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崇祯皇帝

发布时间:2020-05-27
1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他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兵攻入了北京城,当时的皇帝崇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公主,然后便在煤山上吊自杀了,至此,明朝也走到了结局,276年的统治就此结束。

但是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因,大家却是议论纷纷,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其实,崇祯皇帝之死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崇祯是一个亡国的皇帝,但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初衷,反之,他一直都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想要振奋自己的国家,所以说他肯定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选择放弃的。据历史记载,在城破的时候,他曾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我不是一个亡国的君主,但是你们却是亡国从臣子,我平日待你们都不薄,为何到了这种危机时刻,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我?想必此时的崇祯皇帝也是对这些人心如死灰了吧。

但是这些大臣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朝廷而葬送自己的性命了,与其跟着崇祯一起去死,为何不转而投向李自成呢,这样的话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后崇祯就是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走向了自缢的路。

其实崇祯继承明朝的皇位的时候,这已经是个风雨飘摇的朝廷了。不仅各处都有农民起义,而且外面的那些满洲人也虎视眈眈的盯着明朝,加之各地都有连年的旱灾,导致各地收成很差,百姓都过得民不聊生。虽然如此,崇祯刚继承皇位的时候,依然是热情满满,他甚至坚信自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依靠自己的一些势力,他在继位后的第一年就将魏忠贤给废黜了。崇祯本以为魏忠贤死了之后,朝廷就会好起来,可是当时的东林党却是一群空想主义者,光说不做,而且他们的有些做法甚至比那些宦官还要过分。而且这些东林党的人在排除自己的异己的时候,还不忘了为自己牟利,虽然那个时候的朝廷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崇祯甚至为了节省开支,都开始穿带补丁的衣服了。

军事上的失败,让崇祯十分的失望,不过更让崇祯感到忧心的,应该就是1644年的瘟疫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城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尸体,几乎都快要变成一座死城了。那个时候的崇祯想必也将这件事情也归到了自己治理国家失败的原因里面吧。

总的来说,崇祯的一生算是失败的吧,虽然空有一腔热血,但是不管是在文治还是在武治方面,都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想这样的结果换做了任何一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吧,所以当崇祯最后走到了绝路的时候,也对这个世界彻底的失望了,直接选择了在煤山自缢了。但是其实他还寄托着一些希望在自己的子孙的身上,在李自成打进来的时候,他还悄悄的派人将自己的自己儿子给送了出去,想必这几个皇子的身上也寄托着崇祯最后的希望吧!

查看详情>>
2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他到底是有什么想不开的吗?

明朝
朱由检为什么吊死煤山
朱由检自缢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什么?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都有着传奇的一幕,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变”,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后。杀妻,杀子,杀女,一顿屠杀后,自己跑到了故宫后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杀了。

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堂堂的大明皇帝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毕竟李自成的叛变不是一天两天,眼看支撑不住为何不跑?如果说历史上的弃城逃跑案例,其实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乱,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耻,迁都临安。先例有很多,为何崇祯皇帝偏要选择与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谁逼死了崇祯皇帝?

一调不过来的救命稻草——关宁铁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念起文天祥的诗,心中顿时就会感到心情澎湃,基情满满。同样提到大明王朝的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心中更是不由得充满了敬畏之情。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吊死煤山,这件事来看,果然虽未亡国之君,却不失帝王之仪。

李自成起兵造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难道崇祯皇帝就没有想过逃跑吗?当然想过,年纪轻轻的谁不怕。其实当时,明王朝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关宁铁骑,这至支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如果把这支部队调过来去镇压李自成的部队,那绝对是绰绰有余,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这支部队没法调过来,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支部队有它自己的任务,那就是抵御长城外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

此时的努尔哈赤也是蠢蠢欲动,如果把关宁铁骑调过来,就相当于放弃了山海关以外的大片领土。二是因为吴三桂父子以及朝中大臣的刁难,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就多次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想要调他们的关宁铁骑守卫京师。吴襄开始拒绝原因是祖宗之地,寸尺不让。

后来崇祯皇帝好说歹说,首都都没了,还谈什么祖宗之地。说吧,把军队调过来需要多少军饷。吴襄说想要调军队最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乍一听,一百万两,不多啊,对于一个世界上的第一大国的明朝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但是今非昔比了,连年的征战,各种天灾人祸,已经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没有钱咋办,当然皇帝也不是吃干饭的,没钱找钱,怎么找,众人募捐,说白了就是集资,国库没有钱,那就大臣们自掏腰包。不过这场由皇帝从上到下的募捐活动,最后却成了一场闹剧。为啥呢?大臣都哭穷,没有钱。反正就是没有钱,那能怎么办。

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些大臣在都在家门口,贴上了“毁家纾难”的字条。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我都要卖房了,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这些每日花天酒地的大官们真的没有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这些达官显贵,土豪士绅们要钱,从皇亲国戚开始。

依次排开,内阁大臣,尚书等开始捐款。按照等级划分,不同的官职交的钱也不一样。不交钱就是一顿揍,最后光白银就有7000万两,每个大官家中的地窖里都藏着几十万两。那么这些大臣为什么这么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门口了,都不愿意出钱,为国家解难呢...

查看详情>>
3

李自成起义推翻了崇祯皇帝的统治,跟他自身的顽强是分不开的

李自成简介
李自成起义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从崇祯元年开始,至陕西省一隅之地逐步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先后在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领导下纵横数省,大半个中国都在他们的兵锋之下,最终由李自成的部队在崇祯十七年占据北京城,一举推翻了崇祯皇帝的统治,大明王朝轰然倒下。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起义军从弱小发展到不可制约?

第一:官绅和皇族的贪婪

到明朝崇祯皇帝登基时,明朝内部的土地兼并已经是非常严重了,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官绅和皇族霸占,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另外因为中央朝廷并不是直接管辖底层老百姓,而是通过地方士绅管理,这样就给了地方官绅们的上下其手的机会,于是税收多少都有地方士绅说了算,他们谎报中央的政令,加重农民负担,靠种地根本养不活自己。另外皇族也占据大量土地挤占底层农民的生存空间,比如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几乎大半个河南省的土地都被他占有,甚至万历皇帝当初给他封地的时候河南的土地不够分还帮他在其它省抢占土地。于是,在皇族和士绅的双重挤压下,大量失地和无地农民成为流民,官逼民反,这些流民给农民起义军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兵源。

第二:满清的牵制和威胁

明朝面对的敌人除了内部的农民起义军还有在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由于满清的情报工作很给力,比如大量的山西商人因为和满清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山西商人又遍布全国,所以给满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满清根据这些情报有意识的配合农民军,凡是农民军被朝廷军队围困或者追剿最危急的时候,满清都会纵兵入关,而农民军总会在大量的官军调往北方勤王的时候抓住机会再次壮大,所以屡剿不灭。

第三:武将养寇自重

明朝中后期,武将地位很低,长期被文官集团压制,好不容易碰见国内乱起,正是武将集团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农民军被迅速剿灭,那么武将要就被闲置,要就被派去关外打满清,这样的状况是武将们不乐意的,所以武将集团非常有默契的总是在关键时刻放农民军一条生路。这样他们就有理由找中央要军饷,甚至作战的时候纵兵劫掠发财,中央需要他们和农民军作战,不敢处罚这些带兵的武将,所以他们越来越胆大,又逼的更多老百姓去投农民起义军。

第四:李自成的顽强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李自成本人性格坚韧不拔,早期屡败屡战,被陈奇瑜围在车厢峡弹尽粮绝他不服输,“闯王”高迎祥被活捉农民军陷入低谷的时候他不服输,最低潮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跟着他跑进大山里躲起来,就这样他还不服输,只要有机会就拉起人马继续干,反正兵源到处都是,只要给口饭吃就有人当兵。斗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喊出不纳粮的口号。最终他把崇祯朝的财力、物力、兵力耗尽并取得胜利。虽然最终被满清捡了漏子,但不得不说李自成本人小强似的精神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以上是本人认为的明末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壮大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因素,比如天灾问题、中央朝廷的财政问题、党争等。

查看详情>>
4

崇祯皇帝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消灭魏忠贤,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怎么死的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公元1644年,这一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一首创建的大明王朝走到尽头,历时276年,至此,汉人失天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能够存在这么长的时间,也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明朝灭亡,大家肯定就会想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作为一位亡国之君,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不算太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在位时最大的功劳之一消灭宦官魏忠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了解一下魏忠贤这个人。

魏忠贤出生穷苦世家,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因家中贫穷所以魏忠贤本人必不识字,爱好赌博,贪图享乐。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爱好赌博,一日,他赌博输钱欠债后,躲债时感到自己很是苦恼,于是便挥刀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传言说他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进宫后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便赐名为魏忠贤。

作为一名太监,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出了皇帝的无能之外,他自身也非常具有一定的本领。明熹宗朱由校在任期间不理朝政,一门心思全放在自己喜欢的木匠活身上,于是魏忠贤便抓住这一机会,每次朱由校皇帝木工活做得高兴时,魏忠贤则去禀报朝中要事,朱由校便很不耐烦,就说“你自己看着办吧。”就这样,朝廷内外所有大事都取决于魏忠贤,“九千岁”这一称呼也由此而来。

幸亏明熹宗朱由校走的早,在位短短七年,不然亡国之君的帽子就要扣在他的头上。由于明熹宗朱由校没有后代,病危时的明熹宗朱由校下诏书把皇位传给了五弟信王朱由检。朱由检(崇祯皇帝)顺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消灭魏忠贤。

这时嘉兴一位平民钱嘉征弹劾魏忠贤,作为一位平民敢弹劾一位把持朝政的“九千岁”,说明魏忠贤得罪了天下人,而这位贡生代表了全天下百姓的心声,弹劾魏忠贤十条重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认为时机成熟,于是便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当急跪地求饶。

十一月,崇祯皇帝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守陵,魏忠贤去的途中,仍然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得知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抓捕,押回审判。魏忠贤得知消息后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崇祯是有作为的皇帝,他说了朕不是亡国之君,然诸臣皆是亡国之臣,崇祯想要有一番作为,奈何天公不作美,明后期,旱灾,水灾,蝗灾,鼠疫瘟疫横行,流民四起导致农民起义,后金已经在东北崛起,和蒙古联合给明北方边境巨大压力,日本骚扰东海岸,可谓是雪上加霜,诸多因素致使明内忧外患严重到无可附加,崇祯自缢更是加速了明朝的分崩离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也让他名垂千古。

查看详情>>
5

魏忠贤怎么死的?多年后崇祯皇帝和魏忠贤使用同样的死法

魏忠贤怎么死的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虽然被人捧成了“九千九百岁爷爷”,但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他真正掌权,也不过是天启四年到七年的事情;天启七年时朱由校驾崩,魏忠贤也在三个月后迅速败亡。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太监,练了葵花宝典的第一招,挥刀自宫后进宫里当了太监。进了皇宫中之后,魏忠贤一路攀升,最后能独断朝政,也是没谁了。九千九百岁的名号再喊出来,让人们有一种国家成了魏忠贤统治的感觉。

朱由校去世后,皇帝的位子给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朱由检一直极其厌恶魏忠贤,他上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清除魏忠贤这颗帝国的巨大毒瘤。但是胖子得一口口吃出来,魏忠贤也得一步步清除。崇祯开始了他的权宦清除计划。

崇祯登基不久,两名想从阉党之中抽身而出的言官开始对魏忠贤的头号臂膀崔呈秀进行弹劾,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崇祯没有表态;三名中级干部展开了对魏忠贤本人的弹劾,崇祯还是一言不发;一名嘉兴的贡生给御前递了折子,历数魏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

崇祯把魏忠贤叫来,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让人把奏折递给他听。魏忠贤立刻慌了,情急之下,他请原来信王府的太监帮他说情。结果崇祯把那个太监狠狠申斥了一顿。十一月,魏忠贤主动提出告老还乡。崇祯没有同意,而是请他去一个更适合他的地方——中都凤阳去养老。

魏忠贤上路了,但是刚出京,就接到了皇帝要追查他的报告。当晚,魏忠贤和他的随从太监一起,在客栈里上了吊。比较有意思的是,十七年以后,崇祯自己也和魏忠贤用上了同样的死法。

查看详情>>
6

魏忠贤势力极大城府极深,为何被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除掉了?

魏忠贤怎么死的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魏忠贤乃是天启时期的司礼秉笔太监,虽是太监出身,但却极受宠信,彼时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若是没有后来的崇祯帝,魏忠贤的名声将不远于此。那么这样一个势力极大、城府极深的人物,彼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是为何能够在登基之初就将其拔除的呢?

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

一个人的性格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魏忠贤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的。事实上,纵观魏忠贤的出身、经历和能力,他并不如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他的上位更像是凭借运气得来的,彼时的光宗皇帝无心朝政,魏忠贤的上位过程才如此顺利。

并且,魏忠贤虽然阴谋诡计不少,但是他却少了狡诈,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该有的。诸如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曹操其人,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诈,也正是狡诈,他能够犯天下之大不韪,将东汉皇帝的位子夺了下来。

而魏忠贤却恰恰相反,他虽然占据优势,但是却没有为自己长远的谋划。最终被崇祯帝给反攻了下来。

再者,魏忠贤生性较为懦弱,这一点从魏忠贤屡次面对崇祯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有一次,魏忠贤因有人弹劾他而被传到宫中,但面对别人的弹劾,魏忠贤没有为自己辩解,而且畏畏缩缩的,倾向于打感情牌。从这里可见,魏忠贤对于皇帝、皇权是从心里畏惧的,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样去篡位了。

性格之所以能够决定人生,是因为性格驱使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魏忠贤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却惧怕皇权,并没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众所周知,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时起,便对太监的权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

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所掌控的军队是很少的,这是由于明朝的祖制所决定的。但祖制却难为有心之人,魏忠贤能够把控朝政,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权,并非不可能。或是制度使然,又或是性格缘故。

总之,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是事实。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即便真的权势滔天,又如何能够夺位呢?收拾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正如上文提到的,明朝的祖制是注定让太监无法拥有太大的权力的,正是明朝的体制,为崇祯帝轻而易举地拔除魏忠贤起了最根本的作用。

明朝之制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彼时,朱元璋为解决所有一切可以制约皇权的方面都做了改变,其目的便是防止过往朝代臣子权力威胁皇权的情况出现。

朱元璋先是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形内阁制度形成,皇帝能够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在军事方面,朱元璋又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管兵...

查看详情>>
7

明朝太监为何能让清朝皇帝为他立碑?

康熙皇帝
明朝
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崇祯皇帝
王承恩怎么死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监,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遗臭万年。而明朝由于拥有恐怖的厂卫制度,所以为太监们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刘瑾、魏忠贤之流,都成了祸国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却对明朝一位太监赞赏有加,又是给他修墓,又是为他立碑。这个太监是谁呢?他就是王承恩。

王承恩经历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早年曾隶属太监曹化淳名下。曹化淳是崇祯信王府旧人,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因王安之事受到牵连,被驱逐出京,在留都南京待罪。后来崇祯登基,曹化淳就被召回北京。崇祯对他委以重任,命他处理魏忠贤掌权时的冤假错案。曹化淳不辱使命,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冤假错案。后来崇祯又任命他为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可以说与当年的魏忠贤不相上下。

但曹化淳没有魏忠贤的野心,也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在崇祯十一年,连上三疏,请求告老还乡。曹化淳要走,但他退下来的位置总得有人顶上。崇祯问曹化淳心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曹化淳便推荐了王承恩。崇祯满意地点点头说:“这个王承恩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不仅为人聪明伶俐,而且还很忠诚,值得一用。”

于是在曹化淳退休后,王承恩成为了崇祯的大内总管,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负责管理东厂。可能很多人对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没有太多感觉,但他却拥有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杀大权。内阁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折,他是可以替皇帝“批红”的。如果他拒绝了哪个地方灾年减免税赋的折子,那个地方多半就会饿死人,或爆发起义。好在,王承恩是一个秉性正直的人,并没有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舍身赴国难

虽然他在全心全意地辅佐着崇祯皇帝,但多疑的崇祯却昏招频出,最终导致国内起义不断,内忧外患加剧。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军进逼北京,崇祯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但却无人前来。身边只有这个老太监—王承恩。三月十九日,王承恩陪崇祯走上了煤山,亲眼看着他吊死在了歪脖老槐树上。在服侍完崇祯后,王承恩也追随他而去。

康熙表彰王承恩的原因

对于这样一个忠心护主的太监,清朝皇帝自然不会放弃宣传的机会,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所以顺治皇帝在为崇祯发丧的同时,将王承恩也埋在了崇祯皇帝的思陵门外,让他世代守护皇陵。到了康熙皇帝时,为了拉拢汉臣,同时让他们效忠清朝,康熙大力表扬王承恩的忠心,在思陵附近为他树碑立传。

恐怕王承恩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忠心,会成为下一朝皇帝用于政治宣传的工具。不过对于这样的忠臣来说,想必任何皇帝都会喜欢。


查看详情>>
8

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死后,他的儿子们都怎么样了?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儿子
明朝
明朝灭亡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检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崇祯在自尽临死之前,逼使皇后周氏自缢,对长女乐安公主朱徽娖怒喝一声:“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朱徽娖举手遮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又杀死幼女昭仁公主。他还把太子、永王、定王叫来,让他们换上平民衣装,嘱咐道:“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说罢,派太监领去躲藏。

起义军攻克北京,李自成等进宫时,明太子朱慈烺“跪迎于门左,遂仆地。”李自成叫人把他扶起来。接着又搜获了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焕。兄弟三人身“穿民间破衣,帽上亦贴顺民二字。”李自成命人给他们换下破衣服,吩咐他们不必害怕,“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随即将明太子和二王交刘宗敏营内看管。不久,李自成封明太子为宋王,定王为安定公,永王也改封公爵。这在当时只是一种策略性的举动,目的是招徕原为明王朝效劳的文武官员。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兵败,朱由检三子中太子的下落众说纷纭,无法取信。永王结局也不清楚。只有定王朱慈焕被大顺军将领带到河南,后来又逃往安徽、浙江等地长期隐姓埋名。

康熙四十七年时已经七十五岁了,在山东汶上县李朋来家充当塾师,被清政府捕获不久全家处死。这个案件清政府称之为“伪朱三太子案”。

其实,朱慈焕的口供说得非常清楚,他是朱由检的第四子(第三子为永王朱慈炯),他的六个儿子仍按朱元璋《祖训)中规定的排行第二字以和字命名,其孙儿名曾裕,盖隐曾祖父(朱由检)临御天下之义。康熙皇帝审阅了全部案卷,明知确系崇祯的后裔,却故意说是假的,全部杀光。

玄烨南巡时,一再拜谒明孝陵,表示要寻求朱氏子孙奉祀。朱慈焕一生颠沛流离,并没有从事反清活动,却硬给安上一个“伪”字实行斩草除根,政治手腕真是到家了。


查看详情>>
9

为什么在明朝灭亡后许多明朝的大臣却投靠了满清?

吴三桂投降满清
崇祯皇帝
明朝
明朝灭亡

崇祯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有数字统计,说他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这些都是国家栋梁啊,崇祯只要一起疑心,那就是要杀人没商量,他不管栋梁不栋梁的。但是,栋梁都没有了,国家确实要垮塌。

崇祯不但杀人,而且还要虐杀,还有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但在大街上凌迟,还要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要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干净彻底消灭,从地球上抹去。

袁崇焕纯粹忠勇战将,此前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成功战例,但一封反间的信,他的战功就全部化为乌有,他成了死有余辜的叛臣,而且死得极其凄惨。崇祯的意思是与以儆效尤,杀鸡给猴儿看。可是,大家看到了什么什么呢?至少是看到两点,一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二自身的结局。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没有任何前景,只有死路一条。那怎么办,逃生吧。谁不怕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呢?

这些受过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轻易不会变节,他们明明知道将来要被史官写进“二臣传”,但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命,他们不得不寻找生路。生路在哪儿,在大清所给出的高官厚禄。一他们看到大清那边政治清明,没有随便杀大臣的混帐事儿,二他们看到早年间投过去的范文程、李永芳等人普遍得到重用,甚至李永芳还与皇家结了亲。大清的这个政治手腕,远远高于崇祯 “杀杀杀”的政治自杀。

被崇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都在纷纷寻找逃跑的机会,也是寻找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要求生。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降。崇祯七年(1634)四月,尚可喜降。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大战被俘,降了。大清的真心有多么真,在祖大寿身上体现得最典型。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粮尽援绝,他降了,可是,他很快又逃往锦州城与清军对垒。十年后,松锦大战中,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再次降清。皇太极不计前嫌,照样接收他,并委以总兵衔。祖大寿深受感动,一封信写给外甥吴三桂,为吴三桂后来投降打下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明大臣投降大清成为一种流行。参将以上的将领有沈志祥、孙可望、孟乔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祖可法、祖泽远、张存仁、李国英、刘武元、陈锦、刘芳名、左梦庚、田雄、马得功、张天禄、许定国、刘良佐、赵之龙等120多人降清,他们一降,明朝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大臣了。 这些人或者被授一品大员,或者被封王公等爵,除了个别如“三藩“之类,大多结局很好,有爵位的一直传到清末,由他们的后代承袭。应该说,这些大臣都是崇祯的无偿赠给大清的。叛与不叛,终究都有一个为什么?

在一个大时代的拐点上,人心背向,主要取决于政治的清浊与道义的得失。


查看详情>>
10

一样的灾难,结局却大不一样,崇祯到底和弘治差在哪儿?

崇祯皇帝
弘治皇帝
明孝宗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历朝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剩下的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非常之难。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认为,明孝宗是位屈指可数的好皇帝。明孝宗真的是个好皇帝吗?

与一般“皇二代”不同,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他的生母纪氏,在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明孝宗之父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

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纪氏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朱佑樘一直在冷宫长到六岁,后来成为太子,可算是深知民间疾苦。

他还是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皇后,没有立任何妃嫔的皇帝。明孝宗被称为好皇帝,还和他本人素质很高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

明孝宗即位后,马上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最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了一个文件夹,上面署名都为“臣安进”,每一件都是向宪宗推荐“房中术”的秘方。万安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后,接二连三上疏弹劾,明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刘吉。刘吉下台前,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缄默了。但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唐朝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宋朝钳制言路的贾似道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明孝宗开始厌恶刘吉,派太监下令,将他罢官。

明孝宗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德高望重的正直大臣。明孝宗即位之初,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就向他推荐刚直方正的官员王恕,明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命他出任吏部尚书,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谏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凡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请王公表态。

明孝宗起用的另一位名臣,是学者型官僚丘浚。成化元年,朝廷在两广用兵,丘浚向内阁大学士李贤上书,洋洋数千言指陈形势,李贤很欣赏,推荐给明孝宗,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丘浚上任后,没有辜负明孝宗的信任,屡屡上疏,触及时政弊端。一次上疏时,这位著名学者写得兴起,一共拟了二十二条谏言,洋洋万字,好学的明孝宗耐心批阅,给予高度评价:“切中时弊”。

说起大明王朝悲情的灭亡,一个外力因素总是被不断提起:天灾。崇祯年间,大明朝...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