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封建社会

发布时间:2020-05-27
1

纺织始祖黄道婆的贡献有哪些 黄道婆如何在封建社会苦尽甘来

宋朝
黄道婆发明了什么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
黄道婆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有出现了很多鲜艳亮丽的衣着服饰,丝绸布料也走出了国门,着我华服,扬我国威,五彩的服饰并不仅仅是为了遮羞,更是彰显了大国的气派。就像是仓颉造字、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纺织这也是一门技术活,纺织技术能够在古代妇女中大为流传也是黄道婆的功劳,黄道婆也正是元代一位杰出的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并不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而是这项技术的传播者。

半生辛劳,打破桎梏

古代充满着封建思想,妇女地位低下,身为女性就似乎应该是男性的附属品,好像生死也由得男人决定一般,生死不论,何谈爱情。黄道婆她就出生在南宋末年,本就是不安稳的年代,她又出生于农民家庭,家中贫困潦倒,在她年仅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将她卖给了他人作童养媳。童养媳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甚至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他们,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野蛮生物就把女人当成了货品,与给予求。

黄道婆嫁的那户人家,也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看,把她活生生当成了奴仆,她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纺纱织布,或许这在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这个家庭不止是经济上的贫困,更有精神上的匮乏。黄道婆在承担繁重的劳动之外,还要遭受婆婆和丈夫的毒打、虐待。黄道婆可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婆婆,她有血有肉,她敢于和命运抗争,她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在一天的半夜,她偷偷上了渔船,逃离了这样非人的生活。

黄道婆上渔船的时候,她并没有任何的目的,她只是想要逃离,可正是这条渔船改变了她的命运,渔船漂泊到了海南的黎族地区,她的人生高挂帆布,乘风而行。

天佑善人,勤学好问

黄道婆下了渔船,她无处可去,在一个黎族妇人屋前战栗,妇人看她衣服破烂不堪,又饥寒交迫的样子,妇人心中不忍,拉着黄道婆进屋内取暖,让黄道婆换上了黎族人的桶裙,还端上来了一碗热汤。最亲近的人都没有给自己一些温暖,却在陌生人的屋内有这般的踏实。黄道婆瞬间泪如雨下,她开始说起自己的家世。黎族妇人一听,对她很是同情,干脆认黄道婆做了女儿,在生活上对她给予了不尽的照顾。

海南本就盛产木棉,再加上黄道婆发现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和工具都来得先进,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黄道婆本就有一些织布的技术,只是在她的家乡江南地区还没有踏车,只能手剥棉花,用小竹弓弹棉花,想到这,黄道婆心中一喜。多次向黎族妇女请教,她终于掌握了黎族的纺织工艺,她还将原有的技术进一步的升华,她可以织出各式各样的布,她的布都能得到村里老少的一致认可,很快就声名远播了。

不畏强权,心中坦然

很多外来人都慕名前来,为的只是黄道婆的一块布,他们感叹于妇人的精湛手艺,求人办事哪儿有不诚意的主儿。可当时就有一个外地来的商人,不管不顾冲到黄道婆面前,趾高气昂的他蛮横的想要收购黄道婆的纺织精品,还扬言是要进贡给皇帝的。黄道婆只说她自己都不够用,怎么还有多的给皇帝?这位商人开始拿皇帝压她,还要问她的罪,黄道婆高昂的头就没有低下过来一分。周边的妇人也帮黄道婆说话,商人恼羞成怒,愤...

查看详情>>
2

管仲改革里实施的土地改革,加速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转换为封建社会的进程

管仲
管仲改革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的,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一切的土地都属于国家拥有,当然实际上就是归当时最高的统治者“王”所有,如在周朝就是归周王所有。在当时王就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负责将土地层层分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赐其子弟和臣属,然后臣属就将土地交给庶民和奴隶耕种。当然在那个时候这些贵族们所占用的土地,他们只有使用权,却并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在当时王的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当然这些贵族虽然掌控了土地,但是总不能让这些贵族去亲自耕种这些土地吧!也就是如此“井田制”随之应运而生。“井田制”始于商朝,完善于西周,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谷梁传》一书中,其文记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王朝将全国的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耕地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故名“井田”,然后每个井分为9个方块,其中8块为“私田”,中间的1块为“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也就是在当时8块“私田”归8户人家所有,私田的收入也归8户人家所有,中间的“公田”由8户人家一起耕种,而收入归封邑贵族所有,当然这8户人家需要做的就是先耕种好公田,然后才能去耕种私田。可以说在当时西周正是借助着这样的制度从而造就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井田制”虽然造就了西周的繁荣,不过随着时间的逝去,井田制所存在的缺点,最终也让它走向了毁灭。

井田制

井田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分配不均”。在当时周王将井田分为三类,其中他将靠近河流、背山向阳的这些最肥沃的土地留给了自己和那些贵族,且面积也是最大的。然后他将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分给居住在城中的“国人”,其土地相对于贵族的那些土地要贫瘠,而且面积也要小的多,不过相对于那些庶人所分到的土地却要好的太多,因为那些庶人分到的土地完全就不是最差的,不但离城市较远,而且土质也十分的瘠薄,可以说就是坏田。可想而知这样的分法对于“庶人”来说是最不公平的,可是就是这样“庶人”们每年都还是需要在贵族们的“公田”上进行劳作,之后才被允许去耕种属于自己的那个贫瘠的土地。

而在西周虽然这个缺点因为社会体制和生产力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出现多大的问题。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奴隶社会慢慢开始转型为封建社会,再加上铁器和牛耕的流行,曾经的庶人和奴隶们开始利用这些工具开始在广阔的山林中开辟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肥沃土地,所以他们就不再尽心尽力的帮助贵族们去耕种“公田”,甚至有很多的人都开始逃离贵族们的封地,然后躲进山中自己开辟田地,自立为生。

正如何休在《公羊传》所说“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由于在当时这些肥沃的公田完全是依靠庶人和奴隶们来打理的,而随着这些人在打理公田上越来越漫不经心,消...

查看详情>>
3

晚清灭亡了,那些晚清太监怎么样了?

封建社会
晚清太监
晚清灭亡

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让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如今生活的年代和封建社会其实并不遥远,那些存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皇帝也只不过刚刚退位了一百多年,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好像尊卑分明的封建思想已经是千年之外的往事。

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时间的错觉,会让很多人对于过去有一种心理上的滤镜,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有些人认为古人的生活非常值得向往,每天都只是闲庭却步的节奏,过着桃源般的浪漫生活。

可是历史的残酷却并非是人们所能想象的,封建社会之所以会分崩离析,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底层人民在长久的时间中甚至连温饱都是一种奢侈,而他们的穷困则是喂养这一整个统治阶级的奢靡,不单单是财富上的剥削,更有一种专供于伺候他们的职业,需要穷人付出残害自己身体的代价,这种职业就是宫廷太监。

多余的存在

太监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很悠久的一个存在,不论是哪一个朝代,不论是圣主还是昏君,对于太监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种以戕害身体为代价的职业,却能够在中国历史一直代代不绝,看似非常的不合理,却能够说明一个很朴实的道理,那就是朝代或许有盛世有衰世,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却是一层不变的艰苦,如若能够填饱肚子,谁又愿意用残缺的身体换取谋生的手段。

除了小时候被父母卖入宫中的太监,很多太监是在生存和尊严之间选择了自己的需求,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那些嗜血的统治阶级才应该受到咒骂。不过历史却从来不会给弱势群体报以温存,所谓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清王朝被人们所推翻之后,曾经的王侯将相纵然是跌落下高台,可依旧还是能够保持富裕的生活。

历史的聚光灯也很多聚焦在“末代皇帝”或“末代格格”这些金枝玉叶上,但是在他们的背后,历史碾压过的还有数以万计的太监们,他们本身就是依附在封建帝王的权力身边,当帝王被连根拔起的时候,这些太监的在旧时代的流失和新时代的浪潮中成了“多余”。

三种下场

宣统皇帝在刚刚退位的时候,民国政府还能够允许宫廷的存在,本来这些最后一代的太监,或许可以和末代皇帝一起走完历史的最后一程。不过最后风云突起,皇帝被驱逐出了紫禁城,而太监也一个个被好心“解放”了出去。

在那个“三脚九流”尚且遭人白眼的社会,更何况这些落势的太监们,对于他们的未来,政府无心安排,所能依仗的只是他们自己而已,根据一些民初的文人记载,中国的末代太监们,他们之中有大致分为三类人,各类人有各类人的不同境遇和心态。

乞丐中也有丐帮帮主,所以在太监群体中也自然有位居金字塔最上层的存在,譬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太监李莲英,或者是小德张,对于他们来说,在宫廷中的常年积蓄,足可以让他们在离开皇宫的生活,依旧是保持富裕的标准,甚至这些人对封建王朝的垮台是举双手支持的,毕竟“伴君如伴虎”,他们积累下不菲的资产,还能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之前所不敢奢想的自由,对于他们来说离开皇宫是人生的幸运。

塔尖上的一些人能够过的快乐逍遥,而一些掌管各宫的太监,他们虽然没有那么滋润的生活环境,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