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元日古诗王安石翻译及赏析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无论是远方的游子,亦或是忙碌于家事的长辈,都要停下脚步来好好过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在鞭炮声中迎来崭新的一年。那么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场景呢?随好工具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元日古诗王安石翻译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原文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除,逝去。
4.屠苏: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古诗拓展
一、梅花
王安石 〔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查看详情>>与“元日古诗王安石翻译及赏析”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元日》一诗中的“屠苏”有什么深意?背后的故事
春风里,王安石饮罢屠苏酒,挥毫写下一首流传甚文的七绝诗句。
0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所以被世人称作王荆公。他的文学成就,欧阳修曾写诗赞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对他的评价可谓很高。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实现利国利民的伟大抱负,积极响应“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置个人得失和荣誉不顾,大力实施“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既有其个人原因,像毛先生所说:“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大体是说他对于整个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太少而又不知变通,然后急于求成,盲目实行一系列政策,最终在许多小人们的明阻暗挡之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才造成变法失败。
然而,最主要的失败原因,应该是王安石的变法,触及到了当时大多数官员们的利益,毕竟当时执政者都是一些“地主”,这些贵族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的损害,当然会群起反对。在这些人员的阳奉阴违之下,许多本来有能力的实权官员消极辞官,造成当时大量职位空缺。王安石无奈之下,明知有许多才德不匹配的小人,但为了实施自己的措施,也不得不给予起用。
如果当时,王安石不是过于急切过于执拗,而那些反对的“旧派”官员,不是过于消极,双方可以平和地坐下来寻找一个相对温和的改革方法,既推进“新法”的有效实行,又保全“旧派”官员的实际利益,或许,宋朝的下场就没有这么狼狈吧。
可惜,历史不是拿来推演的。
02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着手自己的变法。这一年的春节,胸怀大志,运筹帷幄,春风得意的王安石,或许联想到将要实施的变法新气象,恢复诗人身份的瞬间,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题为《元日》,明确指出写的就是中国春节。元:起首,开始。古籍《精薀》释:“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日就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但1949年之后,把元旦专门用作公历(即阳历)新年的1月1日了。
开始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为:在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伴随着暖和的春风,新的一年开始缓缓降临每家每户。“爆竹”,其实古代那个时候,鞭炮并不是很普及,所以有许多人家都烧竹子,让它发出巨大声响,用来驱邪避鬼,后来才渐渐演变成为放鞭炮。“岁”,一年为岁。“除”,逝去,过去。“屠苏”,有两个意思,一为酒名,一指房屋。
最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赶忙取下旧的桃符,喜气洋洋地换上新的桃符,喜迎新春的到来。“千门万户”,用来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新桃”“旧符”,合为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元日》一诗中的“屠苏”有什么深意?背后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的诗《元日》描写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描写古时民间过春节的欢乐喜庆情景的一首名诗,大意是: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暖暖的空气吹来,人们痛饮屠苏美酒,庆贺新年的到来,浑身暖洋洋的。到了元日的早晨,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诗人仅用了28个字,就把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与民同乐”的高兴劲。
这首诗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精巧,造句奇绝。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咋一看,不好理解,春风为何会把“暖”送入到美酒里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春节过后南风渐多,天气转暖,为迎接新春,美酒入口,又从内心里发起热来,外暖内热,更加舒适。王安石认为,这美酒之暖,是春风送来的。这构思多么大胆而又奇特呀!二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高度概括,使本诗达到言简义丰的境界。如诗中的爆竹、春风、屠苏、桃符、曈曈日等等,都是过年的特定景物,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把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烘托出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里的小故事: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元旦”。元为始,旦为晨,所以“元旦”为一岁之首,新年第一天。一直到民国开始使用公历年,才有了今天的元旦,公历1月1日。除了“元旦”,正月初一还有14种叫法:元日、岁日、岁旦、朔旦、岁朝、正岁、端月、年节、旦日、正旦、正日、元正、新年、新岁。
为了表述清楚,我们就把元代的“元旦”称为元日吧。在古代,元日是比今天的元旦热闹多啦!历代王朝都在这天举行庆贺典仪祭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在民间,还有写福字、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元日还有了假期。
《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就是元日。唐朝人元日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有了这两个黄金周,四舍五入相当于——唐朝公务员年底不用上班!
安史之乱后,新一任领导班子唐德宗李适上台。他接手这个烂摊子后,格外勤勉,连元日也不闲着,朝会结束后还要检阅军队,各级官员正常上班。下属们多有抱怨。
唐德宗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实行单双号。单号上朝,双号休假。
与“王安石的诗《元日》描写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