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引发不满,变法给了官员贪腐好机会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年间的事情,王安石决定改变积贫积弱的宋朝,从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就开始了,一直进行到了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因为这场变法横跨两个年号,所以王安石变法还有另外的称谓:熙宁变法和熙丰变法。
北宋存在的时间也就一百多年,在公元1127的时候,金兵将汴州城攻克了,此时已经建国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政权,彻底灭亡了。所以,从金兵的入侵来看,很多人都认为,金兵对北宋的入侵,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外敌入侵只是北宋灭亡的一个外部原因,一个王朝的颠覆,和这个王朝的自身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王安石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宋朝的问题,北宋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地步了。首先北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割据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北宋为了维护中央政权,开始将行政、财政还有军事收归国家,而且实行分化事权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军事上,宋朝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在行政上,北宋官员任职的诏令非常多,而且用人上采取的是恩荫制,当时北宋政权甚至还笼络官员,也就是所谓的“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总之,当时北宋朝廷上尸位素餐的现象特别严重,官员痴迷权力,官僚机构更是臃肿不堪。
军事上的北宋也是奉行“养兵”的策略,这就导致军事体系非常庞大,很多将士进部队不是为了报国,而是想着白吃国家的粮食,这导致北宋政府的开销越来越大。更有甚者,朝廷上层也是大兴土木,财政、军事、政治三者结合起来,让北宋负担非常重,所以,北宋的败亡与其说和金兵入侵有关,不如说自身才是主要原因。
鉴于这些问题,王安石决定变法了,长达十多年的变法,王安石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的,从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王安石为国家确实尽力了。当时王安石的变法还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比如当时的宋徽宗,还有著名的恶官“六贼”这些人都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能够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其中的努力。
根据宋史的描述,当时王安石的变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而且他变法也是非常细的。在富国变法上,王安石进行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措施。
在军事上,王安石实行了军器监法、保马法、将兵法、裁兵法还有保甲法。为了让国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王安石开始改革科举制度,而且还有力的整顿了太学,根据实际情况任用贤能。总之,王安石为变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虽然王安石为变法实行了各种举措,但是王安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根据《续通鉴纲目》的描述:“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其实,这样的结论不是后人才总结出的,在宋朝的时候,这种结论就已经出现了。
关于王安石变法,当时的宋高宗总结到:“今日之祸患,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患,生于安石。”可见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对王安石进行的变法都是有质疑甚至否定态度的。那么原本好心的王安石,为什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呢?
其实,做了事的王安石没有得到好的评价,还是...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引发不满,变法给了官员贪腐好机会”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造成新旧党争,与苏轼拉下了深仇大恨
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宋神宗在位时,曾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就遭至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过程中因急功近利、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新法变质,进而引发了新旧党争,而苏轼正是因反对新法而遭到了排挤打压。
苏轼的坎坷一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却就此引发新旧党争
北宋中期,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仍旧一副繁荣景象,但内部却已经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变法改革的声音一度极为高涨,而王安石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进京述职时,便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但并未被宋仁宗采纳。
王安石影视形象宋神宗即位之后,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久慕王安石之名的他开始大力提拔王安石,先将其提拔为江宁知府,但旋即便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度提出全面改革,并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宋神宗遂采纳了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开始谋求改革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此后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条约、募役法、保甲法等新法相继颁布。
虽然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新法也的确有可取之处,然而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再加上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弊端。例如青苗法规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本是为了降低贫民负担,但由于强制农民借贷,加上利息偏高,结果不仅导致农民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导致很多富足家庭也因借贷而破产。
又如农田水利法,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增加政府税收,王安石鼓励百姓垦荒,并支持兴修水利,而且规定费可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但为了保证新法的推行,兴修水利的数量却最终变成了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结果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兴修水利,反而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
变法本就会遭至守旧派的强力反对,再加上变法逐渐演变成弊政,更是导致反对派势力大涨。虽然王安石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反对派中同样是人才济济,例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均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而为了新法的持续推行,王安石等新法派无疑要对反对派大肆打压,结果就此引发新旧党争。
苏轼饱受排挤调往地方,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作为反对新法的一员,苏轼在新法派占主导的朝堂上饱受排挤,自觉无法在朝堂立足的他,无奈申请调往地方,并于熙宁四年(1071年)外放杭州通判,后相继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按照惯例,官员在调任之后,不论升降都要上谢表,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知州后,便给宋神宗上了一道《湖州谢...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造成新旧党争,与苏轼拉下了深仇大恨”相关的文章
宋朝灭亡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问题?内容超前却激化了宋代的矛盾
过去看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人调侃宋代之灭亡,其实开端于王安石变法,别看他当年的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使得宋朝彻底分开而不能弥合。这一言论经常出现在后代的历史学家的言论之中,我们这些后人读来也感觉心惊肉跳,似乎王安石干了一个破天荒的坏事。但平心而论,如果只从王安石变法的那些内容来看,王安石就是古代的金融高手,而且对于国家财政政策的利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变法的内容如此超前,但历史的评价却如此的恶劣,当年王安石到底怎么了?
首先摆明自己的态度,小编认为王安石绝对不是一个亡了宋朝的坏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勇敢的揭露伤疤,并且尝试做出救治措施的勇士。摆明的态度以后我们再来看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情况。简单的来说就是,宋朝的皇帝极为放纵,中下阶层的那些官员们疯狂的贪腐,而底层的老百姓则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别看古代,算是统计里面,宋代的gdp是整个世界之最,但是这个国家的问题却是远,比金钱要复杂得多,一方面他有钱,但是钱出来就消失了,一方面他有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无法转变成国际影响力,只能变成投降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朝是百病缠身,急需救治。
这些问题出现以后,宋代的那些知识分子们,虽说有很多有担当的人,但是由于宋朝是实行的文人政治,因此不管是用光荣费还是什么问题,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文官为框架发展而来的,那些多余的官员是文官,那些复杂的经费其实就是文官集团的开支。所以整个宋朝面临严重的问题,其实会牵涉到很大一批的文官的利益,因此这些文官集团,他们虽然学的是济世救民的文章,但却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却选择维持现状。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是有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站出来反对,例如当年的熙宁变法,但可惜的是这些人的变法太过于保守,一方面不想背叛自己的阶层,另一方面又想保证国家还能够安安稳稳的往前发展,所以他们的变革根本不彻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朝其实越走越危险,矛盾越来越多,虽然表面上都被掩盖的很好,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维持现状,但是这个国家的发展依旧很快,既然发两块就不会停滞在某一个稳定的状况必然要会爆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有人都在期盼着宋朝能活得久一点,安稳一点,然后自己好好度过余生,没有人再愿意去戳破这个问题现状再进行改革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安石挺身而出,直接把宋朝所有的问题一股脑都给戳破了,并且问题直指整个文官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安石一下子就得罪了所有的文官集团,例如当年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又例如之前变革的一系列的熙宁变法的勇士们。虽然他们一直都在说,宋朝有问题,但是它的前提还是需要活着,温和的变革能够让宋朝慢慢的转变过来,激进的变革只会让宋朝快速走向死亡。但很明显这一套说辞就是虚化,因为任何一个即将死去的病人,他唯一要做的事情不是好好安慰他,慢慢地死去,而是勇敢地用猛药尝试着救他一命。所以王安石勇敢的反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那些人,并且和皇帝展开了里到外的一切制度...
查看详情>>与“宋朝灭亡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问题?内容超前却激化了宋代的矛盾”相关的文章
王安石变法内容你知道吗?通过变法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1.变法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形成了“三冗”局面,北宋积贫积弱;军费开支高涨。
(3)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2.变法内容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高考,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为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立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
查看详情>>与“王安石变法内容你知道吗?通过变法改变了“积贫”的局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