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王安石遭人唾弃几个世纪到清朝才洗白,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推行改革的人,善终的人很少,比如战国时候的商鞅,明朝时候的张居正,还有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位王安石。
王安石被大家所熟知,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是宋朝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会知道他主导了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后世称为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虽然轰轰烈烈,但是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最终新法尽废,黯然落幕。
后世对王安石变法存在较大争议,但是这个争议是在近代以来才有的,在二十世纪之前,大部分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是批评的。比如在南宋时期的朱熹就评价王安石变法是群奸嗣虐、流毒似海。更有甚者将北宋的灭亡说成是王安石变法的余毒,将王安石说成是和秦桧一样是整个宋朝的罪人。
晚清之前,主流的说法都是如此,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让王安石的形象彻底得到了反转,这个人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在1908年的时候给王安石写了一部传记《王荆公》,王荆公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敢于改革的宋神宗任用了有改革才华,一心为国的王安石,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新法,但是当时朝廷就是有一批包括太后在内的顽固派阻止改革,最终让改革不能成功。其实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个名字“戊戌变法”,宋神宗比做光绪,而主持改革的王安石就是好比他的老师康有为等人,名为写王安石,实则是在写自己。为王安石变法翻案的同时也在为戊戌变法正名。
在加上后世一位外国著名的领导人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记载),彻底的改变了王安石变法在主流思想界的看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定要和王安石本人分隔开,要把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他的文学才华和私德分开。王安石的私德是无可挑剔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而且王安石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很高,王安石的散文大家没有读过,但是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想必是很熟悉的。
但是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所主导的王安石变法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次失败的变革。举个简单的例子,就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经济措施,青苗法为例。青苗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找地方官府借钱,利率较当时的民间高利贷要低。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老百姓,又可以利用闲置资金给政府创收。听起来很完美,但是实现起来就很难,比如说当地的官员为了政绩,就强行摊派,让老百姓借贷;再比如有很多农民没有风险意识,借了钱之后很快的挥霍一空,造成了很多坏账。
大家可能觉得,法令是好的,是执行层面的问题,后世的梁启超也是主要从这一点来为其辩护。但是这种说法相当幼稚,一项法令如果不考虑执行,那还有何用。对于法令的制定者来说,不考虑政策是否落地,只是看起来很美好,这就是不负责任。一个简单的道理,橘子好吃,但是不能让全天下都种橘子,要考虑有没有种橘子的土壤和环境。
而且王安石变法直接后果造成了北宋后期的党争,王安石在任期间为了推行变法,对一些部门进行...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遭人唾弃几个世纪到清朝才洗白,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看看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君子相处之道
一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史家。一个著《伤仲永》,一个流传轶事《司马光砸缸》。一个是临川先生,一个是涑水先生。北宋先后两位丞相,让神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两位贤臣。
这两位宋朝的伟人,既是挚友,又是政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之间可谓是完美的印证了前半句话。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两位君子为国家鞠躬尽瘁,虽然政见不合,但都是为江山社稷着想。这边是改革图新以求自强,另一个是保守崇古以保江山,难说谁对谁错,但历史已经注定结局。
公元1021年十一月十二日,江西临川出生了一个黑黑的婴儿,他就是王安石,这个日后既邋遢又风流的大才子。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能过目不忘。而并不像其他天才,他依旧勤奋好学,热爱读书,做官后仍是坚持做学问,笔耕不辍。同僚在同上司饮酒寻欢作乐时,他还坚持做学问,研读《鬼谷子》等艰深文学著作。王安石在考进士时,由于皇帝厌恶其中一句话,把他从状元调成了第四名。但他却毫不在意,不以此为耻。王安石更出名的是他的邋遢。数月不洗换衣物。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邋遢汉子,竟成了我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相比王安石大两岁的司马光则要温良的多,但也是个刚正不阿的君子。在与他的挚友与政敌王安石就改革问题斗争时落了下风,被贬却依旧勤奋刻苦,著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年间16朝1362年的历史尽数囊括。与司马迁合称为“史界双司马”。沈宗晚年和哲宗年间担任丞相。当时的高太后因为哲宗年幼,垂帘听政。由于她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反对者,在她执政时期,王安石变法彻底被废除,王安石的改革也就就此结束。
尽管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不和,但二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情。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就有二人诗词唱和的篇章。二人都是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勤奋刻苦的治学君子。王安石刚愎自用又才高八斗,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理念,可谓是改革先锋。司马光则要传统的多,也要比王安石更加活泛。相传在二人在群牧司任职时,被邀去参加群牧使包拯的宴席。二人都向来滴酒不沾,不过由于包大人盛情难却,诚心邀请,司马光才勉强喝了一些。而王安石死犟到底,不管他人怎么说,就是不喝一点酒。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矛盾,在二人性格作用下,变得无可化解。或许也正是因为王安石比司马光更加倔强,王安石的新法才能在王马之争中获得胜利。
王安石的理念在于开源,即是在增加税收的制度调解下,增加经济流通,让国家经济发达,把蛋糕做大,从而使得国泰民安。他曾说“善理财者,可使民不加赋而国足用。”可见其高世之才,超时之志,但也见得其傲慢刚愎。司马光对此的评价就是荒唐二字,他认为天地守恒,国多则民少。尽管是都在为国家考虑,却因为思考角度的不同和理念相悖,让这二人在朝堂之上斗争无数。在司马光当权后,全盘否定变法,这又与另外一个君子之间产生摩擦,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古...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看看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君子相处之道”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的改革是导致北宋帝国衰颓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是宋朝的,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清廉正直的人品操守,当年,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和继承者,几乎都被列入奸臣的行列,而王安石却能安然无恙。
王安石是一个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追求的人,除了不爱讲卫生,不修边幅外,私生活无可挑剔,不讲求吃穿,也不爱美色,也不贪财。他的政敌难以从私生活上找到攻击他的破绽。王安石文采斐然,文学素养极高,更兼口才极佳,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自圆其说而令人哑口无言。重要的是,王安石是一个慷慨果敢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极其自信,立志改变这个世俗的世界。
王安石有着丰富的基层和地方工作经验,在地方任职期间,皆政绩斐然,受百姓爱戴,有着崇高的官声和名望。此时的北宋朝廷,群英荟萃,德高望重者济济一堂,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一大批人,而王安石多次拒绝朝廷美意,坚持在地方任职,直到宋仁宗嘉祐五年,接受朝廷任命,出任三司度支判官,这是一个虽不是极其显赫但却十分重要的官职。
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神宗继位后,这位年轻皇帝心情很糟糕,因为,帝国财政状况非常困窘,举步维艰,虽表面繁花似锦,文明昌盛,但帝国"冗官"、"冗兵"问题非常严峻,帝国很难再往前走了。
此时,帝国的元老重臣却只跟神宗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唯独没有人告诉他:眼前已经快要过不下去了,怎么办?大宋帝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怎么扭转?泱泱华夏该如何重振雄风?怎么样干掉西夏蕞尔小国?怎么样夺回燕云十六州?怎么样让我大宋帝国扬眉吐气?
但是,王安石雄辩滔滔充满激情地告诉他:陛下,这一切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说汉唐盛世,只要君臣一心,便是再现尧舜,又有何难哉?不过在一振作间耳。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用现在的话简单概括:采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与经济相关的变法皆是如此。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比司马光要高明和超前太多。
但悲剧就在于此,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太超前,变法一开始注定以悲剧收场。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是以政府贷款的方式扶助农桑,收取的利息仅为当时高利贷的1/3甚至1/5,这原本是功德无量的好政策。
为推行青苗法,各个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这些贷款本金附带着必须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达。如果贷款发放不出去,地方官员便无法完成那20%的贷款利息即资本增值的任务,这将直接影响官员们在上司眼中的形象、工作业绩与升迁。于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员们便花样百出。
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然后强令当地富户与其他不同等级的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或者抵押。更有甚者,若干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还欺上瞒下、自说自话地或公开或变相将贷款利息提高到了30%甚至更高。
很明显,这种情形蕴含着相当凶险的潜在后果。它意味着,一旦出现饥荒之后,所有的人家全部会被一网打尽,同...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的改革是导致北宋帝国衰颓的罪魁祸首”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