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司马师

发布时间:2020-07-03
1

三国里文鸯到底有多厉害?他吓得司马师抱病而逃

三国
文鸯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里文鸯到底有多厉害?

文鸯字次骞,本名文俶,鸯是小名。父亲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文钦本是曹爽的亲信,深受曹爽的信赖与重用。

在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支持曹魏的重臣一个又一个被整肃,文钦时常畏惧何时轮到他,西元255年文钦与毋丘俭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此时司马师虽然身染重疾,但觉得此役关乎司马家族的成败,不顾劝阻,依然决定抱病亲征。

文钦与文鸯驻扎在乐嘉城,与毋丘俭的寿春城互相呼应。当司马师大军到来,文鸯虽然年仅18岁,但勇猛过人,向父亲建议趁司马师主力尚未集结前偷袭,与父亲约好破晓时刻同时出击。

初始文鸯纵横司马师大营,无人可挡,逼得司马师抱病而逃。当时司马师身染眼疾,跑到连眼睛都掉出来,可见情况之危急。但最后因父亲文钦未能赶上会合,文鸯丧失先机只能撤兵。撤兵过程,司马师重整旗鼓,派出数千骑兵追击,年轻气盛的文鸯仅率数十骑兵殿后,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六七次,杀的追军无人敢继续追,文鸯的枭勇可见一般。

而在三国演义中,文鸳第一次出现是在110回,在这幕中,文鸯和邓艾打的平分秋色,邓艾一般认为和姜维武力相当,可说在《三国演义》中,文鸯就是后期的武力顶级武将。

二、寿春再战,大显神威文钦和毋丘俭这次的叛变,最后还是被司马师给镇压了,毋丘俭战死,文钦带着一家人逃奔东吴。后来诸葛诞又在寿春叛乱,文钦奉吴帝孙綝命令率军支援。但诸葛诞和文钦早有宿怨,之后两人发生争吵,诸葛诞杀了文钦,当时在支城的文鸯和文虎兄弟,本来要引军去寿春城,但得不到部下支持,只好转投司马昭。

文鸯投降司马昭后,司马昭派文鸯兄弟去寿春城招降,以示连文鸯这种曾经反叛过的人,司马昭都能容,瓦解诸葛诞的军心。《三国演义》描写这段是,文鸯、文虎两兄弟,在得闻父亲死去,两人拔刀,杀数十人,从城墙上一跃而下,越过战壕转投司马昭去了,当之无愧的武功高手的描写。

你说从城墙下一跃而下,这案例笔者自是不信,这连郭靖、杨过都不行。但文鸯勇猛不仅在寿春城两叛中展现。

三、胡人叛乱,名震天下

晋朝建立之后,胡人叛乱,晋军不能抵挡,连名将胡烈(此人曾诛杀钟会,官拜秦州刺史)都战死。文鸯迁为平虏护军,都督凉、秦、雍三州军力助扶风王司马骏,击破鲜卑族秃发树机能,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名闻天下。

《三国演义》在寿春一战中,几乎可以说是完整的照抄《资治通鉴》的内容,除了新增邓艾与文鸯单挑的情结。不过在历史上邓艾此时在西边与蜀军对决,所以两人这时是没有交手机会的。

但不管怎么说文鸯不论在历史还是小说中,一样都是勇贯三军,如同张飞、赵云在长阪坡一样能在万军中纵横自如。

查看详情>>
2

司马昭、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为何不会为了权力做杀害对方之事?

司马师
司马懿的儿子
司马昭

在三国故事中,亲兄弟为了权利而互相争斗的事情可以说层出不穷。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绍自己家里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也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

而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为了权利争斗的厉害,民间传说中曹丕毒死曹彰,还打算逼死曹植,幸亏曹植聪明写了七步诗才留得性命,曹氏兄弟之情可见一斑。

就算是看起来貌似兄友弟恭的东吴,孙策放心的把江东基业交给了弟弟孙权,但是孙权称帝后却为了自己这一脉的正统,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对于打下江东基业的哥哥孙坚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最后东吴政权还彻底除掉了孙策一脉以绝后患。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三国末期,一般被大家视为反面人物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却奇迹一般的父慈子孝,而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间也没有传出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后,不但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追谥为文帝,而且大度的把自己大伯司马师追谥为景帝,这一做法和小气的孙权比起来简直大度的不是一星半点,那么为啥同样是兄弟,司马氏兄弟就可以这样友爱呢?

本期《墨说三国》以史为鉴从著名的高平陵事件开始,分析一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兄友弟恭的原因。

一、司马师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早在东汉末年,司马家就出了著名的“司马八达”八位名人。而到了司马师这一代,他也不负众望,年少时就和当时著名的大才子夏侯玄、何晏并称,才华之高可见一斑。

等到司马师开始做官的时候,因为家族的原因起点很高,年轻的时候就官拜散骑常侍,最后升到了中护军。司马师不但名气大,而且很会做官,他在任职期间,被评价为选材任人“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除了这些表面工作,司马师性格完全随着父亲司马懿,城府极深。

因为司马懿被当权派曹爽打压,需要低调装病,只能暗中筹备司马家的力量。负责这件事情的人选就是老大司马师,司马师表面上规规矩矩,但是暗中则避开朝廷耳目,培养了三千司马家的死士。

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堂之上竟然无人知晓?最后这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事变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司马师做事机密的程度。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决定发起政变之前,只告诉了长子司马师。作为老二的司马昭则是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连自己父亲和大哥在商量啥都不知道。

到了事变发动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最终的方案告诉了司马昭。结果这一天晚上司马师跟平常没啥区别,该吃吃,该睡睡,可能也是司马师一直参与这事的策划,整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了;但是刚刚知道这一劲爆消息的司马昭,则是紧张的一晚上辗转反侧,压根睡不着。兄弟二人的心理素质差异可见一斑。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成功剪出了曹爽等人,司马家族成为曹魏头号权臣,但是司马懿毕竟年纪大了,没几天就去世了,在这之后作为长子的司马师继承了大将军一职,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司马家族的新一代领头人。...

查看详情>>
3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不为江山手足相残?

司马师和司马昭
司马懿
手足相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公元265年三国归晋,前者是三分一,后者是三归一,有人看着这两段历史不由自主的幻想这是不是一个轮回宿命。晋朝的建立是最避不开这三个人的: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是司马昭和司马师的父亲,两人同父同母。兄弟相争、骨肉相残,这是我国古代政治斗争中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在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司马师两兄弟自相残杀过吗?

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母亲都是司马懿的发妻,后来的宣穆皇后张春华。不得不说,司马懿的这两位长子都是不世出的人杰,放到任何一个朝代入仕都可以做到三公九卿或者六部尚书,青史留名。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完全不同,无论是性格还是各自能力。

司马师的性格刚毅勇为沈稳,有大局谋略,忍一时得一世,军政双绝。何晏评价: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司马昭的性格偏阴暗,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狡诈政客,军政能力不错,但绝对比不上哥哥司马师。司马懿看重的是司马师,更认可他的能力。

司马师和司马昭在父亲司马懿死后到底有没有自相残杀呢?答案是没有,这种想法可能都没产生过。为什么,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要是他们内讧,司马晋的江山几乎不可能有了。两人是顶尖的聪明人,这种蠢事他们是不可能做的。

高平陵之变的前夕,司马家心底也没什么把握。成功之后,司马家并未真正取代曹氏主宰魏国,拥曹反司马的大有人在,地方中央,军政两界,地主豪绅,这股力量联合起来稍加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司马家摧毁。经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带领着司马家不过是存活下来,积攒了些许势力,人心民望都还在曹氏。

司马家的朝野根基尚不牢固司马懿就离世,权力传到司马师这,更多人不服气了,司马懿就算了,司马师这小子凭什么他站在我们头顶作威作福,就凭他爹是司马懿?司马师任大将军,掌魏国军权,中央都城军权在弟弟司马昭身上,随之开始一系列的排除异己、安插亲信,这才出现朝野遍布司马师党羽的局面。

司马师对内实施修正多年来的颓靡之风,对外积极应对吴蜀两国的进攻。司马师依旧没到镇压一切的地步,忠心曹氏的魏国老臣蠢蠢欲动、遍布全国,这时就体现出司马昭和司马师两兄弟不自相残杀的重要性了。司马师征战四方、扫平内忧外患,司马昭镇守洛阳、以防生乱。

司马师死前急忙召弟弟司马昭接替大权,避免曹氏君臣生乱闹事。正因为两兄弟齐心协力、无有猜忌,才会出来史书记载“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的情况。若是两人内斗,无疑是葬送家族和父辈基业的取死之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