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伍子胥鞭尸

发布时间:2020-07-04
1

伍子胥鞭尸了一位君主,结果自己却变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伍子胥
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楚国人。伍子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楚国人。伍子胥的父亲名叫“伍奢”,哥哥名“伍尚”。他的先祖伍举,侍奉楚庄王以直谏著称,权势显赫,因此,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气。楚平王在位时,立熊建为太子,并委任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胥的父亲名叫“伍奢”,哥哥名“伍尚”。他的先祖伍举,侍奉楚庄王以直谏著称,权势显赫,因此,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气。楚平王在位时,立熊建为太子,并委任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太子到了娶妻的年纪,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娶亲,由于秦女容貌姣好,费无忌怂恿楚平王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另外给太子娶了妻子。楚平王非常宠爱这位秦国女子,还与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轸。

费无忌用秦女取悦于楚平王后,便趁机离开太子而专侍奉楚平王。但他又害怕一旦楚平王去世,而太子即位后会杀了自己,便常常毁谤太子建。由于太子建的母亲在当时失宠,太子被疏远,被派往外地守卫边境。费无忌就趁机说太子谋反,而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的老师被叫去询问,伍奢知道费无忌说坏话,于是说:“大王为什么偏偏要因那些奸佞之臣而疏远至亲骨肉呢?”由于言辞激烈,又遭到费无忌的诬陷。伍奢被楚平王囚禁了起来,并派人去诛杀太子。太子听说以后,投奔了宋国。

而伍奢有两个儿子,长子伍尚和次子伍子胥,费无忌继续进谗,怂恿楚平王杀掉伍奢的两个儿子。楚平王以释放其父亲为由,去召集伍奢的两个儿子前来,伍子胥知道有诈,并告诫哥哥伍尚不要去。伍尚宅心仁厚,为了保全父亲的性命于是去了,结果遭到杀害。伍子胥出逃,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去了宋国。由于太子建与晋国合谋灭郑,事情败露以后,遭到杀害。

伍子胥很害怕,便与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一起逃亡吴国。到韶关的时候,守关的将士要捉拿伍子胥。伍子胥与熊胜各自步行逃跑,差点被抓住。由于担惊受怕,伍子胥一夜白了头,守关的人不认识他,才得以出关。由于生病,身上无钱财,他只好一路乞讨到吴国。当时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当时伍子胥想让吴王僚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公子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为了私仇而攻打楚国未必能取胜!”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于是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退出朝廷与太子建的儿子熊胜躬耕于田野。

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熊轸即位,吴王僚趁机,派两兵袭击楚国。楚国派兵切断吴兵的后路,吴兵不能返回。由于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继位后,将伍子胥召入朝中,与其共商国事。阖庐即位三年后,派孙武、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听从孙武的意见,联合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吴国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当天楚昭王出逃云梦,第二天,吴王阖闾就进驻了郢都。后来楚昭王逃到了随国,吴国人派兵包围了随国,随国人将楚昭王藏了起来。伍子胥寻找楚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抽打...

查看详情>>
2

伍子胥鞭尸竟然能得到这位伟人的认同,你觉得伍子胥做的过分吗?

伍子胥
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民间有称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此说有争议)。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 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事论家孙武,精通兵法,但是伍子胥的举荐他当上了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亡了吴国。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根源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弑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记》上亦有记载,但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现代学术界还引发了“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未鞭尸,仅是鞭了楚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已无存,史书上对此事记载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实际上现代学者所谓的“鞭尸”、“鞭坟”之争完全没有必要。当时孔子的学生问他:“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说,“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查看详情>>
3

伍子胥鞭尸之事是否空穴来风?原来司马迁也不完全相信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
伍子胥鞭尸
司马迁

在当代盗墓小说大行其道。一些小说中说春秋末期的吴国人伍子胥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奸臣费无忌陷害,伍氏一族被楚平王加害,全家老小全部被杀,只有伍子胥一人一夜白头,智过昭关,逃到了吴国。后来伍子胥率军攻回楚国都城时,楚平王已经下葬。愤怒的伍子胥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鞭尸300下。

在这方面相关史料记载得非常乱和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史记·吴太伯世家》和《法言·重黎》明确记载,伍子胥为了泄愤确实曾经“鞭尸三百”。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汉代的《淮南子·泰族训》则记载,伍子胥只是“鞭坟”,并没有鞭尸。

如果按照时代顺序来梳理就会发现,伍子胥“鞭尸”的相关记载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层累和叠加的过程。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最早出现了伍子胥“鞭坟”的记载。西汉初年的《淮南子》记载伍子胥“鞭墓”。到了《史记》,出现了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记载。而在《吴越春秋》中,伍子胥更是令人发指地“践腹”、“抉目”,破坏楚王的实体。历史记载越往后,伍子胥的行为就越激烈,这就不禁让人怀疑这些行为是出于后人的想象和添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记》中涉及伍子胥鞭尸的记载一共有三处,有两处说伍子胥鞭楚王尸,但有一处只说伍子胥鞭墓。这也是《史记》的一大特点,在面对来源不同、说法不一的情况是,司马迁往往会在《史记》中保存多种说法。由此可见司马迁也不完全相信伍子胥鞭尸。

在历史学家看来,一个时代的历史典籍基本保留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在伍子胥的时代,最权威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记载如《春秋》、《左传》、《公羊传》和《国语》都没有记述这件事,直到百年后的《吕氏春秋》中才出现了伍子胥鞭尸的记载。两者对比可以确认,“鞭尸”之事应当是空穴来风。

查看详情>>
4

关于伍子胥鞭尸你了解多少,伍子胥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

伍子胥
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是楚国太傅。原本伍家在楚国地位很高,然而,一件事却导致伍家招致灭门惨祸,伍子胥死里逃生,流亡到国外。

话说,楚平王和太子建相中了同一个女人,楚平王娶了这个女人为妾,令太子建怀恨在心。之后,经费无忌挑拨,楚平王听信谗言,对这个儿子太子建起了杀心。太子建听说后,连夜逃出楚国,躲在宋国避祸。

费无忌赶走了太子,便打算加害太傅伍奢,于是,又向楚平王进谗言道:“我听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他们都非常有能力,倘若不杀掉他们,恐怕这两人会成为楚国的祸患。”不辨黑白的楚平王当即杀掉了伍奢和伍子胥的兄弟伍尚。

但伍子胥侥幸逃过一劫,流落至吴国。

受到吴王赏识后,伍子胥得到了吴王的重用,终于在吴国有了自己的事业。多年以后,伍子胥亲率吴军攻占楚国国都,但却听说杀父仇敌楚平王已去世多时。于是,恼羞成怒的伍子胥便命令士兵挖开楚平王的祖坟,刨出了楚平王的尸首,亲自将尸体鞭笞一顿才解气。

当时,有个叫申包胥的楚人托人转告伍子胥:“你身为楚人,竟对楚地毫无怜悯之情,是不是太过分了?”申包胥不远千里来到秦国,希望秦国能帮助楚国。然而,秦王始终不肯出兵,申包胥站在秦宫外昼夜痛哭,连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王。

于是,秦国发兵帮助楚国,这才使楚国免于灭国。

可以说,伍子胥是鞭尸复仇的开山鼻祖,后人很多都效法伍子胥鞭尸。伍子胥鞭尸之后也走向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被封为相国公,并且,在吴王阖闾之后又接着辅佐吴王夫差。后来,吴国打败越国,夫差没有接受伍子胥的乘机灭掉越国的主张,逐渐让越国强大了。

再后来,伍子胥与吴王发生矛盾,极力阻止吴王讨伐齐国,但却被吴王质疑。伍子胥对自己的儿子说道:“孩子,我希望吴王听从我的建议,可吴王并未采纳。如今,吴国已有灭国之危,吴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对吴国弃之不顾,只能与吴国共存亡。今天我要将你送到齐国,这样就能保你周全。”也就是因为这件事,伍子胥死于吴王之手。

伍子胥临终之前,对旁人说道:“别忘了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我要亲眼见证吴国的灭亡!”司马迁先生本着客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伍子胥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但是,也给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留下一个难题:伍子胥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

可以说,对于伍子胥的生平,后世学者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伍子胥的复仇是正义的,像楚平王这种昏君该死,将其鞭尸也是理所当然的。也有朋友认为伍子胥出身楚国,里通敌国,背叛自己的家乡,只顾着私人恩怨出卖自己的祖国,与叛徒没什么两样。

可能是因为东周时期儒学思想并未成为主流,所以,天下人缺乏“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才有了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如果,按照儒家思想看待伍子胥的生平,那么,楚平王的话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让伍奢死,伍奢必须感恩戴德地自杀,这才符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伍子胥自然成了违背这一原则的个体,理应被谴责。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