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自缢

发布时间:2020-04-10
1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一心求死的人怎么劝都没用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1644年4月22日深夜),紫荆城宫门下钥,月色凝重,不见星辰。空荡幽暗的皇城内,一个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中年男人围着皇宫跑起来,不时还停下步子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此人便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朱由检。

第二天一早,他仍然坚持准时上朝,要和诸位臣子们见见面。但这个持续了10多年的习惯,在这天只剩一个沉重的历史意义。此时此刻,李自成的大军已经严严实实地将整个北京城包围。大殿内,坐着的和跪着的,谁也晓不得自个儿何时玩儿完,是“君臣相对,唯有落泪而已”。

野史记载,这天的早朝上,崇祯有过一个提议,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先生们呐,咱们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儿呀?”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接此话下茬。奉先殿是何处?是宫中祭祀列祖列宗的地儿,相当于太庙。崇祯这是在问面前的臣子们,要不要和他一起去死。

从这里也就基本能看清:大明王朝已是油尽灯枯,所谓“树倒猢狲散”就在眼前。

两天后的一个傍晚,朱由检摆了一桌家宴,写下诏书,将妻儿老小通通叫来,一起吃了一顿很不是滋味的饭菜。他举杯长叹,哭着对周皇后道:“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贤惠,且与朱由检的感情非常之好,这时当然不会说什么“妾身正当年华”“妾身做不到”之类的怂话。总之,一语之后,皇后即刻从容地转身回到后宫自杀殉国。

周皇后到底说了什么,这里暂且不提。崇祯随后派人将3个儿子易容化妆送出城,到各亲戚家中避难。至于两个女儿,他掏出宝剑,心想:与其让嫔妃和女儿们受人凌辱,不如殉国。于是左袖遮面,狠下心杀掉一个,另外一个砍中左臂后又砍中右臂,两个女儿皆死在父亲手下。据说,当时崇祯痛哭流涕地对女儿道:“你为何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

安排完皇后和骨肉,他又转身对袁贵妃道:“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痛哭拜别,也自缢了。崇祯砍死嫔妃数人,命令左右催皇嫂懿安张皇后自缢,张皇后隔帘对他三拜过后,自缢身亡。这一苍凉的情景,无数次成为历史学家笔下的悲叹。

次日拂晓,日出未到,紫荆城外火光映天,城内尘土遮天——北京已攻破。朱由检在空旷的前殿鸣钟召集文武百官,希望谁来陪他最后一段,竟无一人前来。他仰天长叹,咬破手指写下一封血书给李自成。然后,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扶掖下,颤巍巍爬上煤山(今日景山)寿皇亭边,粗绳一根,自缢于一棵苍老的海棠树下。他死得无比狼狈:披头散发,仅仅穿着蓝布衣,光着左脚,右脚则是只红鞋。

他写给李自成的血书如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甲申年此次事变,在我看来,很有可能会被反复编剧、反复重写、反复地搬上荧幕。因为它太悲壮又太具戏剧性,能轻而易举地调动每个中国观众的内心情感,像每一个被破坏又被修缮的历史景点一样,一声不吭立在某个角落,却...

查看详情>>
2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绝望可能就是这样子吧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

对于朱由检而言,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前半个月,是艰难的最后时日。在征调各方“勤王”之师的同时,还得筹措军饷。办法之一是,凡是押在监狱的犯罪官僚,可以用捐献军饷来抵赎他们的罪状;办法之二是,凡是皇亲国戚、高级官僚,一律按照官爵高低捐献军饷。

前者似乎有一点效果,因为可以抵消罪状,所谓“花钱消灾”。后者却收效甚微,因为那是平白无故的捐献,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头目,例如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等,碍于情面,各自捐献了五万两银子。

这些皇家的奴才们,甚至大发牢骚,在宫门上写打油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显示出明王朝已经穷途末路,树倒猢狲散,一点凝聚力都没有了,依附于王朝而飞黄腾达的勋贵们,已经离心离德。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对于王朝的灭亡无动于衷。

太监王之心是京都有名的富翁,皇帝当面向他募捐,才忍痛捐献了一万两银子。

在宫廷中捞足油水的太监,为了躲避捐献,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在各自的房屋上贴出“此房出卖”的广告,并且把古玩、杂物摆摊出售,好像已经穷到非典卖家当不可的地步了。

后来农民军攻占北京,对他们“拷掠追赃”,在严刑威胁之下,王之心拿出了十多万两银子,陈演也拿出了四万两银子,农民军在周奎家抄出银子五十多万两。这是一个王朝行将灭亡的不祥之兆。

当此之际,朱由检只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有感于吏治的败坏,向六部和都察院发去训诫的谕旨;另一方面为了挽回民心,发布大赦天下的诏书,对他十七年的政绩作了深刻的检讨:

十七年来,辽东和中原的战事,调兵措饷,实在是不得已的事。连年征战,赋税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结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朕的过错;

贪官污吏乘机巧取豪夺,刻意盘剥,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内宫,不能体察,是朕的过错;将领懦弱,士兵骄纵,不肯拼命杀敌,反而对百姓烧杀抢掠,视为仇敌。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疮溃烂,是朕的过错。

在叹息痛恨、引咎自责之后,他向百姓表示,各路兵马已经前来勤王,加派的赋税已经免除,一切不便于民众的事情全部取消,要开创一个新局面。希望跟随李自成的牛金星、刘宗敏等人,乘机反正,一概赦免,不予追究。他还表示,动乱平定以后,一定任用贤能的人治国,改革从前的腐败政治,和大家一起维新。

这些话流露出朱由检企图挽回败局的急切心理,不能说毫无诚意,但毕竟为时已晚,无济于事了。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评论道:这个诏书如果在去年发出,远近臣民或许为之感动,如今形势大变,灾祸随时都会降临,离开都城一步都危险丛生,谁还会相信呢?

三月十二日,农民军逼近北京郊区,朝野震动。朱由检召集大臣询问对策,大家都束手无策,只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例如关闭城门、禁止出入之类。次日,他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大家一言不发,他气愤之极,大骂兵部尚书张缙彦渎职,张缙彦索性掼纱帽,乞求罢官。这种精神状态,除了坐以待毙,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

查看详情>>
3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除了自身原因外,朝中也无人为他所用了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明朝末年没有一个称得上忠臣的,全都是见风使舵,李自成来了他们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失势了他们纷纷倒戈相向投降清军。甚至那些皇室宗亲也没有一个与明朝共存亡的,真正忠于明朝的恰恰是崇祯皇帝自己,但这个光杆司令有心无力,最终选择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

李自成一路破关,直抵明朝都城,这时的崇祯已经不能集结兵马应付李自成,崇祯把所有的希望压在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身上,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打算。生前没有等来吴三桂勤王,李自成先到了,崇祯没有选择突围,以死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名声。

在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这段时间,崇祯仍然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至少他可以北上山海关,那里还有吴三桂的五万精锐。相比于唐明皇李隆基,崇祯就输不起了,安禄山攻破长安,李隆基出逃巴蜀。

崇祯曾有过南下应天府的打算,但是一干朝臣几乎全部阻止!李自成在北上的路上,对明朝官吏采用笼络安抚的办法,凡是投降李自成的能保住之前所有的待遇。朝臣久居京城,都是家大业大,有大量家产,去往应天府必定会损失。对于他们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大不了李自成来了打开城门迎接,还有可能立功升官发财,至少还能保住官职和家业。算盘打的是挺好,最后全被刘宗敏压榨了去,这是后话。崇祯面对众多“忠臣良将”的极力阻止举棋不定,在犹豫不决之中李自成的人马已经来到跟前。

李自成并没有实地,对于过关斩将之后的实际控制力还不够强,江淮地区基本没受李自成的影响,还有整个江南仍然属于明朝的。如果崇祯能够包羞忍辱,早做打算南下应天府,绝境逢生、卷土重来也有可能。而且江淮一带是朱明皇室的故乡,南京也相当于明朝的第二都城,朱明朝廷在这一地区的根基颇为深厚。

但是通过观察崇祯一生的经历和性格,他的结局是必然的!他不是能屈能伸的类型。刘邦屡次被项羽打的一无所有,朱元璋也经历过多次败仗逃跑。但崇祯却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因为他不是一无所有起家的,他一接手就是皇帝,当形势越来越不妙的时候,他不能面对一无所有。

除了崇祯自己性格原因以外,他手下已经没有一个能臣良将,即便是忠臣也没有一个。国乱出忠臣,崇祯是孤独的、是悲哀的,正如同煤山那歪脖子树!

查看详情>>
4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他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兵攻入了北京城,当时的皇帝崇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公主,然后便在煤山上吊自杀了,至此,明朝也走到了结局,276年的统治就此结束。

但是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因,大家却是议论纷纷,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其实,崇祯皇帝之死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崇祯是一个亡国的皇帝,但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初衷,反之,他一直都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想要振奋自己的国家,所以说他肯定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选择放弃的。据历史记载,在城破的时候,他曾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我不是一个亡国的君主,但是你们却是亡国从臣子,我平日待你们都不薄,为何到了这种危机时刻,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我?想必此时的崇祯皇帝也是对这些人心如死灰了吧。

但是这些大臣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朝廷而葬送自己的性命了,与其跟着崇祯一起去死,为何不转而投向李自成呢,这样的话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后崇祯就是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走向了自缢的路。

其实崇祯继承明朝的皇位的时候,这已经是个风雨飘摇的朝廷了。不仅各处都有农民起义,而且外面的那些满洲人也虎视眈眈的盯着明朝,加之各地都有连年的旱灾,导致各地收成很差,百姓都过得民不聊生。虽然如此,崇祯刚继承皇位的时候,依然是热情满满,他甚至坚信自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依靠自己的一些势力,他在继位后的第一年就将魏忠贤给废黜了。崇祯本以为魏忠贤死了之后,朝廷就会好起来,可是当时的东林党却是一群空想主义者,光说不做,而且他们的有些做法甚至比那些宦官还要过分。而且这些东林党的人在排除自己的异己的时候,还不忘了为自己牟利,虽然那个时候的朝廷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崇祯甚至为了节省开支,都开始穿带补丁的衣服了。

军事上的失败,让崇祯十分的失望,不过更让崇祯感到忧心的,应该就是1644年的瘟疫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城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尸体,几乎都快要变成一座死城了。那个时候的崇祯想必也将这件事情也归到了自己治理国家失败的原因里面吧。

总的来说,崇祯的一生算是失败的吧,虽然空有一腔热血,但是不管是在文治还是在武治方面,都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想这样的结果换做了任何一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吧,所以当崇祯最后走到了绝路的时候,也对这个世界彻底的失望了,直接选择了在煤山自缢了。但是其实他还寄托着一些希望在自己的子孙的身上,在李自成打进来的时候,他还悄悄的派人将自己的自己儿子给送了出去,想必这几个皇子的身上也寄托着崇祯最后的希望吧!

查看详情>>
5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让后世唏嘘不已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在先建制称王,国号大顺,并做出了攻取大明王朝首都北京的决定,向北京进军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大顺王朝上下的一致拥护,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誓师出征,从西安出兵至到达北京城下,李自成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着李自成的大兵压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的策略呢?

李自成进兵神速,二月初八就攻占了山西重镇太原,李自成在进兵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传檄而定,没有遭到较强的抵抗阻击,其原因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论述,一是大顺军深得民心,政治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战略正确,李自成亲率大军北上,攻克了宣府和大同,此两镇的兵马,为明军精锐所在,李自成此举,意在歼灭北京城外明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使得北京城外无明军精锐部队回援作战,另一路以刘芳亮为大将,沿黄河北岸攻打大名、保定等,迂回包抄北京,配合主力大军攻城,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保障下,李自成大军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城下,偌大一座北京城,仅两天就被攻克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是令人同情的,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十七年,但始终没有实现中兴的理想,在同情的同时,笔者认为,朱由检在执政能力上,确实还是有些问题,就比如面对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他作为皇帝,是有可能阻止李自成,或者延续大明王朝的寿命的。

我们先来说说明朝关于“首都”的制度,列位看官应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的,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原因,一则是朱棣出身北京,在那里才是自家的根据地,二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抵御北方瓦剌的侵犯,迁都之举对于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显然是有好处的。

那么,南京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毕竟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于是,朱棣在南京也设置了一套与北京相同的官员体制,作为陪都存在,比如,北京有尚书的职位,南京也有这个职位,当然,北京的官员是掌实权的,南京的官职更多的是一种虚衔待遇,为了纪念朱元璋出身凤阳,凤阳专门设为“中都”(名义上), 这样,明朝便形成了三个都城的局面,因此,朱由检“南迁”之后,完全有重新组织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能力。

李自成进军虽然迅速,但给朱由检的选择时间还是有的,与李自成作战,此时明军已没有这个能力,内阁辅臣李建泰曾请命阻击李自成,朱由检很是兴奋,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可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李建泰听说太原失守后,竟然主动逃跑,后来在保定宣布投降,由此观之,朱由检确实无识人之明啊!

既然打不赢,那么固守可以吗?北京的城防坚固,不是一般部队就能打得下来的,满洲八旗几次破长城而入,包抄北京,均未得手,此时,能调动的明军部队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宣府和大同的两镇明军精锐已经被李自成消灭。

朱由检只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总兵吴三...

查看详情>>
6

末代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呢?他死后留下这么一句话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末代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呢?

明思宗朱由检,汉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天启二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而且崇祯皇帝多疑,《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比如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时年47岁。据记载行刑时,情景十分惨烈。当时的百姓都认为他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皇太极派人散播袁崇焕与后金军定有密约,并将捉获的并听闻消息的宦官遣返回明廷。宦官告诉崇祯后,使得原本就极为敏感的崇祯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处置袁崇焕。再加上大明朝的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的原因。

在自杀殉国之前,朱由检逼着自己的皇后周氏自尽,其他的妃嫔也都被杀死,他安排宫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秘密送出皇宫,希望他们能侥幸保住性命,但是对于两个女儿,他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当时长平公主16岁,刚刚选好驸马定了亲事,朱由检提着刀,也不看一眼抱着他衣袖哭泣的女儿,就挥刀砍了下去,长平公主的左臂被砍断,倒在地上昏死过去。

朱由检以为她死了,又用刀砍死了只有三岁的昭仁公主,而他送出去逃生的三个儿子,也在乱兵中被杀害。有人就问了,同样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崇祯皇帝想方设法让儿子逃生,却亲手杀死了女儿呢?

有学者认为,朱由检这样做并不是重男轻女,他让儿子逃生,或许是想为朱家留下一丝血脉,日后或许还有可能复国,但是女儿就不同了。

朱由检很清楚城破之后的景象,北宋的靖康之耻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他不想自己的妃嫔和女儿也惨遭敌军的蹂躏,宁愿亲手杀了她们,一时狠心也好过自己日后后悔,对于那些妃嫔和公主来说,保住了最后的清白,这样的结局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虽有其原因,但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自缢后衣诏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

查看详情>>
7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他一生优柔寡断最后断送了大明江山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话说明朝有几个皇帝真的很勤奋,自朱元璋和朱棣开始,他们事事亲力亲为,经常加班处理政务,可能是因为遗传了他们的基因,明朝的皇帝地中勤于政事的还真有几个。其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勤于政事,年轻有为,比起后宫的美人更爱江山,可这样一个勤奋的皇帝,最终却没有保住江山,吊死在煤山之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皇帝悲壮的一生吧!

自古皇帝就是万人之上的九五至尊,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就是金科玉律,谁也不能反抗,不听话就是砍头二个字赏给你。所以咱不难理解,坐上了皇帝之位的,哪个不算是获得了最大的人身自由。想干嘛干嘛,想杀人便杀,想放火便放,想娶几个老婆就娶几个老婆,那叫一个痛快!就比如商纣王喜欢在自家的游泳池里开无遮大会;周幽王喜欢烽火台点火玩,引美人一笑;嘉靖皇帝喜欢炼丹,追求长生。而这其中勤政爱民的皇帝屈指可数。

明朝的和尚皇帝朱元璋在驱逐蒙古哒子之后,建立了空前的盛世皇朝明朝,而在他死后不久,儿子朱棣夺取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再将明朝的繁荣推向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发展时期。然而到了嘉靖皇帝接盘之后,整个明朝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崇祯之前的那几个皇帝所做的事情哪一个拉出来不是奇葩中的佼佼者。神宗喜欢躲在后宫里陪小姐姐,长期旷工久达30年;而熹宗不爱美女爱大妈,被奶妈客氏左右,让魏忠贤掌了权为祸朝政。并且还把自己的木匠手艺练的炉火纯青,活活把一个皇帝折腾成了鲁班的继承人。

崇祯帝即位以来却与他们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大有非得把之前他们没加过的班,没上过的朝全部补回来的阵势。那绝对算是个勤政廉政的劳模,工作17年,兢兢业业,病假都没请过。别人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他是加上宫女那后宫的妃嫔都没几个,见了四大美女之一的陈圆圆,也仅仅是睡了一天,就再也不碰了。别人壮着胆子问他咋还放着美女不宠幸啦,然而这位老兄说,陈美女的确太漂亮了,一碰着就不想放手,这实在是太耽搁工作,所以惹不起就只能赶紧躲了。

天不遂人愿,也许是明朝气数将尽,也许是这老兄运气太背。崇祯帝登上皇位就没有清闲过。满清皇太极逐步崛起,咄咄逼人;而国内天灾不断,老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而又碰上李自成组织流民揭竿而起闹革命。可谓是内忧外患压力山大,身上的担子一点儿也不轻松啊!这恐怕不是加多少个班就可以搞的定的呢。

岳飞说文人不爱钱,武人不怕死国家就能清明。然而这老兄的文臣要不贪婪成性,要不自誉清明,个个嘴上装逼,手下无货;武人则拥兵自重,骄傲自大,一个个不听调遣。当然哪怕不算这些外在的因素,这劳模自己也有不少毛病。由于是继承表兄的皇位,小时候就特别不受父皇的喜爱,好多人也不待见他,这不就养成了他终日小心翼翼,整天琢磨别人心思的坏毛病。

他原本就是个阴谋论者,喜欢胡乱揣测别人的思想,而做起事情来又优柔寡断,这就是加几万个班,也弥补不了的。所以这不就印证了句话:方法不对,努力白费么?所以也不得不强撑着苦熬,而最后被李自...

查看详情>>
8

朱由检自缢的背景是什么?他有为什么要上吊自杀呢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朱由检自缢的背景是什么?

崇祯当了17年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从1627年登基到1644年自缢,总共是17年。

崇祯在位期间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但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最终导致亡国。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

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

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查看详情>>
9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带你看看当时皇宫里情况是怎样的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对于内城已经陷落似乎将信将疑,带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确信内城陷落无疑,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他要在自己殉国之前,命令家属先殉国。

他对周皇后说:大势已去,你身为“母仪天下”之人,应该选择光彩而节烈的死。周皇后伤心地痛哭,说道:妾身跟随陛下十八年,今日一同死于社稷,死而无憾。两人泪流满面,相对无语。

接着,他要左右侍从传旨给嫔妃和懿安太后(天启皇后),命她们自尽,不要坏了皇祖爷的国体。然后吩咐:传主儿来。所谓“主儿”,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及定王、永王。

三个儿子赶来,他叫宫女取来旧衣服,亲自给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他们:你们今日是太子、亲王,城破以后,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怀恋我,我必定要为社稷而死,否则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你们千万要小心谨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称呼老爷,年轻的称呼相公;如果遇到平民,年老的称呼老爹,年轻的称呼老兄;文人称呼先生,军人称呼长官。然后交代一句:万一不死,将来不要忘了报父母之仇,不要忘了我今日的告诫。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在深宫之中长大,不了解外界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父子亲情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终于在临别时爆发出来,大声地嚎叫:你们三人为何不幸而生在我家!说罢无所顾忌地大哭起来,左右的侍从都被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感动得失声痛哭。

周皇后在诀别三个儿子后,痛哭着返回坤宁宫。朱由检目送太监带着三个儿子出宫,急忙来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朱由检的长女)在一旁哀伤地哭着。这样一位婷婷玉立的花季少女,落入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又不忍心叫她自杀,朱由检只得自己下手,结束她的生命。叹息着对她说:你为什么生在我家?乘她不备,拔剑向她砍去,公主本能地用手臂挡了一下,手臂被砍断,血流如注,当即昏厥过去。

农民军进入紫禁城后,以为她已经死了,把她抬到外公周奎家,料理后事。不料五天以后,她苏醒了。顺治二年,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朝当局没有批准,要她与朱由检选定的驸马都尉周世显完婚。次年,她因思念父母,过度悲伤,吐血而死,年仅十八岁。松江人张宸深深为之感动,写了一篇《长平公主诔》,用典雅的文字来哀悼这位不幸的公主。

却说朱由检从坤宁宫赶往南宫(仁寿殿),命令宫女动员懿安太后张氏自缢,便仓促离去。张太后并不知道外界的情况,没有自缢。次日凌晨,宫女喧哗,慌乱一片。张氏知道大事不好,便悬梁自尽。宫女把她救下,送入侧室休息。几个时辰以后,张氏在侧室自缢。农民军先头部队进入宫内,砍断绳索,张氏逐渐苏醒。这时农民军将领李岩进来,他一向敬佩太后,命令士兵不可对她凌辱。当天晚上,张氏从容自缢。后来,清朝当局把她安葬于熹宗的德陵。

朱由检从张太后那里出来,已经是深夜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为自己安排光彩...

查看详情>>
10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他到底是有什么想不开的吗?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都有着传奇的一幕,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变”,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后。杀妻,杀子,杀女,一顿屠杀后,自己跑到了故宫后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杀了。

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堂堂的大明皇帝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毕竟李自成的叛变不是一天两天,眼看支撑不住为何不跑?如果说历史上的弃城逃跑案例,其实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乱,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耻,迁都临安。先例有很多,为何崇祯皇帝偏要选择与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谁逼死了崇祯皇帝?

一调不过来的救命稻草——关宁铁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念起文天祥的诗,心中顿时就会感到心情澎湃,基情满满。同样提到大明王朝的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心中更是不由得充满了敬畏之情。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吊死煤山,这件事来看,果然虽未亡国之君,却不失帝王之仪。

李自成起兵造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难道崇祯皇帝就没有想过逃跑吗?当然想过,年纪轻轻的谁不怕。其实当时,明王朝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关宁铁骑,这至支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如果把这支部队调过来去镇压李自成的部队,那绝对是绰绰有余,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这支部队没法调过来,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支部队有它自己的任务,那就是抵御长城外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

此时的努尔哈赤也是蠢蠢欲动,如果把关宁铁骑调过来,就相当于放弃了山海关以外的大片领土。二是因为吴三桂父子以及朝中大臣的刁难,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就多次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想要调他们的关宁铁骑守卫京师。吴襄开始拒绝原因是祖宗之地,寸尺不让。

后来崇祯皇帝好说歹说,首都都没了,还谈什么祖宗之地。说吧,把军队调过来需要多少军饷。吴襄说想要调军队最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乍一听,一百万两,不多啊,对于一个世界上的第一大国的明朝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但是今非昔比了,连年的征战,各种天灾人祸,已经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没有钱咋办,当然皇帝也不是吃干饭的,没钱找钱,怎么找,众人募捐,说白了就是集资,国库没有钱,那就大臣们自掏腰包。不过这场由皇帝从上到下的募捐活动,最后却成了一场闹剧。为啥呢?大臣都哭穷,没有钱。反正就是没有钱,那能怎么办。

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些大臣在都在家门口,贴上了“毁家纾难”的字条。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我都要卖房了,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这些每日花天酒地的大官们真的没有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这些达官显贵,土豪士绅们要钱,从皇亲国戚开始。

依次排开,内阁大臣,尚书等开始捐款。按照等级划分,不同的官职交的钱也不一样。不交钱就是一顿揍,最后光白银就有7000万两,每个大官家中的地窖里都藏着几十万两。那么这些大臣为什么这么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门口了,都不愿意出钱,为国家解难呢...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