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北宋名将是从太监中选出来的?武将成为太监出人头地的可行之路
与其他朝代相比,北宋没有太监专权之祸,但太监在朝廷政治中的到场度却很高,《宋史·宦者传》中有传的北宋太监竟有43人,比其他任何朝代都多。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这43名太监中,曾带兵接触者多达18人,更是其他朝代所稀有的现象。在这些太监将军中,名将颇多,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中所说的四巨猾臣之一童贯,他不光立了许多战功,还因为收复燕云地域,被封为广阳郡王,以太监身份而被封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代太监专权之祸,严格控制后宫太监人数,刚开始太监只有区区50人,厥后有所增加,也才100多人。为防止太监结党营私,扩局势力,还划定太监过了30岁,才气收养子。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一般都需要进士功名,太监基础不行能在文官体系内提升。这样,走武将这一条路,成为太监快速提升、出人头地的唯一可行之路。所以,北宋的太监对做武将趋之若鹜,泛起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名将,如王继恩、秦翰、李宪、李舜举、童贯等。
北宋最有名,官爵最高的太监当属童贯了。童贯是李宪的徒弟,在杭州结识了蔡京。蔡京通过童贯,把自己画的屏幛、扇带送给了宋徽宗,童贯每次还帮着蔡京说好话。宋徽宗是个书画妙手,由此开始对蔡京发生好感。
宋徽宗任用蔡京为宰相后,蔡京投桃报李,推荐童贯出任监军,和上将王厚一起攻取西北疆域的青唐。童贯到了前线,恰在这时,宋徽宗的后宫着火,宋徽宗认为是不祥之兆,给童贯下令停止军事行动。童贯看完后,把下令收了起来。王厚问是什么事,童贯怕扰乱军心,只是轻描淡写的说:皇上下令加紧行动。效果,军事行动乐成,收复了四个州。
厥后,童贯自恃有功而骄横跋扈,选拔手下的将领仕宦,都直接向宋徽宗请示,完全绕开了宰相,蔡京固然很不兴奋,两人泛起矛盾。宋徽宗拜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阶虽然没有实权,但职位高贵,俗称使相。蔡京就出头阻挠,不执行诏命,称:使相的官职怎能授给太监?
1111年,童贯升为检校太尉,被宋徽宗委派出使辽国,有人阻挡:用太监作为大国使者,会让人说我们大宋朝无人可派。宋徽宗解释道:童贯在西北打败了羌人,契丹人听说了他的威名,因此想见见他。同时让他借机相识辽国的形势,也是良策。
童贯从辽国回来后,权势大增,掌握了朝廷的军事大权。他以太尉的身份出任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被拜为开府仪同三司。不到三年,童贯就主管了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事务,为太傅、泾国公。其时的人们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媪是老太太的意思,童贯是太监,没有胡子,所以这么称谓。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爱花石竹木,他的宠臣朱勔就到东南各地的民间搜刮种种奇石异木,每十船组成一纲,运向开封,称为花石纲。由于不堪忍受花石纲之害,1120年,方腊率众在歙县起义,很快生长到近百万人,威震东南地域。宋徽宗大惊,慌忙派童贯率军镇压,东南的事务全部交给童贯处置惩罚,还对童贯说:遇到紧迫情况,可以取代我下圣旨。
童贯到...
查看详情>>北宋名将高琼:从地痞混混到名将功臣,逆袭之路风雨无阻
高琼,字宝臣,亳州蒙城人氏,祖父高霸和父亲高乾都在契丹为官。后来高霸出使南唐遭到暗杀,高乾便投靠了北宋,被任命为中门使之职,并将整个家族搬到了京城汴梁。
不过,高琼的经历与很多北宋武将不同,他既没有早年从军,也没有在父母的管教下认真学习,而是为祸乡里,成为当地著名的地痞无赖。《宋史·高琼传》载:“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从此成为官府通缉的要犯。
宋太宗赵光义担任京兆尹时,得知高琼武勇,便将其招致麾下担任侍卫,这段经历使得高琼的人生发生巨变。等到赵光义登基后,高琼立即被晋升为御龙直指挥使,成为北宋军中的一员高级将领。
不过,高琼的仕途靠的并不仅仅是赵光义的关照,其勇猛的作战风格及突出战绩也是令赵光义对其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据《宋史》高琼传》载,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高琼随赵光义一起征讨北汉,在高粱河一役中曾杀出重围与赵光义会合,由此深得器重,被授予天武都指挥使、西州刺史之职。
随后数年间,高琼有多次出现在对抗辽国入侵的战场,屡立战功,并因此历任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富州团练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归义军节度使、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保大军节度使等职,成为宋军在不被边陲抵御辽国入侵的名将。
宋真宗赵桓继位后,高琼又与名臣寇准一起坚决主张对辽采取强硬路线,加强军事打击,收复被辽国侵占的国土。在此期间,高琼还多次亲临战场指挥对辽作战,并取得了檀州一役的胜利。就在高琼奋战边陲之时,手下有位将领也因为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而受到高琼的器重。这个人,便是后来令辽军威风丧胆的杨延昭。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杨延昭因保州之战失利,被押至京城治罪。部分大臣上奏宋真宗,要求处死杨延昭。此时,高琼及时出面进行劝阻。他对宋真宗表示:“嗣、延朗,素勤尽勇于战斗,今特宥之庶,收其后效也”。这一建议终于得到宋真宗的采纳,杨延昭也得以继续奋战在抗辽的前线,为北宋边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高琼为官数十载,不仅战绩卓著,与宋太宗、宋真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澶渊之盟后,主和派大臣王钦若迫害名臣寇准,使之被罢官。而高琼也受到了王钦若等人的诬陷,但宋真宗不为所动,继续重用高琼。这也足见高琼在北宋政坛的地位。
大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高琼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宋真宗因此罢朝两日以示悼念,此后有追赠高琼为侍中一职。
查看详情>>与“北宋名将高琼:从地痞混混到名将功臣,逆袭之路风雨无阻”相关的文章
北宋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赶出京师含冤而死
狄青是名将,北宋第一名将,没有之一。并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枢密使的第一人,也没有之一。
狄青确实是从枢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赶走的,文彦博也确实说过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将之类的话。但至少在场面上,朝廷给狄青留足了面子:一是虽然被贬,但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是他的被贬之地仅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相比于苏轼动辄贬数千里远,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态中是难得的善罢。
狄青与文臣的关系紧密,并非传言所说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实上,狄青一直是文臣们的合作伙伴。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般。他的节操不高,谁更有权势,谁开价更高,他就立刻会与其结盟,回头咬旧主。
第一个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后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后台是韩琦。狄青作为一个被三个人都提拔过的将领,他对第一个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当时韩琦和范仲淹有矛盾,虽然两人都是君子党,但是两人对西夏战略截然相反,在关于是否筑水洛城一事上发生过冲突。于是韩琦授意尹洙让他对范仲淹的政策进行捣乱。而当时具体负责捣乱的人,就是狄青!
这件事的经过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执行范仲淹战略的刘沪(武将)。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邀功,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对同是武将出身的刘沪动私行,甚至还打算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实说,军人听指挥没错,范仲淹和尹洙两位恩主起冲突,狄青挑边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抢在钦差前面杀人的行径,这与奸臣有什么区别?
尹洙和狄青这么整范仲淹,那范仲淹当然要反击了。于是范仲淹一派郑戬、余靖等文臣的强烈抗议,与韩琦一派就如何处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开战。最后的结果是,狄青在韩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宽容下,免于死罪。
于是在此之后,狄青改投韩琦门下。结果没过多久,狄青与韩琦又起了矛盾。
当时宋仁宗派韩琦为帅,欲整顿荒废的河北禁军。韩琦一面以狄青为副帅辅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军,狠治河北禁军。可是在这个整军的过程中,狄青居然为他的一个朋友(克扣军饷),跑去找韩琦为贪吏开后门。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军功的英雄。
其结果当然是被韩琦驳回,毕竟战斗英雄是战斗英雄,贪污犯是贪污犯。宋仁宗让韩琦整治军队腐败,而狄青为贪污犯庇护,任凭说上了天,也不占理。最搞笑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后来还被以北宋代重文轻武的标签被拿出来反复的宣传。
此事之后,不管狄青的官当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对狄青的评价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节操都是负数!
最后是狄青被赶出京师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狄青含冤一事。
当时还没有决定皇储的宋仁宗病危,各种谣言四起。身处要害位置的狄青由于有多次改换门庭的前科,而且对于部下士兵也偏向纵容,朝野都认为他的政治忠诚度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于是宋仁宗最后在选定顾...
查看详情>>与“北宋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赶出京师含冤而死”相关的文章
北宋名将曹彬传奇的一生,济世安民的真正英雄
在历史长河中,曹彬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
在两宋时候虽然国家是重文抑武的朝代,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时候没有良将,宋朝的这些将领在战场上依然能够做到所向披靡。杨业、种家军等等都是这个时候出名的将领或者武将世家。在两宋时期的将领当中, 曹彬能被看做是宋朝第一良将吗?
在两宋的将领中、岳飞、韩世忠、种家军、杨业、潘美这些将领或者武人集团都较为出名。可是在这些将领当中有一个人是大家公认的宋朝良将。此人就是曹彬。曹彬为何能有这样的赞誉呢?在宋朝还没建立的时候,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头领,曹彬当时被后周的柴荣任命为管理军中府库的将领。
当时赵匡胤在禁军和军队中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有一次他到曹彬管理的府库中办点事,看到这里有很多柴荣藏的美酒。赵匡胤就对曹彬说,能不能把这些美酒给我几坛子?曹彬坚决的告诉赵匡胤这是国家府库的东西,我没有权力把塔转赠给别人。不过曹彬还是自己掏钱给赵匡胤买了几坛子美酒送给他。
赵匡胤对曹彬的人品非常满意,觉得他既能讲原则,又能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因为赵匡胤此时已经是禁军的头领了,不能随意不给他面子。宋朝建立后曹彬还是被赵匡胤看做重要的军事将领留在自己的麾下。当时赵匡胤派曹彬和另一位将领一同去讨伐后蜀。
后蜀的国主孟昶此时乱作一团,他的军队和宋军交锋没多久就吃了败仗,随后宋军在和后蜀军队战斗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孟昶不仅把国家给丢了,而且他也成为了宋朝军队的阶下囚。本来孟昶已经率领部下投降了宋军,可是和他同行的那位将领却依然对后蜀地区的百姓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的行为遭到了曹彬的反对。
曹彬告诉他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不光要有能打仗的本领,更要有慈悲的一面。面对后蜀的投降我们不能让自己士兵到处抢掠,这是在损害国家在此地的声望,这里的军士已经发现兵刃投降,他们以后就是宋朝的子民,我们应该把他们当做我们的兄弟姐妹来看待,怎么忍心对这些人再行杀戮呢?
曹彬虽然是个武人,但是他对外征讨是带着正义和仁义来的,尽管他是奉命讨伐后蜀政权,可当这里的百姓和国主已经投降后就放下了屠刀和他们一同共享天下的太平。这是一个儒将能做到的事情,遵天意行王道才是武人应该遵从的,也只有如此才会让你的进攻变得是带着正义来的,面对大势所趋的格局不如顺应天意和王道,这才是顺民心的。
对于遵从王道的那些人,无论是谁就完全可以抱着少杀戮和收民心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这也是曹彬个人能力的体现。
他既是封建帝国的开路者,但是他又是能用行动替皇帝收复人心的将领。他的这种态度就比那些只会杀戮的军事将领而言要更有远见和睿智,此人是济世安民的真正英雄。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不得不觉得曹彬在人品和谋略上都算是宋朝出色的良将。因为他的眼里不仅是杀戮更是安抚和维稳!大家怎么看曹彬?
查看详情>>北宋开国四大名将,辅佐赵匡胤登上王位
宋是一个文治的王朝,在北宋时期,武将的地位一般要低于文臣。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北宋就没有名将的存在。在北宋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麾下就有一批名将,他们为北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有的人后来还官至一方节度使,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北宋开国时的四大名将。
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功臣,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对赵匡胤称帝贡献很大。石守信早年曾是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在任殿前都点检的时候就与其相交,两人情同手足。后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身为赵匡胤的兄弟,石守信在兵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虽然身在禁军之列,却不时与赵匡胤暗通,并极力促成了赵匡胤起兵。在石守信等人的帮助下,赵匡胤终于进入汴京,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称帝建国,北宋王朝由此建立。
北宋建国后,石守信又跟随太祖讨伐李重进。后期,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石守信遂主动退隐。公元984年,石守信病终。
高怀德是继石守信之后的又一名将,高怀德是常山真定人,他出自于将门世家,其父高行周早年就是后晋的名将。高怀德自小就随其父出征,立功无数。契丹攻打后晋之际,高行周曾率军出征。在戚城之战中,刚刚年满十八岁的高怀德亲自突入敌阵,他率领后晋骁骑大败契丹军马,并成功将其父救出。高怀德曾娶宋太祖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因为这个原因,两人的关系遂非常亲密。北宋建立后,高怀德因为拥立之功,直接被宋太祖提拔为殿前副都点检,掌管禁军。因为高怀德战功赫赫,又在禁军中极富威望,赵普等文臣遂极力劝说宋太祖削减禁军权利。杯酒释兵权后,高怀德被拿掉了都点检一职,转而镇守滑州。公元982年七月,他于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北宋开国第三名将就是王审琦。和高怀德不同的是,王审琦从一开始并没有跟随赵匡胤,他是郭威和柴荣手下的亲将,深得郭威的信任。后汉隐帝在位期间,王审琦随从郭威平定李守贞之乱。公元959年,隐帝诛杀郭威全家,同年,郭威在众将士的簇拥下起兵而反,王审琦作为郭威的亲将,自然也参与了这次行动。
王审琦是郭威父子信任的亲将,他曾多次随同郭威、柴荣等讨伐叛将。柴荣继位后,王审琦因扶立之功晋升为殿前都虞侯,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同为禁军将领的赵匡胤结为好友。北宋建立后,王审琦升为泰宁军节度使。次年,他交出兵权,主动到地方任职,后长期镇守许州,公元974年,王审琦病逝于封地,时年五十岁。
第四位开国名将为张令铎,他原是郭威帐下的指挥使,长期随从郭威出征。张令铎出世较早,早在后唐时期,他就参军入伍。张令铎先后在刘知远和郭威麾下效力,不管是在抵御契丹的战争中,还是在平定李守贞叛乱的战役中,张令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张令铎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上升为统兵作战的大将。后周建立后,张令铎因扶立之功晋升为控鹤指挥使,不久,他又随从周世宗征讨淮南。在对阵南唐的战斗中,张令铎身先士卒,就连赵匡胤也对其佩服不已。张令铎与赵匡胤之间相交甚早,在赵匡胤参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结...
查看详情>>北宋四大名将,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
1、呼延庆
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在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世,1100~1125年在位)时期任登州平海军的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海上之盟)。
评书中的呼延庆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生活于北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在世,1023年—1063年在位)至宋徽宗(慈云太子)时期,祖父呼延丕显(呼延必显),父亲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叔父呼延守信。呼家曾因庞籍太师和庞文陷害而惨遭灭门之灾,全家族三百余口埋在一处,筑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坟”,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两兄弟,为除掉庞籍及庞文一伙卖国害民的奸臣贼子以及报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庆(《说呼全传》中说呼延庆乃魁罡星转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称崔三儿)、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结拜兄弟孟强、焦玉(孟良、焦赞之后)、岳鹏(花刀岳胜之后)、杨文广、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风之后)的帮助下,以及包拯、寇准、杨家将等爱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积蓄力量击败了庞家奸党势力,将庞籍,庞文在东京市曹处以醢刑。报仇雪恨后,呼延庆被封为忠孝王。呼延庆的事迹和历史上同时期的折家将中的大将折克行比较相似,呼延庆在书中大破连环阵威震塞外诸国,而历史上的折克行大破西夏也是威震塞外诸国。
2、杨业
杨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辽将领。千百年来,以他为首的杨家将血战沙场的事迹流传遐迩,脍炙人 口。史学界对杨业的评价主要有三种意见。一、全面肯定说。邓广铭认为:综观杨业的一生,以归宋为界线,可以 划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杨业后半生英勇抗辽,业绩辉煌。
辽军耶律斜轸得知杨业率军前来,命部将萧挞预设伏兵,当杨业来战,他假装溃退,这时萧挞伏兵皆出,耶律斜轸乘机反攻,人家毕竟是十万大军,杨业所部损失惨重,但他一直坚持战斗。转战一天后,杨业率残军退至陈家谷口,但连援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一个,不禁对着将士们痛哭道:“你等各有父母妻子,不必与我同死,你们快逃吧”,但士兵都不肯离去。杨业遂率残军百多人,奋力再战,身上伤痕累累,还手杀数十人,因马受伤不能骑,被辽军抓住。他的儿子杨延玉战死,部将王贵战死,将士们几乎无一生还。杨业在被押赴辽途中,绝食三日而亡。而王侁等原以为杨业已打败辽军,早已率军擅离陈家谷口前往争功,行二十里后得知杨业败退陈家谷口,立即率军逃走,不去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所以,杨业不是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死在那该死的无知、冷漠和嫉妒中。杨业惨死,让宋太宗震怒不已,暴跳如雷,王侁、刘文裕被开除军籍,罚配蛮荒之地,潘美连降三级,以观后效。
3、高君宝
周显得四年(公元957年),青年将军高琼(高君宝)奉命自 寿州(今安徽寿县)去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搬取...
查看详情>>与“北宋四大名将,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相关的文章
北宋时期的名将杨家将在北宋灭亡时为什么没有力挽狂澜?
五代十国无疑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中原大地进入了大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好在后来的赵匡胤出现了,一统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的北宋王朝。北宋建立之后,华夏大地再一次进入大一统。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赵匡胤的出现,让华夏大地有了大一统。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开始了崇文抑武的策略。原因就是赵匡胤的皇位来路不正,属于篡位的。不过这不影响赵匡胤的功绩,毕竟赵匡胤是将华夏大地大一统了。赵匡胤虽然制定了崇文抑武的策略,但是这并不影响北宋出现众多名将。
北宋的名将有呼延庆、杨业、高君宝、郑恩等等,总之在北宋时期,虽然文官影响力很大,但是北宋的武将也不在少数。杨家将无疑是北宋时期的武将代表,现如今看来,杨家将已经成为了一个家族的代名词,北宋的杨家将并不是单单指某一位武将。
随着北宋的发展,后期的北宋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时,就标志了北宋的灭亡。靖康之耻的发生,标志了北宋的彻底灭亡。这时候,除了赵构之外,其余的北宋皇室都被金人掳走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北宋没有一人存在。
北宋之所以会灭亡,一是没有遇到好得皇帝,二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崇文抑武的宋朝,出现了很多武将,但是这些武将得不到皇帝的赏识,这就导致问题出现了。即使是再有能力,没有能够赏识的皇帝,这些人也是没有用处的。
杨家将无疑是北宋时期的名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宋末期,杨家将没有出来挽救北宋的局势呢?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北宋末期的时候,根本没有杨家将了。依照杨家将的作风,只要国家有难,就是拼了命,他们也会迎难而上的。
正是因为没有了杨家将,所以北宋末期,杨家将才没有出现。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是有杨家将的,但是,真正历史上的杨家将,并不是与小说中的相同,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杨家将,并没有如同小说中看到的那样有很多代传人。
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仅仅三代人,活跃在北宋的中前期。这样一来,北宋末期,杨家将就根本不存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家将根本没有机会去挽救北宋的局势。受到电视剧的影响,现如今的人们大概只知道穆桂英和杨宗保,还有佘老太君了。
在历史上,这些人基本都是虚构的。说白了这些人,全部都是小说作家和戏剧家杜撰的英雄人物。历史上真正存在的杨家将仅仅有三人,分别是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杨业是杨家将的创始人,他先效力于北汉,然后投降北宋。
投降北宋后,杨业开始为北宋建功立业。投降之后的杨业开始为大宋守护边疆,抗拒北方强大的契丹。投降北宋后,杨家将开始建功立业,从此之后,杨家将的名声逐渐增大。让杨家将真正扬名于天下的战役,是雁门关大战。这一战杨业带领着八千士兵,打败了契丹十万大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由此杨业成为了北宋名将,正是因为雁门关大战,让契丹人再也不敢侵扰北宋的边境。宋太宗赵光义有收复雁门关的想法,他亲自率领士兵,攻打燕云十六州未果。
之后又派出了东路和西路两路大军,总计二十万的兵力进攻燕云十六...
查看详情>>欧阳修“诋毁”北宋名将,令人匪夷所思
北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将领狄青含冤而死,这一悲剧给北宋的政治和军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在两宋军事史上,狄青是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之一。他身先士卒、运筹帷幄,为北宋王朝建设了卓越功勋。在这悲剧的酝酿及演变历程中,欧阳修饰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在北宋的政坛、文坛上,欧阳修均有重大建树和影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精彩的文臣,竟以种种诬蔑之辞三次上疏宋仁宗诋毁狄青,对狄青被贬以致身死发生了决议性影响。一代名臣无端陷害一代名将,实在是匪夷所思!
据现有史料看,欧阳修曾三次上疏诋毁狄青。这三次上疏中,欧阳修极尽污蔑陷害之词,言语上也多有蔑视和不敬,究竟是私人恩怨还是尚有原因使他对狄青如此深恶痛绝呢?可以说,欧阳修对狄青之贬起到了决议性作为。可是,他并没有置狄青于死地的想法。欧阳修之所以痛骂狄青,都是北宋最高统治团体内部的“恐武症”在作祟。
我们知道,宋代山河是如何得来的,因此,两宋历代帝王出于防止赵姓山河易手的思量,在制度上对武将的防范无所不在。宋仁宗统治期间,军政毛病已经毕显无遗,体现在战场上即是武将怯战、避战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狄青却充实体现出精彩的军事才气与战争智慧,为赵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狄青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对宋王朝忠心耿耿,即文彦博所说的“忠谨有素”。因此,行伍起家的狄青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枢密使,获得天子的痛爱。
可是,这一事实却与文臣的焦点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狄青成为文臣眼中欲除之尔后快的眼中钉。在这种大配景下,欧阳修在其奏疏中频频使用鄙薄、蔑视狄青之语,也就屡见不鲜。北宋这种畸形的文武关系,造成狄青郁郁而终的悲剧,也造成了北宋军事实力孱弱、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势。同时也不得不叹息,欧阳修如此聪慧之人,仍旧挣脱不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枷锁和时代的局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与“欧阳修“诋毁”北宋名将,令人匪夷所思”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那些因为意外而神反转取得胜利的战争
说起这类因为“意外因素”发生“神反转”,且值得深思的战争,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二月,宋辽战争里的威虏军之战。这场宋辽铁骑的经典碰撞,胜败关键因素,却好似“天后”王菲的一句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当时的北宋名将李继隆,以及辽国名将耶律休哥,两大当时卓越战神各率精锐,沿徐河展开对峙。整个徐河战争,陷入了高手过招前的沉寂。李继隆麾下的都巡检使尹继伦,也受命带千人在战场西北方巡逻。放在当时,这也只是一次例行公事而已。
可意外却偏偏发生了,先是耶律休哥突发奇想,率领骑兵主力迂回出击,打算对李继隆发起奇袭打击。却偏偏和正巡逻的尹继伦撞了个正着。“只是在人群里多看了一眼”的耶律休哥,当时只想着决战李继隆,根本没把尹继伦的这支小部队当盘菜,竟然打都懒得打,装没看见就过去了。
可耶律休哥哪里想到,这尹继伦绰号“黑面大王”,官虽说不大,却是条热血汉子。一看自己被鄙视了,当场怒从心头起,冲着部下一声悲愤高呼:“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倘若耶律休哥奇袭成功,咱们都活不了,死了也被鄙视,不如豁出去打他一把。
然后,宋辽战争史上的神奇一幕上演了,当晚耶律休哥大军扎营休息,饿坏了的耶律休哥正在餐桌上大快朵颐,却不料尹继伦带着近千号人,趁着月黑风高摸了进来,然后就是一阵大砍大杀。毫无准备的辽国大军一片混乱,怒极的尹继伦更抄刀杀进耶律休哥营帐,朝着正吃饭的耶律休哥一顿砍,慌乱的耶律休哥手持筷子迎战,却哪里战得过,当场胳膊被砍成重伤……
如果不是回过神来的辽兵拼死救援,这位曾在高粱河畔打得宋太宗骑驴车逃命,令多少北宋名将谈之色变的战神耶律休哥,百分百要血洒餐桌。侥幸捡回一命的耶律休哥,也从此被打出心理阴影,常给袍泽碎碎念“当避黑面大王(尹继伦)”。至于这场辽国处心积虑发起的军事打击?也被一位“意外出现”的尹继伦,彻底打得粉碎。
看过这搏命一击的意外一幕,谁敢再说宋军“文弱”?确实,大宋积贫积弱,如尹继伦这样决死奋战的将士,决不能背锅。
而同样堪称“神反转”的一仗,那更要说说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元王朝攻打张士诚起义军的高邮之战。
1354年,元末农民大起义席卷各地,盐贩子张士诚也揭竿而起,靠着身边十八个把兄弟起事,先拿下了泰州又攻破了高邮,迅速以高邮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队伍也滚雪球般的扩大,还得意洋洋挂起了“大周朝”的国号,俨然要称霸一方。
但没想到树大招风,回过神来的元王朝,也就先盯紧了“大周朝”的张士诚。元朝丞相脱脱集结了百万大军南下,别的“反军”先不打,就瞄准了张士诚狠打。上百万精兵把高邮城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而且边打还边发话,绝不允许张士诚一干人等投降。就要把高邮城攻破后,再把张士诚们法办,给各路“反军”做个“榜样”。
如此一来,张士诚及其弟兄们,只能开始了绝望的抵抗。战事持续数月,饶是张士诚部三军用命,一天天玩命苦战。高邮城依然到了山穷水尽的...
查看详情>>北宋名将狄青:“夜袭昆仑关”一战闻名于世
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麾下并无强兵能将!在抵御外族方面,处处受制!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名汾州西河人站了出来,他就是狄青!
狄青,字汉臣,北宋名将!因少年时期出身贫寒,因而自少入伍;由于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他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狄青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二十五战,其中以皇祐五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宋仁宗派兵出征平叛,但是由于主将贪功冒进,导致大军溃败。
随后,大将狄青赶到,总结了一下失败的原因;然后便根据当时的情况,在敌人以为宋军不会进击的时候,狄青带人夜过昆仑关,然后趁敌人不备,偷袭了他们!最终的结果是打破敌军,就连叛军主将也是下落不明!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
与“北宋名将狄青:“夜袭昆仑关”一战闻名于世”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