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神医华佗

发布时间:2020-05-27
1

曹操究竟为什么杀华佗?曹操为何不找别的神医看病

三国
曹操杀华佗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曹操杀华佗的歇后语有讳疾忌医和以怨报德两个,都能体现出曹操的性格特征。发明了五禽戏和麻沸散的一代名医华佗,死在了曹操的手中,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要杀华佗呢,究竟是以德报怨还是讳疾忌医?

华佗之死是古代医学史上一个灾难,传说华佗其实志向是当官,在古代社会,特别是汉朝,崇文风气大胜,学而优秀者则可进朝为官,这是无数读数学子的梦想,虽然医者很受人崇敬。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但是上至文武百官,下至百姓农夫,大家对医者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华佗主要是一个学子,其次才是一个医者,但是他在医学上面有很有天分。在不断给别人看病的过程中,华佗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权贵来找他看病,华佗隐忍等待时机,就希望能够再结识权贵中找到晋升的时机。

当时曹操因为兴建宫殿砍伐一个老梨树,触怒了梨王,曹操开始头痛难忍,手下为了能够治愈曹操,连夜找来了华佗。华佗诊治一番之后,明白曹操的病根在脑袋里,想治愈是不可能,便跟他说曹操命不久矣。

但是相传曹操的病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华佗将病情说得严重是想以此作为要挟,曹操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看不出来华佗的意思,但是他没有答应华佗的请求,华佗便称家中妻子生病。回家照顾妻子后又找借口不回朝中,曹操便派侍卫去看华佗妻子是不是真的身患重病,如果是就原谅他,若果不是就将华佗下狱,华佗因为欺瞒了曹操被判死罪。

曹操是一个放荡狂傲的人,这似乎是他的本性,因为在曹操的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个性。由于少年的曹操一直过的很随性,这让他的叔父很不满,就和曹操的父亲——也就是曹嵩告状,疏略曹操的种种不是。在古时,很看重辈分,即使曹操天不怕地不怕还是怕自己的父亲。所以在曹操知道了自己被告状之后很担心。但是少年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觉得有必要长久的解决这个问题。天底下没有父母是不担心自己的孩子的,曹操就利用了这一点。在又一次见到自己的叔父时,他就装作自己中风了一样,这个人没有了平时的仪态,眼睛斜嘴巴歪的。叔父大概也是被吓到了,马上去和曹嵩说曹操中风了的这件事。可是当曹操看到自己的父亲来了的时候马上就正经起来,和以往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对此曹嵩当然很疑惑啦,就问曹操:“你叔父说你不是中风了吗?”曹操回答到:“我没有中风啊,可能是因为叔父看我不顺眼就说我的坏话吧。”人心就是偏的,曹嵩看到自己的儿子没事,健健康康的,就毫不怀疑的相信了曹操的话,再也不相信曹操叔父告诉自己的那些曹操的坏话。于是曹操就过的更加的放荡了。

曹操真是从小就懂得计谋这样东西,或者说他就是天生的阴谋家吧,把这样的小手段用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凭着自己的智慧轻易的摆平了自己的叔父,也让自己的父亲放心

张仲景也是一代名医,这就给了后人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曹操杀死华佗后,不去找另一位名医张仲景为其看病呢?

张仲景有着医圣的称号,论起医术也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曹操不去找张仲景看病,是找不到吗?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曹操的地位是很高的,连一个人都找...

查看详情>>
2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你听过吗?神医华佗被杀都是罪有应得

三国
曹操杀华佗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经过是怎样的?曹操为什么要杀一代神医华佗呢?

《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  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

查看详情>>
3

历史上有没有神医华佗?华佗是虚构的吗?

华佗有这个人吗
华佗虚构
神医华佗

关于神医华佗,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到底有没有华佗这个人?华佗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波斯人?

其实这类争论不难理出一个头绪,中国的神仙大多有过凡人身份,比如钟馗、张果老、吕洞宾……那些曾经存在于某朝代的神仙“肉身”,其实只不过是个载体,很少有后人去研究“肉身”的情况,大多只会给成为神仙的他们烧香磕头。同理,神医华佗已经成为了中医领域的神,那个曾经存在于东汉末年的“肉身”华佗也就不再重要了。

历史上大约确实存在过一个叫作“华佗”的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他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据说华家原本是当地望族,到华佗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不过依然看得出是有学问的人家,要不名字怎么起得那么怪。“佗”,曾有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乃负载之意,表明父亲期望他长大后能担当重任。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活跃,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资料远远多于其他文明古国。不过文人随意越界到历史、医学领域,常常帮了倒忙。对于华佗的过度炒作,就让他最后变成了让人怀疑的人。《后汉书·华佗传》描述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更有一些史料记载华佗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岁的容貌,这些神奇的文字显然连累了其他有关华佗记载的真实性。

除了超长寿命,华佗出神入化的外科手术也让人生疑。按照现有常识,东汉末年能进行内脏手术已经让人匪夷所思,用利斧做开颅更是天方夜谭。古时候没法化验血型,也不能输血,外科手术中病人失血如何补充?用斧头开颅,且不说力度如何掌握,没有吸氧设备,没有心脏起搏设备,手术成功率肯定为零。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对于华佗神奇的外科手术,很多中医医生信了。他们的猜想是华佗曾经靠自学掌握了绝世医术,其外科手术能力也许跨版本达到了超现代水平。他能用口服麻沸散进行手术前全麻,能用针灸止血,术后能用某种神奇的草药消炎防感染……至于华佗之后,为什么中医外科手术水平大倒退了,那是因为华佗临死前将集毕生医功精华的《青囊经》传给狱卒,而这个窝囊废不敢接受,于是华佗将《青囊经》付之一炬,中医便大倒退了。

华佗没有师傅,完全靠自学成才,那么之后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再没有出现一位华佗式的中医外科高手?对此,如今有些中医的解释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下,开肠破肚,终非孝道。可是假如华佗当年没有进行许多次人体解剖,他怎么可能掌握复杂的人体构造、大脑结构?在封建时代,他又是如何得到了那么多可供解剖的遗体?地方政府没有干预吗?没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吗?

华佗医术的种种夸张之处,千百年来难免被众多非中医从业人员怀疑。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佗的事迹实际来自印度神医耆域的故事。联系到华佗同时代的“曹冲称象”也来自印度佛教传说,陈寅恪这种说法具有一定可能性。

任何沾上“神”的事物,必然文学性多于真实性。历史上可能确实有过一位叫华佗的名医,后来有人把他捧为了神医,并持之以恒添油加醋,于是越来越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