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望岳

发布时间:2020-07-01
1

杜甫的著名诗歌《望岳》三首赏析,心境不同,诗境便有不同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山川湖海原本并没有生命,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却又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古人们的生活本就朴素简单,在游历祖国的山河湖海时,常常会引起他们非常深的感慨。而文人们的心境不一样,写出来的诗句自然也就有这不一样的感情。例如杜甫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诗人了,他一生曾写下三首《望岳》的诗,但每一首流露出来的感情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巧合的是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的,也代表了当时不同的心绪。

第一首:登泰山而写《望岳》代表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24年(736),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这时杜甫的父亲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之游 。

这首《望岳》就是杜甫在漫游齐鲁时所作。

谁在少年不轻狂?或“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或者“鲜衣怒马戏人间”,或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等。杜甫同样不能免俗,时杜甫正当风华正茂时,杜甫从小家境优越,一方面曾祖是官员,不需要服瑶役,不需要纳粮纳税。这让他年轻时有资本可以纵情于山水之间,732年其20岁到江南漫游,直到735年才准备科举,736年进士落第。但是并没有对他造成打击,其父亲也是当时中国大州之一兖州的司马,相当于第三把手。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19-30岁这是杜甫一生最为快乐和潇洒的日子。他这段时间在山东和河北等地漫游,并在736年25岁写下了这首诗。

“会当凌绝机,一览众山小”,虽然落第但是却不改初心,充分体现其当时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还有那种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二首:登华山而做得《望岳》,这时他失意、彷徨,心理上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有厌倦官场的情绪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做这首诗前杜甫备受打击和屈辱,报国无门,被排挤不受赏识,在(758)六月。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就是做这个时候。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闷,他经常眺望西岳华山,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流露...

查看详情>>
2

杜甫的经典古诗《望岳》,诗人在写《望岳》之前的时间线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36年山东漫游时登泰山而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第三子李隆基,是为玄宗。五十年后,唐玄宗驾崩(762年),李白也驾鹤西游。看来李杜确实有缘分,一个生逢玄宗登基,一个死值玄宗离世。

李隆基英明善断,雄才大略,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的伯父——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夺权并毒杀以后,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她那喜欢弄权的女儿——安乐公主,使得李唐江山重回父亲李旦手中,可以说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大功劳。后来又果断灭掉觊觎政权的太平公主和她的势力,集大权于一身,励精图治,李唐王朝才渐渐重回正轨。可以说,李隆基身上,最鲜明地体现着他太爷爷李世民的精明强干和俊伟风范。

730年,青年杜甫在父亲的资助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先下吴越,又回洛阳,再游齐赵,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好日子。

唐朝的读书人,科举就像现在的高考,或者说是公务员考试,是读书人求官仕途的必由之路。虽然科举制度主要看考生的成绩,但,能得到当时社会名人、朝廷权贵的推荐或者赏识,科举之路也会顺畅很多。

所以,漫游天下,结交名人权贵,自我宣传,是科举考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这种远游,也能增长见识,顺便游览世间美景。

730年,十九岁的杜甫就跑到了山东临沂短暂的玩了一圈。

731年,杜甫开始了真正的远游,下江南。

李隆基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几位贤相的先后辅佐下,开辟了“开元盛世”的新局面。此时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迎来了李唐王朝的黄金时期。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曾经热情地给予礼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私。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于国于家,这都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时代!

这种繁荣的社会,以及各阶层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开放的环境给了读书的年轻人很多机会和机遇,当时的读书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理想可谓远大,辅佐“尧舜”这样的君主。

江南的繁华和当时的西安和洛阳不一样的。

西安是唐朝的首都,洛阳相当于副都,但是江南,扬州,南京,苏杭,经济特发达的地方,另一种繁荣的场景。

看到这些繁荣的江南,富强的国家,给杜甫更大的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735年,24岁的杜甫游玩结束,离开了江南,回到了家乡洛阳。

因为他要准备下一年的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都会拜会京城各大权贵名流,想着能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或提携。

也许,杜甫也曾向一些权贵们推荐过自己,但是,以他自己的才华和性格,他应该不愿意如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杜甫看来,科举应如囊中取物。

然而,736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

二十五岁的杜甫,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败,也许滋味不好受,但并没有影响到杜甫的信心,在远大的理想面前,这点挫折不算什么。

737年初,杜甫...

查看详情>>
3

杜甫最著名的作品《望岳》,泰山之顶何尝不是诗人所渴望的“人生之巅”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像李白的那样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不像王维的诗色彩明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大多细腻朴实,取材于生活,现实主义感极强,因此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极大,被人们尊称“诗圣”。

他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赶上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躲避战火一路上,他见到太多民间疾苦,这段时期的作品便是我们熟知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但是,青年时的杜甫,家境优渥,国泰民安,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满怀雄心壮志,希望施展一身抱负。杜甫一生中写过许多诗篇,至今留存于世的大约1500篇,多收藏于《杜工部集》中,这首《望岳》便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写下的早期作品,洒脱积极的风格与后来的沉郁消极完全不同,这也是他少有的描写景物的佳作。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怎么样?青青的山色将齐鲁两地遮盖得看不到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聚集在此,阳光将山的南北两边分割得明暗鲜明,犹如早晨与黄昏。山岚间层层浮云游荡,令人胸怀涤荡;山林间飞鸟归巢,看得人眼睛迷乱,应接不暇。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俯瞰群山于脚下。

这首诗表面上是诗人 在泰山之巅面对眼前的景物有感而发,但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种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感情。杜甫的大半生 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困苦不堪,这不得不说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杜甫出生于712年,他的少年时候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父亲做官,家境殷实,这从他当时的诗作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对政治满怀热情,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当他中年后,强大无比的唐王朝经过百年发展不但没有维持住盛世繁华,反而由于当政者的庸碌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内部纷争不断,弄得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杜甫年少成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把 百姓的疾苦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出来,希望掌权者能近距离地感受到战乱对社会的影响。杜甫写《望岳》时年仅24岁,年轻的诗人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一展抱负。

他在一次游玩时兴致勃勃的来到泰山脚下,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它凌驾于其他山川魅力,历尽艰辛,终于爬到山顶的诗人 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泰山以它的雄伟壮丽,气势恢宏征服了这位诗人,一首千古绝唱《望岳》由此诞生,其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凸显五岳之尊-——泰山的千古名句。它深切地表达了当时诗人内心的愿望,泰山之顶何尝不是诗人所渴望的“人生之巅”

这份气度雄心,真是青年壮士该有的气概。即使面对困难重重,艰难险阻,也要勇于攀登。人生亦是如此,一路披荆斩棘,穿枝拂叶,只为抵达心中那个顶峰。整首诗,立意深远,看似游览名山,实则谈论人生。山顶和人生目标这双重意境,值得人细细咀嚼回味。

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有气势,还有技巧。望岳的顺序很有讲究,由...

查看详情>>
4

杜甫一首最经典的诗《望岳》,最后一句传唱千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杜甫写的诗
杜甫最经典的诗
杜甫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也被世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所以他的诗歌多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疾苦生活,因而他的诗也被称为“史诗”。但是在杜甫早年的游历生活中,杜甫看到了许多的壮丽景色,这些壮丽的景色在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浪漫注意和哲学思想。

而在在我国众多的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例如王维笔下的边塞大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苏轼笔下的庐山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表现了古代诗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今天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望岳》,是杜甫因看到泰山的壮观而由心发出的赞叹。也成为了古代诗歌历史中著名的五言律诗之一。在此作中,杜甫不但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还展现出了青年时期的诗人,不怕艰难困苦、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虽然全篇没有一个“高”字,却句句显示出了泰山的巍峨,而且读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虽然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赞美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是要从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来说,杜甫这首诗恐怕常人难以企及。而且诗中流露出的豪情壮志也深深打动读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的开篇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别出心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对泰山的感受,而且并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去形容泰山之高,而是以人即便走出了齐鲁国境外还能看到泰山,也就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我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明代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中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赞美杜甫的这句诗古今无人能及。

如果说开篇两句,是杜甫远望中的泰山,那么接下来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则是诗人近望中的泰山。这句意思是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的南北更是出现了一昏一晓的奇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昏晓”,即因为泰山之高,导致了山的南北面,出现了黄昏和早晨迥然不同的景象。这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句诗把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现的淋漓尽致。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依然无一稿高字却突出了是泰山之高,不过相较于前面的远望、近望,这里则是细望。它的意思是说,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张望,投林还巢的鸟正在飞翔。除了烘托出泰山的巍峨高大之外,这两句还生动地体现了诗人为眼前的神奇秀丽景色而着迷的情态。而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

查看详情>>
5

杜甫赞美泰山全文无一“高”字,满足了后世许多人对于五岳之首泰山的憧憬

望岳
杜甫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有着众多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无论是王维笔下的边塞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还是杜牧笔下的江南春色:“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亦或是苏轼笔下的庐山胜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崎岖各差别”,无不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望岳》,即是唐代诗人杜甫为赞美泰山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这首诗除了赞美了泰山高峻巍峨的气势以及神奇秀丽的景致外,还包罗了青年时期的杜甫,不怕难题、敢于攀缘巅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为了赞美泰山高峻巍峨的气势,杜甫在这首诗中还展现出了精妙奇绝的谋篇结构和艺术构想,也就是全文无一“高”字,却句句显高,且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虽说古典诗歌中赞美泰山的作品不在少数,可是要从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来说,杜甫这首诗恐怕凡人难以企及。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的开篇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便自出机杼地说出了自己对泰山的感受,即五岳之首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走出齐鲁国境,泰山的苍翠山色依然念念不忘。很显着杜甫并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去形容泰山之高,而是以人即便走出了齐鲁国境外还能看到泰山,也就是以距离之远来陪衬泰山之高。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所以“齐鲁青未了”是杜甫对详细地理特点的形貌,它具有唯一性。因此明代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中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也就是认为杜甫这句形容泰山的诗,后世无人能继。

如果说开篇两句,是杜甫远望中的泰山,那么接下来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则是杜甫近望中的泰山。它的意思是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的南北更是泛起了一昏一晓的奇景。“割昏晓”,即因为泰山之高,导致了山的南北面,泛起了黄昏和早晨迥然差别的情形。很显然这两句诗把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峻体现的淋漓尽致。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依然突出的是泰山之高,不外相较于前面的远望、近望,这里则是细望。它的意思是说,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激荡,睁大眼睛张望,投林还巢的鸟正在飞翔。除了陪衬出泰山的巍峨高峻外,这两句还生动地体现了诗人为眼前的神奇秀丽景致而着迷的情态,所以想要“决眦”,睁大眼睛看个明确。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一定要登上泰山巅峰,去俯瞰泰山之下的群山风范。很显然这两句诗再一次突出了泰山之高,而且写出了一种俯视一切的气概。联合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到洛阳应进士,落选而归后周游途中。我们又能从这两句诗中,看到杜甫不怕难题、敢于攀缘巅峰的雄心。我想这也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综观杜甫的这首《望岳》,全文无一“高”字,却句句显高,更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它所描绘出...

查看详情>>
6

杜甫《望岳》古诗赏析,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

望岳古诗
杜甫

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怎样赏析?

说到杜甫,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流传的诗词数量也是不少的,很多都是传世佳作!本文,小编就和各位同学一起来赏析一下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了解作者是如何创作出如此佳作!

望岳

 唐朝·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望月》三首之咏东岳泰山诗。这首诗的看点在一个“望”字上,是看见泰山时的激动和喜悦,整首诗都是在“望”,并没有登临的描写。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决心要登顶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勃勃朝气。

这首诗写于作者赴京投考,落第,于齐鲁省亲之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进京赴进士考不第,第二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便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当时他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便在省亲之际,留下了此诗。

“岱宗夫如何?”起句就先描写出了作者年少易狂的神态,将要接近泰山时的兴奋、激动,不知去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字在里用的很别致、新颖,虽无实在意义,但作者当时的神态、心情,传神之处,全在一个“夫”字,可谓独具匠心。愣是把诗句进行了口语化处理,不露斧凿之痕。

接下来一句“齐鲁青未了”,是上一句的注脚和答案。也是独出心裁,没有一般化地去写泰山如何挺拔高大和伟岸,而是用距离感来烘托泰山的雄姿。在齐鲁之外就能远远望见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大山,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

三、四句,近望泰山,则突出了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之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可谓尽显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用生花妙笔,付予了泰山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突出了泰山之高,之雄,遮天蔽日,割断阳光,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近望泰山,云雾荡漾,心胸也为之激荡。诗人像着了迷一般,要把这神奇缥缈、巍峨壮丽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看个明白,看个够。瞪大了眼睛看,看到了“归鸟”还巢,已是薄暮时分还没离去,还在“望”。这其中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仰慕、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既是虚写,也是实写。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傲视一切的雄姿和宏伟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表达出了诗人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志向。结尾“一览众山小”,意境全出,扑面而来……

全篇都着落在“望”字上,句句望岳,句中却无一个“望”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精巧之处,有登临泰岳之兴会,无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


查看详情>>
7

杜甫《望岳》古诗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其中一句富有人生哲理

望岳古诗
杜甫

《望岳》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诗是什么?

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