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七言律诗

发布时间:2020-07-02
1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楼》千古佳句赏析,这句诗有何妙处?

杜甫写的诗
杜甫最经典的诗
杜甫的诗句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甚至都可以不用加“之一”二字,他的七言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在他的诗中,可以享受到无比精妙的练字用词、篇章结构、对仗格律的艺术。

今天,小编推荐杜甫一首非常经典的七言律诗《登楼》,并重点赏析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动古今”。

一、全诗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二、通释

这首《登楼》,大约写于广德二年(764)春季,此时,杜甫客居成都。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唐代宗出逃陕州。十二月,长安收复,唐代宗回京,国势转危为安,所以诗中说“北极朝廷终不改”。但是吐蕃攻陷了四川北部松、维、保等州,后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

首联写诗人登楼纵目,见花近高楼,本是乐景,却更加伤心,因为他心中满怀着对艰难国势的担忧。

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成都的锦江,春色归来,玉垒山的浮云,古今变幻。

颈联议论时势。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又经吐蕃侵扰,但唐王朝最终挺住了,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因而告诫吐蕃,莫再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借蜀汉后主刘禅,喻讽唐代宗。可怜后主刘禅,他丢掉了江山,当他魂归故国祠庙,看到故国江山时,会有什么感想呢?意即代宗还朝,看到被吐蕃侵扰的长安,当作何想?而诗人自己客居蜀地,不能为国分忧,只能仿效诸葛亮,写一首《梁父吟》。

三、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动古今”。

通释完全诗,我们来看这首诗中最受后人赞赏的一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动古今”,有何妙处。

1、意境阔大

这一联是写杜甫登楼所见之景。锦江,是岷江支流,流经成都西南。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西北。这一联第一个妙处,便是将登楼所见之景写得阔大悠远、笼盖宇宙。

上句写锦江冬去春来,用“来”字,本来是平常用词,但后面接以“天地”,气象顿时宏阔,仿佛春色,是自天地四方汇聚而来。

下句写玉垒浮云飘云,用“动”字,也不是新奇之语,但后面接以“古今”,意境顿时深远,从浮云,写到古往今来玉垒山上的风云变幻。

这一联,杜甫用“来天地”、“动古今”这样的字词组合,营造出一个阔大悠远、笼盖宇宙的意境。天地之间,春色归来,古今之际,浮云变幻,如此宏丽之景致,自然暗含着杜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2、对仗精巧

杜甫律诗,极善对仗。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杜甫的律诗常常会出现三联对仗甚至是四联对仗,可见杜甫于对仗这一技法用功极深。这一名联的对仗,便极为精巧。

先是地名对,“锦江”对“玉垒”,地名相对本来就已经很工整了,然“锦”与“玉”,“江”与“垒”,字面亦对,这种地名天然成对,读起来非常美。能做到地名字面天然成对而成千古名句者,后来唯有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一联,但仍不及杜诗之工整。

“春色”对“浮云”,名词对名词;“...

查看详情>>
2

杜牧的七言律诗《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冲着白居易去的?

七言律诗
杜牧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在唐朝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毙,唐穆宗李恒在宦官的拥戴之下,仓促继位。新皇加冕,日理万机,最重要的当然是人事安排。唐穆宗手头有一个荐表,那是已经罢相的令狐楚写给唐宪宗的,是推荐一个叫做张祜的诗人。唐宪宗既然已经驾崩,决定权自然就交给了唐穆宗。

唐穆宗也不认识张祜,更不清楚他的才华,便找来刚刚担任宰相的元稹,向他咨询情况。元稹斩钉截铁地回复皇帝:

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

元稹这么做,是有一定的私心。他和令狐楚之间涉及党争,自然不愿意提携对手推荐的人。但他的话很有分量,唐穆宗此后对张祜也就置之不理了。

张祜找人推荐当官不成,只好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不过又遇到了麻烦。当时他在杭州,希望能够以解元的身份被推荐到中央参加进士考试。杭州刺史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也和张祜有过交道,甚至还会称赞张祜的诗歌写得好。但白居易和元稹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关键时候却压下了张祜,以徐凝为首荐。

这件事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后世将之看作一场公案,认为是白居易的污点之一。在当时也有人鸣不平,最著名的就是著名诗人杜牧。

杜牧一直是诗坛的红人,伴随着神童的美誉长大。他在担任池州太守的时候,张祜到访。此时距离元稹打击他已经30年了,距离白居易公案也已经27年了,这些年来,张祜早已绝了官宦之心,四处漂流,行踪不定。现在赶来与杜牧见面,张祜已经60岁了。

面对这个白发苍苍,在仕途毫无建树的老人,杜牧也满心感慨。从此,他与张祜成为了忘年交,写下了不少诗篇夸赞张祜。其中有一篇,明显就是冲着白居易来的,它叫做《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是一首七律,在首联中,诗人不由自主地百感交集从内心涌出,荡读者很想看看到底是何事让作者如此惆怅时,作者话锋一转,写到了画角声起,夕阳晚照的孤楼。虽然没有明说,却让读者充满着画面感,也为后来的情节,营造出了沧桑悲凉的背景。

颔联是对偶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杜牧的同情愤慨:对着青山整日里思绪万千,芳草一年荣枯不断,什么时候这样的恨意才会消失?杜牧巧妙地将愁绪与周围景致相联系,造成万物皆悲,千古同愁的艺术效果。

颈联之中,杜牧用比喻起手,为张祜所受的不公待遇鸣不平:睫毛就长在眼睛的前面却总是看不见,大道就在他的身上,却到别的地方寻找。这句话,细细想来,还不仅仅批评白居易不识人才,甚至是在指桑骂槐说白居易有眼无珠。

到最后的尾联之中,作者才尽情抒发对于张祜的欣赏:有谁能比得过你张公子?写出的上千篇诗歌,足以藐视那些权贵。当时张祜已经60岁了,按现在的观点自然不能算公子哥,但因为是白衣,作为刺史的杜牧自然可以尊称其为张公子。

杜牧写这首诗,顺带痛骂白居易,一方面是他的确欣赏张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一直和白居易不睦。当年白居易写诗,就嘲讽了年老尸位素...

查看详情>>
3

杜牧的这首七言律诗最出彩,每每读之,总会打动思想者的魂灵

七言律诗
杜牧
杜牧的诗

在唐朝诗歌史上,杜牧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人称“小杜”,以区别于诗圣杜甫。李白和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则合称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诗坛的地位非同一般。

杜牧最擅长写七言绝句,亦有少数七言律诗。杜牧的七言律诗之中,当以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最。

该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释义:六朝以来的古文物多已腐朽衰败,被荒草覆盖,只有天空和闲云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在深山树林中鸟儿飞来飞去,此处的人们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水乡之中。深秋的帘幕之外正下着连绵阴雨,日落西山之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我内心十分惆怅但恨无缘见到范蠡,失望的透过参差不齐的树木凝望太湖之东!

本诗作于开成三年,亦即公元838年,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时年杜牧游玩开元寺,登水阁所见六朝遗迹,有感而作。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写登阁观景,引发了诗人对于古今变易的感想。六朝以来的文物已然草连空,但是天空和闲云却没有任何变化。诗人由衷地感叹道:红尘多变,人生易老,岂能和天地争辉?

颔联为“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写出了诗人对于红尘时空的直观感受。从古至今,人类的历史,其实都是这样变易着。深山树林中鸟儿飞来飞去,恍惚之间,已是百年。而此处的居人,亦是在生死交替中不断繁衍着(人歌人哭即是指代生死交替的过程)。

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展现了人世间两种常见的景象:一种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密雨仿佛给家家户户都挂上了雨帘;另一种是在落日时分的楼台听晚风送来的清脆笛声。这两种情景一阴一阳,是客观世界的代表。客观世界是长久存在的,与早已消逝的“六朝文物”相比,代表人世代谢的“六朝文物”确实太短暂了。

正是以上这种深沉的慨叹,使得诗人怀念起故杰范蠡,但恨无缘相会,只能看到五湖东方向的参差烟树而已。

此诗具有深重的历史感,更充满诗人对于宇宙人生的哲思,每每读之,总会打动思想者的魂灵。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