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给后辈留下了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医生和念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元好问歌颂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疆域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纷歧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立德立功立言,范仲淹一生成就特殊。而先辈留下的良好家风,让范氏一族百年来长盛不衰。
勤俭节约,清苦忍穷
勤勤俭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范仲淹慨然有天下之志,一生轻财好施,清廉为官,清白做人,而自己和家人却始终过着十分简朴、清贫“忍穷”的生活。他说,如果一个仕宦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仕宦都能“忍穷”,则可以免去政权颠覆之祸。
范仲淹在任满广德军司理参军去职时,“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厥后谋划边事,朝廷犒赏金银许多,他却全部门给将佐。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纵然做了高官,家庭的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仍然像已往贫困时一样,大人小孩从来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快乐,“妻子仅给衣食”。范仲淹死后没有余财,以至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丧葬用度全靠他的朋侪凑集。
范仲淹不仅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经常以颜回家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故事来教育子侄们。他在给朱氏兄弟写信时说:“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即将完婚的时候,由于女方家境很好,要陪嫁罗绮帐幔,范仲淹听说后很不兴奋:“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归吾家,当火于庭!”范仲淹说,我们家向来以节俭为家训,若用罗绮这样高等的丝织品作帐幔,岂不乱了家规?这话传到女方,便取消了陪嫁罗绮帐幔的计划。
正是在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都廉洁朴实。二儿子范纯仁,从一介布衣到官极宰相,始终“廉俭如一”。《宋史》评价说他:“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亲戚朋侪向范纯仁请教,范纯仁回覆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范仲淹三子范纯礼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自奉俭约,平时寡言端坐,不见喜怒之色。他的侄孙范直方初仕平恩县主簿(在今河北省内),范纯礼就问他:“尔行装几担?”其时范直方新婚未久,就如实告诉他:“有十担。”范纯礼说: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刚走上仕途,上任之初就有十担行李,如果恒久仕宦,不知要带几多担行李赴任。我曾经知遂州,赴任时所带的行李也只有三担,最后离任时还是三担,您这显着是在给我们范氏家族抹黑丢丑嘛。从中可见范纯礼对子孙“清苦俭约”教育一样很是严格。
正是范仲淹“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为世代所敬慕。
谦恭自律,不营私利
范仲淹一生不仅过着清贫忍穷的生活,而且始终谦恭自律,不谋私利。
他在给苏州同父异母的兄长范仲温的信中,再三嘱咐要教育子侄们遵纪守法,严格自律,不要找地方政府的贫苦,不要纵容乡亲四邻到我这里来做生意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
查看详情>>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给后辈留下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