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赠别诗

发布时间:2020-07-02
1

黄庭坚的一首赠别诗,诗人是怎么用的典故的呢?

黄庭坚最有名的一首诗
黄庭坚最著名的诗
黄庭坚的诗

本文小编要给大家推荐一首黄庭坚的赠别诗,此诗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令人回味无穷,那么这首诗诗人是怎么用的典故的呢?

典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之一,它凝聚着传统文化与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古典诗词中,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想要把典故运用的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是需要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平,经过一番锤炼才能做到的。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该诗派提倡作诗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即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当时人们便评价黄庭坚的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因此黄庭坚的一些诗,纵然用典繁富,但经过锤炼后,往往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譬如,黄庭坚的赠别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便因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令人回味无穷,深受世人所称道。这首诗写于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绍圣二年,当时黄庭坚因被贬黔州安置,其兄黄大临不远万里相送,分别后黄庭坚便写下了这首赠别诗,以抒发兄弟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那么黄庭坚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典故的呢?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首联“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即在离家万里之远的黔州,我们兄弟俩相对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处于逆境的羁旅生涯。但传来的几声猿鸣声却让我们记起来即将离别的现实,不禁流下点点清泪洒落在酒杯中。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黄庭坚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了离别的哀伤。另外,“三声清泪”,典出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说的是黄庭坚往日的远大抱负已经破灭,如今只想与兄长日日相伴,共度余生。“朝云”一词,典出宋玉《高唐赋序》:“楚怀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里指黄庭坚与兄长经过巫峡时,想到了当年楚怀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而“攀天梦”,典出屈原《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由此可见,这一句“朝云往日攀天梦”,主要是隐寓黄庭坚往日的抱负,就好似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至于“夜雨何时对榻凉”,则化自韦应物《示全真元长》:“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及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旨在抒发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则是借景抒情,进一步抒发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它的意思是说,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地离散失群。“脊令”,鸟名,即鹡鸰(jī líng),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由此可见,这两...

查看详情>>
2

李白一首著名的赠别诗,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的名字

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歌

诗可以言志,但诗更能传情。诗中的情感虽历经沧桑,仍能感天动地。诗中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深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深沉的爱国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烈的思乡情;“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缠绵的男女情。总之,不论诗词中传达的是哪一种情,都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诗能传递爱情,更能传递友情。想到友情,就会想到李白最经典的那首《赠汪伦》,短短四句28个字,却流传了千年,其中一句道出了友情的珍贵。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这首诗,就不得不提李白人生的三大嗜好:诗、酒、剑。李白爱写诗,一写就是千古名篇;爱剑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因为爱喝酒,所以结交了许多朋友,而汪伦就是因为喝酒而结缘的。

汪伦是李白的粉丝,他想要见一见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偶像。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哪怕只是见上一面,都是莫大的满足。只是想要见李白的人太多了,怎么才能见到呢?汪伦想到一个好的方法。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他知道李白喜欢旅游和喝酒,就用这样的方法邀请李白前来,李白看了信后,自然心动,立刻欣然前往。到了以后,却发现“这万家酒店,是说酒店主人姓万。所谓十里桃花,是有个水潭叫桃花潭,绵延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虽然被骗有点失望,不过李白天性洒脱,并不生气,反而觉得非常有趣。

再加上汪伦十分热情,待客周到,与李白连续畅饮了好多天,两个人从此结下的深厚的友情。过了几天李白将要离开,于是在送别的路上,就写了这首《赠汪伦》。至于汪伦是谁,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是从这首诗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知道了他和李白的关系,也知道了两个人的情谊之深。从此之后,“桃花潭水深千尺”就成了对于友情最好的描写,而“不及汪伦送我情”也让汪伦从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名字。

友情就是这样简单,只需要一杯酒,一个眼神,即使两人身份悬殊,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也可以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就像这首《赠汪伦》,时隔千年,已经无人知道当时的情景,具体的故事,可是依然能够从这首诗短短四句诗中,感受到千百年未变的友情。

谁还会在意汪伦是怎样欺骗了李白?这其中有什么要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只要读这四句诗,便能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潭水虽深,却不及友情之深。酒水虽美,却又怎比得上待客之酒醇厚。就是因为心中对于友情的难舍,才会留下这样一首浅显易懂却感人至深的千古佳作。也许我们的一生会结识很多人,也许有些人只是萍水相逢,但是,这种深厚的友谊却能永远镌刻在心,久久难忘。你的生命中出现过这样的友情吗?


查看详情>>
3

孟郊一首著名的诗《赠别崔纯亮》,为什么而写?

孟郊的诗
孟郊的诗有哪些
孟郊著名的诗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在湖州和僧皎然等组织了诗会,刻意吟诗。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五十岁时出任溧[lì]阳尉。

这时的孟郊已是深受韩愈赏识,被认为是继陈子昂、李白、杜甫而起“受材实雄警,其观洞古今”的诗人,他对县尉这个小官不感兴趣,终日吟诗作赋,不务公事。

县令便另任假尉代行他的职务,并“分其半奉”,孟郊遂静职而归。后来得宰相郑余庆的推荐,曾经做过协律郎。

但是,由于孟郊的诗风与世俗不合,曾经受到一些攻击,所以在洛阳任职居住的时候也是比较孤独。因此他处境困窘,生活一直是相当的凄苦。

在孟郊众多的诗歌中,大多方面感叹了自己饥寒冻馁的生活,不仅写出自己的悲惨境遇,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那些坎坷不遇寒门士子的生活实况。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孟郊应试下第,此时的他生活困顿,心情抑郁,于是借送好友崔纯亮一首五言古诗以倾吐愁肠。

《赠别崔纯亮》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

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君心与我怀,离别俱回遑。

譬如浸蘖泉,流苦已日长。

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项籍岂不壮,贾生岂不良?

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

古人劝加餐,此餐难自强。

一饭九祝噎,一嗟十断肠。

况是儿女怨,怨气凌彼苍。

彼苍若有知,白日下清霜。

今朝始惊叹,碧落空茫茫。

太行:太行山。平地长出太行山,意思是好的境地一下子被险诈的小人毁坏。刘禹锡:“勿谓行大道,斯须成太行。”(见《萋兮吟》)

蘖[niè]: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

碧落:道家称“天”为碧落。

崔纯亮,史料不详,应该也是和孟郊相似的出身于寒门,同样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全诗以通俗的语句,低沉的调子,对得不到重用的友人进行劝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困境。“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开头即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当时仕进的困难。

接着,孟郊又明言这困难不是来自别处,恰恰是来自京城小人的险诈,因而忧苦悲泣,怨气冲天。实为封建社会中寒士失路、仕进无门之真实写照。

在诗中,孟郊还举出历史上的项羽和贾谊以安慰,说明失意者自古都有,这是正常现象。

值得称道的是,孟郊认为,即使处境再不好,官场再失意,我们也要保持纯洁的品德和高尚的节操。

名句“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以两个生动的比喻,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发人深思。


查看详情>>
4

李商隐受人委托写的赠别诗,竟然引出一段爱情故事

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
赠别诗

李商隐的诗总是幽怨惆怅,让人欢喜让人愁,很容易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特别是女性读者,如果本来就是满腹幽怨,再读完他的爱情诗,就更加感慨万端,情思郁积。

李商隐就曾经受人委托,写过两首赠别诗,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可是他的名气太大,诗稿一脱手就被广为流传。李商隐万万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被一位痴情的佳人读到,竟然引出一段爱情故事。到底怎么回事,还是先献上李才子的这两首诗。

代赠二首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第一首诗写女主人黄昏独上高楼,只见一弯新月如钩,却盼不到情郎归来。芭蕉的花心未展,丁香的郁结也难开,向着春风各自忧来各自愁。第二首诗写日照高楼,离愁的人唱着《石州》(石州,是《乐府诗集》里的一首,为思妇怀远之作。)。纵然眉黛像春山,也不知能承受多少忧愁?

其实诗意有百解,不同的心情感受也不同。一般人泛泛一读,或者一笑而过,或者搁置一边,不会总是惦记着。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首诗不知是如何被一位才女读到,她竟然大有感悟,深得李商隐的启发,也写出一首小诗:

独倚危阑泪满襟,满园春色懒追寻。

深思纵似丁香节,难展芭蕉一片心。

这首诗里综合运用了李商隐的丁香、芭蕉的词句,以及唱石州的意象,可见这位才女确实是活学活用,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郁闷心情。那么她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原来这位无名氏佳人曾是北宋词人贺铸的情人,贺铸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代,也是宋太祖皇后的族孙,他诗词俱佳,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贺铸年轻时曾经在江苏与一位歌女亲密无间,贺铸本想等到自己出人头地时,就把她接回来好好地过日子。但他却为生活不停地奔走,无暇顾及原先的佳人,时光飞逝,也差点把她遗忘。

这位歌女却对他一往情深,一等就是多年。就像李商隐诗中所写,“楼上黄昏欲望休”,然后就“芭蕉不展丁香结”,于是她就赋诗一首寄给贺铸。贺铸还真的收到这首诗,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想到如今的落魄,贺铸只能是一声长叹。于是也提笔疾书,回赋一首:

石州引 贺铸 宋

薄雨初寒,斜照弄情,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消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望断一天涯,两厌厌风月。

贺铸少年时就怀有戍边卫国、建功立业,从而能“金印锦衣耀闾里”。可人到中年,仍沉沦下僚而无所建树,于是诗人便开始意气消沉。作者在诗中写景抒情,也表达出这种心情低迷、怀才不遇的境况。

这首诗被那位佳人读到,不禁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她理解旧日情人的心境,“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已经把作者的遭遇描述得很清楚;“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也已经表达出贺铸并没...

查看详情>>
5

晚唐作品《赠别》是杜牧的诗,从杜牧悲凉的一生揣测他焚诗的动机

杜牧的诗
赠别

《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剧名来源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诗: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该诗是杜牧在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离开扬州,与歌妓的分别之作。诗歌描述了一位十三四岁容貌姿态俊美的少女,犹如春日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即使寻遍整个扬州城内的青春佳丽,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她的容色。

很多人是由于电视剧名字的原因才对这首诗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可不能据此就认为,作者杜牧是位无限风流的浪荡公子。

实际上,杜牧拥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识,一生都希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然而,晚唐的社会环境没有为他提供任何机会,在心情极度抑郁不平时,他便时而投向艳情闺阁,缓解失意苦闷。

杜牧的一生充满悲凉,具有传奇意味:执着于施展抱负,却仕途不顺;诗歌散文成就颇高,却在晚年自焚诗稿。

文章助力金榜题名

杜牧有良好的家学传统。祖父杜佑,任三朝宰相,并编著有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深受家族文化熏陶的杜牧,自幼就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热心于国家政治军事方略的研究和思考,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然而,晚唐的社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起,民间枯竭,加上朝廷内部的昏聩腐败,唐王朝几乎陷入不可挽回的倾颓之势。

所以忧国忧民的杜牧经常写诗文咏古抒怀,批判时事。后世传诵最广的,就是那篇杜牧23岁时创作的《阿房宫赋》。

文章通过分析史实,揭示出秦始皇的暴虐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而借古讽今,劝诫和警告唐敬宗,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不要穷奢极欲。

作者的历史感慨至今仍振聋发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极高评价,也为年轻的杜牧赢得了盛名和机遇。

《唐摭言》卷六《公荐》中记载,大和二年,也就是杜牧26岁时,侍郎崔郾到了东都洛阳,主管进士科考试,受到当地官员名士的热烈欢迎。没想到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也亲自骑驴前往会见。崔郾惊讶不已,亲自迎接,两人进行了交谈。

原来,吴武陵想向崔郾推荐一位贤士。他说道,前些日子,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讨论一篇文章,情绪激昂,原来是此次参加进士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是篇很好的文章,所以他认为杜牧确实是才学之士。

说着,吴武陵考虑到崔郾之前没读过这篇文章,竟然亲自为他朗读了一遍全文。崔郾听后称赞惊奇。于是吴武陵要求崔郾将杜牧列为状元,不过,得知状元已有了人选,他不得已说,那就让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吧。

见崔郾没马上答应,吴武陵生气地表示,“这样都不行的话,那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吴武陵走后,崔郾的同事听说了第五名的得主是杜牧。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人“不拘细行”,才学虽大但放浪形该,做事不稳重。崔郾解释,已经答应吴君了,不可能再变了,并开玩笑道,“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也改变不了了这个结果了。

这个有趣的逸事确实能说明杜牧的才...

查看详情>>
6

杜牧的诗《赠别二首之一》竟是写给女神的?佳人的美好写得淋漓尽致

杜牧的诗
赠别二首之一

宋代词坛最有名的风流才子是柳永柳三变,因科考失利,他一生流连风月,死的时候都是风尘女相送。唐代诗坛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就是被世称为“小杜”的杜牧。与柳三变不同,杜牧是因当时身陷朝中争斗,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只有成日买醉,得了个一世风流诗人的头衔。

杜牧一生为女子写过不少诗,这也是他后来被朝廷指责的地方,但如今看来,这些诗里其实不乏佳作。比如这首《赠别二首之一》,就是经典名作,其中一句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赠别二首之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女神的诗,短短28个字,字字珠玑,夸得她是天上有地下无。

诗的大意是:你姿态优美,举止轻盈,看上去就像13岁的少年一般,又像那二月间含苞待放一朵花。就算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佳人,卷起珠帘,看到她的美貌,世人才知没人比得上你。

年少有才的杜牧26岁就进士及第,31岁被派到扬州任推官,一待就是两年。在扬州的这两年里,他远离朝堂纷争得了个清闲,也作下了不少名篇。而此诗是他要离开扬州时所作,33岁的杜牧想到今后就要和佳人分别,担忧她从此命途多舛,写下此诗,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深情,也是为了让她充满信心地迎接自己的未来。

诗的第一句“娉娉袅袅”是对佳人的正面描写,两组叠字加强了感情;“十三馀”是夸张手法,比喻女子看上去年轻。后半更为夸张,将女子比作花朵虽是常用的手法,但“豆蔻梢头”之比,却极少见,是杜牧首创。

诗的第二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如今人们仍用“春风十里不如她”,来比喻佳人的美好。杜牧将此句用在这,是为夸张。只是这种夸张,比起“芙蓉不及美人妆”、“娴静犹如花照水”来得更令人震撼。用“春风”来形容十里扬州路,给人如淋春风的美好,而诗中女子正是如此。最后半句,“卷上珠帘总不如”落笔,至此佳人才露真身,言尽而意未尽。

杜牧这首诗,短短28个字,却将佳人的美好写得淋漓尽致,也可见他内心的一片真挚。这首诗大家喜欢吗?


查看详情>>
7

王昌龄的这首赠别诗《送魏二》构思巧妙,情义深远

王昌龄的诗
送魏二王昌龄

边塞诗人王昌龄一生落拓不羁、不拘小节。他的好友遍天下,与李白、孟浩然交往甚密,互为知己。

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岭南,孟浩然写诗相送,其中有“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的深情厚谊;王昌龄二贬龙标,李白写诗相送,其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惆怅不舍。

王昌龄爱朋友重感情,一生写过很多赠别诗。他的赠别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不但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开阔,更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的潇洒旷达。

笔者今天介绍的这首诗,是王昌龄赠别诗中比较别致的一首,构思巧妙,情义深远。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第一句即点明全诗主题、地点、事件:诗人送别朋友魏二、在江楼、把酒话别。“橘柚香”三字描写话别的环境:清静幽雅、香气朦胧,离情氤氲。

第二句写送友人上船的场景:江上的秋风引着秋雨,细细凉凉的吹进小船里。

王昌龄非常擅长把平常字用在恰当的地方,本句中的“引”字和“入”字就很恰当的形容了秋风秋雨不疾不徐飒然而至的感觉。

中晚唐和婉约派的诗人在写秋雨时,喜欢将关注点放在帘幕屋檐、梧桐残花等事物上,来描写秋雨给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像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在此诗中写雨,不写雨给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而写秋风引着秋雨吹进小船给人带来的触觉感受“凉”。让读者直接从诗人营造的诗歌氛围中感受到秋雨带来的凉意,继而想到诗人的朋友应该也觉得秋雨凉人离情惆怅。

平常字用得恰当,写景更切,写情更真。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王昌龄的另一首送别诗《卢溪别人》里,诗人曾对友人说过“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月”对“猿”,在诗人眼里就是离愁的象征,孤月高悬、清猿长啼,实实愁煞江上的旅人。

结尾的“长”字用在此处,形容猿猴啼叫,非常贴切,可以想象江两岸猿猴不止的长啼在孤寂的夜晚是多么的凄清。而且“长”字用作韵脚,让人读来余韵悠长,回味不尽。

此诗构思最巧妙之处也在这两句上,一般送别诗都写送别人的不舍惆怅之情。此诗却说,朋友啊,想到你乘船直到湘江,那时你在孤寂的夜晚里,看着天上的月亮,听着猿猴的长啼,该是多么的忧愁啊。

不直接写诗人自己送别之愁,却写友人之愁,如此对面写情,其情更切。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句明写友人之离愁,实写诗人之担忧,两边感情交融一体,更显情真意切。实乃画龙点睛之笔。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是盛唐赠别诗的共同特点。深厚有余,优柔舒涵是王昌龄赠别诗的个人风格。

本诗中景朦胧氤氲,情曲折真切,构思巧妙,余韵悠长,是王昌龄赠别诗中的佳作。

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