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楚国

发布时间:2020-07-06
1

楚国观后感8篇

楚国观后感

楚国观后感 篇1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国观后感 篇2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本草纲目》叙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先人李时珍历经四十年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巨作,被世界称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行医一生,告诫李时珍: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但李时珍说:百姓需要,总得有人要做呀……李时珍考证本草,犹为注重实地考察,集成历代本草,以纲目分之,总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为辅,列出各种药物的形状,附以气味、主治、还有药方,甚为实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医书。

当看到先人李时珍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无法刊刻,他满头银发还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时,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节目最新颖也是最让人拍手叫好的是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先人李时珍穿越到现代,他恭捧着自己修撰的《本草纲目》时,好像真的是圆了先人没亲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遗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楚国观后感 篇3

喜欢鲁智深,不仅因为他是个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正直,坦率,义气,侠肝义胆。让人感觉最深刻或许还是他的圆寂。他虽然一生的经历都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充满着残酷的斗争,使他一腔正义的热血一直都在他的心头燃烧,沸腾。他厌恶他所存在的社会,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社会。于是他反抗,采取了进攻的态度。他上梁山,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疾恶如仇。真是英雄所为。他荡气回肠的一生却有着一个平静...

查看详情>>
2

吴起变法主要有这几点内容 吴起推行变法后楚国的变化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战国

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行变法改革,史称吴起变法。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北伐魏国,南平百越,诸侯敬服。

不幸的是变法仅持续了七年,楚悼王病逝。悼王去世后,吴起的变法改革,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复辟势力大举反攻。最终,吴起被害身死,变法以失败告终。

吴起,战国初期卫国人。先至鲁国学习儒家,后改学兵法。公元前410年,齐国攻鲁,鲁穆公任用吴起为将,大败齐军,吴起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因为吴起杀妻求将,鲁穆公并没有取信于他。于是吴起去鲁就魏,魏文侯用吴起为将,讨伐秦国,夺得秦国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受人挑拨离间,疏远了吴起。

吴起只好离开魏国,来到楚国,此时的楚国国君正是楚悼王。当时三晋崛起,楚国向北发展正屡屡受挫,国内又大臣专权,封君众多,奢糜之风滋长。吴起之名,各国诸侯早已熟知,悼王深知吴起才能过人,十分重视吴起的到来,想用他来富国强兵。悼王先任用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提拔为令尹,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吴起执掌朝政后,开始全面实行他的变法革新。

吴起所主持的变法内容:

首先是制定法令,强化王权,削弱贵族特权。改革爵禄制度,削减大臣的封爵,收回封君三代以后的爵位和俸禄,废除世袭制度,并强迫他们搬到地广人稀的边疆。

第二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省国家开支。整顿吏治,打击循私舞弊,任贤用能,提高办事效率,改变社会风气。

第三是在经济上下令打击游手好闲之人,奖励“耕战之士”,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生产发展。

第四是扩充军备,提高战士待遇,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并由国君统一指挥。

吴起推行变法之后,楚国迅速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效果。向北方,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方,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自此“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吴起入宫祭奠悼王,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将吴起射死。

楚肃王继位后,以“丽兵之罪”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为此事受到牵连,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从此,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运动,也以失败宣告结束。


查看详情>>
3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吴起变法受到楚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战国

中原大国魏国进行李悝变法之后,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增强,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此时南方的楚国,长期受到中原各国的攻击,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完全没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气概和风采。处境艰难的楚国,也希望能够进行一次魏国那样的变法。正在楚悼王为没有变法人才而苦恼的时候,上天给他送来一位顶级人才——吴起。

这位大神可是在魏国全程参与过李悝变法的,而且变法当中军事的那一部分,就是由吴起亲自操盘。创建了威名赫赫的魏武卒,并且保持七十二战不败的战绩神话。

这么一位有变法经验的熟练工来到楚国,楚悼王是大喜过望,先是任命吴起宛城太守,负责楚国北方边境的整体防御。过了一年,就将吴起提升为令尹,负责整个变法工作。

在楚国,令尹这个职务比其他国家的相国权力还要大。对内,可以总领一国政务;对外,可以主导国家之间的战争,可以说集大权于一身。

吴起担任令尹之后,也不含糊,立即着手开始筹备变法。第一步要做的规定动作,就是取信于民。吴起采用“倚车辕”的方法,即搬得动车辕的人,就能够得到奖赏。后来商鞅的“徙木立信”,就是从吴起这儿学过去的。

树立了威信之后,吴起颁布了具体的改革内容,主要有这么几条:

1、 制定律法,并且向官员和百姓公布;

2、 取消贵族的世袭爵禄,将贵族安排到地广人稀之处,充实人口;

3、 裁撤闲散官员,削减官员工资,用于补贴军用;

4、 纠正官场中饱私囊的风气;

5、 移风易俗,统一楚国的风俗。

从这么几条看,吴起的变法确实切中了楚国的病根。但也正由于吴起的变法过于刚猛,造成文武偏科,手段缺乏柔和,最终遭到楚国旧贵族的猛烈反扑。我们来品味一下吴起变法的不足之处:

文武偏科,过于强调军事

吴起虽然拥有改革家的称号,但是他最为人称颂的身份依然是军事家。一部《吴子兵法》,闪耀千古。事实上,无论是在魏国参与李悝变法,创建魏武卒,打下秦国的河西之地,还是在楚国,向北抗衡三晋,向南拓展疆域。这些都基本上是军事上的成就。

在这次变法中,吴起的核心思想在于裁撤行政费用,用于训练士兵,“文”辅助“武”,保证给养。这在短时间内确实迅速增强了楚国的国力。但对于楚国内部长期的结构性和制度性改革,却没有太大的帮助,无法让楚国进入国富兵强的良性循环。

没有培养新的集团

历史上的变法,想要获得成功和延续,都必须要在原有的旧势力之外,树立起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这样才能保证在变法者本人不在之后,变法本身能够延续下去。而那种变法者单挑整个利益集团的变法,其结果一定是人亡政息。

例如李悝变法,虽然打破了奴隶贵族对于官职的垄断,但也鼓励旧贵族开垦荒地,积极向地主阶级转化,利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与旧势力博弈。

再比如商鞅变法的二十等爵制度,虽然将旧贵族全都得罪了,但是依靠变法兴起的功勋贵族集团会本能的维护变法,成为推动变法继续下去最强大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商鞅亡故后,秦国的变法却一代代传下去的原因。

楚国自周天子分封以来,就一直处于最南方,不...

查看详情>>
4

历史上吴起变法内容有哪些 吴起变法符合楚国历史吗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战国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3]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楚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总结这一历史现象,一方面要弄清变法产生的背景,即楚国国情之所然,另一方面又要弄清既是符合楚国历史发展的一场改革。

一、均爵平禄。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吴起认为楚国积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欺凌百姓,导致国贫兵弱。吴起实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的政策,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吴起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把旧贵族及所属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这一方面打击了贵族势力,同时也对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二、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精简政府机构,重用贤能之士,为了整治官场腐败,禁止官员之间私下请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义不顾毁誉“。同时裁汰”无能“,”无用”之官,节约经费“抚养战斗之士”。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六、加强军事力量。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


查看详情>>
5

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他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践行者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使楚》入选小学课本,这个故事讲述楚王三次羞辱代表齐国出使的齐相晏子,结果被晏子巧妙化解了,最后楚王不得不说了这么一句话: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他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自己自取其辱。这句话份量到底有大呢?我们下面还会谈到。晏子作为名满天下的名士,齐国国相,楚王为什么要故意这样对待他呢?他的底气又在哪里呢?难道他不怕让晏子钻狗洞这种直接羞辱人的举动会让晏子直接爆走吗?

晏子为什么又选择留下,而不是选择离开抗议来捍卫齐国的尊严呢?

楚王对晏子的身材的羞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吗?很多人不清楚春秋战国的“士”最忌讳的就是对人生缺陷的嘲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人长的比较矮小,有一次他利用“鸡鸣狗盗”的手段从秦国逃出来,路过赵国,受到平原君的招待。孟尝君的大名天下皆知,当时秦王就是听说孟尝君的大名才请他去秦国担任秦相,但又担心孟尝君会做出不利秦国的事情,所以将他关押。普通的赵国老百姓自然没有见过孟尝君真身,等他们发现名气这么大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居然长的这么矮小。

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史记·孟尝君列传》。你猜孟尝君怎么做?孟尝君听到之后的反应就是带着手下人杀了几百人,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史记·孟尝君列传》平原君有一个妾看到一个跛脚的“士”,笑了笑,这个“士”就觉得受到羞辱,最终平原君不得不将这个美妾杀掉。

所以才有一句“士可杀不可辱”。孟尝君是齐国人,晏子也是。楚王为什么能吃定晏子,他又为什么平白无故羞辱晏子?

一、楚王是有名的昏君

稍有作为的国君是不会对贤士进行羞辱的,这样会毁坏自己的名声,破坏贤人来国。春秋战国时国君对人才都采用尊重的方式,因为他们都渴望人才来帮助自己的国强大。楚王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楚灵王。

有一个俗语:楚王好细腰,说的就是这个家伙。

据《墨子》一书记载,这个家伙是喜欢臣子细腰,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怪的喜好。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墨子·15章 兼爱(中)》

一天只吃一顿,几年后,这帮想讨好楚灵王的大臣的脸色都变黑了,身体完全不健康了。

光从这一个爱好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状态的国君。

他穷奢极欲,还造了章华宫,将其称为细腰宫。

在昏君眼中当然只有自己的喜乐,哪管得上别人的死活呢。

二、齐楚的实力比较

齐国是东方大国,但此时已经有些败落下去了。当时第一梯队的诸侯国是晋国和楚国。楚国是霸主国,楚灵王四处讨伐,在《史记》很多传纪中都记载楚灵王大会诸侯或讨伐的记载。

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为盟主,杀齐庆封。——《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

楚灵王闻陈乱,乃杀陈使者,使公子弃疾发兵伐陈——《史记·三十世家·陈杞世家》

冬,畏楚灵王之彊,又朝楚——《史记·三十世家·郑世家》

还有更多的记载...

查看详情>>
6

名嘴晏子出使楚国被轻视 他这样做获得了楚王的尊重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公元前578—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博闻强识,善于辞令,被后人称为“古代名嘴”。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三朝为相,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晏子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以及作风朴素而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聪明机智。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声誉。

《晏子春秋》是我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未期,是后人假托晏子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三朝贤相晏子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共收录215个小故事,它们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宴子春秋》这部书,语言明快、简洁、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长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介绍几则晏子使楚的故事:

春秋未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仰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婴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一米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回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欢迎晏子。

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一声,说道:“难道齐国没有人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们的都城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完,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人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实,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查看详情>>
7

外交官晏子出使楚国 体现出三个外交必备特点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众所周知的一位历史人物,身为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为人机智,善于辞令,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的性情在各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称赞和声誉。晏子使楚这则典故中,讲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变,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当时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国访问。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于是就让晏子在大门旁边的一处小门中进去。晏子于是停住了脚步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今天我来楚国相访,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于是迎宾客们就带晏子从另一扇大门进去。

晏子初次拜见楚王,楚王便质问到:“楚国是没人了吗,竟派来您作为使臣。”晏子很是严肃的回答,齐国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张开袖来,天瞬间就能暗下来;若一起挥洒汗水,瞬间倾盆大雨。怎么能没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何会派您来呢?”晏子则机智的回答道:“齐国派使臣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派,贤能的人自然会到贤国的国家访问,像我这般不肖,只能来到楚国了。

于是楚王很是懊恼,便向群臣请教,于是乎就出现了”晏子偷盗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诬赖偷盗,楚王就问道:“齐国人都会偷盗吗?”晏子则离开座位说道;“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则是酸枳,尽管叶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还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楚国就偷盗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会导致人民偷盗吗?”于是楚王说;“圣人是不能同他拿来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己讨没趣罢了”。就这样晏子再一次用自己灵敏的头脑获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外交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楚王的羞辱,他沉着冷静,保持等着胸有成竹的面容,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个人尊严,不辱使命。在《晏子使楚中》展示了这位机智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

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当初晏子接到使命来到楚国,楚王却因晏子身材矮小对其捉弄。于是便让晏子从旁边的洞进去,这番举动,无非就是想以此来羞辱他,进而在羞辱齐国。于是晏子坚持不入,并说;“只有访问狗国的,才从狗洞进去。”言下之意便是如果我钻了狗洞,那楚国就是狗国,你侮辱了我,也是侮辱了你自己。在这里,晏子就是这样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让对方自取其辱。而晏子拿起智慧的武器,不但没使自己受辱,反而还让对方蒙羞。

二、争锋相对、捍卫尊严

见到楚王后,楚王依旧继续捉弄他,先是讽刺齐国没有人才,后又讽刺晏子无能。对此晏子依然毫不示弱,他用“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等词语驳斥楚王,之后假装并顺承他的意思“我无能”,在突然利用”因为我的无用才会被派遣楚国”进行反击。晏子再次利用自己的机智聪明反击了楚王。对自己而言,维护了尊严;对国家而言,捍卫了荣誉。

三、利用类比,巧妙反击

但楚王准备诬赖他偷盗时,晏子便以“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比喻,说明外部环境对内部事物的影响的道理,以此为由,顺势推导,再加上机智的辩驳...

查看详情>>
8

个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国 发生了三件有趣的事情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公元前595年,一个柔弱的男孩出生在夷维(今山东高密)齐国大夫宴弱之家,长相气质高大上的父亲看着这个几乎长不大的孩子为他取名婴。要知道婴这个字的本意是指用贝壳结成的项链,是专门给新生女孩佩戴的,可见这小男孩长得实在太袖珍。

虽说晏子身体基因先天发育不好,但他却有惊人的学习天赋。7岁时就进入乡学读书识字,从此便习周公之礼、精六艺之学、效尧舜之德,特别是管仲的治国精华论——《牧民》、《权修》、《立政》、《治国》等,他都统统研读千百遍。而父亲宴弱在出使他国时,也总会带上晏婴,在传授他治国理政之道的同时,也大大增长了他的胆识和勇气。

这个其貌不扬个子不到1.4米字仲谥平的小矮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父亲的培养,长大后就成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元老宰相,辅政长达50多年,被后世尊为晏子,就跻身于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淮南子鬼谷子这些子字辈级别的圣人队伍里。而且据专家考证,晏子活了95岁。

想想晏子真是杠杠滴牛——人家不但位高权重,而且独享长寿智慧人生!一句话言而总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浓缩的才是精华!

我们在小学时就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

话说楚国进行到楚灵王统治的时候,国家逐渐强盛起来,他派了很多大使出使中原各国,这些国家当然也都愿意和大国交好。作为对礼尚往来的回访,齐景公派了齐国最重量级的宰相晏子出使楚国。

不钻狗洞

那时的中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风向标,而楚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在当时属比较偏僻的地方,曾经被那些国家瞧不起而被称作“南蛮”。现在风水轮流转,而今楚国强大了,楚灵王就要想以羞辱中原各国使节的方式来显摆嘚瑟自己的威风。

有一天终于得到手下禀报,齐国使者晏子已经出发,将会很快抵达楚国。楚灵王召开了“接待齐国使节晏子”的紧急工作会议:

“诸位爱卿,齐国来使宴平仲以贤明闻名诸侯,但身高不足五尺,寡人以为目前正是楚强齐弱之时,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彰显楚国的强盛,卿们意下如何?”

太宰马上发言:“大王说得极是!兵书上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宴平仲虽然善于应问对答,但他是个三寸丁谷树皮的小矮子,我们须得如此这般方可……”

一席话说得君臣大悦,楚灵王吩咐:“妙哉,依计而行!”于是一切准备停当就绪,只等晏子来访。

当晏子车马劳顿风尘仆仆来到楚国都城城下,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更不是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接着是城门紧闭,这明摆着就是给晏子一个不欢迎的下马威,不是客人来者不善,而是主人家欺人太甚。这也太伤自尊了吧?

守门小卒早已得到太宰的命令,把晏子带到旁边的小门说道:“相国你还是从这狗洞进出吧,这扇门对你来说是宽敞有余,完全够你进出,我们也不用劳心费力打开城门,你说是吧?”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狗眼看人低,或者是狗嘴吐不出象牙?

晏子是什么人?小个子的脑袋里全是智慧的精华。他笑着回答:“这既然是狗进出的门而不是人进出的门,那就麻烦你去问一下你家...

查看详情>>
9

春秋时期的晏子除了出使楚国 还有哪些故事佳话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 ,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在战国时期经常的出现些混乱的局面,各国之间也是经常到派出使者,来在彼此之间访问。据说有一次齐国的大成名字叫做晏子,他出使楚国,这个国家的君主有意为难齐国的使者,他听说这个官员身材很矮小,就在大门的旁边,打了一个很小的门,想让晏子从这个地方。

没想到晏子在到来之后非常的生气,他说到狗国的人就要从洞里面进去,而我现在却来到了繁华的楚国,是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的。迎接宾客的人听说了他的话语之后,赶紧带领他从大门进去。

楚王在见到他非常的轻视,并且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会派你来呢。从对方的口气里面,晏子就可以得出,这个人非常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就说齐国的都城,有几千户的人家。

楚王说,那么为什么你们的君主会派你来我国呢。晏子马上回答,每个国家出使,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而且那些贤才的人,都被派往到非常有才华的君主那里去了,对于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只能到没有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所以我就被派到了楚国,当然这也并不是我的意思。楚王听到这些话语之后,脸上觉得非常没面子。在这之后就把晏子叫到了自己的皇宫里面,大家一起喝酒,手下的人对他说,这个家伙在齐国之内就非常有名,巧言善辩,我们可以想个办法来羞辱他一番,楚王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这个人说到他来的时候,我们就捆绑一个犯人,说他是齐国人,然后犯了偷窃的罪名,果然在晏子和楚王两个人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只见两个士兵绑着一个犯人,到了楚王的面前。楚王大声的问,当这是什么人?那两个士兵说是一个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的罪名。这个时候,楚国的这位君主就哈哈大笑,然后他望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表情严肃的说,我听说过一件事情,就是淮南方面的桔子,如果生长在淮北,就很可能变为其他的样子,虽然树的形状一样,但是果实的味道完全就不同了,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说到底就是因为每个地方水土存在着差异,很多老百姓在齐国境内,是不偷窃的,没想到来到了你们楚国却有了偷东西的行为,难道是因为楚国的这些水土,才使得人的行为变坏吗?在这之后楚王只能笑着说,你是圣人,我是不应该和你开这样玩笑的。

晏子除了出使楚国,在齐国是非常的有名望,他曾经待在三任的君主跟前,当过官员,而且为人非常的仁义,而且善于推荐人才。

话说当时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名字叫做越石父,正在被关押到大牢里面,正好就碰上了晏子外出巡逻,他用一匹马作为代价,把对方给赎了回来。两个人回到家里之后,晏子也没有和这个人打招呼,就自己走到卧室里面独自去休息了,而这个人呢,在外面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他,心里非常的失望,便主动要求,准备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晏子却反而感到很奇怪,赶紧就穿好了衣服,从卧室里面走了出来,他说,难道是因为我为人不够宽容吗?我刚刚把...

查看详情>>
10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怎么为难他的 晏子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官吗

春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

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现在介绍其中的一则。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 电视剧《兵圣》中的晏子(午马饰)

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

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的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南边就是橘子,而长在淮河北边就变成枳子,虽然两种植物的叶子一样,它们果实味道截然不同。这样的原因是啥,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辛勤劳动,到了楚国反而学会了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

晏子凭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春秋末期著名的外交家。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