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望岳古诗

发布时间:2020-06-29
1

杜甫的经典古诗《望岳》,诗人在写《望岳》之前的时间线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36年山东漫游时登泰山而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第三子李隆基,是为玄宗。五十年后,唐玄宗驾崩(762年),李白也驾鹤西游。看来李杜确实有缘分,一个生逢玄宗登基,一个死值玄宗离世。

李隆基英明善断,雄才大略,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的伯父——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夺权并毒杀以后,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她那喜欢弄权的女儿——安乐公主,使得李唐江山重回父亲李旦手中,可以说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大功劳。后来又果断灭掉觊觎政权的太平公主和她的势力,集大权于一身,励精图治,李唐王朝才渐渐重回正轨。可以说,李隆基身上,最鲜明地体现着他太爷爷李世民的精明强干和俊伟风范。

730年,青年杜甫在父亲的资助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先下吴越,又回洛阳,再游齐赵,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好日子。

唐朝的读书人,科举就像现在的高考,或者说是公务员考试,是读书人求官仕途的必由之路。虽然科举制度主要看考生的成绩,但,能得到当时社会名人、朝廷权贵的推荐或者赏识,科举之路也会顺畅很多。

所以,漫游天下,结交名人权贵,自我宣传,是科举考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这种远游,也能增长见识,顺便游览世间美景。

730年,十九岁的杜甫就跑到了山东临沂短暂的玩了一圈。

731年,杜甫开始了真正的远游,下江南。

李隆基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几位贤相的先后辅佐下,开辟了“开元盛世”的新局面。此时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迎来了李唐王朝的黄金时期。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曾经热情地给予礼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私。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于国于家,这都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时代!

这种繁荣的社会,以及各阶层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开放的环境给了读书的年轻人很多机会和机遇,当时的读书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理想可谓远大,辅佐“尧舜”这样的君主。

江南的繁华和当时的西安和洛阳不一样的。

西安是唐朝的首都,洛阳相当于副都,但是江南,扬州,南京,苏杭,经济特发达的地方,另一种繁荣的场景。

看到这些繁荣的江南,富强的国家,给杜甫更大的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735年,24岁的杜甫游玩结束,离开了江南,回到了家乡洛阳。

因为他要准备下一年的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都会拜会京城各大权贵名流,想着能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或提携。

也许,杜甫也曾向一些权贵们推荐过自己,但是,以他自己的才华和性格,他应该不愿意如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杜甫看来,科举应如囊中取物。

然而,736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

二十五岁的杜甫,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败,也许滋味不好受,但并没有影响到杜甫的信心,在远大的理想面前,这点挫折不算什么。

737年初,杜甫...

查看详情>>
2

杜甫《望岳》古诗赏析,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

望岳古诗
杜甫

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怎样赏析?

说到杜甫,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流传的诗词数量也是不少的,很多都是传世佳作!本文,小编就和各位同学一起来赏析一下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了解作者是如何创作出如此佳作!

望岳

 唐朝·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望月》三首之咏东岳泰山诗。这首诗的看点在一个“望”字上,是看见泰山时的激动和喜悦,整首诗都是在“望”,并没有登临的描写。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决心要登顶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勃勃朝气。

这首诗写于作者赴京投考,落第,于齐鲁省亲之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进京赴进士考不第,第二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便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当时他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便在省亲之际,留下了此诗。

“岱宗夫如何?”起句就先描写出了作者年少易狂的神态,将要接近泰山时的兴奋、激动,不知去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字在里用的很别致、新颖,虽无实在意义,但作者当时的神态、心情,传神之处,全在一个“夫”字,可谓独具匠心。愣是把诗句进行了口语化处理,不露斧凿之痕。

接下来一句“齐鲁青未了”,是上一句的注脚和答案。也是独出心裁,没有一般化地去写泰山如何挺拔高大和伟岸,而是用距离感来烘托泰山的雄姿。在齐鲁之外就能远远望见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大山,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

三、四句,近望泰山,则突出了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之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可谓尽显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用生花妙笔,付予了泰山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突出了泰山之高,之雄,遮天蔽日,割断阳光,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近望泰山,云雾荡漾,心胸也为之激荡。诗人像着了迷一般,要把这神奇缥缈、巍峨壮丽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看个明白,看个够。瞪大了眼睛看,看到了“归鸟”还巢,已是薄暮时分还没离去,还在“望”。这其中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仰慕、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既是虚写,也是实写。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傲视一切的雄姿和宏伟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表达出了诗人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志向。结尾“一览众山小”,意境全出,扑面而来……

全篇都着落在“望”字上,句句望岳,句中却无一个“望”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精巧之处,有登临泰岳之兴会,无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


查看详情>>
3

杜甫《望岳》古诗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其中一句富有人生哲理

望岳古诗
杜甫

《望岳》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诗是什么?

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查看详情>>