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孔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06
1

孔子的故事观后感

孔子的故事观后感

我们认真研究了这篇标题为“孔子的故事观后感”的文章,非常推荐给大家。在处理文档时,我们必须遵守所在行业的标准和相关规范,范文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教育界和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范文的构思也值得我们参考。阅读书籍就像是一场旅行,希望我们能一起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孔子的故事观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习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因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反复的学习是为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就更应该要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它不仅能够充实自己,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实。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填充自己,有抱负、有追求,积极向上,既使早早的就离世了,那么他也就无憾了。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用知识来填满自己,用道德来包裹自己。

孔子的故事观后感【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30岁开始就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个思想开放、勤奋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崇尚礼节。他读书也勤奋谦虚。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

查看详情>>
2

孟子的弟子虽然没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对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
孟子的故事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名人佳话,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无数的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而如果提到其中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除了文圣孔子之外,应该就要数亚圣孟子最为有名了。后人也将他们两个并称为孔孟。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岁之前一直带着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个诸侯国。但是一开始他的游说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渐渐孟子有了一些名气之后还是有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孟子也都耐心的给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据各国的现状提出来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决了现实问题。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秦时,因焚书坑儒,其门徒殆尽,几乎一蹶不振。到西汉时,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东汉时,赵岐对其很是推崇。唐玄宗时,曾封"孔门十哲"之一的颜渊为"亚圣",并没有封孟子。中唐时,韩愈首倡儒教"道统"之说,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的人物开始,孟子的地位开始升迁。

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孟子作为我国的古代先贤,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见解与政治思想,并与当时的诸多学派一起形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当时的学术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他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对于发展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许多思想至今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查看详情>>
3

为何前来求教的孔子,老子却只对他说了寥寥数语,关于老子的一则故事

孔子
老子
老子的故事

虽说老子一出生就显示出种种不可思议和聪明睿智,但是如此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神级人物不能一下子就直接飞升天界,那故事就没法继续了,所以这就注定他老人家必须得在人间混迹很长一段时间。

在混迹人间的这段时间内他着实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情。这头一件就是和儒家一号人物孔子进行了友好会晤。

按辈分和年龄算起来,孔子绝对是老子的后生小辈,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也及不上老子渊博。孔子某次去周国公干,注意,此时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周朝了,周朝已经沦为了名副其实的诸侯国。

他老早就听说过老子这个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大名,知道他素来见识广博德高望重,所以就决定前去虚心求教关于礼仪方面的事情。据说孔子问礼的大概地点就在如今河南鹿邑县。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学了一辈子习,到五十一岁了还是没能领悟人生大道,不得已才想到要去沛求教于老子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和《老子韩非列传》两篇文章中对于孔子问礼的具体内容记载的不是很详细。倒是《庄子·外篇·天运篇》里非常详尽的记述了此事的始末。

在《史记》的记载中老子只对前来求教的孔子说了寥寥数语而已:“你说的这些东西,提倡他的人早都成了冢中枯骨,只是他的言论还在流传罢了。君子如果生逢其时就一定有机会当大官坐大车,生不逢时的话就只能四处飘零。我听说善于经商的大贾都会把货物藏起来,有盛德的君子表面看起来跟凡夫俗子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抛弃骄气和过度的欲望,抛弃矫情做作之态和绝不可能实现的志向。我能说的就是这些。”

孔子当时听了必然会思考好一阵子,因为这些话很合乎他的症状。

当孔子将要告辞离去的时候老子又说了几句名言:“有钱人临客人走送的是钱财,仁人临客人走送的是好话。我没钱就只能给你说几句话了:洞察一切反会遭至祸患,这是因为你老在讨论别人;博大善辩而危及自身,这是因为你老在揭发别人的短处。但是作为儿子就不能心存私心,为人臣更不能有私心。”

老子的确也是个实在人。

孔子在听了导师的这一堂课之后回去好几天不说话,于是众弟子都问他:“老师,你见了老子之后为什么变得如此沉默?”

孔子满怀敬佩地发表了一通听课感言:“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经过孔大圣人这一宣传,比圣人更圣人的老子的智者形象最终得以确立。

查看详情>>
4

孔子后代居住的府邸竟然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孔子
孔子后代

孔子曾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宣扬治国安民得政治主张,却与勾心斗角的官场格格不入。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以潜心讲学,整理古籍而度过余生。孔子生前屡不得志,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却深蒙他遗荫。

自汉代开始,历代封建政府对孔子的后裔开始加封。汉高祖刘邦封孔子的九代孙孔滕为“奉祀君”,汉元帝将孔子十三代孙封为“关内侯”,赐食邑八百户。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的思想得到更大的尊崇,其后裔多有封爵。唐高祖封孔子后裔为褒圣侯,玄宗将孔子后裔的爵位由“侯”升为“公”,并允许其不缴纳赋税。宋代又有提升,将其后裔的嫡长孙封为衍圣公。自此,这个封号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前后共持续三十二代。在历朝历代的封赏中,孔府宅邸也享受到了仅次于皇室的规格待遇。孔子后代的封赏历朝历代来一直都在提升,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孔子的思想逐渐被封建时期的政府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引领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就算在现代社会也还是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世界。

孔子后世嫡长孙所居住的府邸——孔府,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和发人深省的故事。

孔府的大门上方高挂着明代严嵩手书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大门两旁的立柱上,写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贵荣公府第,同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是,奇怪的是对联的“富”字,少了上面的一点;文章的“章”字,下面的“早”一竖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是怎么回事?据传这副对联是清代大才子纪昀所写,难道这个大才子只是徒有虚名?其实是这样的。相关人员称,“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章”字下面的“早”一竖直通到“立字”,这就叫“文章通天”。这样看来这副对联可真是有趣至极,细细品味又惊叹不已,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也由此可见,这幅对联的作者真是独具匠心,还从侧面描述出孔府千百年来的不同凡响的气派。纪昀果不负大才子之名啊!

孔府的内宅门北面,有一副长3米,宽2.5米的壁画,上面绘有一副状似麒麟的巨大彩色动物——犭贪(同音贪),它狮身、龙头、周身鳞片,长毛昂首,卷舌露齿,正对着左上方的一轮红日,张口欲吞。犭贪是古代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壁画中的它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可它并不满足,甚至想吞下天上的太阳,真是贪得无厌啊!这也是某一任衍圣公故意将此画留于宅中,告诫子孙不要效此状,贪赃枉法,贪得无厌。

孔府是一个儒家思想与封建时代留下来的混合产物,他留有诸多的历史儒家文化符号与记忆,代表着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是深有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仍有许多可取之物。

查看详情>>
5

你知道圣人孔子一生的经历吗?从孔子的故事看他的传奇一生

孔子
孔子的故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先祖是宋国公室,后因为宋国内乱而迁移到鲁国,到孔子已经是第六代了。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大将叔梁纥(孔纥),也做过地方官陬邑大夫。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无子,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孟皮从小腿脚有毛病,按照当时礼法,他不适合当继承人。

于是,叔梁纥在69岁时遇到了17岁的颜征在,第二年,颜氏生子,取名仲尼。孟,是老大,仲是行二,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孔老二。

史载,叔梁纥与颜氏是“野合”,即颜氏是没有名分的,孔子是私生子。

当时各诸侯国礼崩乐坏,竞争激烈,都在争夺人口,鼓励生育,所以,像孔子这样的私生子并不受歧视,只是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

孔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除了优秀基因,就是“士”的身份。这个身份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身份只能只能靠继承,买都买不到。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话,孔子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孔子了。

一,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带着孔子离开孔家,独自生活,也有可能是回娘家生活。但不管怎样,孔子的童年是比较苦的。

春秋时期,有钱有权的家族对祭祀和丧葬比较重视,会雇佣很多人帮忙。孔子从小就在祭祀、丧葬场合帮忙,来赚钱补贴家用。

祭祀、丧葬仪式恰好是最能体现周礼的场合。因此,孔子对于周朝的礼制特别熟悉,掌握很好。

按照周朝制度,士族子弟是可以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因此,孔子可以接受周朝的“义务教育”,学到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时就开始懂得了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的墓,将父母合葬。

颜氏一生,虽然贫苦,却很满足。她出身底层,属于“野人”(住在城外的人),“丈夫”和儿子都是士族,实现了人生逆袭。

放在今天,如果这么说,会被喷,但在等级森严的周朝,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

二,青年时期(结婚、生子)。

母亲去世后,孔子开始以士的身份找工作和参与社会事物,并与哥哥孟皮相认。

十九岁时,在哥哥孟皮的张罗下,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时,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很高兴,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

国君为什么这么重视孔子?

其实,按照鲁国传统,每一位士族有了孩子,国君都会送上礼物。只是,当时鲁国国君已经快被权臣架空了,所以,赏赐的礼物也不丰厚。

后来,孔子有了女儿,国君赏赐了一只麻雀。于是,孔子的女儿就叫孔雀。

三,壮年时期(开办学校)。

孔子27岁时创立学校,以此来谋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为了扩大生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前,只有士族才能接受教育,现在不论什么身份,只要交学费,学费是十条腊肉,都可以进孔子的学校学习。

值得一说的是,孔子这么做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礼崩乐坏,也就没人来管这件事。

一开始进入孔...

查看详情>>
6

这是流传下来最经典的孔子的故事,看完你能学会不少人生道理

孔子
孔子的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别称尼父、孔夫子等,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著名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人尊称其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逝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其言行、思想记录编撰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且影响力传至世界各地,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查看详情>>
7

看完孔子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他是一个励志勤学之人

孔子
孔子的故事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后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

查看详情>>
8

古代圣人的一生智慧都在这了,一起细品孔子的故事

孔子
孔子的故事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查看详情>>
9

孔子的故事——学习鲁国男子的智慧,学会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

孔子
孔子的故事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亦抽处一室。夜,暴风雨至 釐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釐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上文解析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毁坏了。此时,寡妇赶紧快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正值夜晚,鲁男子听了寡妇的要求,并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不肯接纳我啊?

鲁男子回答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恐怕其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暧,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啊。”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啊,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哪!”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明白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聪明人。

鲁男子虽为一介平民,却能恪守“男女不到六十,不可同居一室”的人伦礼法,可见他为人的厚实与对道德的敬守。

夜雨里,妇人要求暂住一晚,鲁男子闭门不纳,妇人便让其学习柳下惠的做法,鲁男子此时能客观反思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是死板地学柳下惠的行为,表面地盲从,而是去效法柳下惠的品德,从内心真正效法,宁可闭门不纳,也不愿有非礼之事发生的机会,维护了妇人的名节,也带动了整个鲁国的良善风气。鲁男子不仅有着自知之明,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善学,无怪乎孔老夫子会称赞他真有智慧啊!

《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

我们环视周遭,当有人埋怨与朋友一同出入声色场所,从而陷入色欲的陷阱时,是否也能够像鲁男子一样,有着自知的智慧,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以免去随波逐流、堕入欲望深渊的可能,从而避免多少过失的产生啊!

查看详情>>
10

“执法以公 居心以仁”我们做人做事离不开这八字,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

孔子
孔子的故事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因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白话易解】

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为人憨直忠厚,曾担任卫国的刑官,为官清廉,执法公平。

有一次,有一个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脚。

不久,卫国发生了卫灵公之子蒯聩称兵作乱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来。当季羔逃到了城门口时,竟发现守城门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脚的人。

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没有借机抓他,反而对季羔说:“那边有一个缺口,可以跳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会去踰越围墙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对季羔说:“在那边有一个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会从洞里钻着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着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的人左右看看,马上对季羔说:“这有一间房子,先生您或许可以先藏一下。”

于是季羔就躲进了房子里。

过了不久,迫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安全了。季羔准备离开,心中很感激守城的人,对他说道:“我不能违背法令,亲自下令砍了你的脚,如今我在危难之中,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反而三次让我找机会逃走,这是为什么呢?”

守城人说:“砍了我的脚,是因为我犯了罪,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可那时,您按法令来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别人的脚,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机会侥幸赦免啊!我知道案情已经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等到要宣判定刑的时候,您那忧愁的样子,都显现在了脸上,我是看在眼里的,难道您对我有什么偏爱吗?上天诞生了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本来就应该如此啊。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了此事,不免赞叹道:“季羔真是善于为吏啊,同样是执行法令,思想着仁爱宽恕就可以树立恩德,若加以严酷暴虐就要结成仇怨。秉公办事,仁爱存心,这是子羔的做法啊!”

宋朝欧阳修曾在《泷冈阡表》中记载道:欧阳修之父在为官吏时,常常到了深夜还秉烛处理官事。一晚,屡次停下来叹息。欧阳修的母亲觉得很奇怪,便问何缘由。父亲叹了口气说道:“这是死罪的案子,我想替他找一条生路却找不到啊!”母亲问:“生路是可以找的吗?”父亲说:“替他找生路而找不到,那么死囚与我都没有遗憾了,何况有时是能找到的。正因为有时可以找到,就可以知道,不替他找便判他死刑,一定会有遗憾的。”

犯罪判刑,理应依法办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