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原文(含翻译)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是由黄庭坚所创作的,作者因所谓“修史失实”罪名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其兄黄大临不远万里,亲送贬所,黄氏兄弟手足情深,分手时难舍难分,分别后作此赠别诗,以抒发兄弟离别哀伤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的以为你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原文
宋代: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译文
兄弟俩在离家万里的黔州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身在逆境的羁旅生涯,野猿的悲鸣使我们从离别忘情中清醒,伤心的泪水落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之中。
回忆起楚怀王梦见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使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梦破灭。夜雨淅淅沥沥,何时可以和兄长对床而卧,长聚相伴。
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飞不成行。
相必兄长你会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边,频频回首离别的方向,从今后还要多寄来书信安慰天涯断肠的我。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注释
元明:黄庭坚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弟兄两手足情深。
万里:指黄庭坚《书萍乡县厅壁》记述兄弟相送之事: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进余安置于摩围山之下。淹留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泪握手,为万里无相见期之别。”代指路途遥远。
相看:相对。
逆旅:旅店。
三声清泪: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觞(shāng):指酒杯。
攀天:代指仕途坎坷,阻力重重。
脊令:鸟名,即鹡鸰(jī líng)。
鸿雁:喻兄弟。
归舟天际:引用谢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频书:常常通信。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绍圣二年(1095),作者因所谓“修史失实”罪名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其兄黄大临不远万里,亲送贬所,黄氏兄弟手足情深,分手时难舍难分,分别后作此赠别诗,以抒发兄弟离别哀伤之情。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赏析
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衷痛,掀起感情的波澜。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无情的现实却是离别在即,归途迢递,兄弟将天各一方。野猿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于是点点清泪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中。
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作者被贬当日与兄长黄元明同过巫峡时,回忆起楚王梦见神女的故事。同时也隐寓诗人往日的抱负,好似登天之梦,已经破灭。邪佞当道,仕途阻力重重,如《代书》:“屈指推日星,许身上云霞。安知九天关,虎豹守夜叉。”《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这一比喻又是来自屈原的“楚辞”,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惜诵》:“昔余梦...
查看详情>>广陵赠别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广陵赠别》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广陵赠别》原文
唐代: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广陵赠别》译文
玉瓶中装着美酒佳酿,已经送别了数里地,该是返回之时了。
把马系在垂杨下,在大道上饮酒。
远望天边看到幽幽绿水,遥远的海上看到隐隐约约的青山。
酒兴过后就要分别了,你们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离别的悲伤情态。
《广陵赠别》注释
广陵:今江苏扬州。
沽:买。
垂杨:即垂柳。
渌水:清澈的绿水。
袂:衣袖;分袂,指离别。
《广陵赠别》赏析
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这种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确:“数里送君还”,送君数里,可见为了送别朋友走了很长的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送别诗中常见柳色依依。系马于垂柳之下,举杯于大道之间,作者通过两个前后相承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开阔畅达的意境,暗示出这并非是一次黯然销魂的伤情之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两句语言虽舒缓平易,却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垂杨、大道、系马、举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柳阴送别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地处内陆,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所以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即将离别,相知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两句是对朋友说:此去一行,你将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见到缥缈的青山。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着对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见勉励之辞而暗含勉励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有了颈联两句展望美好前景所作的情感铺垫,最后一联的豁达结尾也就水到渠成了:“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将这次离别当成一个美好旅程的开始,将来重逢再细叙别后种种……
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广陵赠别》创作背景
李白酷爱饮酒,他的诗也就...
查看详情>>黄庭坚的一首赠别诗,诗人是怎么用的典故的呢?
本文小编要给大家推荐一首黄庭坚的赠别诗,此诗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令人回味无穷,那么这首诗诗人是怎么用的典故的呢?
典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之一,它凝聚着传统文化与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古典诗词中,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想要把典故运用的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是需要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平,经过一番锤炼才能做到的。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该诗派提倡作诗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即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当时人们便评价黄庭坚的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因此黄庭坚的一些诗,纵然用典繁富,但经过锤炼后,往往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譬如,黄庭坚的赠别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便因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令人回味无穷,深受世人所称道。这首诗写于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绍圣二年,当时黄庭坚因被贬黔州安置,其兄黄大临不远万里相送,分别后黄庭坚便写下了这首赠别诗,以抒发兄弟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那么黄庭坚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典故的呢?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首联“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即在离家万里之远的黔州,我们兄弟俩相对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处于逆境的羁旅生涯。但传来的几声猿鸣声却让我们记起来即将离别的现实,不禁流下点点清泪洒落在酒杯中。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黄庭坚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了离别的哀伤。另外,“三声清泪”,典出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说的是黄庭坚往日的远大抱负已经破灭,如今只想与兄长日日相伴,共度余生。“朝云”一词,典出宋玉《高唐赋序》:“楚怀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里指黄庭坚与兄长经过巫峡时,想到了当年楚怀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而“攀天梦”,典出屈原《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由此可见,这一句“朝云往日攀天梦”,主要是隐寓黄庭坚往日的抱负,就好似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至于“夜雨何时对榻凉”,则化自韦应物《示全真元长》:“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及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旨在抒发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则是借景抒情,进一步抒发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它的意思是说,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地离散失群。“脊令”,鸟名,即鹡鸰(jī líng),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由此可见,这两...
查看详情>>与“黄庭坚的一首赠别诗,诗人是怎么用的典故的呢?”相关的文章
李白一首著名的赠别诗,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的名字
诗可以言志,但诗更能传情。诗中的情感虽历经沧桑,仍能感天动地。诗中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深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深沉的爱国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烈的思乡情;“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缠绵的男女情。总之,不论诗词中传达的是哪一种情,都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诗能传递爱情,更能传递友情。想到友情,就会想到李白最经典的那首《赠汪伦》,短短四句28个字,却流传了千年,其中一句道出了友情的珍贵。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这首诗,就不得不提李白人生的三大嗜好:诗、酒、剑。李白爱写诗,一写就是千古名篇;爱剑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因为爱喝酒,所以结交了许多朋友,而汪伦就是因为喝酒而结缘的。
汪伦是李白的粉丝,他想要见一见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偶像。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哪怕只是见上一面,都是莫大的满足。只是想要见李白的人太多了,怎么才能见到呢?汪伦想到一个好的方法。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他知道李白喜欢旅游和喝酒,就用这样的方法邀请李白前来,李白看了信后,自然心动,立刻欣然前往。到了以后,却发现“这万家酒店,是说酒店主人姓万。所谓十里桃花,是有个水潭叫桃花潭,绵延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虽然被骗有点失望,不过李白天性洒脱,并不生气,反而觉得非常有趣。
再加上汪伦十分热情,待客周到,与李白连续畅饮了好多天,两个人从此结下的深厚的友情。过了几天李白将要离开,于是在送别的路上,就写了这首《赠汪伦》。至于汪伦是谁,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是从这首诗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知道了他和李白的关系,也知道了两个人的情谊之深。从此之后,“桃花潭水深千尺”就成了对于友情最好的描写,而“不及汪伦送我情”也让汪伦从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名字。
友情就是这样简单,只需要一杯酒,一个眼神,即使两人身份悬殊,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也可以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就像这首《赠汪伦》,时隔千年,已经无人知道当时的情景,具体的故事,可是依然能够从这首诗短短四句诗中,感受到千百年未变的友情。
谁还会在意汪伦是怎样欺骗了李白?这其中有什么要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只要读这四句诗,便能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潭水虽深,却不及友情之深。酒水虽美,却又怎比得上待客之酒醇厚。就是因为心中对于友情的难舍,才会留下这样一首浅显易懂却感人至深的千古佳作。也许我们的一生会结识很多人,也许有些人只是萍水相逢,但是,这种深厚的友谊却能永远镌刻在心,久久难忘。你的生命中出现过这样的友情吗?
与“李白一首著名的赠别诗,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的名字”相关的文章
孟郊一首著名的诗《赠别崔纯亮》,为什么而写?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在湖州和僧皎然等组织了诗会,刻意吟诗。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五十岁时出任溧[lì]阳尉。
这时的孟郊已是深受韩愈赏识,被认为是继陈子昂、李白、杜甫而起“受材实雄警,其观洞古今”的诗人,他对县尉这个小官不感兴趣,终日吟诗作赋,不务公事。
县令便另任假尉代行他的职务,并“分其半奉”,孟郊遂静职而归。后来得宰相郑余庆的推荐,曾经做过协律郎。
但是,由于孟郊的诗风与世俗不合,曾经受到一些攻击,所以在洛阳任职居住的时候也是比较孤独。因此他处境困窘,生活一直是相当的凄苦。
在孟郊众多的诗歌中,大多方面感叹了自己饥寒冻馁的生活,不仅写出自己的悲惨境遇,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那些坎坷不遇寒门士子的生活实况。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孟郊应试下第,此时的他生活困顿,心情抑郁,于是借送好友崔纯亮一首五言古诗以倾吐愁肠。
《赠别崔纯亮》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
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君心与我怀,离别俱回遑。
譬如浸蘖泉,流苦已日长。
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项籍岂不壮,贾生岂不良?
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
古人劝加餐,此餐难自强。
一饭九祝噎,一嗟十断肠。
况是儿女怨,怨气凌彼苍。
彼苍若有知,白日下清霜。
今朝始惊叹,碧落空茫茫。
太行:太行山。平地长出太行山,意思是好的境地一下子被险诈的小人毁坏。刘禹锡:“勿谓行大道,斯须成太行。”(见《萋兮吟》)
蘖[niè]: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
碧落:道家称“天”为碧落。
崔纯亮,史料不详,应该也是和孟郊相似的出身于寒门,同样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全诗以通俗的语句,低沉的调子,对得不到重用的友人进行劝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困境。“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开头即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当时仕进的困难。
接着,孟郊又明言这困难不是来自别处,恰恰是来自京城小人的险诈,因而忧苦悲泣,怨气冲天。实为封建社会中寒士失路、仕进无门之真实写照。
在诗中,孟郊还举出历史上的项羽和贾谊以安慰,说明失意者自古都有,这是正常现象。
值得称道的是,孟郊认为,即使处境再不好,官场再失意,我们也要保持纯洁的品德和高尚的节操。
名句“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以两个生动的比喻,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发人深思。
与“孟郊一首著名的诗《赠别崔纯亮》,为什么而写?”相关的文章
晏殊最有名的赠别词是哪首?人生如梦,梦幻亦斑斓
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饱受了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你倾我轧,抚今追昔感叹今古一梦。
虽说如此,然而晏殊词中较少见的词意颓废消极的作品,但在一次与友人别离的酒宴上,晏殊在对友人的百般劝慰之中倾注了自己真挚的情感,于是挥笔写下了一篇词作《喜迁莺·花不尽》:
喜迁莺·花不尽
宋代: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花落花又开,柳叶绿又衰,花开盛衰无穷尽,与我此时情相近。离别美酒情谊深,画船起航全成空。离别不必太伤情,人生何处不相逢。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劝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场上风浪急,宦海茫茫沉与浮,古今看来梦一回。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有温柔蕴藉之美。
“觥船一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这里强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达。
“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
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宦海风波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念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其思想内核,一方面是藐视名利,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曾经感慨:“人生如梦!”但眼前只是朦胧,偶遇梦醒时分思绪才渐渐清晰。光阴荏苒,拂过,恍如云烟:易逝的梦,残留心中,不过毫厘,纵使意志坚定,也抵不过那飞逝的光阴……
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易逝的光阴在这一刻显得尤为珍贵。再不是那个懵懂少年,再不会那般天真烂漫,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仍有着坚如磐石韧如苇丝的毅力。
人生如梦,梦幻亦斑斓。
竟然活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不管脚下路有多么的艰难,多么的可怕,我们只要足够的勇气,有鼓气,勇敢去面对我们走过的每一条痕迹,如果有一天真的不在了,那么我们也是无怨无悔,坦坦荡荡的走完了我们的这一生。
与“晏殊最有名的赠别词是哪首?人生如梦,梦幻亦斑斓”相关的文章
辛弃疾最出名的赠别诗词赏析,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辛弃疾的朋友郑如峦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郑如峦,字厚卿,是辛弃疾的好友,因为郑如峦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弃疾在词中称呼他为郑衡州。
在宴席上,辛弃疾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这首词作完后,将伤离别的氛围营造了出来。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辛弃疾一时有感于朋友的离别,又填了一首《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所以在这首词的小序中出现了“再赋”二字。而且词中小序说得很清楚,这是饯别郑衡州时写的,说白了,这就是一首饯行词。
古代有以诗词赠别的传统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通信也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旦分别,再度重逢是一件难以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候三年五载都不能见上一面,长则几十年也不能相见,只能以书信的形式问候,有的甚至一别即成永决,再也不可能见面,所以离别在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他们是很看重离别的。
而在离别之际,人们往往会郑重地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话别,总之就是对送别之人的依依不舍、还有给予的厚望。
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或者词赋,就是饯别诗词,文章就是“赠序文”。如我们非常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送别好友的时候,写的一首饯别诗;《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韩愈送别李愿2写的一篇赠序文。
送别诗词中的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内容则涵盖了亲人之别、夫妻之别、恋人之别、友人之别、同事之别、师生之别,诗词中还会出现特定的送别场景和意象,常见的意象有酒、柳、秋、夕阳、长亭等。
饯别类的诗词常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的表现为豪放旷达,有的则又是或委婉含蓄,不管哪种风格,都是送别双方友情、亲情、爱情、师生情谊等美好情感的体现。
辛弃疾送别郑厚卿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
辛弃疾的这首词,则包含了多种的情感,郑厚卿既是辛弃疾是同僚、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情境中,辛弃疾连作两首词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饯别,要抒发相同的送别主题,却又在词句内容上不重合,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辛弃疾却挥洒自如,信手拈来,不光在词章内容上避免了重复,在艺术特点上也各不相同,因而两首词都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原词是这样写的: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衿,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作上片从描述衡州自然风物和优良的人文传统起笔,词人期望郑厚卿到任之后做一个干实事的官员,振兴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关心当地的农桑生产,发展经济,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富国益民,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从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重视。
词作直到结尾“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两句中,词人辛弃疾才笔锋一转,道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词的特点是词句都...
查看详情>>与“辛弃疾最出名的赠别诗词赏析,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相关的文章
李商隐受人委托写的赠别诗,竟然引出一段爱情故事
李商隐的诗总是幽怨惆怅,让人欢喜让人愁,很容易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特别是女性读者,如果本来就是满腹幽怨,再读完他的爱情诗,就更加感慨万端,情思郁积。
李商隐就曾经受人委托,写过两首赠别诗,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可是他的名气太大,诗稿一脱手就被广为流传。李商隐万万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被一位痴情的佳人读到,竟然引出一段爱情故事。到底怎么回事,还是先献上李才子的这两首诗。
代赠二首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第一首诗写女主人黄昏独上高楼,只见一弯新月如钩,却盼不到情郎归来。芭蕉的花心未展,丁香的郁结也难开,向着春风各自忧来各自愁。第二首诗写日照高楼,离愁的人唱着《石州》(石州,是《乐府诗集》里的一首,为思妇怀远之作。)。纵然眉黛像春山,也不知能承受多少忧愁?
其实诗意有百解,不同的心情感受也不同。一般人泛泛一读,或者一笑而过,或者搁置一边,不会总是惦记着。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首诗不知是如何被一位才女读到,她竟然大有感悟,深得李商隐的启发,也写出一首小诗:
独倚危阑泪满襟,满园春色懒追寻。
深思纵似丁香节,难展芭蕉一片心。
这首诗里综合运用了李商隐的丁香、芭蕉的词句,以及唱石州的意象,可见这位才女确实是活学活用,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郁闷心情。那么她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原来这位无名氏佳人曾是北宋词人贺铸的情人,贺铸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代,也是宋太祖皇后的族孙,他诗词俱佳,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贺铸年轻时曾经在江苏与一位歌女亲密无间,贺铸本想等到自己出人头地时,就把她接回来好好地过日子。但他却为生活不停地奔走,无暇顾及原先的佳人,时光飞逝,也差点把她遗忘。
这位歌女却对他一往情深,一等就是多年。就像李商隐诗中所写,“楼上黄昏欲望休”,然后就“芭蕉不展丁香结”,于是她就赋诗一首寄给贺铸。贺铸还真的收到这首诗,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想到如今的落魄,贺铸只能是一声长叹。于是也提笔疾书,回赋一首:
石州引 贺铸 宋
薄雨初寒,斜照弄情,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消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望断一天涯,两厌厌风月。
贺铸少年时就怀有戍边卫国、建功立业,从而能“金印锦衣耀闾里”。可人到中年,仍沉沦下僚而无所建树,于是诗人便开始意气消沉。作者在诗中写景抒情,也表达出这种心情低迷、怀才不遇的境况。
这首诗被那位佳人读到,不禁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她理解旧日情人的心境,“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已经把作者的遭遇描述得很清楚;“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也已经表达出贺铸并没...
查看详情>>与“李商隐受人委托写的赠别诗,竟然引出一段爱情故事”相关的文章
晚唐作品《赠别》是杜牧的诗,从杜牧悲凉的一生揣测他焚诗的动机
《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剧名来源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诗: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该诗是杜牧在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离开扬州,与歌妓的分别之作。诗歌描述了一位十三四岁容貌姿态俊美的少女,犹如春日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即使寻遍整个扬州城内的青春佳丽,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她的容色。
很多人是由于电视剧名字的原因才对这首诗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可不能据此就认为,作者杜牧是位无限风流的浪荡公子。
实际上,杜牧拥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识,一生都希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然而,晚唐的社会环境没有为他提供任何机会,在心情极度抑郁不平时,他便时而投向艳情闺阁,缓解失意苦闷。
杜牧的一生充满悲凉,具有传奇意味:执着于施展抱负,却仕途不顺;诗歌散文成就颇高,却在晚年自焚诗稿。
文章助力金榜题名
杜牧有良好的家学传统。祖父杜佑,任三朝宰相,并编著有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深受家族文化熏陶的杜牧,自幼就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热心于国家政治军事方略的研究和思考,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然而,晚唐的社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起,民间枯竭,加上朝廷内部的昏聩腐败,唐王朝几乎陷入不可挽回的倾颓之势。
所以忧国忧民的杜牧经常写诗文咏古抒怀,批判时事。后世传诵最广的,就是那篇杜牧23岁时创作的《阿房宫赋》。
文章通过分析史实,揭示出秦始皇的暴虐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而借古讽今,劝诫和警告唐敬宗,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不要穷奢极欲。
作者的历史感慨至今仍振聋发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极高评价,也为年轻的杜牧赢得了盛名和机遇。
《唐摭言》卷六《公荐》中记载,大和二年,也就是杜牧26岁时,侍郎崔郾到了东都洛阳,主管进士科考试,受到当地官员名士的热烈欢迎。没想到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也亲自骑驴前往会见。崔郾惊讶不已,亲自迎接,两人进行了交谈。
原来,吴武陵想向崔郾推荐一位贤士。他说道,前些日子,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讨论一篇文章,情绪激昂,原来是此次参加进士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是篇很好的文章,所以他认为杜牧确实是才学之士。
说着,吴武陵考虑到崔郾之前没读过这篇文章,竟然亲自为他朗读了一遍全文。崔郾听后称赞惊奇。于是吴武陵要求崔郾将杜牧列为状元,不过,得知状元已有了人选,他不得已说,那就让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吧。
见崔郾没马上答应,吴武陵生气地表示,“这样都不行的话,那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吴武陵走后,崔郾的同事听说了第五名的得主是杜牧。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人“不拘细行”,才学虽大但放浪形该,做事不稳重。崔郾解释,已经答应吴君了,不可能再变了,并开玩笑道,“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也改变不了了这个结果了。
这个有趣的逸事确实能说明杜牧的才...
查看详情>>与“晚唐作品《赠别》是杜牧的诗,从杜牧悲凉的一生揣测他焚诗的动机”相关的文章
《赠别》是杜牧的一首经典抒情诗,短短四句却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除了诗歌,杜牧还擅长文赋,一篇《阿房宫赋》至今广为传诵。杜牧的诗,主要以咏史抒怀,写景抒情为主。其咏史抒怀诗,多立意出奇,史识高绝。而写景抒情诗,则意境深远,别开妙境。
《赠别》是杜牧的一首经典抒情诗。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男女主人公在离别的筵席上的心理活动,来抒写离别之情。杜牧的这首诗,语言非常的精炼流畅、清爽俊逸,但读起来却情不自禁为其中悱恻缠绵的情思而动心。短短四句,却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综观古代诗词,表达离别的感情总离不开“悲”、“愁”二字。但却因人因事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自然也有着千差万别。如南朝文学家江淹就曾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虽然杜牧这首诗没有“悲”、“愁”等字,但却写出来坦率、真挚的离别之情。
诗的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在离筵之上的感情。按理说,即将要离别,心理肯定是千头万绪的。但杜牧却从“无情”开始写起,还加上了一个“总”字,似乎让人觉得这份感情过于冷漠。但仔细一想,爱得太深,留下的情便越多。在离别的时候,便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表达出内心的多情。所以杜牧说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反而是最真切的感受。读起来令人赞不绝口!
次句“唯觉樽前笑不成”则是紧承上句,说明实在找不到方法来表达此刻的多情,只是觉得想要在酒筵上举樽道别,欢笑一场。但因为离别的感伤,却又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所以杜牧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想笑是由于“多情”,而最终“笑不成”则是由于太多情,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可见杜牧所表达的情感,是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诗的最后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则是开始描写惜别之情。杜牧在这里,采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没有去写酒筵上的人,而是把笔墨放在了燃烧的蜡烛上。诗人将蜡烛拟人化,说明在诗人的眼里,这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男女主人因离别伤心而流下的泪。同时“到天明”三个字,又写出了告别宴的时间之长,这均是诗人在表达惜别之情。
综观杜牧的这首诗,其所表现出来的真挚感情,以极离别之时那种悱恻缠绵的情思,读起来还是让人觉得心中触动的,细细品味,自觉余韵不尽。
与“《赠别》是杜牧的一首经典抒情诗,短短四句却意境深远,余韵不尽”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