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北宋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赶出京师含冤而死
狄青是名将,北宋第一名将,没有之一。并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枢密使的第一人,也没有之一。
狄青确实是从枢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赶走的,文彦博也确实说过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将之类的话。但至少在场面上,朝廷给狄青留足了面子:一是虽然被贬,但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是他的被贬之地仅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相比于苏轼动辄贬数千里远,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态中是难得的善罢。
狄青与文臣的关系紧密,并非传言所说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实上,狄青一直是文臣们的合作伙伴。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般。他的节操不高,谁更有权势,谁开价更高,他就立刻会与其结盟,回头咬旧主。
第一个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后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后台是韩琦。狄青作为一个被三个人都提拔过的将领,他对第一个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当时韩琦和范仲淹有矛盾,虽然两人都是君子党,但是两人对西夏战略截然相反,在关于是否筑水洛城一事上发生过冲突。于是韩琦授意尹洙让他对范仲淹的政策进行捣乱。而当时具体负责捣乱的人,就是狄青!
这件事的经过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执行范仲淹战略的刘沪(武将)。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邀功,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对同是武将出身的刘沪动私行,甚至还打算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实说,军人听指挥没错,范仲淹和尹洙两位恩主起冲突,狄青挑边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抢在钦差前面杀人的行径,这与奸臣有什么区别?
尹洙和狄青这么整范仲淹,那范仲淹当然要反击了。于是范仲淹一派郑戬、余靖等文臣的强烈抗议,与韩琦一派就如何处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开战。最后的结果是,狄青在韩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宽容下,免于死罪。
于是在此之后,狄青改投韩琦门下。结果没过多久,狄青与韩琦又起了矛盾。
当时宋仁宗派韩琦为帅,欲整顿荒废的河北禁军。韩琦一面以狄青为副帅辅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军,狠治河北禁军。可是在这个整军的过程中,狄青居然为他的一个朋友(克扣军饷),跑去找韩琦为贪吏开后门。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军功的英雄。
其结果当然是被韩琦驳回,毕竟战斗英雄是战斗英雄,贪污犯是贪污犯。宋仁宗让韩琦整治军队腐败,而狄青为贪污犯庇护,任凭说上了天,也不占理。最搞笑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后来还被以北宋代重文轻武的标签被拿出来反复的宣传。
此事之后,不管狄青的官当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对狄青的评价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节操都是负数!
最后是狄青被赶出京师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狄青含冤一事。
当时还没有决定皇储的宋仁宗病危,各种谣言四起。身处要害位置的狄青由于有多次改换门庭的前科,而且对于部下士兵也偏向纵容,朝野都认为他的政治忠诚度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于是宋仁宗最后在选定顾...
查看详情>>与“北宋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赶出京师含冤而死”相关的文章
北宋名将狄青:“夜袭昆仑关”一战闻名于世
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麾下并无强兵能将!在抵御外族方面,处处受制!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名汾州西河人站了出来,他就是狄青!
狄青,字汉臣,北宋名将!因少年时期出身贫寒,因而自少入伍;由于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他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狄青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二十五战,其中以皇祐五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宋仁宗派兵出征平叛,但是由于主将贪功冒进,导致大军溃败。
随后,大将狄青赶到,总结了一下失败的原因;然后便根据当时的情况,在敌人以为宋军不会进击的时候,狄青带人夜过昆仑关,然后趁敌人不备,偷袭了他们!最终的结果是打破敌军,就连叛军主将也是下落不明!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
与“北宋名将狄青:“夜袭昆仑关”一战闻名于世”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