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孙策

发布时间:2020-07-02
1

正直无私的包拯,为何要杀自己的兄弟公孙策呢?

公孙策
包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力水平再高的人,也经常借助别人的气力,才气获取更大的乐成。公孙策对于包公来说,就是一个不行多得的好辅佐,资助包公解开了许多疑案。但有一次,因为一个重大案件,公孙先生却差点被包公杀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朴直包龙图。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 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历任监察御史、转运使、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他还曾职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因此人们称他“包待制”或“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下面,就聊点包大人的事迹。

———不畏权贵。王逵任转运使时,因搜刮老黎民引发动乱后,派士兵抓捕到场动乱者拷问,酷刑之下导致许多善良的民众或伤或亡,老黎民把他恨死了,纷纷向上陈诉冤情。但王逵不仅有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等罩着,还深受宋仁宗的宠用,险些没有人能怎样得了他,因此很是张狂蛮横。包拯得知王逵的暴行后,连续不断地上了七次奏章。最后一次,竟然直接责问宋仁宗赵祯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此言一出,震惊了整个朝野,人们议论纷纷,暗地里指责宋仁宗等人容隐王逵。迫于舆论的压力,赵祯撤职了王逵。

——贤德为民。在天长县干县长时,包拯曾审理过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天,一个老百来到县衙,击鼓起诉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坏人割掉了,请求县大老爷捉拿罪犯。包拯接案后,暗自寻思:割了牛舌头,并不能获得什么利益,这应该是对头的抨击行为。于是,跟这位农民说,回去把你家的牛杀了,然后把肉拿到到集市上去卖。农民说,这是犯罪的行为,他不敢。在宋朝,擅自宰杀耕牛是犯罪的。包拯说,不要怕,我为你做主,你按我说的去做可以引出割你家牛舌头的人。不出包拯所料,偷割人家牛舌头的人,瞥见牛的主人把牛杀了,想增加这家人的罪过,就赶快跑到县衙告密,于是就自投罗网了。随之,令人费解的偷割牛舌案就破解了。

——廉洁自律。端州(今广东肇庆)生产砚台,此地的不少知府,都打着向朝廷纳贡的旗号,变着法多收缴些砚台,用来给赠送当朝的王侯将相,以谋取自己的前途。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下下令说,制造的砚台够纳贡朝廷的就行了,不必多造。他虽然也很喜欢端砚,但在任时,没有私自拿用一方端砚。

包拯在他的家乡庐州做知州时,他的亲戚朋侪以为这下好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就肆无忌惮地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正常公务。包拯相识了情况后,很是生气,刻意大义灭亲,严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亲朋挚友。其时,他的一位叔伯舅犯了法,包拯查明情况后,不仅没有思量亲情看护他,而是依照执法将他的叔伯舅痛责一顿。这样一来,他的那些亲友都悄悄收敛了自己,再不敢为非作歹了。

包拯强力主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而且谆谆教育子女。他曾订立《家训》,并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的东面,以申饬、昭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