世代都有,但思想巨人的诞生却很稀少。老子无疑是这样的世界级的思想巨人。思想巨人提供了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东西,捍卫了人的尊严。
《楞严经》说:诸可还者,皆非是汝。不可还者,非汝是谁?这就是人的定义中最精彩的一个,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才恍然大悟。能够归还给人工智能的都不是人的本质。
现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的本质的领地正不断缩小。我们将不得不为人的本质发愁,甚至不得不捍卫人的本质。人工智能专家对围棋大师的表现不屑一顾。但他们对人类思想巨人的作品非常尊敬,或者说这是人工智能专家唯一尊重的人类作品,思想巨人的思想才是人的本质。
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子这位思想巨人。老子是一位真正的修道者,是远古时代修道运动的继承者。老子的思想不是孤零零的,而是代表华夏文明在五千年前兴起的时候就有修道运动,黄帝、混沌氏就是太古修道运动的模糊记载。孔子把老子一派的思想称为方外之人,而称自己为方内之人。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原来是周朝的太史,博览群书,精通古代往事,也知道未来的趋势。老子看到周朝衰败,不可复兴,就西出函谷关,离开华夏大地。这时函谷关官员关尹,他也是一位修道人,善于观察天象,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经过。关尹一看是老子经过此地。出了函谷关就不是华夏了,关尹知道老子去意已决,就强留下老子为他著书,于是老子碍于老朋友的面子,就写了《道德经》五千言。
关尹为华夏文明做了一件功盖千秋的好事,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道德经》了。没有《道德经》,我们的文化就失去了一半。
我们今天的思想中不知不觉都植入了老子的思想逻辑,即使你没有学过《道德经》,也是如此。这就是文化。我们的知识架构并不牢固,需要深度学习和...
查看详情>>与“老子思想是汉初至汉武帝以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吗?可以从老子简介里看出端倪”相关的文章
闻名的《道德经》是怎么著作出来的?从老子简介里就能得知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孔子长寿,活了一百零一岁。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楚国苦县,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有人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后来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查看详情>>与“闻名的《道德经》是怎么著作出来的?从老子简介里就能得知”相关的文章
从老子简介里就能看出,为何世人都说他是道教的始祖?
老子,是道教学说的创始人,后世追奉老子为道教始祖。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他主张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而治,让一切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应守关关令尹喜之邀,在函谷关停留7日,写成了5000余字的道家宝典《道德经》。那么历史上老子是谁,《道德经》主要是讲什么?
老子是谁
老子,本名李耳,又称作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春秋时楚国人。老子早年时期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官,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图书管理员。老子是道教的教祖,他主张无为而治,用道来解释宇宙的变化起源,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客观规律。
其实关于老子的历史真实身份说法并不统一,历史上有人认为老子就是楚国人老莱子,跟孔子处于同一个时期,老莱子一生著有十五部书籍,都是宣传发扬道家学说;还有的人认为周太史儋就是老子的真实原型,他的活动时期是在孔子之后的100多年,这又与孔子问学于老子的历史故事不相吻合。
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的历史确切身份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记载,只是大约给出了一个可能,文字记载为“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认为老莱子可能就是老子。
老子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老子在道家的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老子是道教始祖,出函谷著《道德经》的道教不朽化身。那么德道经主要讲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什么
现在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道德经》洋洋洒洒共5000余字,又被称为《老子》或者《道德真经》。
《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因而“人法自然”,人需要跟自然的规律学习,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与生养你的天地和谐共生。道教禁止杀生,乱伐树木,主张人只向大自然取用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不过度贪婪的索取。
除了上面描述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道德经》还包含了朴素辩证法观点和民本思想,如其中“万物皆有正反两面”的观点,并认为在适宜的条件下正反两面可以互相转化。
民本思想则体现在“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的思想包含万象,是我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突出代表,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不愧是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中国后世两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老子也被尊为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则是道家必修之宝典,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查看详情>>与“从老子简介里就能看出,为何世人都说他是道教的始祖?”相关的文章
庄子简介: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个扛鼎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自由,他的学说思想后来被称为庄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哲学思想学派。庄子一生追求逍遥出世,不肯入世为官。庄子在历史上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庄子到底是谁
庄子原名叫做庄周,祖先曾是宋国的王室血脉,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蒙城,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创了独特的庄子哲学,是后世公认的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不仅在道学和哲学上有深厚的研究,他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庄子外王内圣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学说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字飘然出尘,有一种远离凡俗的哲理意味。后人评价庄子的著作“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因其曾在南华山隐居修学,所以后世帝王还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就连他的《庄子》一书也因此被称为《南华经》。
庄子与历史上著名的魏惠王、齐宣王处于同一时期,这两位诸侯王以好战闻名,这时的战国大地上亦是处处狼烟,刀兵四起。庄子身怀治世之学,经天纬地之才,却不愿为统治者的血腥争霸卖力效劳,所以拒绝了那些诸侯国许诺的高官厚禄,归隐作书,潜心研究学问,博采众家学说,将老子的道学更加的完善和拓新,提出了“天人合一”等新的论述。
庄子一生留下了很多的寓言哲理故事用来阐述他的思想学说,那庄子的思想成就主要是什么呢?
庄子的成就
道学上的成就。庄子的道家学说虽然是继承自老子的道家体系,但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拓展,推陈出新开创了庄子学派,这可以算是老子道学的分支学派。后世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吸收了道学的理论。在东汉末年道教初创时,采用的是黄老学派,也就是黄帝的神话体系和老子的道学思想。
不过在南北朝时期,庄子学派渐渐被道教吸纳为主流思想,庄子也自此被慢慢的神化。唐朝时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宋朝时又加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文学上的成就。庄子一生的思想学说著述为《庄子》,这部旷世巨著共有10万余字,详尽的描述了庄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庄子》不但代表了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还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在哲学思想和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杰出地位。
哲学上的成就。道家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德”,庄子认为天道、自然之道即是“道”,而顺从自然之道就是“德”。庄子认为万物都会自然演化,我们只要顺从天,顺从自然,不需要刻意的去人为规定就能达到完美的状态。
庄子的“清静无为”认为人不应该被欲望、利益所操控奴役,不滞于物,不为任何的思想利益所动,追求万物随我心的自由精神。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宗教和思想哲学有着不可超越的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个扛鼎之人,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国中期,追求逍遥出世的精神自由,著书立说,留下了很多的经典篇章指引着后世之人。
查看详情>>与“庄子简介: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个扛鼎之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