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安史之乱简介

发布时间:2020-07-02
1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原来唐朝靠这个躺赢

唐朝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边疆不稳,藩镇盘据。“安史之乱”的开始时间毫无争议,那就是755年12月16日(夏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可是关于“安史之乱”的竣事时间却各有各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谈到“安史之乱”如何竣事,首先就得从叛军首领史思明被杀开始说起。史思明是一位军事能力很是良好的向导者,他曾在气力对比不足一比十的情况下,将唐朝九位节度使统领的勤王雄师彻底击溃。史思明统治叛军期间,唐朝军队节节败退,形势逐步朝着对叛军有利的偏向生长。然而在761年头,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厥后的历史证明,这件突如其来的意外对叛军来说是场大灾难。

史思明死后,史朝义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叛军首领,今后叛军实力便开始逐步衰落。762年秋,唐朝团结回纥军队对叛军占据的洛阳提倡攻势。经由一番猛烈征战,最终叛军惨败。后世不少史学家认为此战就是“安史之乱”中唐朝取得的决议性胜利。可是必须指出的是,当叛军在洛阳被打败后,他们在河北仍拥有大量精锐队伍。唐朝之所以能在洛阳之战后不久就取得了全面胜利,靠的并非是军事上的优势,而是叛军内部门崩离析。

史朝义弑父篡位,原来就很不得人心。加上其能力平平,将叛军从有利职位酿成了倒霉职位,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叛军内部不少将领对史朝义相当痛恨。当史朝义在洛阳遭遇惨败后,他的最后一点权威也消耗殆尽。许多叛军将领认为继续随着史朝义毫无前途,因此纷纷选择了改弦更张,投靠唐朝。763年头,史朝义来到叛军最早的凭据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将他挡在了城门之外。自此,史朝义的事业算是彻底完蛋,他身边最后的那些支持者也纷纷离去。最后史朝义逃往契丹疆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身亡。

因此,“安史之乱”其实是在没有最后决议性胜利的情况下,由于敌人内部崩盘而获胜的。史思明的意外被杀让唐朝迅速从倒霉职位翻身,并最终躺赢取得了胜利。

然而,叛乱虽然竣事,唐朝方面却赢得不痛不痒。为了尽早竣事战乱,唐朝统治者在最后阶段接纳了宽大为怀的政策,除了安禄山、史思明家族以及最坚定的支持者外,其他叛军首领都获得了宽恕,许多人还得以继续在原辖地任职,朝廷保证他们的权力和职位。唐王朝通过妥协的措施平息了叛乱,厥后的历史证明,这些妥协的价格很是昂贵。

“安史之乱”竣事后,有人曾提出想让国家恢复到755年前的状况,然而现实却证明恢复旧制度已经成为一件不行能的事情。几年战乱将整个唐朝的国家秩序打得支离破碎,朝廷权威锐减,地方行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今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成为国家的主要气力,并在差别水平上与中央朝廷争夺权力,厥后导致唐朝死亡的藩镇盘据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因此,“安史之乱”的竣事并没有给唐朝带来中兴,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再也不复存在。

907年,唐朝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位称帝。在...

查看详情>>
2

安史之乱最后剩下多少兵马?一开始数量原来有这么多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长达七年零两个月,在这七年多时间里,大唐换了三个天子,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肃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而叛军首领换了四个,从安禄山到安庆绪再到史思明最后是史朝义。

可以说内乱?让叛军的战斗力不停下降,最后败给了大唐,但即便最终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叛乱也没有真正落下帷幕,而仅仅是不再起兵反唐了。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来。其时投降的将领全部被大唐许以原职,这既是仆固怀恩为大唐挖的陷阱,也是大唐不得已而为之,究竟,安史之乱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大唐帝国的盛世富贵轰然坍毁,帝国的威严和统摄力统统不复从前,藩镇盘据成为强大的地域势力,越来越脱离唐王朝的控制。经济遭到破坏,人们流离失所。

而这场叛乱的制造者就是安禄山,一个重达330斤的胖子,他曾在唐玄宗眼前如小丑般忠诚和老实,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更是成为杨贵妃的养子,在李林甫的提携下,安禄山迅速成为范阳节度使宁静卢节度使,又在厥后求得河东节度使,一人统摄三镇,成为王忠嗣之后最强悍的存在,当年王忠嗣曾统摄四镇,虽是唐玄宗的养子,却得不到唐玄宗的信任,最终被诬陷后暴卒。

之后就是安禄山统兵最多。平卢、范阳、河东加起来有183900人,而其时十个节度使加起来总统兵495000人。安禄山一小我私家统兵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而十个节度使总军力约占全国军力的85%,这样一算,安禄山自己统兵占了大唐帝国的近三分之一。固然安禄山对于河东地域的军力统摄力相对小些。

但在755年,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还是凑够了15万,包罗平卢和范阳的全部军力再加河东的部门军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的军力,凑够了15万人马,号称20万,以范阳为凭据地起兵造反,名目就是安禄山矫诏奉朝廷之命讨伐杨国忠。

很快,全国就陷入战乱之中,在长安即将陷落之际,唐玄宗“御驾亲征”灰溜溜的往南方跑了,在马嵬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叛乱。然后唐玄宗入蜀成了太上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位为帝。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争,而安庆绪将父亲安禄山杀死,自己做了天子,只是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不合,厥后在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的相州之战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全面接受了叛军,称帝。

而在761年,史朝义又把父亲史思明杀死,称帝。这时候的叛军已经再不复从前有统一的指挥,史朝义对叛军并没有约束力。在对唐军的作战中险些节节败退。762年十月,唐代宗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各路节度使攻打洛阳。史朝义率十万精兵增援洛阳,但被仆固怀恩打败,史朝义损失很大,被斩首六万,被俘虏两万。之后,史朝义带着数百轻骑往东逃窜,而仆固怀恩领导朔方军继续追击史朝义。史朝义组织的数次抨击均告失败。

史朝义的部下纷纷降唐,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史朝义在林中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就此竣事。

其时的仆固怀恩已经与朝廷发生了矛盾,他有了异心,遂对降唐的叛军节度使们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的,他奏请朝廷让他们官回复职,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

查看详情>>
3

挑起安史之乱的人只有安禄山吗?带你看看真正的主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简介

说到唐朝时期的关键转折,就不得不说到安史之乱。许多人听到安史之乱的第一反映就是安禄山,安禄山算是这场叛逆中的头头,在叛逆失败后遗臭万年。但安禄山实际上在这场战役中并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史思明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安史之乱中,安指的就是安禄山,而史指的并不是历史,它指的是史思明。提到这场战争,人们经常只记得安禄山的“劳绩”,却全然忽略了史思明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史思明作为一个叛乱者,他的叛逆时间比安禄山要长一些,而且他活的也良久,他的叛逆可以用“细水长流”来说。而安禄山则差别,他是直接起义,而且起义不久就死掉了,属于瞬间的发作,人们经常只能注意到最“醒目”的,却忘记了最“有用”的。

安史之乱作为盛唐运气的转折之战,直接改变了唐朝的整体,而且为唐朝的覆灭做了铺垫。安禄山在反的时候,史思明只是安禄山手下的一小我私家,安禄山带兵造反的历史事件也很是多,好比马嵬坡的贵妃之死,叛军更是直接将天子逼得外逃,连自己的女人都掩护不住。安禄山的叛变激起了其时的民愤,而他的叛逆也不是一时的想法,安禄山为自己的造反早就准备了良久。

安禄山之所以“闻名”,不只在于他造反,更在于他为了造反,直接认其时的杨贵妃为干妈,给人家当干儿子。这样让人感应离谱的关系扩增了安禄山的“名声”。而背后的大佬史思明险些不直接上阵,而是在背后出谋划策,他的作用同样是不行忽视的。可是史思明的“智囊”指导终究抵不外安禄山的“干儿子”有名,所以安禄山的名声要比史思明大许多。

在安庆绪死了之后,史思明成为了叛军的统领。不得不说,史思明这位向导者还是很是有头脑的,他当老大的时候,一度差点打翻了唐朝,将唐朝打的节节败退。惋惜的是,史思明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否则唐朝的历史很可能就被改写了。没有了史思明的指导,叛军们的军心疏散,实力也越来越弱。唐朝也直接趁着这个时机将叛军打的七零八落。如果其时史思明一直当“智囊”来向导叛军,那么叛军的了局可能就不是盘据势力了,而很可能是改朝换代,现在的历史也会改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